-
1 # 孺子牛衛士
-
2 # 北緯十八度3
首先你這個問題存在問題,天可汗屬於唐太宗一個人,不是所有唐朝皇帝,這是屬於他個人的榮耀,但是仍有瑕疵,比如干不過吐蕃,另外,這個天可汗有點自己往臉上貼金的嫌疑,老李還是好這口的,喜歡別人拍他的馬屁,還改改史書之類的
-
3 # 手機使用者不期而遇
唐兵打敗了當時最強大的突厥帝國、突厥的首領稱為可汗、敗的心服口服、看清了唐朝的強大又得到了唐的安撫、更是五體投地、尊唐朝皇帝天可汗、與唐皇帝幾乎手足之情、當時很多胡人在唐朝做官、安祿山就是節度使、相當於正大軍區軍政首長、有錢有糧有地盤後造反、詩仙李白就是胡人、
-
4 # 苦丁茶8252006
多謝邀請。唐朝皇帝並非都被稱為天可汗,從唐太宗到唐代宗接受過天可汗的稱號。貞觀四年,唐朝軍隊擊敗東突厥並擒獲頡利可汗。從這時起,唐太宗被西域和部分草原民族稱為天可汗。天可汗可以理解為可汗之上的可汗。當時西域和北方遊牧民族的首領別稱為可汗,而當時唐朝皇帝被認為是可汗的首領,所以以天可汗稱之並彰顯尊貴。天可汗的稱謂同時也是承認唐朝是宗主國的一種方式。天可汗擁有冊立宣示各藩國繼承人的權利,擁有對各個藩國爭執的仲裁權,擁有組成聯軍組織權。同時,天可汗必須保護各藩國的安全。這點有點像現在的美國對北約,美國總統兼任北約首腦。中唐開始,唐朝對於北方西域的遊牧民族控制力變弱,唐朝皇帝也就不在有天可汗的稱號了。
-
5 # 坐古談今
“天可汗”是強勢少數民族(突厥)對唐太宗的稱呼不是唐朝所有人的稱號,同樣隋文帝楊廣也被稱為“聖人可汗”。首先,這是突厥民族在弱勢情況下,對唐朝的一種示弱。然而,兩位皇帝身上對少數民族的非歧視態度(相對的),也使得少數民族、國外對二人都較為尊敬。
1.唐朝開闊的胸懷
其一:經過幾百年的戰亂,中國各民族之間開始融合比較高。這種融合並非僅僅是血緣上的融合,更是一種文化的交流。中國古代直到清朝滅亡前,都是以“華夷之防”來看待與少數民族關係的,血緣極少作為原因。
其二:李淵、李世民家族謎一樣的血緣。綜合歷史說法,李世民家族在血統上至少綜合了漢人、匈奴人、突厥人、鮮卑人四種血緣關係。他們家族皇帝是中國“民族融合”的最佳典範。當然,有人會說看父系,這就有點兒不講理了,你看父系也不能有意識地忽視母系,捧父系罵母系呀。
李世民
2.李世民認為:無論什麼人都有慾望,滿足他們大家心平氣和一起生存
強勢少數民族臣服唐朝後,李世民在貞觀廿一年說:“朕於戎狄,所以能取古人所不能取,臣古人所不能臣者,皆順眾之所欲故也。……因之人心,順地之勢,與民同利故也。”其理解很簡單,順應形勢、根據各少數民族的願望,大家一起共享和平紅利。
因此,李世民對於“胡商”“商胡”(前者指少數民族商人,後者指外國商人)採取了和中原商人一樣的看待。他們可以長驅直入進入內地,大家一起經商、生活,甚至在中國可以定居,當時,長安、洛陽、揚州、廣州都有他們的定居區。
在軍事上,李世民開放邊貿,較為公平合理的進行了貿易。在政治上,少數民族將領受到重用,如此這些都使得周邊少數民族心存感激、心存交好的願望。因此,周邊各族也都較為臣服。
松贊干布與文成公主
