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第五玥璋
-
2 # 思立行
公元916年契丹建國到公元1125年遼亡,遼王朝已過去八百多年了,雖說它所創造的許多輝煌被無情的歲月塵封起來,但一些獨具特色的治國方略及習俗卻沒有被所湮沒,至今獨領風騷。可是你知道曾經擁有百萬人口的契丹民族只有兩個姓嗎?一個是耶律,另一個是蕭姓。巴林左旗宣傳部長、文聯主席李樹成,對契丹族的姓氏起源進行了多年的研究。他說,早期的契丹族無姓氏,初期常以地名為姓,建國前後才出現耶律和蕭姓。其中,耶律姓與今西拉木倫河有關,先為部族之名,再為部落之名,後來為氏族之名。耶律為契丹語,兼稱漢族的劉氏。《遼史·后妃傳》中對此有明確記載:"太祖慕漢高皇帝,故耶律兼稱劉氏,以乙室、拔裡比蕭相國,遂為蕭姓。"
契丹人除了用本族的耶律和蕭兩姓以外,還接受過中原王朝的賜姓。契丹建國前曾附於中原唐朝,一些上層人物便接受唐朝賜予的李姓。此外還有孫姓,後來進入契丹蕭姓。金滅遼,契丹成了被統治民族,除一些上層人物被賜金之國姓完顏外,絕大多數契丹人把耶律姓改為移剌,蕭改為石抹。到了元朝,由於把契丹族列入漢人中,因此耶律、蕭主要改為劉、王、李、黃、蕭、鄭、蔣、楊等漢姓。我們在追尋契丹後裔時,曾到天津市郊區寶坻縣耶律各莊採訪,發現村中劉姓村民較多。當地人說,該村劉姓村民多為坐地戶,是當年隨蒙古軍隊到這裡定居的,而劉姓是由耶律姓衍轉過來的。
此外,遼朝建國後,契丹統治者為了擴大勢力,也把耶律、蕭姓賜於奚、漢等民族。奚族原與契丹為一個民族共同體,北魏初兩者分立。由於兩族地域相連,語言接近,習俗相同,所以遼朝建國後,便賜奚族以述律氏、蕭蒲奴、蕭高六、蕭高九、蕭幹、蕭霞末等。漢人的有為之士是契丹王朝統治的有力支柱,為了拉攏這些人為契丹統治階級效力,也常賜以契丹姓。說到了契丹人姓氏,便不能不說他們的名字。契丹人的名、字結構比較複雜,有本名、本字。本名分為初名(初名又分為乳名、幼名、小名)、大名和別名;本字分小字和初字等。契丹人建國以後,又有漢名、漢字。如《遼史·太祖紀》記載遼太祖漢名為億,初名為啜裡支,大名是阿保機。
契丹人的命名也極為有趣,不但有文殊奴、蕭韓家奴、耶律化哥這樣以"奴"、"哥"命名的名字,甚至有耶律赤狗、石抹狗狗、耶律驢馬、耶律驢糞等粗俗名字。其他還有以兄弟姊妹排行或出生時體重新命名的蕭十三、耶律九斤等;以部族命名的耶律迭剌、耶律敵烈、耶律鐵驪、蕭女古等;以宗教色彩命名的蕭和尚、耶律觀音、耶律道隱、蕭神觀等;也有以"孝、仁、義、禮、智、信"等來命名的。還有一些命名反映了契丹人所在地的特徵。我們在遼寧省遼陽市採集到這樣一個故事:當地有一位叫述律傑的人,字從道,號鶴野。其以"鶴野"為號是因遼陽市從前叫鶴野縣的緣故,而以"從道"為字則與當地的一個傳說有關。相傳當地一位叫丁令威的人,學道靈虛山,後化鶴歸遼,落在城門前的華表柱上。有位少年舉弓俗射之,鶴乃飛走,徘徊空中對下面的人說:"有鳥有鳥丁令威,去家千年今始歸。城郭如故人民非,何不學仙冢累累。"
李樹成說,契丹族姓名自身的特點很鮮明,其發生發展有著自己獨特的軌跡,形成了獨特的契丹族姓名文化。這種姓名文化是契丹整個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從一個側面折射出當時的社會風尚、倫理、道德、心理等多方面情況。雖然契丹人這種姓氏不具有世系組織的功能,但在其婚姻生活中卻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
-
3 # 醉劍書
契丹早就融入漢族了。這個民族早就不存在了。
遼代的契丹人僅有耶律氏和蕭氏(審密)兩姓,耶律氏的封號有漆水郡、混同郡和柳城郡,蕭氏的封號為蘭陵郡.
