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愛讀歷史的大胖子
-
2 # Mr史海拾遺
李成梁前後分2次鎮遼,第一次1570年隆慶四年開始代理遼東總兵官,1574年轉正為遼東總兵官,至1591年受言官彈劾主動辭職。第二次是1601年再度復出鎮遼到1615年逝世。
題主所謂言應該是指李成梁第一次卸任後十年間更易八帥的事吧。其實,在李成梁鎮遼之前,遼東總兵官也是換來換去,準確的說,是從嘉靖開始才換來換去,嘉靖到萬曆包括李成梁一共有35任總兵,而嘉靖之前,歷經洪武永樂宣德正統成化至正德,只有20任,說不上換來換去。
那麼為什麼嘉靖開始遼東不太平呢?邊備廢弛之類的片湯話咱先不談,說下關鍵點。
首先,遼東本就是個三戰之地,東臨北韓,貌似事大致誠的北韓私下小動作不斷,對遼東的企圖北韓人從來就沒熄滅過。北邊為女真諸酋,時不時鬧騰,但除了萬曆末年努爾哈赤崛起,多數情況不算致命。但是西邊麼,問題比較大,是蒙古。原本遼東東邊只是兀良哈三衛,與明朝有千絲萬縷的關係,即接受明朝羈縻統治,也接受蒙古宗主統治,總之是個牆頭草。所以嘉靖以前的遼東相比還算太平,遭受入寇還不那麼頻繁。
但是嘉靖開始,遼東西邊迎來了一個恐怖的敵人,左翼蒙古察哈爾部。這傢伙不好好在大同和宣府外面待著,跑遼東邊上來了。這就是歷史上的察哈爾部東遷。
達延汗統一蒙古諸部後,分蒙古為六萬戶,達延汗駐帳在左翼察哈爾萬戶。達延汗死後,其子各領六萬戶,孫子博迪即蒙古汗位,被稱作阿拉克汗。當時察哈爾的駐牧地在“屯威寧海子之北近大同”,大致區域是呼和浩特至烏蘭察布至錫林格勒盟,距離遼東還很遠。
但是察哈爾駐地不斷東移,主要原因還是蒙古老傳統,老子一死兒子分家產,兒子孫子們自己人打起來了。
右翼蒙古土默特部的阿勒坦汗,即俺答汗崛起,其實力不斷增長,壓迫蒙古之主所屬的察哈爾部不斷東移。至正德時期,已經從威寧海之北近大同之地東移到了宣府外邊。和田清即認為此時察哈爾移駐到了今達爾泊畔,故元舊都應昌府附近。博迪死後,察哈爾部實力繼續縮減,俺答實力更盛,明嘉靖二十一年,俺答汗成為蒙古右翼領袖,欲稱霸全蒙古,已經不聽察哈爾部蒙古大汗這個所謂共主的號令。為避免被俺答所吞併,察哈爾部達賚遜庫登汗率察哈爾萬戶與喀爾喀萬戶從今天的赤峰北部,率眾東遷,一直遷移到大興安嶺附近。其中,察哈爾萬戶右翼駐大興安嶺以北,察哈爾左翼,駐西拉木倫河以南。不過喀爾喀萬戶隨之東遷的只有內喀爾喀五部,外七部留下了(就是現在的外蒙古)。
嘉靖三十年“至是棟等議報朵顏泰平福餘三衛夷人國初各有分地朵顏在山海關以西古北口以東薊州邊外駐牧泰寧在廣寧境外福餘在開原境外遼河左右駐牧數年前北虜小王子打來孫一部侵駐三岔河泰寧夷人屢與譬殺間避入夾牆今已久復故地”。
“數年前北虜小王子打來孫一部侵駐三岔河”,嘉靖三十年前,蒙古察哈爾部已經抵達三岔河。
三岔河就是指遼河、渾河、太子河彙集的地區,也就是所謂的遼東河套地,靠近廣寧。從此,遼東之地就再無安寧之日。察哈爾部雖然開始衰落,但好歹也是蒙古共主,在左翼蒙古具有巨大的影響力,控弦十萬,擁十萬戶之勢。再加上隆萬時期不斷鬧事的建州女真王杲等酋,遼東鎮同時面臨2個方向的軍事威脅。
