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新銳觀察影片

    1914年7月28日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德國初期在西線向法國進攻時,並未從德法邊境正面強攻,而是選擇繞道盧森堡直取法國後方,1914年8月2日德國取得中立國盧森堡的鐵路網,到9月3日德軍已逼近巴黎,法國政府撤退至波爾多。9月5日從英國趕來的援軍和法軍共同在巴黎近郊的馬恩河一線與德軍展開激戰,成功阻擊了德軍進攻,德軍原定的快速擊敗法國的施裡芬計劃宣告失敗。至此,雙方戰事開始進入膠著對峙狀態,戰爭形態也轉變為陣地戰。

    馬恩河戰役中的法國士兵

    由於德國當時面臨東西兩線同時開戰,在馬恩河戰役失利後,又開始考慮先擊敗東線的俄軍,迫使其停戰,以避免自己陷入兩線作戰的困境。從1915年5月開始,德奧聯軍聯軍開始集結重兵向俄國出擊,雖取得了不俗的戰績,但始終未徹底擊潰俄軍,且己方傷亡慘重。到1916年初,東線戰事放緩之際,德軍再次開始考慮向巴黎進攻,凡爾登作為法國東北部交通要地,被德軍作為了主要進攻點。

    凡爾登戰役中使用的部分彈殼

    1916年2月21日,德軍調動1200門大炮對長達40公里的戰線進行了9個小時的集中轟擊,發射炮彈100萬發,先頭部隊開始使用火焰噴射器清理戰壕,到23日德軍向前推進5公里;25日德軍再次用強大的火力進攻奪取了杜奧蒙要塞;但由於當時天氣惡劣,道路泥濘,德軍的快速推致使火炮難以跟上部隊的進發,在失去火力支援的情況下,法軍靠著大量的人員物資持續進行補給,重新獲得了戰爭主動權。

    凡爾登戰役中德軍雖使用毒氣進行進攻,但收效甚微

    在雙方的膠著攻防中,德軍始終無法完全奪下凡爾登,到1916年6月,德軍雖開始轉攻擊蘇維要塞,但經過鏖戰,最終也未能奪取該目標。1916年7月,英法聯軍開始在法國北方的索姆河區域向德軍發起反攻,在這場持續4個月,雙方傷亡約130萬人的戰役中,英法聯軍雖未能取得勝利,但多線作戰的德軍卻開始陷入疲態。

    凡爾登戰役前後,杜奧蒙要塞的空拍對比

    到1916年10月,法軍開始在凡爾登對德軍發起反攻,10月24日重新奪回杜奧蒙要塞,12月11日德被趕回戰役開始前的防線,歷時近10個月的凡爾登戰役戰役宣告結束。據統計,在整個凡爾登戰役中法軍損失54.3萬人,德軍損失43.3萬人,由於雙方長時間的攻防只能依靠壕溝進行,在機槍、迫擊炮的攻擊下,戰線推進相當緩慢,在狹小底盤上造成了巨大傷亡,也就使凡爾登戰役有了“絞肉機”之稱。

  • 2 # 第一軍情

    要說凡爾登戰役被稱為“凡爾登絞肉機”確實一點兒也不誇張 。首先來簡單回顧一下這場戰役:凡爾登戰役發生在1916年,是法國和德意志帝國針對位於法國境內的“凡爾登”地區發生的大規模爭奪戰。當時德國看到凡爾登有著極其重要的戰略地位,因此決定把戰略重點放到西方,想著儲備好德國的所有軍力一舉攻下凡爾登然後一路殺到巴黎,直接將法國滅亡。而德國此次的計劃不光說在嘴上,還體現在行動上。