契丹建國前曾附於中原唐朝,一些上層人物便接受唐朝賜予的李姓.此外還有孫姓,後來進入契丹蕭姓.金滅遼,契丹成了被統治民族,除一些上層人物被賜金之國姓完顏外,絕大多數契丹人把耶律姓改為移剌,蕭改為石抹.到了元朝,由於把契丹族列入漢人中,因此耶律、蕭主要改為劉、王、李、黃、蕭、鄭、蔣、楊等漢姓.
契丹嚴格遵循"異姓為婚"的原則.由於只有兩姓,如系本民族內部通婚,與蕭姓通婚的均姓耶律,與耶律姓通婚的必定姓蕭,至今還沒有發現本姓內通婚的事例.
-
4 # 風度56771271
首先,命題有一個錯誤,即契丹不是民族而是國號(部落之號)。
根據烏拉熙春的論述,契丹的國號有幾種,《大胡裡支契丹國》等,其中“胡裡支“出現率最高。這就清晰的表明契丹的族屬是“胡“族。即胡系民族。
那契丹源何處呢?我們知道:匈奴(hu-nu)即”胡“也;東胡,即東部之胡。所以,匈奴和東胡是一個民族的兩個政治集團,契丹就是以上兩個政治集團的融合的產物,是一個民族即“胡”族的合法傳承。
契丹源至宇文部,宇文,古漢音為(wu-nu),是匈奴(hu-nu)之音轉,故實為”匈奴“。史料也記載為,南匈奴(王族)後裔。是匈奴與東胡融合的政治集團。民族實一,即胡。
契丹的發展,經歷過三個王朝約千年。第一王朝(汗國)為:大賀氏(大胡裡)王朝;第二王朝(汗國)為,遙輦氏(wu-nu)王朝(遙輦即是“宇文“之音轉),第三王朝(帝國)世里氏,世裡(契丹語即“黃“也,西拉木倫河流域即其領地),現滿族的“鈕鈷祿氏“即其後裔分支(契丹語”女古“意“金子“),黃頭鮮卑(鮮卑,東胡後裔),撤裡維吾爾(黃頭維吾爾)和黃頭室韋(還有契丹世里氏),皆源出狄歷,狄歷又稱“刺勒“(裕固族和蒙古烏拉特尚有此姓,即“綽羅斯”),契丹有“峭落”部/州,即為世里氏本部/州。
根據《遼史》,契丹有姓(哈拉),氏(“木昆”,契丹語“部落“之意),彌裡(bi-le-ge,“畢裡哥”)。和現在的達斡爾的姓氏系統一致。滿族也有(因大量契丹融入女真和達斡爾人融入滿族有關)。彌裡(畢裡哥)在突厥語是;榮譽,爵位之意。
那麼人們為什麼認為契丹人只有耶律和蕭兩姓呢?其實這是後人們認知上的誤區,正確的解釋應為;耶律(ya-li,一姓三氏)是國姓,是皇/王族專有姓氏,蕭(中古漢語seu,“澀“,同”塞“,同“厙“,即”厙莫奚“)。蕭實為厙莫奚之音轉,而厙莫奚(五部)和契丹(八部)本屬宇文十二部,宇文部滅亡而分背,為什麼宇文只有十二部,而契丹和奚加起來會有十三部呢?本人認為答案只有兩個,一,宇文部的宇文氏為王族,沒有列入十二部當中,而獨立出來,循遼例而稱”斡爾朵“,漢譯為“宮帳“。二,至契丹時期,宇文氏(王族)因宇文部戰敗而損失巨大,已降為普通部族,王權轉入大賀氏(徒何/屠各)手中,故契丹七部增為八部。
耶律,音”亞力“。安祿山屬下本部稱”夜落河ya-le-ge”,即同“亞力”,突厥語“勇士”之意(現裕固族有此姓氏)。唐代“燕然府”之燕然(a-ua-r),即“耶律“之音轉。而“燕然”又為“雅利安“之音轉,故”耶律”即“雅利安“之音轉,即證契丹王族”耶律氏“為白種雅利安人(塞族)後裔。蕭(se,音“塞”),為“厙莫奚“,即塞(se-r-ki),同”疏勒(se-r-ki),同”斯基泰“(se-r-ki-t),我們知道在阿爾泰語系中“泰”表示複數詞。現在達斡爾族仍有“色力(se-r-ki)村落名稱。而“塞“人即白種雅利安人。厙莫奚人源出狄歷(敕勒)九姓之白習。