也是從此時起,遼東邊寇頻繁,遼東鎮面臨巨大的軍事壓力,也正因時勢造英雄,才有了之後李成梁的赫赫武功。換句話說,在遼東面臨巨大軍事壓力的時候,能力不足的總兵無法在這個位置上混日子了。從隆慶到萬曆,也唯有李成梁這種水準的將領才能可以鎮的住場子。
與之對應的,恰好隆萬時期,明朝廷出現了一段政治清Octavia意改革的時期,名臣高拱、張居正開始登上歷史舞臺。俺答封貢、李成梁在遼東的赫赫武功與戚繼光鎮守薊鎮的不世功勳,均是在此時期取得,高拱、張居正這些名臣才是李成梁得以鎮遼22年的幕後功臣。
-
3 # 龔柳輝
李成梁40歲才涉足軍旅,13年後,萬曆皇帝居然為表彰他鎮守遼東的軍功,而專門在遼寧省錦州北鎮市建石坊來褒獎他。
李成梁在整個明朝官吏日趨貪懦,邊備有所廢弛的情況下,鎮守遼東30年間,居然能夠率領明朝遼東鐵騎先後取得很多勝戰,其武功之盛,據說是200年來所未有。
為什麼李成梁死後,遼東就開始走向衰敗?其實可以從這麼三個方面來分析。
其一、李成梁鎮守遼東的時候,就已經為明朝留下很多隱患濫殺無辜,結仇努爾哈赤1583年,李成梁發兵攻打王杲之子阿臺,努爾哈赤的父親塔克世正好是王杲的孫女婿,塔克世與其父覺昌安前去古勒寨為明軍勸降,因戰事緊急未能脫身,結果被圍在寨內。
建州女真蘇克素滸河部,圖倫城的城主尼堪外蘭在李成梁的指揮下誘導阿臺開啟城門,攻破古勒山城之後居然進行屠城,努爾哈赤的祖父覺昌安、父親塔克世最終死於這次突發事件。
努爾哈赤的父親塔克世,雖也屬王杲一系,但他早已歸附李成梁,卻因此無辜戰死,可能是李成梁或者尼堪外蘭故意如此。
後來,努爾哈赤對此極為不滿的訴說:“我祖、父為何會被害?你們都是我不共戴天的仇人!你們對此有何說法?”
李成梁也自知理虧,後明朝將塔克世的土地、人馬等送給了努爾哈赤,令他承襲都督指揮銜,也是一種補償。
此後,這個事件成為努爾哈赤叛明的“七大恨”之一,當然也是李成梁的濫殺無辜為明朝帶來了不必要的仇恨。
威望益隆,日趨奢靡,虛報戰功李成梁部屬曾經為掩飾敗績,而殺良民冒充敵軍的首級。明朝內閣官員居然都被他矇蔽,督撫、監司稍微有與他持不同態度,就可能被他排擠出去,以至於都不敢檢舉他的這種不法行徑。
但是,也有巡按陳登雲、許守恩得到了他殺降冒功的罪證,想要上奏,卻被巡撫李松、顧養謙等人阻止。紙是包不住火的,此事最後還是為言官所彈劾。1591年,李成梁因此而被罷官。
其二、李成梁去職後,明朝治理遼東有些急於求成,邊帥更換過於頻繁李成梁罷官後,十年間,遼東邊備越來越糟糕。
從李成梁離開遼東之後,十年之間居然更易了八位主帥,明朝遼東的邊防一步步廢弛,這些情況,事實上為努爾哈赤的崛起提供了便利。
其三、李成梁復職後,盲目的拋棄了一些漢族據點1601年,李成梁復職,年已76歲。1606年,李成梁將已“生聚日繁、至六萬四千餘家”的寬甸等六堡,以“地孤懸難守”的理由,居然建議朝廷予以放棄,遷其民6萬餘戶於內地。