      同年1月份,德軍就秘密集結軍力,準備發動凡爾登戰役,同時還不忘向法軍佈下誘餌,不斷往香貝尼大規模增兵,以便給法軍造成聲東擊西的效果。不久,法軍果然上勾了,把大部分軍力調往香貝尼,準備在此攔截德軍。但是,由於德軍的目的日益暴露,先前被矇在鼓裡的法國此時已看穿德軍的真實意圖,即刻派兵火速趕往凡爾登。但是由於兩地相離較遠,直到戰爭打響,法軍也僅有兩個師的兵力趕到,再加上原來駐守在這裡的部隊,總共也就4個師而已,相比德軍的27個師,確實力量有點懸殊。德軍在戰爭打響的第一天就向法軍逼近了六公里,但是法軍也殊死抵抗等來了援軍,最後雙方在凡爾登大量增兵決一死戰。不料,德軍把毒氣彈用於戰場,使法軍死傷無數。7月份,法軍奮起反抗,最終德軍大敗,退出戰場。

      歸結原因,之所以被稱為絞肉機是因為:凡爾登戰役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傷亡人數最多且最慘烈的戰役,德法兩國的軍力總共大約兩百萬左右,但是傷亡人數高達七十萬多萬。其次,由於在戰場中投入毒氣,造成很多官兵瘧疾橫行,出現了大量非戰鬥傷亡;最後,由於是資本主義國家間的利益爭奪戰,因此被稱為絞肉機就帶有一定的諷刺意味。

  • 3 # 憤怒野虎

    這是交戰雙方處於攻防絞著狀態,使雙方死傷慘重,而被軍事記者喻稱“絞肉機”。1.一戰爆發後,德軍迅速向西推進,進攻法國。在凡爾登地區,受到協約國英法聯軍的強列抵抗,戰爭雙方都投入很大兵力,動用當時一切先進軍事武器。每天傷亡以幾萬數計,持續達幾個月多,最終德國進攻受阻,進入相持狀態。2.此戰耗損,均超過雙方預計程度,都感到吃驚。軍事記者在報道中,稱凡爾登似一臺正在進行的人肉絞機。創造新詞“凡爾登絞肉機”。喻作雙方處於絞著狀態,並損失巨大兵員。3.人類戰爭,每次絞著狀態,都似乎是進行“人類的絞肉機”。而西方媒體傳播發達,常把某事都作誇張狀態,搏取民眾關注。

  • 4 # WarOH協虎

    一戰開戰之初,便顯現出德國以一敵眾的趨勢。畢竟,協約國這邊的英、法兩國可稱國力雄厚;反觀當時德國的盟友:奧匈帝國和奧斯曼土耳其帝國,它們早已如風中之燭,不知哪天就會黯然失色。

    面對如此形勢,德國自知持久戰將對自己毫無益處。早在開戰前幾年,當時的德軍總參謀長阿爾弗雷德·馮·施裡芬就制定了以速戰速決為目標的施裡芬計劃。在這個計劃當中,德軍將藉助當時德國國內發達的鐵路網路,在開戰後不久後集中起優勢兵力在6周內一舉擊潰法國。

    不過,這一切都僅僅是計劃罷了,因為等到真正開戰之後,所有人都震驚了:

    工業革命之後,人類第一次在戰場上感受到了來自工業文明的力量。開戰不到三個月,交戰雙方都幾乎耗盡了所有炮彈庫存。德軍開進到到馬恩河一線的時候,就遭到了英法聯軍的頑強抵抗,其速戰速決的目標自然也就落空。

    與此同時,德軍在東線與沙俄也是僵持不下。到1915年的時候,德國陷入了兩線交戰。在西線,更是打起了膠著的塹壕戰。為了改變戰爭局面,德軍高層開始謀劃著一次大型的突擊,後來被稱為“凡爾登絞肉機”的凡爾登戰役,便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打響的。

    凡爾登戰役由時任德軍總參謀長馮·法金漢於1915年一手策劃。由於凡爾登位於默茲高地,坐落在德國通向巴黎交通要道之上,亦是巴黎的門戶。鑑於此,法金漢認為如果能拿下該地,德軍就能長驅直入巴黎,重現40年前威廉一世在凡爾賽宮登基的榮耀時刻。

