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天晴愛睡覺

    不僅僅是左宗棠和李鴻章、曾國藩過不去,而且作為曾國藩的學生的李鴻章也和曾國藩不對付,之所以會這樣有兩方面原因:

    第一,朝廷的有意挑撥,清朝末年滿族人內部已經腐朽到無人可用了,不得已才啟用漢族大臣卻又不放心,所以才處處想辦法讓他們內鬥,避免他們結黨顛覆了滿人的江山;比如任用李鴻章培養淮軍去頂替曾國藩的湘軍;

    第二,不和氣是表面的,是漢族大臣心照不宣的自保之術,都是為了讓滿族統治者放心不得已而為之,矛盾越大朝廷越放心任用,自己也能更放開手腳幹事;比如說:東南互保的不約而同,李鴻章在朝廷下令進攻南京搶湘軍功勞時的刻意拖延,都顯示了漢族大臣彼此心照不宣的默契!

  • 2 # 孤風婉史

    左宗棠

    雖然清朝將明朝覆滅,成為了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王朝,但它卻在人們心中留下了一個極為不好的印象。而之所以會造成這一結果,世界大變固然是重要原因,但其自身不知變通卻更為致命

    即便如此,在清朝統治期間仍然湧現出了一大批人才,為抗擊外敵、維護國家完整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其中最值得一提的自然便是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等人。然而,這幾位雖同為晚清重臣,但之間卻互有不和,並非如世人想象那般有惺惺相惜之感。

    性格不同造就了三人相處的困難

    1、早年經歷塑造了左宗棠的激進性格

    少年時期,左宗棠便定下了報效國家的遠大志向,他也因此發奮讀書來增長自己的學識,只為以後有一天能夠得到朝廷的重用。

    然而,現實卻給了他沉痛的打擊,三次赴京會試均不及第,幾乎使他看不見成功做官的希望,一身才能得不到施展。左宗棠卻並未放棄做官的思想,以“身無半畝,心憂天下;讀破萬卷,神交古人”的對聯再次表明了自己的志向。

    是金子總會發光,左宗棠憑藉自己的才能獲得了時任兩江總督的陶澍的欣賞,之後更是得到了林則徐的器重,仕途可謂進入了平步青雲的狀態。

    雖然左宗棠在官場上取得了很大成功,但其性格卻恃才傲物,對許多前輩尚且持看不起的態度,對後輩自然更為不屑,導致形成了“出其門者,成德達材不及國藩之盛雲”的尷尬情況。他在看待事情時也十分激進,和很多人的政見不合,即便其本人擁有極高才能,但在朝廷之中幾乎處於孤家寡人的狀態

    此外,早期的多次不第,對左宗棠也產生了較為重要的影響。長期的鬱郁不得志和寄人籬下使其性格變得更加敏感,對他在言語或者行為上稍微有一點不服他心意的事情,便能引來他的氣憤和嘲諷。和這樣的人相處,可謂是極其困難。

    2、左宗棠與其他人很難和平相處

    雖然曾國藩對左宗棠有提攜知遇之恩,兩人早期也以兄弟相稱,感情極為深厚。但是,即便曾國藩十分欣賞左宗棠,但也很難忍受左宗棠時而迸發的冷言冷語,兩人在日常相處中也難免產生矛盾。

    以左宗棠“奪情事”為例,清廷想要曾國藩平定全國的混亂局勢,卻又對他的權力多加遏制,一氣之下,曾國藩便借奔喪一事回到家中。而左宗棠卻寄來書信對曾國藩表示嚴厲譴責:……不俟朝命,似非禮非義。試問,與左宗棠這樣的人相處,誰人心中不會有怒氣呢?

    而對於李鴻章,左宗棠更多的則是一副瞧不起的姿態。首先,李鴻章成名比左宗棠晚太多,而左宗棠又最是瞧不起後起之秀,自然不會主動與之交好。其次,李鴻章本人的才能並不比他高,但卻在短短時間內擁有了與其相當的權勢,更讓左宗棠感到不服。

    最後,李鴻章為人圓滑,更擅長權術,在外華人、慈禧太后和各大官員之間左右逢源,左宗棠則不屑於這種性格和手段。從這些方面來看,李鴻章不受到左宗棠的待見,也是理所應當了。

    李鴻章

    致命事件的爆發使這三人關係徹底破裂

    1、太平軍的徹底滅亡與否出現了很大爭議

    曾國藩一生最終誠信,若此事為真,那就說明他有欺君罔上之罪,最後會得到懲罰不說,名義也將散落一地,說晚節不保都並不為過。因此,曾國藩和左宗棠兩人在朝堂之上展開了激烈的爭論,雙方各執一詞,互不相讓,即便朝廷放過這個問題有意讓二人和解,他們十幾年的私交卻還是破裂,之後再也沒有書信往來

    太平天國運動

    2、對新疆的收復形成了兩大派系

    當清朝內部出現了太平天國運動和陝甘回變兩大事件之後,沙俄與部分新疆的豪強趁勢勾結在一起,企圖瓜分新疆,各自為王。而在新疆收復與否這個問題上,李鴻章和左宗棠之間則出現了重大分歧