這就是“天可汗”從突厥一族叫法成為周邊各民族的統一叫法的緣故。唐朝的軍事能力雖然並非最強大(但也不弱),李世民時期也打過大的敗仗,如被北韓半島國家打敗、被吐蕃打敗等,然而,“天可汗”最終還是用“軟實力”征服了他們,他們照樣與唐朝和好。唐朝和吐蕃的“甥舅關係”至少維持到了“安史之亂”後期。
-
6 # 國家人文歷史
以“天可汗”來自稱呼唐朝的皇帝是從唐太宗時期開始的。有的學者認為這個稱呼只適用於唐太宗一人,但是也有人指出,之後的唐玄宗、唐肅宗等人也都算作是“天可汗”。之所以被稱作“天可汗”,還要從貞觀四年的兩次軍事征伐說起。
貞觀四年,也就是公元630年,唐朝的名將李靖率領唐軍大敗東突厥,生擒東突厥的可汗頡利可汗,將他作為俘虜送到了太廟,之後西北的各個部落就給唐太宗送上了“天可汗”的尊號。之後,在官方的正式文書中,唐太宗對這些部落首領也就開始自稱“皇帝天可汗。”
貞觀二十年,也就是公元646年的時候,唐朝的軍隊又平定了薛延陀,原本歸屬於鐵勒部族的是一個部落紛紛派使者到長安,尊稱唐太宗為“天可汗”。這樣的尊稱不僅僅因為唐朝軍事力量的強大,將周圍的部落征服,更在於政府之後,並沒有對這些部落趕盡殺絕,而是採用“羈縻”政策,有點類似於之後的土司制度,就是以夷制夷,讓部落首領仍然統領自己的部落,只是改為由中央設定的都督府,還可以世襲。
其實,根據歷史學家的研究,“天可汗”這個稱呼很有可能並不是只有唐朝的皇帝所特有的。很有可能這個只是一個翻譯的問題,比如說突厥語裡面遊牧民族的首領叫做“登利可汗”,翻譯成漢文就是“天可汗”。而唐朝的皇帝身兼了皇帝和天可汗兩個身份,也就是說,對於中原的百姓來講他是皇帝,對於西北遊牧民族他就是“天可汗”。這很有可能是繼承了五胡十六國是其的“胡漢體制”。
-
7 # 煮酒君
“天可汗”,是少數民族的一種稱呼,喻意大約等同於天下共主。唐朝皇帝被少數民族首領尊為天可汗的不在少數,如唐太宗、唐高宗、唐肅宗等,但若說最具代表性的,還是要數唐太宗李世民了。
人說“寧為雞首,不為牛後”,沒有人甘居於人後,尤其少數民族人民對武力的崇拜情感,他們重勇士,恥懦弱,想要讓他們尊為“天可汗”,那就必須是拳頭上打出來的外資。我們觀大宋的經濟,是中國歷史上首屈一指,但它在軍事上的表現,不僅金要來咬一口,遼也是不肯放過,說穿了不過被視為一塊肥肉,予取予求而已。唐朝不一樣,唐代自李淵而下,雖然內外爭鬥不斷,但一直保持著“天朝”的姿態,無人敢予輕侮。
唐朝是中原有數的強力皇朝之一,唐高祖李淵可說坐在隋朝的基業上奪取天下,先平內亂,後擊突厥,到了唐太宗時,更是一發而不可收,儼然如漢武在世一般,四夷八荒,就沒有唐人不敢用兵的地方。唐太宗晚年時,性子暴虐,更是好戰,雖然於唐朝國內是為沉重的負擔,儘可支援,但於少數民族、遊牧勢力而言,唐朝的磅礴,幾乎如天災一般無可抵禦,稱臣幾乎是唯一的選擇。
貞觀年間,唐朝大力拓邊,依次取得對東突厥、吐蕃、吐谷渾、高昌、焉耆、西突厥、薛延陀、高句麗、龜茲的勝利,唐太宗的手,甚至伸到了印度。以下是筆者選取的唐太宗這個“好戰分子”對外“亮肌肉”的典型案例。
唐朝軍隊出擊定襄,突厥受到重創,其最高統治者頡利可汗被唐朝活擒。突厥被破後,吐蕃趁機抬頭,逐漸成為邊患,引發唐太宗的反感。太宗使侯君集擊吐蕃,吐蕃軍大敗,被斬首千餘,其首領松贊干布被迫遣使向唐朝謝罪以求和,並向唐朝繼續請求和親。唐太宗將其晾了七年,終生使文成公主入藏。
