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知道嗎?決定麵包成功與否有2個重要因素,一個是麵糰是否攪拌到位,一個是發酵是否合適。今天我們先來研究第一個重要因素。
麵糰攪拌是否到位如何判斷?相信很多面包伙伴都會回答“攪拌到出手套膜唄”,那麼製作所有的麵包都需要攪拌到出手套膜嗎?到底手套膜正確的狀態是什麼呢?
不是所有的麵包都需要攪拌到出手套膜
麵包種類很多,嚴格來說真正需要攪拌出手套膜的只有吐司。甜麵包、小餐包這些攪拌到擴充套件階段(可以拉出較厚的膜,破洞處是鋸齒狀)即可。若是為了想得到更細膩的組織和更綿軟的口感,攪拌至出手套膜也是可以的。
但有些麵包製作時一定不能過度攪拌,比如可頌,而像貝果這種含水量50%左右的麵包也是很難攪拌出手套膜的,一般攪拌到麵糰光滑即可。
“手套膜”的標準
“手套膜”只是一個形象的說法,指的就是攪打麵糰到“完全階段”,我們可以從“完全階段”的定義上去找手套膜的標準,完全階段指的就是麵糰可以輕鬆拉出堅韌不易破裂的薄膜,破洞邊緣呈圓滑狀,也就是在麵糰的彈性和延展性之間找到一個最平衡的點。
薄
一個最佳的手套膜,會薄到可以看清指紋的程度。麵糰只能拉出相對厚的膜的話就是還處於擴充套件階段,說明麵糰的延展性還不夠,還要繼續攪打。
拉出的薄膜狀態應該是很光滑很細膩,可以看到很多小氣泡的,如果薄膜拉出來還是很粗糙,有很明顯的網狀結構,就表明麵筋還沒有強化到位,也沒有排列整齊,需要繼續攪打。
擴充套件階段,破口為鋸齒狀
薄膜有紋路,破口鋸齒狀
堅韌
堅韌是經常被大家忽視的一個標準,只一味追求“薄”是對手套膜的一個最大誤解。很薄但沒有韌性的膜其實是麵筋還沒有強化到位,還很脆弱,在之後的發酵過程中不能牢牢地包裹住氣體,發酵過程中隨著每個小氣室氣體的增多,麵筋的網狀結構很容易破裂,這也是造成麵包組織粗糙的一個原因。
膜薄,但不夠堅韌,一碰就破
解決的辦法就是廚師機開高速大力攪拌十幾秒,強化麵筋,或者把麵糰放到工作臺上摔打幾十下。廚師機、麵包機、手工揉麵出手套膜的教程之前已經分享過了,沒看過的朋友可以學習下。
講了這麼多,來看看合格的手套膜什麼樣吧。可以輕易撐開薄到看到指紋的膜,用手抵膜的話不會輕易破掉,很有韌性。
大家知道嗎?決定麵包成功與否有2個重要因素,一個是麵糰是否攪拌到位,一個是發酵是否合適。今天我們先來研究第一個重要因素。
麵糰攪拌是否到位如何判斷?相信很多面包伙伴都會回答“攪拌到出手套膜唄”,那麼製作所有的麵包都需要攪拌到出手套膜嗎?到底手套膜正確的狀態是什麼呢?
不是所有的麵包都需要攪拌到出手套膜
麵包種類很多,嚴格來說真正需要攪拌出手套膜的只有吐司。甜麵包、小餐包這些攪拌到擴充套件階段(可以拉出較厚的膜,破洞處是鋸齒狀)即可。若是為了想得到更細膩的組織和更綿軟的口感,攪拌至出手套膜也是可以的。
但有些麵包製作時一定不能過度攪拌,比如可頌,而像貝果這種含水量50%左右的麵包也是很難攪拌出手套膜的,一般攪拌到麵糰光滑即可。
“手套膜”的標準
“手套膜”只是一個形象的說法,指的就是攪打麵糰到“完全階段”,我們可以從“完全階段”的定義上去找手套膜的標準,完全階段指的就是麵糰可以輕鬆拉出堅韌不易破裂的薄膜,破洞邊緣呈圓滑狀,也就是在麵糰的彈性和延展性之間找到一個最平衡的點。
薄
一個最佳的手套膜,會薄到可以看清指紋的程度。麵糰只能拉出相對厚的膜的話就是還處於擴充套件階段,說明麵糰的延展性還不夠,還要繼續攪打。
拉出的薄膜狀態應該是很光滑很細膩,可以看到很多小氣泡的,如果薄膜拉出來還是很粗糙,有很明顯的網狀結構,就表明麵筋還沒有強化到位,也沒有排列整齊,需要繼續攪打。
擴充套件階段,破口為鋸齒狀
薄膜有紋路,破口鋸齒狀
堅韌
堅韌是經常被大家忽視的一個標準,只一味追求“薄”是對手套膜的一個最大誤解。很薄但沒有韌性的膜其實是麵筋還沒有強化到位,還很脆弱,在之後的發酵過程中不能牢牢地包裹住氣體,發酵過程中隨著每個小氣室氣體的增多,麵筋的網狀結構很容易破裂,這也是造成麵包組織粗糙的一個原因。
膜薄,但不夠堅韌,一碰就破
膜薄,但不夠堅韌,一碰就破
解決的辦法就是廚師機開高速大力攪拌十幾秒,強化麵筋,或者把麵糰放到工作臺上摔打幾十下。廚師機、麵包機、手工揉麵出手套膜的教程之前已經分享過了,沒看過的朋友可以學習下。
講了這麼多,來看看合格的手套膜什麼樣吧。可以輕易撐開薄到看到指紋的膜,用手抵膜的話不會輕易破掉,很有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