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白楊樹下談歷史
-
2 # 瘋狗的輕武
先問是不是,再問為什麼。登陸英國的海獅計劃從來就沒有執行
德國當年成功辱法之後確實打過英國的主意,但英國和Continental畢竟隔海,而英國海軍力量又是德軍完全乾不過的。德國想要登陸英國,一是靠水雷封鎖海峽,讓英國船進不來;二是掌握制空權,讓空軍來掩護登陸部隊;
德華人確實發動了不列顛空戰,但打不過啊~ 死了啊~ 短腿BF109根本沒辦法保護好轟炸機。而且客場作戰的飛行員是跳一個少一個,外加英國的空軍也不是吃素的,人家也有沿岸的雷達預警,所以不列顛空戰最終以德國失敗告終。
既沒有海上優勢,也沒有制空權,甚至德國能用的登陸艇幾乎都是駁船改的,這怎麼登陸英國啊?所以海獅計劃就沒下文了
1940年7月,面對強硬的英國,德國決定實施“海獅計劃”。按照計劃,25萬德國陸軍乘坐駁船、拖船和運輸船,在英國南部320公里的海岸線,進行搶灘作業;佔領英國後,將所有17至45歲的男子拘禁起來,運往歐洲大陸。
該計劃一出臺,在德軍內部立刻出現“贊成”和反對兩種聲音。海軍總司令雷德爾的反對聲是最大的一個,在他看來,渡海和渡河作戰根本就是兩回事,面對波濤洶湧、長約40公里的英吉利海峽,另有英國皇家海軍嚴陣以待,渡海戰役必敗。
與之相反的是,陸軍將領們紛紛“贊同”這個方案,表示一定全力以赴、確保勝利,但希望在登陸之前,由空軍先獲得海峽制空權,並完全摧毀英國的空中力量。也就是說,在沒有取得制空權的情況下,陸軍將不進行渡海戰役。
原來,這些陸軍將領們也不同意,這個幾乎是“送命”的計劃,但考慮到德國元首一貫的自以為是,如果反對,那麼對自己和部隊都沒有好處;直接將“球”扔給好大喜功的戈林,既有了退路,又不得罪上級。看來,陸軍將領們的“情商”很高。
陸軍建議,雷德爾也自然十分高興。一是,在德國空軍沒能擊敗英國皇家空軍之前,海軍是不會出動的,避免了與其在海上進行對抗;二是,一旦擁有制空權,渡海戰役開始,按照德國元首的性格,一定會親自指揮,出了問題和海軍無關。
空軍擔任“海獅計劃”的“主角”,戈林是沾沾自喜的。從入侵波蘭開始,空軍在各種戰役中只能是配角,“彩頭”都被陸軍搶去,一直忿忿不平的戈林,終於在敦刻爾克包圍圈“小露了一把”,儘管戰果不怎麼樣,但他堅信空軍能大有作為。
他信心滿滿地保證在9月15日前,消滅英國皇家空軍。在他看來,德國空軍無比強大,在數量上2倍於對手,各類戰機2600多架,而且飛行員都是久經沙場的高手,戰鬥素養很高。於是,德國空軍雲集法國機場,“海獅計劃”準備開始。
在德國元首看來,他還是寄希望於英國能夠主動求和。入侵英國的“海獅計劃”一經出臺,除了戈林欣喜若狂外,並沒有太多人對這個計劃抱太大希望,就連德國元首自己也不看好。或者說,他不希望在英國消耗太多的有生力量。儘管他已經將下一個打擊目標確定為蘇聯,但“海獅計劃”必須執行。
一是,德國自崛起後,頻頻出擊從未失手,任何有反抗行為的國家都遭到沉重打擊,可以說是打遍歐洲無敵手。眼前的英國堅決不和談,是根本沒有把德軍看在眼裡,這對優越感極強的德軍來說,猶如給了一記耳光,這個面子必須找回來。
二是,“放走”敦刻爾克被圍的30多萬盟軍,以及透過梵蒂岡、瑞士教皇等傳遞和平建議,結果卻是“無情的”拒絕。這有點“給臉不要臉”,換做是誰都會惱羞成怒,更何況是一向感覺良好的德國元首,再無動於衷就會成為對方嘲笑的物件。
最關鍵的是,實施“海獅計劃”,一方面可以顯示德軍強大,逼迫英國就範,或者佔領其本土,解決後顧之憂,避免兩線作戰;另一方面,如果不成功,也可以轉移蘇聯人的注意力,掩護德軍地面部隊向東線轉進。可以說是“一舉兩得”。
但從其內心來說,還是不願在英國方面消耗太多的精力。儘管他命令部隊:“鑑於英國不顧自己軍事上的絕望處境,……決定對英國登陸作戰,若有必要,即付諸實施”。其中的“若有必要”,就已經說明了德國元首對和談,還是抱有一線希望。
同時,他還說:“這次作戰行動的目的是,消除英國本土上對德作戰的基地,並在必要時全部佔領該國。”這句話,實際上已經給“海獅計劃”定下了行動限制,只針對其本土的基地,避免襲擾德軍的下一步行動,佔領英國並不是重中之重。
由此可見,入侵英國的“海獅計劃”儘管“鋪得架子大”,但空中決戰是第一步,也是最後一步,不會再有登陸英國本土的戰役。因為,德國元首心裡也很清楚,英國皇家海軍的實力不可撼動,一旦實施登陸,既自取其辱,又打亂德國戰略規劃。
參考文獻:《第二次世界大戰》、《二戰全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