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大頭魚樂

      春節將至,回家過年不簡單對“恐歸族”來說,過年不是那樣簡單,一旦決定回家,就會遭遇很多現實問題,讓人“精疲力盡”。  

      為應對春節父母逼婚,許多租男友、女友回家過年的網站也應運而生,其中當然不乏由此在父母親友面前“矇混過關”者,但其潛在的風險同樣不容忽視。  

    “在老家人眼裡,在大城市工作的人混的都不錯,非富即貴,見了就問你一年能掙幾十萬,當了什麼級別的官,尤其是對上過大學和研究生的人更是期待甚高,你還給他們解釋不清。”在鄭州某機關工作的曾先生苦笑著說,有時再碰上有人借錢或請託辦事,更是有苦難言,平添無端麻煩。其實他們不知道很多人在大城市也只是普通工薪階層,哪有恁大本事。  

      對很多“恐歸族”來說,春節期間的繁縟禮節、走親訪友、吃喝應酬讓人不堪負累。“我們那兒的風俗是大年初一挨家挨戶互相串門拜年,碰見近親長輩還要磕頭,這著實有點為難。”曹君說,他就曾因為沒對長輩行叩頭禮而被人說不懂規矩、架子大。  

    “我們老家酒風比較彪悍,並且勸酒一套一套的,有時一天幾場,實在受不了。不管你能喝不能喝,你都無法拒絕,否則就又會遭人非議。”滴酒不沾的關青海說,還有就是假期短,走親戚只能由近及遠,哪一家走不到都會落不是,真是累。  

    據《中國老齡事業發展報告2013藍皮書》顯示,2013年老年人口數量突破2億,高齡老年人口繼續增長,年均增長100萬人的態勢將持續至2025年;空巢老年人口規模繼續上升,2013年突破1億大關。同時,2013年,中國新修訂的《老年人權益保障法》將子女“常回家看看”寫入法律。這些都在提醒著人們,生養我們的父母日漸衰老,守望在家園的他們真的很需要我們常回家看看。  

    有人指責“恐歸族”“沒有孝心”、“沾染了小知識分子的不良習氣”、“心理脆弱難成大器”等等,但也有人指出對“恐歸族”要寬容,畢竟“生活壓力大是客觀現實”。 

      "恐歸族"的出現實際上是華人的"面子"心理在作祟,把一個本來很簡單的過年想複雜了,比如壓歲錢,有錢多發、沒錢不發,硬要"打腫臉充胖子",結果只能是自己"活受罪"。”網友天山飛雪說。  

    "恐歸族"是中國現代化程序的產物,是現代社會"陌生人文化"與傳統社會"熟人文化"的碰撞。而由"恐歸族"引發的種種爭議,一定程度上是對有關春節文化和相關社會層面的有益反思。”一位社會學者說。

  • 2 # 應作如是觀

    不想回家的主要原因是經濟壓力太大,人際關係複雜,現在過年回家,給父母買禮物本是理所應當,應盡的孝道。可是,家裡兄弟姐妹的孩子,免不了要給紅包和送禮物。如果只是這樣就算了,有些孩子的父母盲目攀比,給少了他們心裡不痛快,給多了自身又難保。

    即使拋開這些不說,回家最不想面對的就是家長裡短。家家都要本難唸的經,回家免不了磕磕絆絆。可是,過年應該是舉家歡聚的時刻,可偏偏有一些人不管不顧,非要在過年這一天大動干戈。有好幾個年,在家都沒有過好,除夕團圓飯也沒有吃好。

  • 3 # 珍視映畫

    #丁酉新春#

    一年難得回去一次,祖輩們要孝敬,親戚要走動,同學朋友要聚會……這需要很大的開支。有些“囊中羞澀”的人選擇不回家過年,有些剩男剩女為了避開“催婚”或太熱心的親戚、有些覺得混得窘迫不好意思回家……算來算去,還是不回家守住錢包,來年再“表現”。

    幫房東照看房子躲過年

    “眼看就要吃團圓飯了,卻不敢回家。”28歲白領小林傷感地告訴記者,過年盤纏都十分緊張,公司這一年來入不敷出,正常工資都發不出來,就更不用期盼有年終獎金。一想到回家要面對一大家子,爺爺奶奶、外公外婆這些長輩的紅包錢可能就得出去好幾千,還有給表弟表妹侄子侄女等發紅包又得花費一大筆,朋友聚會那就更不用說,反正走到哪裡都花錢,還得被鄰里拿來比較,無形的壓力讓回家的路可望而不可即。雖然每個人都說“有錢沒錢回家過年”,但是當你真的沒錢的時候,就會很尷尬,跟同齡的人一比就沒覺得沒面子,喜慶的新年都變得很難過。因為小林的房東要到山西丈人家過年,家裡的寵物和花草沒人照顧,就請小林幫忙,並免收他一個月的房租,小林覺得這樣一舉兩得,少了點開支,又可以靜下心來把吉他練好。他想好了,一過完年,他準備到酒吧當“駐唱歌手”,增加點收入。

    沒收入,回家更是一種壓力

    過一個年,可能就會花掉一年的積蓄,如果本來就沒有收入來源,那可怎麼辦?林小姐今年下半年就開始失業了,一直沒有找到自己滿意的工作,一想到回家,那支出大得讓她望而卻步。雖然原來有幾萬元的積蓄,但全部套在股票裡,她現在的狀況真的是“一窮二白”。