唐軍遠征吐谷渾,其伏允不能敵,逃走時連老婆孩子都來不及帶走,不久在沙漠中為軍士譁變所殺,吐谷渾由是一蹶不振,被唐人圈地放馬。貞觀十三年,高昌國激怒大唐,太宗遣大軍以伐,高昌王麴文泰畏懼唐軍陣容,憂心忡忡之下,成為第一個被唐軍嚇死的一國君王。
要做天下霸主,只會“亮肌肉”自然還是差了一些,恩威並重才是正途,唐太宗深知這一點,在四處征戰的同時,亦在力推行和親政策。
唐太宗以為北方少數民族,多是“外戚專政”,公主的後人如果做了可汗,那就是他的外孫,所以和親事成,當何邊防三十年無釁,貞觀名臣房玄齡也認同此舉。於是,唐朝與真珠可汗、處羅可汗、突厥酋長執失思力、諾易缽(吐谷渾可汗)及吐蕃松贊干布等人完成聯姻,使得唐朝同少數民族有了緊密聯絡,在一定程度上減輕了戰事滋擾。
當然,打鐵還要自身硬,國與國之間,從來不存在永久的聯盟和必以生死的仇敵,你足夠強大,才能服眾,若是一味軟弱,難免變成肥肉,任人噬咬。
-
8 # HuiNanHistory
“天可汗”不是李唐皇室所獨有的尊號,根據《舊唐書》的記載,突厥的登利可汗、回紇的登裡可汗亦皆被稱作Tängri Qaghan,突厥、回紇都以“天”為Tängri,故“天可汗”正是Tängri Qaghan的譯名。我們都知道,回紇的登裡可汗移地健在位時,國家正處於強盛之時,甚至“及代宗崩,上(唐德宗)遣中使梁文秀往告哀,登裡驕不為禮”,並準備在唐代宗大喪期間入寇中原掠奪財富。以上材料說明,不只是李唐王朝的皇帝,一些強勢的遊牧政權君主也可以成為“天可汗”。
唐朝皇帝收穫“天可汗”的尊號當始於太宗李世民,此事的全過程可見於杜佑《通典》:
大唐貞觀中,戶部奏言,華人自塞外來歸及突厥前後降附開四夷為州縣者,男女百二十餘萬口。時諸蕃君長詣闕頓顙,請太宗為天可汗。制曰:“我為大唐天子,又下行可汗事乎?”群臣及四夷鹹稱萬歲。是後以璽書賜西域、北荒君長,皆稱“皇帝天可汗”。諸蕃渠帥死亡者,必詔冊立其後嗣焉。臨統四夷,自此始也。
貞觀四年(630)唐朝擊敗東突厥汗國後,太宗既是中國的皇帝,也繼承了統轄原突厥汗國所屬西北塞外諸國的天可汗的身份。這個狀況是此前所未有的。因此,太宗以疑問的口氣詢問群臣,作為中國天子的他可否再“下行可汗事乎”?最終,太宗決定在賜給西北諸藩的璽書中以“皇帝‧天可汗”的身份自稱,這個稱號帶有很強的胡、漢分治的色彩,在當時帶有新的天下觀念的意涵。
唐朝最後一位有史書明文記載的“天可汗”是唐代宗。《舊唐書·郭子儀傳》有云:“僕固懷恩言天可汗已棄四海,令公亦謝世,中國無主,故從其來。今令公存,天可汗存乎?” 這件事發生於唐代宗永泰元年八月,“天可汗”之號自此為止。
回覆列表
可汗,是遊牧民族對其首領的稱呼。唐太宗統治時期,軍事力量佔有一定優勢,另外其實施開明的民族政策(唐朝對北方少數民族地區的管理,主要是任命各民族上層首領擔任地方長官,不改變原有民族習慣與生活方式。他們職務世襲,代表中央政府對當地進行管理。到太宗晚年,漠北地區各部又相繼歸附。西北各部首領都來長安朝見,擁戴唐太宗為他們共同的君主。稱其為“天可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