補充,耶律,漢姓”劉“,因契丹出至宇文,宇文出至匈奴(王族),故姓“劉“。
蕭(se),厙莫奚有兩個哈拉,乙室(qi-si)和撥裡(bu-li),五個木昆(部)。
撥裡,突厥語“狼“也。達斡爾族有此姓氏,”郭-布勒“氏。”郭”意為“頭領/王“。”布勒“即“撥裡“,狼也。郭布勒即”頭狼或狼王“之意。需要指出的是末代皇后郭布勒-婉容即達斡爾族郭氏。
-
5 # 跳跳1608
契丹族確實只有“耶律”和“蕭”兩個姓,但是:
1.契丹族初期只有名字沒有姓氏,最早姓氏始於唐朝,姓“李”,唐高祖所賜的漢姓。
在遼朝建立之前,契丹受唐王朝管轄,唐在契丹居住地建立督都府,歸入唐朝的行政建制。契丹上層貴族接受唐朝賜予的“李”姓,但平民百姓仍沒有姓氏。
唐朝滅亡後,契丹不再使用唐朝賜予的李姓。
2.契丹往前追溯,姓氏其實還有大賀氏、遙輦氏,契丹首領耶律阿保機的妻子、母親、祖母的述律氏(回鶻族)、拔里氏、乙室氏。
3.後契丹總為兩氏:耶律氏和蕭氏,耶律氏為皇族,蕭氏為後族(妻族)。遼代規定,皇族娶親範圍相當嚴格,“王族唯與後族通婚”。
4.耶律氏的由來:由遼太祖耶律阿保機出身的部族名字迭刺部落的音譯而來。
5.蕭氏的由來有三種說法:
a,《遼史》卷的《外戚表》序中認為,大同元年947年,遼太祖自汴京返回契丹,留外戚小漢為汴洲節度使,賜姓名為蕭翰,以從中國之俗。
b,《遼史》卷的《后妃傳》序中稱:“太祖慕漢高皇帝,故耶律兼稱劉氏,以乙室、拔裡比蕭相國,遂為蕭氏。”
遼太祖耶律阿保機建立政權後,為了表彰跟他同甘共苦並肩作戰的妻子述律平,以及追念母親和祖母,他借鑑漢高祖劉邦的開國經驗,認為大漢能有此豐功偉績,大漢丞相蕭和功不可沒,便將母親祖母外戚全部賜為“蕭”姓。
c,契丹碑刻資料顯示,耶律氏封爵以漆水為郡望,蕭姓則以蘭陵為郡望。漆水是周室興起的地方,蘭陵是南朝蕭氏祖先生活之地。以這兩個地方為郡望是兩個姓氏各自希望自己的統治地位更合法。
耶律氏以漆水為郡望封爵和後改漢姓為劉,是希望以黃帝為遠祖,做黃帝的後裔與周、漢一脈相承。而遼代後族以蘭陵為郡望又認為自己是漢初丞相蕭何之後。
6.遼之後契丹姓氏消失,改漢姓。
與漢族雜居的契丹人很快融入了漢族之中,元朝中期統治者將契丹人視為漢人,契丹姓氏逐漸被漢姓取代。比如耶律氏改為劉姓,還有改為王、李、鄭等姓。
從此,契丹族完完全全告別了歷史舞臺。
-
6 # 我的乾坤
即便隋唐之際,契丹人也還是一個落後原始的遊牧種族,根本沒有姓氏的概念。
《契丹國志》記載:“契丹族本無姓氏,惟各以所居地名呼之”。基本上和明治維新前的日本人差不多,如日本人如今很多姓氏也是來自所居地名,如河本,渡邊,田中,松下,木村,西村,山本,山口,村上等啥的。所以就連“耶律”這一姓氏最早也是契丹人居住地方的河流名稱,後來就成為了部落名。南北朝時期和隋唐時期,契丹人都沒有姓氏,人們區分不同的地區是依靠部落名稱!
唐太宗時期,契丹人歸附唐朝,於是李世民賜契丹“李”、“孫”兩姓。所以一般契丹首領和上層貴族都是李、孫姓氏,如中宗朝的大將李鍇固就是契丹人,與郭子儀並稱平定安史之亂的李光弼也是契丹人。但契丹老百姓還是沒有姓氏!
