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斯文致用

    離騷沒看過。試談。亦餘心之所一句,前面必有屈子所慕的事或所重的品行,故其說:這是我心裡一向看重的,死九回也不後悔;與伏清白之所直兮一句,前面必有屈子所受的冤屈或所厭惡的汙垢,故其說:持正直保清白,雖死不移,這是前聖賢所看重的。往前即死,往後即汙,故屈子寧死也不願與佞人合流,寧滅也不玷汙自己的清白,然王不信其,秦侵難阻,國無存望,無國可存此身,無望可展其才,死也是其最好的歸宿。

  • 2 # 言者青青

    “亦餘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和“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聖之所厚。”出自先秦屈原的《離騷》。在詩中這兩句相隔九句詩行,從前後句中,我們能從中領悟到它們之間在意義上的相同之處,即便有不同之處,也是在相同之處中的區別。這都是詩人遭致失敗之後所引發的檢視與思考。

    屈原《離騷》(網路圖片)

    “亦餘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這兩句是根據上面句意延續下來的,是說:這是我心中所追求的東西,就是多次死亡也不後悔。“善”:嚮往,希望得到(的東西或品質)。“雖”:即使,縱然(在這裡不表示“雖然”的意思)。“九”:多次,數次。表約數,泛指多次,這裡不是實指。“猶”:仍然。“未悔”:不會懊喪,不後悔。“悔”:怨恨。

    “亦餘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這兩句表達了詩人為追求家國富強,堅持高潔品行而不怕千難萬險、縱死也無悔的忠貞情懷。後來人們在表達堅持理想、為實現目標而奮鬥時常引用這一名句以表達心志。

    “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聖之所厚” 這兩句也是接上句連線下來的,是說:保持清白,守正直之道而死,這本來是前聖先賢所讚許的。伏:通“服”,保持。死直:死於正直。固:本來。厚:看重。

    “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聖之所厚”這兩句是從文化傳統的角度,分析重視節操,堅持真理,守正不阿,勇於獻身的重要性。詩人認為“伏清白以死直”是我們民族文化的光榮傳統,為前聖先賢所重視。我們也應發揚光大,以保持清白為榮,以獻身真理為榮。可用於讚美先賢忠貞的品格,或用以勸勉青年人敢於堅持真理,勇於為真理而獻身精神。

    “亦餘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和“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聖之所厚”這四句詩,在詩句排列上不連貫,但在意義上還是沒有多大區別的。

    如果說有區別的話,“亦餘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這兩句,是表達了詩人為追求家國富強縱死無悔的情懷;而“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聖之所厚” 這兩句,是表達了詩人直接用生命來表白自己為國而獻身的態度。

    總之,前者是表達為家國富強堅忍不拔的情懷,後者是表達為家國情懷而獻身的態度。也許這就是區別吧?

  • 3 # 琅公

    這兩句是戰國詩人屈原創作的最長的抒情詩離騷裡的兩句,詩人屈原在離騷詩中,敘述了自己的身世,報國的理想和信念。離騷上半部分主要是講述,詩人對當前人們生活的艱辛和困苦,對國家的現狀表示擔憂,滿懷激情要改變國家的面貌。卻自己落得如此下場。全詩的下半部分,屈原抒發了對國家美好的嚮往,憧憬人們生活在無憂無慮的國度裡。並寄希望於上蒼,改變國家的和人民的命運。

    “亦餘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意思是:如果能透過他的死,改變國家的命運,使人民幸福安康,國家強大富強,就是讓他死九回,他都不會後悔,可見屈原愛國、愛人民的情懷。

    “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聖之所厚。”當政的奸臣,對屈原說,如果你服從我的安排,我可以免你一死,榮華富貴包你享受,身份和地位都得到提高,屈原寧死不屈。

    所以這兩句詩的區別在於,第一句是,屈原為了國家和人民的利益,就是處死他九回,他都不會後悔。第二句是,只要他服從,不在提改革,就保證他榮華富貴。所以,談不上區別,只是屈原的愛國思想,延續敘述而已。

    全詩貫穿擬人的手法,透過大量的比喻、神話傳說和豐富的想象力,形成絢爛的文采,全詩結構嚴謹。展現了屈原積極的浪漫主義色彩,開創了中國文學“騷體”詩歌形式,對現在,對將來都會產生深遠的影響。

  • 4 # 木山文

    亦餘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只要我內心所認為是正確的,即使為此而死亡多次,也還是不後悔。這句話偏重於為自己認為正確的行為一往無前的進行下去,雖死也不回頭。

    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聖之所厚。只要自己一心撲在清白上,為直道而死,這肯定是前代聖賢所看重的。.這句話偏重於對自己行為正義性的信念。

    兩句話的意義各有側重。

  • 5 # 野狐習禪

    野狐試答

    “亦餘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與“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聖之所厚。”都是屈原《離騷》中的名句,這兩句的意思還是有區別的。

    與“亦餘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意思相同的句子在《離騷》中還有“寧溘死以流亡兮,餘不忍為此態。”“雖體解吾猶未變兮,豈餘心之可懲。”等,這些都是言志明心的詩句,反覆表明自己就是死無數次、立刻死去或流放、粉身碎骨自己也不會後悔、不忍從俗、不改初心。“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聖之所厚。”意思是堅守清白,為正道而死,這是前聖先賢們所讚賞推崇的。這一句是援聖賢以證明自己所做並沒有錯,所以無論從意思還是作用來看兩句是不同的。

    有人說中國歷史上只有三個貴族:屈原、陶淵明、曾國藩。他們的貴族精神也不斷遞減,到現在中國沒有了貴族,這話有點過激,但不無道理。真正的貴族精神就是有自己的信仰和追求,併為之努力奮鬥不惜犧牲生命。屈原追求的東西概括起來有三點,第一是高潔的人格,高貴的精神。屈原修潔自愛,不同流俗,追求美善,斥責邪曲,《橘頌》足可言其志:

    后皇嘉樹,橘徠服兮。受命不遷,生南國兮。深固難徙,更壹志兮。綠葉素榮,紛其可喜兮。曾枝剡棘,圓果摶兮。青黃雜糅,文章爛兮。精色內白,類任道兮。紛縕宜修,姱而不醜兮。嗟爾幼志,有以異兮。獨立不遷,豈不可喜兮。深固難徙,廓其無求兮。蘇世獨立,橫而不流兮。閉心自慎,不終失過兮。秉德無私,參天地兮。原歲並謝,與長友兮。淑離不淫,梗其有理兮。年歲雖少,可師長兮。行比伯夷,置以為像兮。

    第二忠君愛國。屈原忠於宗室,熱愛楚國;改革政治,除弊興利;聯齊抗秦,忠心為國;國滅身死,浩氣長存。屈原奠定了後世愛國主義精神的基礎,是中華民族愛國主義的開創者。

    第三熱愛本國風物文化,關心百姓疾苦。在楚國民間文化的基礎上屈原開創了楚辭體,也開創了中國文學浪漫主義的先河。“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體現著屈原對百姓的關心。

    潔身自好、愛國愛民、熱愛本國文化是屈原一生的追求,屈原一生都在為自己的理想而奮鬥,即使受打擊,遭流放也不苟且,不妥協,最後為理想而抱石投江。屈原是中華民族寶貴的精神財富,端午節也不是一個只吃粽子的節日;更不是一個吃著粽子,恭維讚美著異國文化貶損著我們的傳統文化的日子。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反引力究竟能不能實現?未來是否會出現反引力飛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