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十方龍王

    用文字一說,就著相。需要實證,體悟。心學是智慧,不是哲學,不是唯物,也不是唯心。心外無物,說的是開悟後境界,不好用未悟時候的人心去思考。

  • 2 # 微塵石強

    《傳習錄》:愛昨曉思“格物”的“物”字即是“事”字,皆從心上說。先生曰:然。身之主宰便是心,心之所發便是意,意之本體便是知,意之所在便是物。以上是先生的弟子徐愛和先生的對話。要想明白,就要先知道什麼是心。如果你連心是什麼都不清楚,怎麼可能知道先生的心外無物呢?心不是大腦。心是人的喜怒哀樂的管理範圍,也就是情緒的管理範圍。或者說是感覺。心也不是我們的心臟。程子說:在腔子裡體道。說明心在我們的胸腔裡面。第二要明白意是什麼?這個意不是大腦的意,是內心發的意,就是我們的欲,那個想要或不想要。意之所在便是物。如意在於事親,事親便是一物。這句話是告訴我們:你內心想去事親的那個渴望,那個想的感覺,就是物。不要理解為外面的事親這件事。這個渴望、慾望、想要的感覺一定在我們的心上,因此,先生說:心外無物,心外無理。事即理嗎!

  • 3 # 三教一家共華夏

    嬰兒,只會看到具體的物體的狀態,不會知道物體的各種人為的“屬性”,也不會思考物體的各種人為的“屬性”,這個時候,我們成年人腦海裡的那個物的概念在哪裡?什麼又是王陽明所說的‘物’?

    所以,古人所說的物,有時表示客觀現實的物體,但有時,他們又表示的是客觀物體在人心中的描述狀態——即分析、歸納、總結後的結論。

    所以,王陽明的心外無物,多數時候,其實表示的是,一個人內心沒有任何思維傾向、思維定向時,能完全客觀、理性、公正的看待人、事、物的那種特殊的精神狀態。

    王陽明,不是說,明明這朵花就在眼前,他偏偏要說這朵花本身不存在!而是說,要想說這朵花不存在,那也只能說,這個人內心,可以做到,眼睛一閉,內心可以不會留下任何花的概念、印象、偏好等等等等。

  • 4 # 姚說

    “心外無物” 並不是一個單純的理論問題,而是從人的現實實踐建構起來的實踐維度問題。

    一、“心外無物”並不是主觀唯心主義

    “心外無物”並不是“主觀唯心主義”,另外對待整個陽明心學也不適合用唯心主義來概括。

    “唯心主義”與“唯物主義”是馬克思構建起來的哲學兩大基本派別,並不適用於中國古典哲學思想。

    二、“未看此花時,此花與汝心同歸於寂”

    《傳習錄》中的這一段話,經常被人們所用,以證明陽明心學是“主觀唯心主義”:

    “先生遊南鎮,一友人指巖中花樹,問曰:‘天下無心外之物,如此花樹在深山中自開自落,於我心亦何關?’先生回答說:‘你未看此花時,此花與汝心同歸於寂;你來看此花時,則此花顏色一時明白起來,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這段話中“友人”的觀點是:花樹在深山中自開自落,顯然與我心無關,既然與我心無關,就不能說“天下無心外之物”。可以看出,這位友人的觀點和我們今天大部分人的觀點相同。

    但如果仔細分析的話,我們可以發現王陽明在針對友人所提疑問進行解答時,並沒有否定事物存在的“客觀性”。

    只不過在王陽明看來,事物存在的純粹“客觀性”稱之為“寂”,就是說花樹長在深山之中,無人問津的狀態。

    顯然這種“寂”的狀態,是無法彰顯事物的存在意義和價值的。

    如果想要使事物本身的存在性獲得真實開顯,就需要透過人的實踐活動去“看”,去消解事物之“寂”的純粹客觀性。

    那你看了花樹之後,會讚美好美、好壯觀!或者好醜、好難看!這時候的花樹才是“顏色一時明白起來”。

    只有將“寂”轉變為“明白”,事物才能與人建立起的聯絡,而被整合於以人為主體的生活世界當中,才可能在這一世界中顯示其存在的意義和價值。

    總結

    王陽明以及陽明心學強調“知行合一”,強調透過人的實踐活動使得事物的存在性得以顯揚,同時又把人本身的存在性向世界開放。

    在人的實踐維度上將心、身、意、知、物整合為一個統一的整體。這個整體既是人的生活世界,同時也是存在的意義和價值的世界。

    不知道大家明白了嗎?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DNF加百利地位再次提升,“摸金時代迴歸,搬磚黨稱刷圖一定要有足夠遊戲幣”,你怎麼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