唐朝末年,契丹人耶律阿保機建立遼朝,他把“耶律”和“蕭”姓作為遼朝皇族和貴族的姓氏。而耶律氏的漢化姓氏為劉姓,據說,此舉是因為契丹貴族崇拜中原的漢高祖劉邦和賢相蕭何。《遼史·后妃傳》記載:“太祖慕漢高皇帝,故耶律兼稱劉氏。以乙室、拔裡比蕭相國,遂為蕭氏。”
也因此,我們看到在遼國,皇族掌權者都是耶律啥的,而皇后無一不是姓蕭!畢竟皇族只與貴族通婚。
隨著時間的推移,那些中層人士以及平民百姓也開始使用“耶律”和“蕭”作為姓氏。契丹族的兩姓制的落後狀況一直持續到遼國滅亡,且耶律氏族人為避禍亂,紛紛轉改為其他漢姓。
此外,契丹也有一些其他姓氏的出現。930年,東丹王阿保機的長子耶律倍投奔後唐,即被賜名李慕華,算是最大的恩典,畢竟當時李姓是國姓。而他的五百名隨從也被各賜穆、罕、羅、易、蓋等漢姓。
-
7 # 鄧海春
根據歷史有限的資料,契丹族確實只要耶律氏和蕭氏,但是這並不完全準確。如果真的往前追溯的話,契丹古八部還有大賀氏、遙輦氏等八個部落組成,包括契丹族的傑出首領耶律阿保機的妻子、母親、祖母一輩還有述律氏(嚴格來說是回鶻族)、拔里氏、乙室氏。
耶律氏和蕭氏的由來
由於當時契丹族的社會生產力水平低下,以原始遊牧民族部落的形式存在,沒有創立自己的文字,很多珍貴的歷史也只是透過傳說,沒有被明確的記載下來。
遼太祖耶律阿保機建立政權以後,為了表示對自己結髮妻子述律平功勞的肯定,以及追念自己的母親、祖母一代。透過借鑑漢朝的開國經驗,遼太祖耶律阿保機覺得漢高祖劉邦之所以能夠建立不朽功業,開創大漢盛世疆域,丞相蕭何居功至偉,便將自己的母親、祖母一輩人全部賜予“蕭氏”,從此以後整個契丹族皇族以“耶律”為姓氏,後族以“蕭”為姓氏,並且規定後世子孫皇族耶律氏只能與後族蕭氏通婚,其他一概不許。
遼太祖耶律阿保機之所以如此規定,其實一點不足為過。因為他的結髮妻子述律平皇后,在他的艱苦創業的過程中,立下極大的汗馬功勞。
平定諸弟之亂
遼太祖耶律阿保機一生戎馬生涯,為統一其他部落而南征北戰並沒有遇到太大的阻力。真正給自己製造麻煩的卻是自己的親弟弟們接二連三地發生叛亂來反對耶律阿保機,史稱“諸弟之亂”。
耶律阿保機把契丹部落的權力核心爭取到自己家裡,按照祖訓是三年一選舉,然後耶律阿保機一直連任,絲毫沒有退讓的表現。阿保機的弟弟們開始不安分,總想著自己也可以過一把“皇帝癮”,一次又一次地企圖謀害阿保機,最慘的一次是諸弟們趁阿保機外出征戰,想偷襲阿保機的老營,幸虧有述律平皇后鎮守老營,組織兵力奮力抵抗,才得以保全耶律氏的創業成果。
所以,遼太祖耶律阿保機對皇后述律平十分感激,才會在建國以後,規定下後族姓蕭。
後族蕭氏貢獻之大,有遼一朝無人能及
歷史上遼朝的蕭氏最有名的當屬,承天皇太后蕭綽(蕭燕燕)。提起此人是大大的有名,評書演義《楊家將》中,宋朝眼中的“頭號大魔頭”正是此人。
蕭綽原本是遼景宗的皇后,遼景宗耶律賢自幼體弱多病,早年也是由於家庭變故、幾經磨難得以存活下來,幸得自己未來的老丈人,蕭綽的父親蕭思溫照顧才得以繼承大統。體弱多病的遼景宗只能將國家大事交給皇后蕭綽來打理,後來遼景宗駕崩。蕭綽與韓德讓共同輔佐遼聖宗,一度成就遼朝歷史上的一個繁榮盛世。
契丹族作為遊牧民族建立的政權,這些“耶律”和“蕭”們與歷史上其他遊牧民族有著本質的不同。因為契丹族是最早傾心漢化,也是漢化程度最快、最好的遊牧民族,可以說對於華夏文明對外傳播的貢獻絲毫不亞於當時的宋朝。等到遼朝滅亡以後,許多“耶律”和“蕭”們逐漸地融入到漢族和女真族。
-
8 # 未央先生
當然不是!