    不過,這個地方又是高盧一族的發源地,無論是出於戰略考慮還是民族情感,法軍必然會在這一處狹小的戰場中殊死抵抗,而德軍也將全力進攻。

    起先,按照法金漢的設想,在德軍集中火力優勢的進攻下,法國必將“流盡最後一滴血”。就算這樣還是沒有拿下,最差的結果也是法國主動選擇求和、投降。此外,由於凡爾登要塞一地的法軍陣地如同一把利刃,嵌入到當時的德軍陣地中,隨時都威脅著兩邊德軍的側翼。如果德軍想要在當時雙方僵持不下的西線有更大的動作,凡爾賽這個點遲早需要攻取。不然在漫長的西線上,這裡會成為德軍陣地上的一顆定時炸彈。

    基於以上攻、守兩端的戰略考慮,法金漢決定在凡爾登前線集結50個師共計120餘萬人,以及1200門大炮。而這些兵力,在未來的十個月中,卻是被投放在僅僅只有15公里寬的戰線上廝殺。

    就這樣時間來到了1916年2月21日,在這一天,德國皇儲親率21萬人進攻凡爾登要塞。

    步兵發起衝鋒之前,德軍先動用1200門大炮對戰線進行了9個小時的集中轟擊,發射了100萬發炮彈,法軍陣地霎時間成為火海。兩天之後,德軍推進了5公里,又在隨後的一天逼迫法軍放棄第二道防線。本來,按照如此趨勢,德軍拿下凡爾登已是順理成章。但此時,天空又開始飄下了大雪。

    在人類歷史上,潔白的雪花無數次的出現在童話裡、詩歌中,人們無不對其賦予或喜或悲的各種情感。在某種程度上來說,皚皚白雪,也改變過歷史的程序。在此之前的拿破崙兵敗俄國算一次,之後的蘇德戰爭算一次,而在凡爾登,這也算一次。

    這些小小的雪花,不單單遲滯了德軍步兵的推進,也阻礙了德軍炮兵的移動。在歷經多次炮擊之後,凡爾登前線的地面已是崎嶇不平,降下大雪之後,地面更是變得泥濘不堪。要知道,當時的火炮還沒有二戰那樣的機械化程度,而緩慢移動的炮兵在這般情況下,也根本跟不上步兵的推進速度。於是乎,德軍就這樣暴露在了法軍的炮火射程當中。

    另一邊,法軍利用唯一一條還能與後方聯絡的公路巴勒迪克-凡爾登公路,在一週之內向凡爾登前線及時地輸送了19萬人員和2萬多噸物資,使得法軍能夠有足夠的兵力固守要塞。在這之後的十個月時間裡,德、法雙方就在這片狹小的戰場中展開拉鋸戰,直至當年12月德軍退回到戰役開始時的戰線。

    凡爾登戰役前後歷時10個月,德、法雙方共計投入125個師,約239萬餘人,傷亡75萬人。因而,這一次戰役又被稱為“凡爾登絞肉機”。戰役結束後,德軍退回至初始的戰線,毫無進展,而自身傷亡也有43萬人,法軍則傷亡54萬人。可以說,這一場戰役不僅沒有使得法軍“流盡最後一滴血”,反而使得德國自身陷入絕望當中。在這之後,德國漸漸失去戰場上的主動權,國內也開始出現反戰浪潮。

    兩年之後,即1918年,前線德軍不堪後方動亂,無心戀戰之下選擇與法國求和。這第一場波及世界各大國、影響以億記生靈的浩劫就此寫上終章。

  • 5 # 葦說定製化運營

    在慘烈血腥的戰場上,決定戰鬥勝負的因素很多,比如兵力、武器裝備、戰術策略、戰鬥意志及自然條件等等。然而,凡事都有例外,比如在被稱為“絞肉機”的凡爾登戰役中,僅僅是一發打偏了的、鬼使神差的炮彈,就決定了整個戰役的勝負,不得不讓人感嘆世事無常。

    在人類戰爭史上的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凡爾登戰役是破壞性最大,持續時間最長的一場戰役。該戰戰從1916年2月21日延續到12月19日,德法兩國總共投入了100多個師的兵力,雙方軍隊傷亡了近百萬,傷亡人數僅次於索姆河戰役,所以,該戰役被軍史家們稱為"凡爾登的絞肉機",當然還有法軍那鬼使神差的一炮。

