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徽松園
-
2 # BeijingCom
從什剎海到東便門全長8公里左右,現在已經很難看到水的痕跡。而在幾百年前,這裡曾是從什剎海到通惠河的水道。
很多人肯定很想知道,幾百年前的河道怎麼不見了?它們當時是怎麼連起來的呢?
根據民政部門地名研究所的資料,什剎海水從後門橋下進入皇城的通道稱為御河,御河南下直抵長安街,河水出皇城以後,放棄了通惠河故道,沿著一條新開闢的河道筆直向南,穿過正陽門東水關,進入內城南護城河,沿東交民巷到崇文門,最後到達東便門,連線現在的通惠河。
而這一水路沿線,也成就了曾經的一路繁華。
銀錠橋
如在《燕京歲時記》所寫:“……荷花最盛,六月間,仕女雲集。凡花開時,北岸一帶,風景最佳。綠柳低垂,紅衣粉膩,花光人面。真不知人之為人,花之為花。”還有詩句:“十里藕香連不斷,晚風吹過步糧橋”。積水潭的“銀錠觀山”還成為京城裡觀西山的第一佳處。而在玉河上,也是貨船來往,景觀壯麗。兩岸也是店鋪彼鄰,宛如江南秦淮。
玉河新柳
現在的正義路原名御河橋。明代初年,御河南出皇城以後,放棄了通惠河故道,沿著一條新開闢的河道筆直向南,穿過正陽門東水關,進入內城南護城河。在這段新開的河道上依次架設了3座石拱橋,東長安街上的北御河橋、江米巷(今東交民巷)內的中御河橋和緊靠城根的南御河橋。明代在北御河橋南側的東、西兩岸曾各立一座牌坊,額題“御河東堤”和“御河西堤”,岸邊高柳垂蔭,蔥鬱可觀。“御河新柳暗如煙,萬縷長條碧可憐”,作為當年的京師一景,“御河新柳”常為詩人題詠。崇禎二年(1629)清軍攻進長城,京師戒嚴,“守城官軍禦寒無具,盡砍為薪,僅存翰林院牆東一帶矣”。到了清代後期,這段御河被劃入外國使館界。抗戰勝利以後,命名御河橋東側為興國路,西側路為正義路。建國後,兩側統一命名為正義路。
沿線景點:匯通祠-郭守敬紀念館-玉河故道遺址-東南角樓
匯通祠
北京內城西北的積水潭,又叫什剎海西海。海子西北的小山上,有廟宇建築,稱匯通祠。該祠始建於明永樂年間,舊稱法華寺。附近有高粱河入城的總水關,這組廟宇負有特殊使命,叫鎮水觀音庵。乾隆二十六年(1761)改名匯通祠,大概是“匯聚水流,流水通暢”之義。水關南岸原有一隻石雕鎮水獸,當年幾乎所有地面流水都是從它的鼻子下面流進北京城的。
郭守敬紀念館
在匯通祠內,闢有四個展廳,第一展廳“生平大事”,以大事記的形式介紹郭守敬偉大的一生;第二展廳“元代積水潭”,介紹積水潭的形成及積水潭對興建元大都城的決定性作用;第三展廳“大都治水”,介紹郭守敬治水業績中最為輝煌的篇章;第四展廳“測天制歷”,介紹郭守敬從事天文及曆法的研究和實踐活動。
玉河故道遺址
玉河是北京皇城水系的重要組成部分。現發掘出的明清時期的河道泊岸及東不壓橋遺存是北京中心城區惟一的古河道遺址,是研究北京歷史水系規模、流向變遷的實證,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玉河是元代連通海子與通惠河的主要河段,由郭守敬於至元三十年(1293年)修建完畢,後淪為暗河。經過再造,遺址東側有新復建的清代古剎玉河庵,闢為了博物館。目前玉河柳綠花紅,青磚黛瓦曲廊迴轉,小橋流水兩岸人家。
東南角樓
東南角樓是明清兩代北京城內城東南轉角處的防禦性建築。明初在北京城的內城東南角和西南角各建有一座角樓,西南角樓早已不存,僅存此樓。東南角樓在1982年便被列入國保,後來同殘存下來的明城牆東便門、西便門段和左安門值房,合併為明北京城城牆遺存,列入國七。《紅樓夢》“林黛玉拋父進京都”,是坐船沿京杭大運河逆流而上,在東南角樓的東便門大通橋碼頭上岸進入京都的。可以想象當時的通惠河百舸爭流的繁榮,大通橋碼頭熱鬧非凡的景象。
-
3 # 為你踮起腳尖
2014年06月22日,第38屆世界遺產大會上,中國大運河獲准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列入世界文化遺產申報範圍的大運河遺產分佈在中國2個直轄市、6個省、25個地市的27段河道和58個遺產點,總長度1011公里。
其中大運河江蘇段被納入首批申遺範圍的遺產點有28處,大運河山東段被納入首批申遺範圍的遺產點共15處。
-
4 # 北京市通州區信訪辦
大運河的文化價值,我們認為最重要的要算漕運文化了!漕運碼頭、漕運規矩、密符扇等等。漕運文化的發達,帶來了運輸的快捷,帶來了各地文化齊聚運河沿線,文化得到了交融與發揚,促進了社會繁榮與發展,促進了南北文化的大交流!大運河就是一條文化交流紐帶!