只是耶律和蕭是當時契丹最大的兩個姓氏而已。
耶律是契丹帝姓,
蕭是後姓。
所以提到最頻繁而已。
-
9 # 風趣書生
不對.。“耶律”和“蕭”只不過是契丹族最重要的兩個姓。
契丹古有八部,由耶律氏、大賀氏、遙輦氏等八個部落組成,包括耶律阿保機的妻子、母親、祖母一輩還有述律氏(嚴格來說是回鶻族)、拔里氏、乙室氏。遼太祖耶律阿保機當選為契丹酋長後,一生戎馬生涯。聽從漢人謀士的建議,有了稱帝的意思,把契丹部落的權力核心爭取到自己家裡。按照祖訓,三年一選舉,然而耶律阿保機一直連任,絲毫沒有退讓的表現。阿保機的弟弟們開始不安分,對耶律阿保機長久佔據王位很不滿,一次又一次地企圖謀害阿保機,幸虧有述律平皇后鎮守老營,才得以保全耶律氏的創業成果,史稱“諸弟之亂”。可見述律平的厲害。遼代規定,“王族唯與後族通婚”。述律氏後族改為蕭氏,在歷史代不乏人,最有名的當屬承天皇太后蕭綽(蕭燕燕),就是小說《楊家將》中的那一位。
《遼史》卷的《后妃傳》序中稱:“太祖慕漢高皇帝,故耶律兼稱劉氏,以乙室、拔裡比蕭相國,遂為蕭氏。”耶律阿保機因為仰慕漢高祖劉邦和相國蕭何,所以把皇族耶律改姓為劉,後族改姓為蕭。
遼朝滅亡後,契丹作為一個民族從歷史上消失,逐漸融入到漢族當中。
-
10 # 純鈞LHGR
當然不是。
《遼史·卷六十七·表第五·外戚表》:
契丹外戚,其先曰二審密氏:曰乙室已。至遼太祖,娶述律氏。述律,本回鶻糯思之後。大同元年,太宗自汴將還,留外戚小漢為汴州節度使,賜姓名曰蕭翰,以從中國之俗,由是拔裡、乙室已、述律三族皆為蕭姓。
可見,蕭氏裡也包含拔裡、乙室已、述律三個姓氏。《表第七》裡又說:
遼接五代……部落之名,姓氏之號,得其音而未得其字。歷代踵訛,艱於考索。
因此我們講,契丹族姓氏,一些是被劃歸其他姓了,比如拔裡、乙室已、述律那樣的;另一方面,有些姓氏由於“得其音而未得其字”,沒有被好好地記錄下來。
這些足以說明,契丹族絕對不僅僅是耶律和蕭兩姓。
-
11 # 九思堂筆記
這個問題有些複雜,涉及契丹姓氏由來、契丹文漢文書寫、契丹族漢姓等諸多問題,聽我慢慢道來。
按照漢人姓名習慣,古契丹族只有部落、家族名、人名,而沒有姓有關古契丹族的文字記載,始見於公元389年的北魏時期。
契丹始祖奇首有八個兒子,組成了最早期的八個部落,如何大何部、日連部等,以遊牧、狩獵為生,棲居和活動在今西拉木倫河一帶。
隨著契丹族的擴張和壯大,尤其是建立大遼後,其族群和人口數量不斷增加。遼太祖阿保機是有十八個部,如迭刺部、突舉部、涅!刺部等。
到了最鼎盛的遼聖宗時,有三十個部。
從漢族習慣,以及漢姓角度講,古契丹族人沒有姓,只有部落、家族、個人名字。當然其書寫、稱呼都是契丹文字。
比如,遼太祖,他是迭刺部移刺家族,名字叫阿保機。更多的,我們後面詳細講。
契丹族所謂的的姓,是指漢化的姓,唐太宗以後才有古契丹族族群比較弱小,隋朝以前常受柔然、突厥等族群的侵擾。
唐朝唐太宗貞觀年間,契丹部落逐漸擺脫突厥控制,向更強大的唐朝靠攏。
契丹八部落聯盟——大賀氏聯盟,與唐朝建立了管轄隸屬關係,並於公元648年在契丹人區域設計行政機構——松漠都督府。
大賀氏聯盟首領窟哥被任命為都督府都督,並被唐太宗賜漢姓李。
自此,契丹族人才有了姓、漢化的姓、漢族習慣的姓。
“耶律”、“蕭”的由來,以及遼太祖、蕭太后的契丹文、漢文姓名公元916年,阿保機正式稱帝,國號“契丹”,918年在赤峰一帶建立都城,947年改國號“大遼”。
阿保機當政後,著手給家族親屬起漢族習慣的姓名。
一方面,由於契丹長期受唐朝轄制以及來往密切,漢文化的薰陶和融匯比較深廣;另一方面,“大遼”宮廷有很多漢族官員,可能是便於領導、管理和協作吧。