    1914年,德國在西線沒有能夠取得迅速勝利,交戰雙方在歐洲戰場上形成了膠著狀態的戰壕戰,交戰雙方誰都不能前進一步。1915年,德國的幾次努力進攻都沒有能夠奏效,德軍總參謀長馮·法金漢認為,應該攻擊一個法華人的必救之地,這樣就可以迫使法軍投入所有的兵力,最終使法華人"流盡最後一滴血"。他所選擇的目標就是凡爾登要塞,凡爾登是法國東北部的一座小城市,是德國通往巴黎的主要交通要道,有"巴黎鑰匙"之稱。

    然而在此次戰役中,不但使法國"流盡了最後一滴血",也讓德華人“流盡了最後一滴血”。

    1916年2月,德國皇太子威廉親率21萬德軍,向凡爾登發動了瘋狂進攻。威廉指揮的第5集團軍,下轄7個軍共18個師,1200餘門火炮、約170架飛機;後增至50個師,約佔西線德軍總兵力的一半。

    凡爾登是巴黎的東部門戶,也是法軍整個戰線的支撐點,法軍統帥部非常重視這個戰略要地,凡爾登要塞由永備工事和兩個築壘地帶構成了堅固的陣地,該要塞居高臨下,易守難攻。戰役發起後,法第3集團軍:下轄11個師,630餘門火炮,由F.埃爾將軍指揮;後增至69個師,約佔法軍總兵力的2/3。

    1916年2月21日,德國軍隊用1,200門大炮對40公里的戰線進行了9個小時的集中轟擊。共發射了一百多萬發炮彈,然後用三個軍(第三、第七、第十八軍)的兵力進攻,先頭部隊用火焰噴射器掃清戰壕。

    到23日,德國軍隊已經前進了將近5公里,法國軍隊被迫後撤。經過四天的激戰,法軍損失慘重。

    自2月27日起,法軍只能利用唯一與後方保持聯絡的巴勒迪克-凡爾登公路(戰後被稱為"聖路"),源源不斷的向凡爾登調運部隊和物資,一週之內就組織了3900輛卡車,運送戰鬥人員19萬人、物資2.5萬噸,這是人類戰史上首次大規模的汽車運輸。

    至2月底,德軍因為彈藥消耗很大,並且戰略預備隊也未能及時趕到,攻擊力銳減,從而喪失了突破法軍防線的最佳時機。

    法軍大批援軍及時的趕到,加強了縱深防禦,同時也扭轉了戰役開始階段的不利局面,使凡爾登戰役變成了拉鋸戰。此役是典型的陣地戰、消耗戰,雙方參戰兵力眾多、傷亡慘重。

    在凡爾登戰役中,法軍損失54.3萬人,德軍損失43.3萬人,故此役才有了"絞肉機"之稱。此時德軍統帥部已經意識到,這仗在打下去,不但會使法華人把血流乾,同時也會讓德華人的血流乾,於是便匆匆結束了這場比誰的血多的戰役。

    在凡爾登戰役中,曾經發生了一場非常詭異的、至今令人不可思議的一炮,甚至可以說是決定了凡爾登戰役勝負的一炮。

    當時德軍所擁有的火炮數量遠超法軍,為了儘快的取得戰爭的勝利,德國就大規模的使用火炮,對凡爾登要塞進行了密集的炮擊。

    反觀法國,由於火炮和彈藥數量的不足,只能偶爾的、象徵性的進行一下還擊。德軍長時間的炮擊,就必然需要有充足的彈藥供應,為了節約運送炮彈的時間,德軍便違反軍事常識,將60多萬發炮彈運送到戰鬥前線,在火炮陣的地附近建立了彈藥庫。

    德軍以為法國已經處於劣勢,而且火炮數量很少,這樣做應該不會有什麼問題,然而,最後偏偏就在這現出了問題。

    一天,法軍炮兵在對德軍炮兵陣地進行報復性的還擊時,一名炮手不知道是填錯了彈藥還是他自己吃錯了藥,居然在沒有瞄準的情況下,就胡亂的打出了一發炮彈,而且是嚴重的偏離了設定的目標。