回覆列表
可大力挖掘大運河文化帶經濟價值
“年運量5億噸、造船等產業聚集、旅遊資源豐富、科研價值高”……記者日前調研瞭解到,流淌千年的大運河在當代經濟價值依舊非常重要,抓住這些資源的沿線地區發展勢頭良好,脫離大運河的地區則呈現衰敗趨勢。建設大運河文化帶是沿線地區千載難逢的發展契機,將有效解決當前經濟價值開發不均等問題,促進產業梯度轉移、旅遊錯位發展、農業轉型升級。專家表示,要最大限度地開發大運河文化帶的經濟價值,必須借力現有國家戰略,將其打造成一條集產業轉移、生態休閒、對外開放為一體的示範帶。
千年大運河經濟價值依舊
“南有蘇杭,北有臨張”,這是古時大運河邊流傳的一句話,而今,位於山東的“臨張”二地已經從古時的交通樞紐變成現在的“神經末梢”,兩地的發展已完全摒棄了乾枯的運河,卻又沒找到新的抓手,呈現衰敗態勢。而反觀緊密依託運河發展的“蘇杭”,現在仍是GDP過萬億元、人口千萬左右的大都市。
“大運河濟寧以南部分的年運量至今與整個京九鐵路相當,約5億噸,但運價僅為鐵路的三分之一。”濟寧市港航局航道處主任辛彥青說。依託運河發展的沿線地區形成了相關產業聚集的良好態勢。記者調研瞭解到,交通裝備製造業是揚州等蘇北城市的支柱產業,而蘇杭成為金融、物流行業的高地也與大運河密不可分。
此外,京杭大運河沿線名勝星羅棋佈,旅遊休閒資源豐富,也蘊藏著巨大的經濟價值。以臺兒莊為例,這座毀於二戰的古城經過近年來的保護和修復,2016年接待遊客503萬人次,旅遊綜合收入達2.52億元。
“大運河上還有豐富的水利工程遺址遺產,在恢復通航等問題上科研價值也很高。”濟寧當地水利專家孫培同說。揚州大學中國大運河研究院研究員黃傑也表示,作為南水北調東線工程的重要段落,研究透過運河補充華北地區用水意義重大。
大運河文化帶統籌區域經濟資源
借大運河申遺成功的契機,南北方都在依託大運河加速開發其經濟價值,然而,天津市旅遊局副局長何智慧等業內人士認為,目前的開發整體上處於分散、不自覺的狀態。
“大運河沿線開發不均衡、發展不平衡的問題,有望在大運河文化帶建設中得到解決,因為文化帶的建設可以有力地整合區域經濟資源,這是一個千載難逢的契機。”天津市文廣局副局長遊慶波說。
首先,建設大運河文化帶有助於產業在大運河沿線梯度轉移,最佳化地區產業結構。黃傑說,現在大運河沿線“兩頭強、中間弱”,北有京津,南有蘇杭,它們服務業發達,創新能力強,很多配套專案有外溢的需求。而大運河河北、山東、蘇北段落人口密集,勞動力成本相對較低。
其次,建設大運河文化帶有助於整合沿線旅遊資源,錯位打造中國旅遊新品牌。何智慧表示,大運河是一個流動的整體,建設大運河文化帶將引導沿線城市在運河旅遊主題設定上進一步明確分工,共同打造中國旅遊精品。黃傑認為,精品旅遊線路將吸引人才和資本,實現文創產業聚集,也將使相對落後地區實現彎道超車。
再次,建設大運河文化帶有助於沿線農村實現農業轉型升級,提升革命老區民生福祉。天津市武清區旅遊管理服務中心主任陶景豔說,她們在北運河休閒旅遊驛站周邊農村有意識地建設了種植園、加工廠和農家院,初步實現一二三產業融合。河北工業大學京津冀協同發展研究中心常務副主任張貴說,魯南、蘇北地區是革命老區,工業發展相對落後,建設大運河文化帶將有助於當地觀光農業、休閒農業轉型,提升當地百姓福祉。
做好佈局 須與國家戰略良性互動
大運河沿線仍然是中國經濟最為活躍的區域。天津大學設計總院文化遺產保護髮展研究院院長朱陽表示,大運河自古以來就持續促進著南北經濟交流,現在,要最大限度地發揮大運河文化帶的經濟價值,必須使其和現有國家戰略良性互動。
第一,政策支援京津冀、長三角與大運河文化帶其他省市共建“產業轉移示範帶”。朱陽表示,京津、蘇杭目前定位發展高階服務業和先進裝備製造業,可以從國家層面出臺專門政策,鼓勵、支援大運河“兩頭”區域將其他配套產業和技術向河北、山東、蘇北地區定向轉移,打通大運河沿線地區資金流、資訊流、物流,實現均衡發展。
第二,資金支援水利科研、生態復航,為雄安新區提供水源保障,打造“生態休閒示範帶”。北京市社會科學院管理學研究所所長施昌奎表示,大運河文化帶一定是一條生態休閒示範帶,需要國家投入專項資金建設。黃傑也說,雄安新區為代表的華北地區未來人口將增加200-300萬,促進南水北調東線工程二期的通水,將有利於保障雄安新區的飲用水和生態用水,國家應該做好規劃,對大運河通水通航等科研專案給予資金支援。
第三,專案支援大運河沿線發展中節點城市融入“一帶一路”倡議,提升“對外開放示範帶”。黃傑表示,大運河文化帶古代是中國對外開放的重要區域,今天正處於連線“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和“絲綢之路經濟帶”的關鍵位置,國家可以嘗試將一些對外開放專案定點投放在濟寧、徐州、揚州等發展中節點城市,促進大運河文化帶整體對外開放,為“一帶一路”在國內打通一條溝通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