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碧波盪漾6101696516
-
2 # 紅裙有愛
兒子打父親是違背常倫的!生活中孩子能夠做出“打父親的”這樣違背道德的舉動來,必定是在孩子的成長中,生活中的父親也對兒子常有“此舉”吧?
說起“兒子打父親”這樣的“糗事”來,就發生過這樣一出“鬧劇”!我們這兒有戶人家,夫妻結婚後生了一個兒子,他們本著中國傳統的家庭教育方式,夫妻一個“唱紅臉”兒另外一個“唱白臉”兒,正可謂“母慈父嚴”啊,這個父親也是依照祖輩兒遺留下來有“訓言”那就叫“不打不成孝”這樣的方式方法進行著的,或許是他們家兒子太過“調皮”吧?他們這個兒子從小就沒少挨他爹打。
但是小的時候打幾下或打幾次都是“無可厚非”的!面對父親的打罵兒子也是習慣了,每次捱打都是“逆來順受”從不反抗的,但孩子總是會有長大的那一天,轉眼兒子都二十多歲了,有一次這個父親喝了酒眼睛紅紅的滿嘴的酒氣熏天,而且罵罵咧咧看什麼也不順眼都想踢一腳,兒子這天正好在家閒著沒事情可幹,做父親的更是看了不順眼“二話沒說”抬手就向兒子揮了過去,兒子當時就給打愣了,當第二巴掌又要揮在兒子身上的時候兒子不樂意了說“憑什麼打我?我讓你再打……”順勢反轉到父親身後把他父親的雙手給“反剪”在了背後,父親“訝異”真的不敢相信從小被他打到大“唯唯諾諾”的兒子竟敢有如此的“大膽”舉動,愣過之後隨即“惱羞成怒”想打還回來,但面對正當盛年強壯的兒子父親再也沒有了以前的“囂張氣焰”與教訓兒子的底氣兒了,掙扎了許久楞是沒掙脫兒子的“鐵鉗”。
都說是“兒大三分客”!教育孩子也得依照孩子的心性來教導,一味兒的打罵孩子也是家長們的“無能之舉”,孩子重在“言傳身教”,只有家長們自身“正”了,教育出來的孩子才會“明事理”與“懂是非”,才會知道這個世上什麼是可以做的,什麼是用“道德束縛”不可以做的,才會真正懂得做人的道理。
-
3 # 好媽媽好女兒和好妻子
這個母親哪去了?兒子打老子如果母親拼死護著丈夫,兒子不可能打的啊!
我見過組合家庭的父母,母親帶來的兒子長大後,有一天見父親欺負母親,兒子是真的跟這個繼父乾的,當母親看到兒子真的要動手打繼父後,立馬改變立場(本來也是無關緊要的吵鬧)站在兒子和繼父中間,進行阻攔。後來,兒子看自己媽媽這種態度也就告訴繼父不要欺負我媽而結束。
一般來說,兒子不會和母親動手,因為他知道男女有別,母親從小愛護自己。而父親因為工作等關係,大部分時間是不夠關注家人和孩子的,這就是導致父子關係一旦發生糾結,特別是兒子長大後,對父親有意見,母親如果還不立刻做工作(請尊重爸爸等的言語)從中調和,父子關係緊張是難免的。
從另一方面說,這個爹一次一次的忍讓,已經錯的離譜了。如果就算孩子天生不孝(教子無方這裡不談,其實很大部分是這個原因),那麼,怎麼可以忍讓呢?你可以報警啊,可以和孩子分開居住啊,可以找一些親戚朋友給他講講道理的啊,怎麼能任其發展?既然自己已經被孩子打了,有一次就該採取行動啊,及時報警,對孩子也是有震懾作用的啊。
再者,你可以告訴這個兒子:父母從小一把屎一把尿將你當寶一樣的養大,容易嗎?為什麼不經常給他訴訴苦,讓他良心發現(或者著親戚朋友去說啊),怎麼忍心對自己的父親下手呢?
自古以來,養不教父之過,到頭來吃苦的是自己。
NO ZUO NO DIE,不做死就不會死。這個孩子的思想已經很有問題了,這裡也不知道他多大了?最好的辦法還是讓他的思想發生變化,讓他得到好的思想教育,認識到自己行為的可恥。這樣這樣才能徹底解決問題。
當然,對於那些吃喝嫖賭,對家庭不負責任的父親,兒子打老子,那是咎由自取。
回覆列表
首先,兒子打父親是大不孝,這是人人誅之。但是細究起來,俗話說得好:“子不教,父之過,慈母多敗兒。”
父母從小就要從日常生活中教導子女做人的道理:“要尊重人,與人團結友愛,樂意助人,與人為善,與人相處愉快!尊老愛幼,孝敬父母,尊重師長,愛學習,愛勞動。勤儉節約,愛護公物。
從小就得教導孩子做人的道理,養成孩子良好的習慣。如果不從小教起,長大了沒有辦法。好的習慣也養成,壞的習慣也養成。父母從自身做起,給孩子做個榜樣,孩子從小耳濡目染,模仿能力強,父母的言談行為舉止都會影響到子女。
兒子打父親,或許父親之前也有暴力行為,兒子受父親所影響,也是因果迴圈。先要從自身反省,懺悔,檢查一下自己的行為舉止。
先從根本上解決問題。父母要從自己先規範自己的言談舉止,做子女的好榜樣。正所謂上樑不正,下樑歪。
有些比較叛逆的孩子,父母要多加耐心教導,父母是跟孩子最直接關係,最親近的人,所以要盡所能的教育孩子。孩子們好,父母才好。
有些父母認為孩子不聽話,叛逆,乾脆聽之任之,為所欲為,孩子打人無罪。打自己父親還可一忍再忍,打別人咋辦?嚴重後果咋辦?
做人父母,就應該在身邊時常督促孩子的言談行為舉止,及時糾正孩子不好的行為。當孩子知道錯了,才能夠馬上改正。不能讓錯誤的行為繼續錯下去。
孩子是祖國的花朵,孩子的教育尤為重要,父母不能夠輕視小看。孩子的品性決定一生命運,孩子的良好品性父母起著主導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