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太極寄暢
-
2 # 臘梅迎春mL
謝謝邀請。上帝在造萬物,最先有天地之水隔,‘’日‘’為晝,‘’月‘’為夜。日月乾坤,氣象萬千,人們便遵循天命,有了‘’日出而做,月出而息‘’得以頤享天倫。人的精血生於‘’五穀‘’,春始發,秋榮枯,是宇宙賦予萬物生長節氣。人採天地萬物之精華,陽為正補忌盛,陰為邪洩忌過,陰陽平衡方能身體健康,氣血通達。不懂休息養生,週而復始疲於勞累,久而久之便會積勞成‘’疾‘’。
-
3 # 一老沈一
漢字裡,表達器官往往與“月”有關——不是都有關,“心”就不是。不健康的多與“疒(nè)有關——這個說法準確。
這種現象,與漢字的造字方法有關——古人造字,採用“六書”之法——“象形、指事、會意、形聲、轉註、假借”。新造的字,一般會選擇相近的“意符”。一來二去,所有相關聯的字,便有了相同的“意符”,如“月”,如“疒”。
考察這個過程——具有相同“意符”的字之間的聯絡,不僅可以瞭解漢字的源流發展,還可以瞭解很多古代的知識。因此,兩千多年來,這成為訓詁學的重要治學方法。
分別來說。
“月”。和“年月日”無關——此“月”非彼“月,而是“肉”。小學的時候,語文老師就會說“肉月旁”,即是也。
已釋的1490個甲骨文中,包含“肉”字。千年後的秦篆、小篆裡,亦有此字。以“肉”為“意符”的字,新創出不少。於是,漢代許慎,把此類字收入《說文解字》之一“部”,“把”肉”作為此“部首”之“首”。
下圖為甲骨文中“肉”的寫法,以及《說文解字》中的“肉”:
要說的是,甲骨文中,“肉”已經作為“意符”用來造字。當然,在已釋的1490個字中不算多——三個——豚、服、腹。但沒關係。現在發現的甲骨文並非全部。而且,已發現甲骨文基本是卜辭,卜辭中用字不會過於廣泛——即便有了相應的字,也可能用不上。這三個字已足以證明甲骨文是成熟文字——已經按照“六書”的方法在造字。
另外,在這1490個字中,有的字當時已有,只不過不是後來的寫法。如“背”寫作“北”;如“肘”、“腋”寫如以下:
到了漢代,情景已大不相同。許慎在《說文解字》中,把“肉”作為450個部首之一,其中收錄了145個字。《說文》共收錄9353個字,另有1163個異體字。“肉”部所佔比例已然可觀。
許慎對“肉”的解釋,是鳥獸之肉。“象形。凡肉之屬皆從肉。”清代段玉裁專門做了解釋。他說,按照《說文》的體例,對字的註解都是先人後物。這裡為何先說是鳥獸之肉呢?因為,“生民之初,食鳥獸之肉。故肉字最古。而制人體之字,用肉為偏旁。是亦假借也。人曰肌,鳥獸曰肉。此其分別也”。
這已經把為什麼表達器官往往與“肉月”有關說清楚了。
《說文》“肉”部,收錄了“胚”,解為“孕婦一月也”;收錄了“胎”,解為“孕婦三月也”;收了“腎”、“肺”、“脾”、“肝”、“膽”、“胃”、“腸”。
這些字的出現,足可證明,在公元前千餘年裡,先民們已經具備了足夠的解剖學知識。
其實還有可驚歎的。《說文》收錄了“脬(paō)”,解釋為“旁光也”,就是“膀胱”,也是現在俗語說的“尿(suī)脬”;收錄了“膜”,解釋為“肉間膈膜也”。
特別是“膏”和“肓”。有個成語叫“病入膏肓”。許慎解釋說,是指心臟以下,橫膈膜之上的部位。
除了器官之外,《說文》還收錄了“肌”、“唇”、“背”、“膀”、“肋”、“胳”、“臂”、“肘”(此時已有此字”、“腹”、“胯”、“股”、“腳”、“脛”、“胻”、“腓”等表示人體體表不同部位的字。
再往後,收錄的就是表示“肉”的不同部位、是否肥腴、有無腥臊、如何烹製等等的字了,不多贅述。
“疒”。
甲骨文中亦有。也作為“意符”造字——兩個——“疾”,還有一個是“疒”旁裡面一個“又”,含義同“顫”。不要看僅有兩個,道理同前。
《說文》中,“疒”也作為部首之“首”。收錄103字。其在總收入字中比例也不小。
甲骨文和小篆“疒”寫如下:
《說文》對“疒”的解釋是:“倚也。人有疾痛也。象倚箸(著)之形。凡疒之屬皆從疒”。
其中收錄了“疾”、“痛”、“病”、“痾”、“瘍”、“癢”、“瘻”、“瘀”、“疝”、“痱”、“瘤”、“痤”、“疽”、“癬”、“疥”、“痂”、“瘧”、“痣”、“痺”、“瘢”、“痕”、“疸”、“疲”等等。