    李鴻章將日本當作假想敵,主張放棄塞防,鞏固海防,“停撤之餉,即勻作海防之餉”,置新疆等邊域領土於不顧。而左宗棠則堅定持收復新疆的意見,認為一旦放棄新疆,清朝北方的防禦將面臨空虛狀態,不再能夠阻擋沙俄勢力的進攻。

    此外,即便放棄新疆,軍餉也不夠海防之用,還會導致“自撤藩籬,則我退寸而寇進尺”的屈辱境況。

    雖然後來左宗棠成功收復了新疆,但對於阻攔自己意見的李鴻章卻有了很大怒氣。如果說以前的兩人還只是性格不合,這次就上升到了互相看不順眼的地步。此外,由於李鴻章親近外華人,不願與其爆發矛盾。

    左宗棠收復新疆

    在之後中法戰爭中雖然左宗棠率領的清軍已經取得了明顯優勢,李鴻章卻仍然力主議和,再次簽訂了不平等條約,使法國不勝而勝,可謂戰爭史上的一大笑話。而經此一事,左宗棠在東南地區的經營毀於一旦,湘軍也七零八落,損失極為慘重。

    最後,李鴻章和左宗棠兩人之間本身從一開就存在著權力之爭。在曾國藩和左宗棠的領導下,湘軍的勢力快速增長,無論是軍隊實力還是在全國的名望,都到達了讓朝廷忌憚的地步。為了牢牢把控局勢,朝廷著手從內部分化湘軍,李鴻章便是他們的代表。

    與其說李鴻章和左宗棠之間在爭奪權力,不若說是中央和地方之間的對抗,即便左宗棠毫無反叛的心思。可以說,從使命、性格到政見,李鴻章和左宗棠之間都有著巨大矛盾,他們之間也就幾乎是不可能和平相處的。

    總結

    在官宦階級當中,最離不開的便是權力鬥爭。誠然,左宗棠的性格使他人難以與其友好相處,但說到底,卻終究還是因為對權力和名聲的看重。無論是李鴻章還是曾國藩,即使他們與左宗棠同為晚清名臣,也都在維護清朝統治上有著自己的突出貢獻,但說到與左宗棠的相處,卻甚至需要朝廷的從中幫助。終左宗棠一生,從一介書生到封疆大臣,才能與性格都在其中缺一不可,但兩者卻也限制了他。

  • 3 # 不沉的經遠

    左宗棠豈止和李鴻章和曾國藩過不去,他和大部分同僚關係都不好。這一是因為左宗棠恃才傲物,性格問題,二也是他有意為之。

    左宗棠少年成名卻科場失意,使得他對科舉出身的官員有些偏見。

    左宗棠少時就聰慧異常,是有名的才子,二十歲就中舉,很多人看好他。連林則徐都誇左宗棠是“不凡之才” 、“絕世奇才”,他自己也是躊躇滿志。然而此後他卻時運不濟,三次赴京會試都以失敗告終。

    後來左宗棠雖然憑藉鎮壓太平軍的軍功出仕,不過在當時人們都還認為科舉出身才是正途,左宗棠這種軍功入仕的未免氣短三分。

    左宗棠原本就有才氣,這能力更不用說,卻平白無故比別人矮了一截自然心中不甘,因此在六十二歲時一度請辭說要再去參加科舉。不過此時他已經是陝甘總督,真正的封疆大吏,再去和一幫考生同場考試那朝廷臉面也不好看。慈禧親自出面挽留,賜左宗棠同進士出身,才讓他打消了這個念頭。

    但是左宗棠對於身邊那些進士出身的同僚還是抱了三分敵意,加上他原本就是個恃才傲物的人,因此平時打交道時自然毫不客氣,連曾國藩、李鴻章也是如此,雙方關係自然是越來越差。

    左宗棠和曾國藩、李鴻章關係不好,也有刻意為之的因素。

    當然左宗棠也不是那種單純意氣用事的人,他不會僅僅因為自己出身問題就和曾國藩、李鴻章關係搞的那麼僵硬。他這麼做,也是別有用意。

    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等人能夠平步青雲,很重要一個原因是太平天國起義以後,因為八旗和綠營糜爛不堪,清政府財政又緊張,因此不得不地方官員和士紳自籌軍餉,組建團練去鎮壓太平軍。

    這麼做清廷自然也冒了一定風險,歷史上不乏因為這種原因形成藩鎮割據的局面。所以清廷一面不得不倚重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等人,一面卻又加以提防。

    在這種情況下,如果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他們要是真的同心協力,和氣一團,那第一個坐不住的就是清廷。

    曾國藩他們都是聰明人,自然明白這個道理。所以既然大家有矛盾,不如擺在面上鬧出來,讓朝廷知道借人不可能一條心,也有讓清廷安心的意思在裡面。

    所以曾國藩他們雖然鬧得熱鬧,但是卻也沒真的鬧成死敵。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古人用鑰匙鎖門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