這跟近現代外華人來中國,要起箇中國名字,華人到了外國整個洋名字差不太多吧。
據《遼史•后妃傳》記載:“太祖慕漢高祖皇帝,故耶律氏兼稱劉氏;以乙室、拔裡比蕭相國,遂為蕭氏。”又據《遼史•國語解》記載:“耶律和蕭兩個姓,以漢字書者曰耶律、蕭,以契丹字書者曰移刺、石抹。”
這段文字很繞,意思是:阿保機的家族契丹語言叫“移刺”,漢文字稱耶律,他的家族漢姓就叫“耶律”,又因他崇拜漢高祖劉邦,所以還兼姓“劉”;又由於他喜歡、仰慕漢相蕭何,他的貴妃、後來的蕭太后家族被賜漢姓“蕭”,而其契丹文字為“石抹”。
故,遼太祖的全名是耶律阿保機,全漢化姓名劉億;蕭太后契丹小名叫燕燕,漢化姓名蕭綽。至於“億”和“綽”兩個字,是怎麼來的就不得而知了。
契丹族有多少姓或者其他外來姓前文提到的李、劉、蕭、耶律等,都可以說契丹人的姓,雖然屬於“皇姓”,由皇族或貴族使用。
遼代晚期,耶律倍投奔後唐時,除了其跟人被賜漢化李姓名字外,其他隨從人員也分別被賜予羅、蓋、易、穆、罕等姓。
遼代滅亡後,契丹子民為躲避戰亂、生存生活,或隱於鬧市,或歸於山林,或改頭換面,他們究竟有過多少姓氏,恐怕真的難以追溯和計數了。
但不管怎樣,他們永遠是中華民族一份子,永遠都是華人!
以上,因才疏學淺,不妥之處請批評指正和賜教。
-
12 # 尼古拉斯憶心
在整個遼代,契丹族只有耶律與蕭兩個姓。耶律氏是皇族,蕭氏是後族。而且,遼代規定,皇族的娶親範圍相當嚴格,“王族唯與後族通婚”。那麼,遼代契丹族的姓氏發展究竟經歷了哪些變化?為什麼會只以兩個姓氏的形式存在呢?
契丹在唐代
曾被賜予“李”姓
契丹族產生初期只有名字,沒有姓氏。它最早的姓氏始於唐朝,這個姓還是被別人賜予而來。
遼寧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遼金史室主任鄭毅在翻閱了無數遍《遼史》後得出結論,契丹族最早的姓是“李”,這是由唐高祖所賜的漢姓。“在遼朝建立以前,契丹曾受唐王朝的管轄,於是契丹族的一些上層人士接受了唐王賜予的李姓,契丹族也與唐王朝保持著長久的依附關係。”鄭毅解釋說。自此之後,契丹的上層貴族曾一度以李為姓。但是,此時的契丹平民百姓仍然沒有姓氏。
吉林大學文學院歷史系教授韓世明說,唐貞觀二年(公元628年),契丹首領摩會背棄突厥,“舉族內屬”唐朝。貞觀二十二年,唐朝在契丹人世代遊牧生活的地區設定松漠都督府,並賜首領窟哥李姓。松漠都督府隸屬於東夷都護府,下轄十州。這一事實也說明契丹的部落聯盟已經正式歸入唐朝的行政建制。遼寧省考古所研究員馮永謙認為,唐朝皇帝賜予契丹族李姓這個姓氏有著更深層次的意義。由於唐朝的皇帝姓李,所以李這個姓在當時也被稱為是國姓。賜予契丹族李姓,說明在唐朝的時候契丹族的地位高於其他少數民族。至唐朝滅亡之後,契丹貴族不再使用唐朝所賜的李姓。其後關於契丹姓氏的記載在相關的歷史典籍中很少出現。直至遼代,在典籍記載中契丹人開始有耶律和蕭兩大姓氏,分別代表皇族和後族。
耶律氏建國後
自稱自己是黃帝后裔
那麼在遼代耶律和蕭這兩個姓氏又是從哪裡來的呢?“關於這個問題,《遼史》中的記載並不十分清楚,尤其是後族蕭姓的記載甚至還自相矛盾。”鄭毅說。
耶律這個姓氏的由來,有些學者認為與契丹族的部族名稱、始興之地的地名或者與契丹族生活地域裡河流的名稱有關。鄭毅說,遼太祖耶律阿保機出身於遙葷八部中的迭刺部的世里氏族。耶律應該是由迭刺部落名的音譯而來,所以耶律姓應是以部族名為姓而來的。