    還有,今年父母要裝修房子,她說自己都拿不出錢幫助他們一下,全靠二老自己,她感覺自己面子上過不去,但又不好意思說自己現在的情況。再者,過年難免都要遇到熟人,他們最愛問的一個問題包括在哪裡高就,這時候,她覺得什麼也說不出口,挺讓人尷尬的。她說,有時候待在外面過年也挺好的,不用擔心太多,自己可以跟朋友出去走走,放鬆放鬆心情,早點找到一個工作,明年才能回家跟父母團聚,過一個好年。

    30歲剩女,不敢面對“愁眉苦臉”的父母

    家住農村的李小姐,出來打拼得早,30歲的她,已經是有車有房一族。但是,她最怕春節回家,這要在平時還好,家裡人都不在老家,但是過年村裡的人都回來了,發現家裡還有她這樣一個老姑娘,媒婆都會主動到家裡來說親,這是想避都避不開的。李小姐說:她雖然30歲了,但還是想遇到合適的人再結婚。而且,在城市生活久了,老家介紹的人,她基本也聊不來,但是他們都會認為她是嫁不出去,或好奇她的想法,每當這時候她的壓力還真的是會很大。因此,今年過年,她最怕的還是家裡人幫忙安排相親,自己沒那心思,所以,她已經安排好到三亞旅遊了。這是她第一次沒回家過年,雖然有點捨不得,但是,她想試試,也希望父母改變一下思維。

    回家過年如此有意義的事情,現在卻演變成了一件不易之事,讓很多年輕人成為“恐歸族”的一員。本來社會生活就不容易,對於一些行為和現象我們應給予理解,在這種基礎上,更多的人還是應該放下顧慮,回家陪父母過個歡歡喜喜的新年。

     恐歸族是對那些在外地工作、不願意回家過春節的人的概稱。在常人眼裡,甚至在自己的父母親人眼裡,“恐歸族”有那麼一點冷血,甚至還容易和不孝牽連在一起,但對“恐歸族”來說,恐懼回家實在有太多的理由,其中回家要做的事情太多,假期永遠太短;年底各種開銷加大,回家過年無疑又是一次“大出血”以及現在過大的春運壓力等等都造成了外地工作的人們不願意回家的主要原因。

      騎白馬的不一定是王子,帶翅膀的也不一定是天使,如今還可以補一句,不回家過年的未必不是孝子。對於“過年回家”這個華人本不該遲疑的概念,在京工作的湖北青年許駿卻徘徊在回家的路口望而卻步。“32了,沒成家、也談不上立業,一回家過年,親戚的各種關心讓人煩惱,同學聚會越來越像‘成功人士表彰大會’,還少不了年貨、禮品和不菲的紅包支出。為這,遲遲沒敢買票。”近鄉情怯,“恐歸族”怕什麼?有家難回,子女和父母誰更受傷?

      是家鄉也是江湖 回家團圓有三“怕”

      有著相似糾結的年輕人不止許駿一個。記者在調查中發現,在異鄉打拼的中青年群體中,“恐歸”成為“節前綜合症”的最典型表徵:一方面,在都市生活重壓之下的人們需要一個喘息的機會,在外的遊子也想暫別漂泊流浪的孤獨感;另一方面,家鄉鄰里親朋殷勤熱情的關懷甚至逼問有時又不禁讓人汗顏。

      一怕,家長式盤問。

      結婚了嗎、朋友怎樣、收入多少、房子多大,這類問題屬於例行盤問,考驗著每個歸家人的耐性,打磨著遊子思鄉的熱情。“重複著同一個答案,一開始還硬著頭皮,到後來答到麻木,就是有點寒心。”胡小慶在朋友圈中釋出了一條訊息:“不逼婚,咱們還是親戚”。更有人吐槽家庭聚會最悲催,親戚們期待的眼神裡往往帶著些許問號,直逼餐桌前你的身上尋找答案。

      二怕,“逆文化衝擊”。

      後天建立起的觀念、方式和習慣在家鄉是行不通的,那個江湖有它自己的邏輯。面對瑣碎的審視,平日小心翼翼堆積起的海市蜃樓在現實面前瞬間崩塌。獨立電影雜誌的一個女編輯笑著說:“自以為是的活法和所謂的風尚,會讓姑媽大姨笑掉大牙。”

      三怕,一事無成之“殤”。

      王小恬很難忘掉馬年春節那次不夠體面的還鄉。連端茶、寒暄都不會的她遠遠不及口齒伶俐、早早嫁人的堂姐更討人歡喜。終於有機會陪外甥去唱歌、諾長的歌單除了“時間都去哪了”之外一支也不會唱。同學聚會攀比之後的失落讓她感覺“相見不如懷念”。“五年前一意孤行到動批開鞋店,沒賺到錢,來年還不知能不能租到店鋪。留下生活也艱難,回家又無法融入家鄉的環境裡。”

  • 4 # 夢隨心想2

    我覺得還好。有什麼不敢回家的呢。家是最溫暖的的地方,自己外邊拼搏已經很累了,過年了,不想回去好好歇歇,好好放鬆麼。我是幾乎每年過年都回家,不為別的,就為能吃上我媽做的蒸燜子,只有過年的時候才能吃出那種特別味道的燜子,都成了我回家的動力。

  • 5 # 晴之婉約

    如今過年不想回家的人們,大多數都是因為害怕被父母親催婚,或者害怕被催生二胎的。前者相對於後者,更加尷尬。沒有物件回家的單身男女,很多都會被逼著去相親,或者接受親戚朋友的注目禮加種種拷問,沒有誰喜歡這種氛圍。

    隨著二胎政策的全面放開,越來越多的老年人都在盯著女兒或者兒媳的肚子,彷彿置身上個世紀80年代,總能聽到一些關於生二胎的奇葩理由。

    總之,想回家的理由只有一個,過年不想回家的原因千千萬萬。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你覺得法學專業有必要開設法律英語這門課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