    然而就在炮兵指揮官對這名不靠譜的炮手破口大罵之時,見證奇蹟的時刻到了。這發炮彈竟然不歪不斜命中了德軍的前線彈藥庫,進而引發了整個彈藥庫的大爆炸,德軍不僅損失了所儲存的60多萬發炮彈,士兵和火炮更是損失慘重。

    法軍炮手這無心插柳柳成蔭的一炮,令德軍的火炮在一週之內都成了啞巴,至此,勝利的天平導向了法軍一邊,在生死存亡戰場上,擁有這樣不靠譜計程車兵,真不知是幸與不幸。

  • 6 # 羅恩醉了

    首先要明白一點,德國發起凡爾登戰役的最初目的並不是為了快速佔領凡爾登,而是為了大量消耗法國有生力量,這個也就為後續10個月的慘絕人寰的攻防戰定下了基調。為什麼凡爾登戰役被稱作“絞肉機呢”?大概有以下幾個原因。

    第一,雙方傷亡巨大!凡爾登戰場也被稱為“屠場”和“地獄”!作為第一次世界大戰最著名、最慘烈的戰役,雙方投入了將近兩百萬兵力,傷亡人數將近100萬!可以說是拿人命填出來的,10個月300天,每天傷亡三千多,屍體堆積如山,可以想象下這個畫面~

    第二,以炮彈作為載體,把毒氣第一次用於戰爭!長期蹲戰壕,造成瘧疾橫行,出現很多非戰鬥傷亡!

    第三,一戰是資本主義國家爭奪利益的戰爭,雙方都是非正義的,“絞肉機”也帶有諷刺意味。

  • 7 # 不二書

    正好寫到這篇小文,所以順便回答一下!

    在馬恩河戰役結束後,小毛奇失去了德軍參謀總長的位置,而取代他的便是著名普魯士步兵上將法金漢。法金漢一上任便制定了新的戰略計劃,他將東線作為主攻線,而對西線採取防守狀態,在他的構想中,只要能夠迅速擊敗東線的沙俄,那麼就能夠將兵力集中在西線打擊法軍。可是由於英法在西線頻繁的區域性進攻,導致德軍始終無法調動足夠的兵力對沙俄軍隊實施致命打擊。為此,法金漢決定再次啟動先西后東計劃。

    在1916年,一戰爆發的第三年,法金漢制定了一個叫做“處決地”的計劃。在該計劃中,他準備調動德軍大部分兵力強攻法國不願意放棄的一個重要軍事地,這個地方便是凡爾登。法金漢深知凡爾登對於法國的意義,一點進攻這個地區,那麼法軍將會投入其全部兵力,如果一旦德軍能夠在這裡殲滅法軍,那麼法國的軍事力量便會崩潰,而等待法國的結果便是被迫投降。法金漢的作戰計劃制定出來後,德軍將第五集團軍推進至凡爾登區域。

    德軍第五集團軍由德意志皇太子威廉擔任司令,其下轄著7個軍共計19個師,擁有火炮1200門、飛機170架.。而這還僅僅只是先鋒部隊,法金漢對該戰役非常重視,從而陸續將各輔助師調集至戰場,等戰爭開始時,德軍共計投入了約50個師,相當於德軍在西線戰役中一半的兵力。

    而當時防守凡爾登一線的是法軍第三集團軍,約11個師在一線陣地佈防。此時英法還沒有識破德軍的意圖,因為法金漢為了誘導英法,透過對法國香貝尼增兵,給英法制造了一種想要進攻香貝尼的假象,直到德軍軍隊大量集結到凡爾登一線時,英法才反應過來,從而開始緊急向凡爾登增兵。可直到1916年2月21日,法軍僅僅只有兩個師抵擋凡爾登。

    也就是法軍兵力還沒有集結完成時,德軍的進攻已經展開,開凡爾登戰爭一開始,德軍便對法軍防線採取了密集性的炮擊,每小時有10萬枚炮彈落到凡爾登法軍的陣地之中。可以說,凡爾登戰役一開始,戰況將充滿了血腥和慘烈,一線陣地的法軍主力師在數個小時內便傷亡慘重,用德軍指揮部的話來講,德軍在進攻之初便建立了一個死亡地帶,德軍推進的路上,躺滿了法軍士兵的屍體。