而關於後族蕭姓的由來,史書中的記載卻各不相同。馮永謙說,在《遼史》卷的《外戚表》序中認為,在大同元年(947年),遼太宗自汴京返回契丹,留外戚小漢為汴州節度使,賜姓名為蕭翰,以從中國之俗。《遼史》卷的《后妃傳》序中稱:“太祖慕漢高皇帝,故耶律兼稱劉氏,以乙室、拔裡比蕭相國,遂為蕭氏。”根據《契丹國志》的記載,也有學者認為後族蕭姓是由耶律阿保機所賜。對史書的記載,遼寧師範大學中國古代史教授都興智認為,《后妃傳》中的說法更可信些。他主要依據的是出土的碑刻資料的記載。根據碑刻資料,耶律氏封爵皆以漆水為郡望,蕭姓則以蘭陵為郡望。“漆水是周室興起的地方,蘭陵是南朝蕭氏祖先生活之地。遼代的這兩個姓氏以這兩個地方為郡望是希望讓自己的統治地位更合法。”鄭毅解釋說。耶律氏以漆水為郡望封爵和改漢姓為劉,是契丹人希望以黃帝為其遠祖,將自己比為后稷、唐堯的後裔,與周、漢一脈相承。都興智說,遼朝建國之後,契丹人一直聲稱自己是黃帝的後裔。這說明根深蒂固的繼統思想在遼代建國之初就已經確定下來了。而遼代後族以蘭陵為郡望是認為自己是漢初丞相蕭何之後。遼代建國後,其中央機構設立了北面官和南面官兩個系統。北面官主要管理宮帳、部族地區,其官吏一律用契丹貴族,掌管契丹軍政大權,是遼朝的最高權力機關;南南官主要管理漢人的州縣、租賦、軍馬之事。其中,北面官系統的最高官員就是北府宰相。遼太祖當時封皇后的哥哥蕭敵魯為北府丞相。之後,在遼代近200年的歷史中,後族幾乎壟斷了北府丞相的預選權。
兩大姓氏互為世婚
契丹人名字複雜
在遼代,契丹族分佈在耶律和蕭兩大姓氏中。在契丹內部,與耶律姓氏通婚的都姓蕭,與蕭姓通婚的都姓耶律。而且,以屬於阿保機家庭的世里氏一系與蕭姓的述律氏一系世為婚姻。鄭毅說,遼太祖時期開創了從述律氏中選取皇后的先例,到太宗時還頒佈了只能從述律氏中選取皇后的法律。由於皇后只能在述律氏中選取,述律氏便逐漸壯大起來,成為顯赫的望族,併成為執掌國家政權的強大政治集團。遼代的各皇帝為了取得述律氏的支援就只能維持這種世代通婚的關係。
另一方面,契丹族與周邊民族的交往日漸加深,也出現了契丹族與其他民族通婚的現象。其中契丹族與漢族最早通婚。唐王朝出於政治統治的需要,於開元四年(公元716年)將永樂公主嫁給松漠郡王李失活,開元十四年將東華公主嫁給廣化郡王李邵固為妻。這些嫁到契丹的中原公主也並非是獨自前往,她們帶著大量男女做陪嫁,這些陪嫁的漢人很大部分在當地紮根並與契丹人通婚。
與漢人的名字相比,契丹人的名字要更復雜些。鄭毅說,遼代契丹人尤其是契丹貴族的名和字的結構比較複雜。他們有契丹本名和本字,又有漢名和漢字,有些契丹人還有別名和綽號等。其中的契丹本名又分為初名、大名和別名。契丹本字又分為小字和字。由於契丹人的名字過於複雜,致使元朝的史學者在修遼史的時候也分不清契丹本名和本字,對大多數契丹語的本意也無法解釋,因此《遼史》的記載也都比較混亂。《遼史·太祖紀》中記載,“太祖……姓耶律,諱億,字阿保機;小字啜裡只。”這裡的啜裡只和阿保機分別是遼太祖的初名和大名。
契丹貴族受漢族文化的影響,很多契丹貴族都有漢名。如遼太祖耶律阿保機的漢名為億,太祖皇后的漢名為平。歷史上,契丹人出使五代各朝或北宋時,一律寫漢名而不稱契丹本名。韓世明說,在遼代契丹皇帝還經常賜名給臣下,這也成為當時的一種習俗。除了在契丹族內部賜名,契丹皇帝還經常將契丹名賜予漢族官僚。如遼聖宗時的漢官韓德讓被賜名為隆運。契丹統治者在賜予別人名字的同時,他們也經常被中原王朝的皇帝賜予漢姓、漢名。韓世明說,古代這種由封建統治者賜姓、賜名的做法,對受賜者來說是一種恩賜;而對統治者而言,這也是拉攏被統治者的一種手段。
命名方法有很多
契丹人愛叫“奴”和“哥”
鄭毅說,從一個人的名字可以看出其所代表的民族性和時代性。每一個民族在一定的歷史發展階段中所形成的獨特的時代風尚和道德倫理觀念,在當時的人名稱謂中都會有明顯的反映。雖然我們現在已經無法確切地指出契丹人的契丹語名的真實含義,但是透過綜合各種史料中所記載的契丹人名字,大致也能歸納出他們當時的命名規律。
