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麟思生活
-
2 # 雪舞晨蕊
孔子智道之易也,易易雲者,三日。子曰:“此道之美也,莫之能御也。”
《齊論語•智道》 中的
翻譯:孔子洞察了自然法則看似簡單其實複雜多變,就此問題,他對學生們講了很多天,孔子說:這就是自然法則美的地方,但我們無法驅使它。
孔子智道之易也,易易雲者,三日。子曰:“此道之美也,莫之能御也。”
《齊論語•智道》 中的
翻譯:孔子洞察了自然法則看似簡單其實複雜多變,就此問題,他對學生們講了很多天,孔子說:這就是自然法則美的地方,但我們無法驅使它。
這個太專業了,網上找到專家的論述 ,請參考新公佈海昏侯墓出土《論語·知道》簡文釋讀曹景年[搜尋該作者其他文章](中國孔子研究院) 近日,《考古》雜誌2016年第7期的《南昌市西漢海昏侯墓》公佈了《論語·知道篇》的部分內容。王楚寧先生《海昏侯墓出土<論語・知道>篇小考》[1]初步考證了竹簡的形制及相關問題。文中,他將簡文書寫如下: 孔子智道之昜也,昜昜雲者,三日。子曰:“此道之美也,莫之禦也。” 這句話所要表達的意思頗為費解。不過這句話並非首出,據該文下留言者s21679所說,這句話首見於肩水金關漢簡,筆者查閱相關資料,見黃浩波先生《肩水金關漢簡所見典籍殘簡》[2]載有這條簡文: 孔子知道之昜也昜昜雲省三日子曰此道之美也 73EJT22:6 此處的“省”明顯是“者”字之誤。對比《知道篇》簡這句話有殘缺,對我們的解讀意義不大。 不過,這句簡文在傳世文獻中也有類似記載,《孔子家語·顏回篇》載: 孔子謂顏回曰:“人莫不知此道之美,而莫之御也,莫之為也,何居?為聞者盍日思也夫?”[3] 御,《孔子家語通解》釋為使用、應用,因此“莫之御也,莫之為也”的意思就是:人們都知道“道”是美的,但卻沒有人去使用它,沒有人去實踐(為)它。這樣,簡文的下半句就可以讀通了,但令人頭疼的是上半句,有兩個難點: 首先,“昜”字何解,根據通假字的規則,“昜”字可能是陽、蕩等,但漢人將“昜”與“易”也經常寫混,但無論如何,它都是形容和修飾“道”的。下一句又有“道之美”,故“昜”或與“美”有關。 其次,“三日”何解?在王楚寧先生文章後面的評論中“西門燒炭”指出:“愚意‘昜昜雲者三日’不必斷為兩句,意為孔子這幾日總是把‘昜昜’的話掛在嘴邊。《檀弓》有‘水漿不入於口者三日’‘水漿不入於口者七日’,句式或與此同。”他的這一看法頗有啟發性。順此思路,全句斷句應為如下: 孔子智道之昜也,昜昜雲者三日。子曰:“此道之美也,莫之禦也。” “子曰”之前是後人記述的話,之後才是孔子的話,如果翻譯過來大致是: 孔子知道道是很“昜”的,昜啊昜啊這樣說了三天。孔子說:“道真是美啊,可惜沒有人使用它。” 關於這種讀法的合理性,筆者還可以補充一個證據。其實這種記述方式在《論語》中是非常常見的,即前半句記載孔子的行為,後半句則用孔子自己的話來解釋或補充說明這種行為的意義和目的,如: 子在齊聞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圖為樂之至於斯也。”(《論語·述而》) 前半句敍述孔子的行為,即聽音樂聽得入迷了,而後半句則對其入迷的情形進行補充解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