李成梁還派軍隊逼迫戀家之民遷移內地,造成很多流血事件,因此而死者頗多。這個事情,開始就為時論所譴責,儘管遼東再次出現短暫的安定局面,卻徹底失去了遼東的屏障。
李成梁鎮守遼東,前後足有30餘年,於1615年去世,享年90歲。
李成梁死後三年,萬曆四十六年(1618年),努爾哈赤詔告對明朝的“七大恨”檄文,正式對明朝宣戰,所謂的“遼事”問題,就此產生。
此後的遼東,朝廷官員日趨腐敗、經濟日趨凋敝、軍備日趨廢弛,而努爾哈赤逐步統一了女真諸部落。
這些都或多或少的與李成梁有所關聯,總而言之,李成梁鎮守遼東的時候,就已經為明朝留下很多隱患,其濫殺無辜,結仇努爾哈赤,其威望益隆,日趨奢靡,虛報戰功,也敗壞了明軍的軍紀。
李成梁去職後,明朝治理遼東有些急於求成,邊帥更換過於頻繁。
李成梁復職後,又盲目的拋棄了一些漢族據點,這一切都促成了滿洲努爾哈赤的快速崛起,也成為明朝遼東衰敗的主要原因。
回覆列表
李成梁字汝契,北韓族、遼寧鐵嶺人,明朝中後期遼東總兵,一直鎮守遼東地區。李成梁在遼東雖然戰功赫赫,但是他私心很重,所用方式方法上有很多的弊端。
李成梁對付遼東的女真部族和蒙古部族的對策按現在的說法是比較雞賊。與他同時的名將戚繼光鎮守薊州,軍紀嚴明,修整長城防線固若金湯,蒙古人討不到便宜,十幾年沒有戰事。
李成梁對待手下官兵卻是放任劫掠,只要你打仗的時候肯賣命就行。特別是後期打不過努爾哈赤的建州女真,只好殺良冒功,謊報軍情,吃空餉來維持。
李成梁在遼東的對手選擇上很像英華人的大陸政策,哪個最強大了不聽話了我拉其他人打你。只是李成梁私心重,從來不徹底解決對手,只是把對手打個半死不活的,留寇以自重。當然對比戚繼光遭遇,不得不說也是給朝廷逼的,這樣天天有仗打,皇帝的賞賜不斷。而且透過多年經營李家在遼東擁有大量土地及各種利益,也是因為要保住這些利益,李成梁的後人如李如柏迅速的投降了努爾哈赤。
大明王朝在遼東的衰敗實際就是在李成梁造成的,努爾哈赤也是李成梁扶植髮起來的。李成梁養寇自重的做法本身就有養虎為患的危險,之所以這樣無非為了自己的利益最大化。無休止的打仗,開始還能讓皇帝高興高興,沒事祭拜太廟向祖宗告知又開疆擴土了。時間長了,大家都看出其中的貓膩,皇帝也不把勝利當回事了,戰爭又要花大把大把的銀子,皇帝也吃不消了。御史們也不斷的彈劾李成梁,導致他第一次去職。
李成梁養寇自重的做法為自己和大明王朝挖下一個大坑,當萬曆“三大徵”接連發生的時候,遼東鐵騎不斷派往寧夏、北韓、播州的時候,遼東兵力空虛。遼東的女真各部進入了兼併戰爭,努爾哈赤擊敗葉赫那拉部落,成為遼東最大的勢力時。明朝已無力顧及建州女真,大了本來要捱打的努爾哈赤,反而受到朝廷冊封龍虎將軍,繼續統一女真部落與東北的蒙古部族,直到最後尾大不掉。
李成梁七十多歲又被朝廷派到遼東,希望他能整頓鬆弛的遼東武備。早已不復當年之勇的李成梁不斷放棄前沿,很多都是萬曆初年由他建立的堡壘,將六萬多戶居民遷往內地,放任建州女真不斷強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