契丹人以“奴”、“哥”命名的人最多。鄭毅說,這也是當時的一種習俗。在漢語中“奴”是指奴隸、下人的意思,指人地位非常低下,身份卑賤。但是契丹人卻願意用“奴”字作為自己的名字。在遼代,不僅平民百姓、王公貴族願意用“奴”字作為自己的名字,甚至有的契丹皇帝也願意用“奴”字為名。如遼聖宗耶律隆緒,小字即“文殊奴”。契丹人以“哥”為名的也不少,契丹貴族的女子尤好以“哥”為名。遼景宗之女以淑哥為名,遼聖宗之女分別取名為燕哥、陶哥、九哥、十哥、泰哥、賽哥、興哥。鄭毅說,在當時由於受契丹風俗的影響,遼代的不少漢人也都習慣以“奴”、“哥”為名。此外,契丹人還好以部落名稱為名。如遼代契丹有一個部族叫“突呂不部”,因此就有人起名叫耶律突呂不。鄭毅說,契丹人以部名作為自己的名字,一方面說明此人就是該部落的族人,將部落名作為自己的名字有紀念意義;另一方面是這些契丹語部族名很可能是一種吉祥語,因此契丹人願意將這個作為自己的名字。
由於契丹人崇尚佛教,就有很多契丹人用佛號、道號作為自己的名字。如聖宗仁德皇后蕭氏小字菩薩哥。還有以數字命名也是契丹人命名的一種習慣,如耶律八哥、耶律馬六等。與中原漢人交往的過程中,吸收大量的漢儒文化,這些在契丹人的命名習俗上也有所體現。如以“孝”字命名的,蕭孝穆。還有以“仁、義、禮、智、信”命名的,這些都是契丹族受漢文化影響的表現。
遼亡後契丹姓氏消失
耶律多改為劉姓
遼亡之後,契丹人的姓氏有了很大變化。韓世明說,從《遼史·西遼始末》中可以看到,隨著耶律大石西遷的西遼契丹人仍保留著耶律、蕭兩大姓氏。西遼滅亡之後,部分哈剌契丹人來到今伊朗克爾曼省建立起兒曼王朝,史稱後西遼。這時契丹族原來的姓氏就徹底消失了。而據伊朗人寫的《世界征服者史》和《史集》記載,哈剌契丹人的姓氏已完全當地化了。鄭毅說,金滅遼後,大部分的契丹人被女真所俘獲,做了金朝的臣民。一部分臣服於金朝的契丹人還做了金朝的官員。女真的統治者為了鞏固政權,極力拉攏這部分當官的契丹上層,還將金朝女真國姓“完顏”賜給契丹人。
還有一部分做了金朝臣民的契丹人對女真滅遼不滿,他們在金朝初期還進行過反金的叛亂,這也導致金初女真人憎恨那些不願臣服的“契丹人”。因此女真的統治者便從狹隘的民族利益出發,強迫其管轄內的契丹人將其傳統的耶律和蕭姓分別改為移刺和石抹。韓世明認為,移刺和石抹並不是單純的耶律和蕭的同音異義,而是帶有強烈的民族歧視和政治侮辱的色彩,因此到了元代有些契丹人還開始了複姓活動。
移剌和石抹是否具有歧視和侮辱的意思,現在沒有通曉契丹文的人,所以也就無法斷言這兩個詞的詞義。馮永謙就認為,這兩個詞並沒有侮辱和歧視的意思。馮永謙的觀點是,遼朝滅亡之後,做了金國臣民的契丹人並不是被強迫改姓的,大部分契丹人的改姓都是出於自願的行為。他們之所以要改變自己的姓氏恰恰是害怕受到金朝的歧視,希望獲得與金朝百姓同等的國民待遇。
遼亡之後,與漢族雜居的契丹人很快融入漢族之中。他們之中的多數人也都改了漢姓。至元朝中期,統治者已經把契丹人視為漢人,契丹姓逐漸被漢姓所取代,最後消失在歷史的舞臺上。契丹的耶律多改為劉姓,還有些改為王、李、鄭等姓。
回覆列表
因為“耶律”氏是皇族,“蕭”氏是後族,契丹貴族都來自於這兩個姓氏。再有少數民族都是單一民族,不像漢語融合後姓氏多。再有契丹也有其他姓氏,可是普通老百姓的姓氏史學家從來都不記載,故而這兩姓總是出現在中國史和契丹史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