    法軍總司令霞飛當時動用了法國所有的陸軍以及空軍力量,試圖與德軍決一死戰。但此時德軍攻勢如潮,凡爾登岌岌可危,60歲的貝當元帥在凡爾登戰役爆發的第二天緊急趕往了凡爾登。由於此時德軍攻勢猛烈,法軍部隊中的軍心渙散,貝當一到達前線便制定了督戰線,並且下達了凡事退到督戰線計程車兵均按逃兵直接射殺。

    正是因為這條督戰線,使法軍重整了軍心,此後法軍經過一週的時間,先後調集了71個師到達凡爾登,兵力佔據了法國總兵力的三分之二,自此兩軍正式拉開大決戰。由於第一輪攻勢被瓦解,在該年3月6日,德軍發動了第二輪攻勢,雙方廝殺極其激烈,戰場上擺滿了屍體。

    德軍的第二輪攻勢極其迅猛,雙方減員都非常嚴重,然而德軍始終不能擊垮法軍,在貝當的統帥下,法軍堅守著每一個陣地。進入到該年4月,久久不能擊潰法軍的德軍開始首次動用毒氣彈,毒氣彈給法軍造成了重大傷亡。但這這一個月,一個事件扭轉了局面,由於法軍的一枚炮彈無意間擊中了德軍的彈藥庫,進而將德軍最大的彈藥庫引爆,讓在軍備彈藥上損失嚴重。

    這個彈藥庫的引爆讓德軍失去了約45萬顆大口徑彈藥,從而在此後德軍失去了此前優勢。到了該年5月,實際上德軍此時的損失已經達到了極限,戰況已經不利於德軍繼續進攻,但法金漢依舊固執地在該年6月再次發動大規模進攻,在該月的攻勢中,德軍大量動用了毒氣彈,發射的數量高達11萬枚,給法軍造成了重大傷亡,但結果依舊被阻擋在凡爾登三公里處。

    此後雙方進入到僵持戰,雙方你爭我奪樂此不疲,但進入到該年12月,兩軍的戰線回到了原點,此時凡爾登戰役終於落下了帷幕。在凡爾登戰役中,法德雙方共發射了4000多萬枚炮彈和難以計數的子彈,而士兵的損失更是巨大,截止該年12月中旬,法軍損失了約55萬人,而德軍損失了約44萬人。

  • 8 # 阿如娜Aruna

    凡爾登戰役發生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的1916年,西部前線的戰火繼續延燒,在凡爾登區區10平方公里的範圍內,這場戰事已經延續了三個月,史無前例的慘烈犧牲不斷吞食著戰士們的生命。死傷人數將近10萬人。 德軍的攻擊,已經開始動搖了法軍的鬥志。德軍指揮部判斷出這個區域中的一個破綻,有機會可以突破僵局,一起跟隨著部隊,死傷慘重的“絞肉機”戰役。

  • 9 # 史海聽雷

    凡爾登戰役是從1916年的2月21日到12月19日,法國和德國為爭奪凡爾登地區而進行的多次戰役的總稱。這場戰役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是持續時間最長,規模最大的戰役。一戰開戰之初,以德國為核心的同盟國知道戰爭必須速戰速決,企圖在開戰後集中優勢兵力6周內擊敗法國,然而開戰不到三個月,交戰雙方都耗光了所有的彈藥庫存,英法聯軍國力雄厚,頑強抵抗。而德軍又是東西線兩邊作戰,沙俄在東線與德軍也是膠著之勢,一旦戰爭陷入僵局,德軍雙線作戰必敗無疑,因此必須放手一搏,尋求一絲生機,在這樣的大背景之下,德軍計劃的一場突襲應運而生,然而誰也沒料到這場突襲竟然變成了絞肉機。

    1916年,第一次世界大戰已經打了三個年頭之久,德國早已迫不及待的想要贏得這場戰爭的勝利。隨著德國總參謀埃裡希·馮·法金漢的上任,德國的作戰計劃得到了新的調整,法金漢認為,要想贏得戰爭的勝利,就必須先將法國踢出局外,剩下的英國和俄國沒有多大的威脅。如何才能將法國踢出局外呢?只有一個辦法,那就是將法國的血放幹,法金漢曾公開叫囂:“要讓法國把血流盡”。

    為重擊法軍,德軍於同年1月在西線實施一系列佯動。凡爾登距法德邊境50公里左右,是法國首都巴黎的東北門戶,為雙方必爭之地。法軍凡爾登築壘地域橫跨默茲河兩岸,正面寬112公里,縱深15~18公里;有四道防禦陣地,前三道為野戰防禦陣地,第4道是由要塞永備工事和兩個築壘地帶構成的堅固陣地,居高臨下,易守難攻。法第3集團軍(轄11個師,630餘門火炮,由F.埃爾將軍指揮;後增至69個師,約佔法軍總兵力的2/3)5個師防守凡爾登以北地區,3個師防守凡爾登以東和東南地區,另3個師作為預備隊配置在凡爾登以南默茲河西岸地區。 在戰爭持續的十個多月的時間裡,德國兵力從18個師增加至50個師,兵力佔整個西線總兵力的一半,法國先後投入兵力70多個師,兵力佔法國總兵力的三分之二,這場戰爭,雙方共投入兵力200餘萬。

    凡爾登戰役由時任德軍總參謀長馮·法金漢於1915年一手策劃。由於凡爾登位於默茲高地,坐落在德國通向巴黎交通要道之上,亦是巴黎的門戶。鑑於此,法金漢認為如果能拿下該地,德軍就能長驅直入巴黎,進而拿下戰爭的勝利。 然而德軍方面似乎誤判了法國的抗戰熱情和決心,凡爾登所在的默茲高地,是高盧一族的發源地,無論是戰略地位還是民族情感,法軍自然要在此殊死一搏,所以雙方都對此戰略要地十分重視,都準備血戰到底,這也為後來的凡爾登絞肉機埋下了伏筆。

    1916年2月21日,德國皇儲親率大軍進攻凡爾賽,集中1200門大炮對法軍陣地進行9小時的連續炮擊。發射100萬發炮彈,兩天之內推進5公里,第三天法軍放棄第二道防線,德軍本來攻勢正猛,奈何天意難違,2月份的默茲高地天降大雪,不單單遲滯了德軍步兵的推進,也阻礙了德軍炮兵的移動。在歷經多次炮擊之後,凡爾登前線的地面已是崎嶇不平,降下大雪之後,地面更是變得泥濘不堪。要知道,當時的火炮還沒有二戰那樣的機械化程度,而緩慢移動的炮兵在這般情況下,也根本跟不上步兵的推進速度。於是乎,德軍就這樣暴露在了法軍的炮火射程當中。

    同時,法軍利用唯一一條還能與後方聯絡的公路巴勒迪克-凡爾登公路(之後被稱為聖路),在一週之內向凡爾登前線及時地輸送了19萬人員和2萬多噸物資,使得法軍能夠有足夠的兵力固守要塞。在這之後的十個月時間裡,德、法雙方就在這片狹小的戰場中展開拉鋸戰,直至當年12月德軍退回到戰役開始時的戰線。至此德軍速戰速決的計劃徹底失敗,凡爾登襲擊戰失敗。 此次戰役雙方共投入軍隊239萬多人,死亡75萬人,其中法軍損失54.3萬人,德軍損失43.3萬人,故此役有“絞肉機”之稱。

    凡爾登戰役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的轉折點。德國企圖一舉擊敗法國的戰略目標再次遭受挫折,損失了巨大的人力和物力,又無法及時彌補。它標誌著德國軍事進攻的能力已從頂峰跌落,戰爭主動權逐漸轉到協約國手裡。

    這一場戰役不僅沒有使得法軍“流盡最後一滴血”,反而使得德國自身陷入絕望當中。在這之後,德國漸漸失去戰場上的主動權,國內也開始出現反戰浪潮。 兩年之後,即1918年,前線德軍不堪後方動亂,無心戀戰之下選擇與法國求和。這第一場波及世界各大國、影響以上億生靈的浩劫就此寫上終章。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小馬寶莉中穗龍是什麼性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