其對“疫”的解釋,是“民皆疾也”。現代解釋也不過如此。
能看出,兩三千年前,中國對於疾病及症狀的瞭解,已十分深入。
部首和偏旁,有兩種功效。一種,是為檢索而設定。現在的字典、詞典皆是如此。這一種,叫“檢字法”的偏旁部首。
還有一種,是探究漢字的聯絡和發展。許慎的屬於這一種。這是作為文字學的一種對字的分類。許慎首創,對後世影響巨大。其後的《字林》、《玉篇》、《類篇》等皆循此例。這種,叫“造字法”的偏旁部首。
許慎在每一部內,每個字的排列也不是無序的。而是遵循“共理相貫”的原則,義類相同的字排在一起;不同義類的字按照其義類之間的邏輯關係分別先後。他把這種將含有相同表意成分的字排列在一起,叫做“分別部居”。
後人對許慎的分部,有一些不同意見。不過在當時,這已經是非常偉大的創舉,也是浩瀚的工程。
-
4 # 小漢字見大歷史
1、凡是從「月」漢字,如果與生物、血肉之軀有關,應該都是從「肉字旁」,而非「月字旁」。
「腦、肝、脾、肺、胰」等字都是從「肉字旁」。
古文字「肉」是象形字,像「一塊有紋理的肉」之形,
「肉字旁」和「月字旁」在楷書只是同形而已,古文字二者雖然像,但能區別,篆文「肉」跟「月」
這在文字學中一般稱為「訛變造成異字同形」。
2、「病、疤、瘡、疼、疾、症」中的「疒」,確實都與疾病有關,不管是精神上的,如:「瘋、癲」,還是肉體上,如:「癌、瘡」。
「疒」其實也是像「人躺在床上」之形,
演變過程:
人生病了,不舒服,肯定是躺在床上,甲骨文字形甚至有表示生病的人大汗淋漓。
綜上所述,漢字造字是以常態、典型態造字:1、人是血肉之軀,人體器官當然可以用「肉」表意。2、人生病躺在床上是很自然就能想到的事情,用這個象形符號表示一切與疾病有關的字,也是非常合理。題主如果一定要問為什麼?我認為這是人類【元認知】能力對漢字和漢語的加工。我們天生喜歡依據相同點和共性,一切事物進行分門別類。
語言是思維的工具,漢字是記錄漢語的符號,漢字系統,也會依據事物的共同點進行分類。
這種能力叫做【歸納分析】,以及哲學所說的歸納法( Induction)。
【歸納分析】說簡單一點:就是從雜亂無章中找出共性和模式,分析因果關係。
智商高聰明的人,歸納能力一定是很強的。
【歸納分析】屬於是人的元認知(Metacognition)能力,是智商中最重要的一部分。
【歸納分析】有多重要?可以這麼說,沒有這個能力,我們分分鐘就被人工智慧統治。
電腦在記憶和邏輯推理上完爆人類,但就是沒有能力無法從雜亂無章中找出規律,或者說這種能力很弱。
漢字的歸納思維表現之一,從文字學的角度說,這是漢字從單純【形符】向【意符】過度,這是什麼意思呢?
舉例子:
「木」作為單字,是靠本身的象形表達樹木的意思:
如果「木」作為偏旁部首,就不是靠「木」的象形來表意,而是靠「木」的字義,表達一種廣泛卻有著一定共性的事物:
比如:
「桑、槐」可以表示樹木。
「桌、櫃」可以表示傢俱。「槓、杆」可以表示工具。所以,「月、疒」等一些象形漢字,漸漸成為漢字部首,這就是人腦對資訊的加工,然後進行歸納,提煉出共性,從具象思維變為抽象思維的表現。比如「蘋果、香蕉、橘子」是具象的,而「水果」卻是用歸納法提煉出來的抽象概念。
今天我們一般將漢字稱為「意音文字」,其優勢就是可以「以形索音」「以形索意」。漢字正是以音符和意符歸納分類,所以,我覺得漢字對訓練兒童歸納思維能力是有一定幫助的。比如舉個簡單例子:從「水」的「湖、海、河」,英文單詞分別是:sea、river、lake,英文完全沒有任何共性,也找不到規律。
-
5 # 豫見哥
中國文字源遠流長,內容豐富,單從漢字演變過程來看,早期文字都是象形文字開始,比如“山”“人”“日”“木”等!
“月”和病字也不例外,都是透過象形文字演變而來!透過文字演變的含義來看,月字甲骨文好似彎彎的月芽兒,最終演變成今天的模樣。含義也從最初代表天體月亮,逐漸表示與太陽現對的陰性屬性!比如,君對應的臣;夫對應的妻;眼睛對應眉毛等!這就比較好理解,身體內部的器官大都是月字旁的緣由,如“肝”“膽”“脾”“肺”“腸”,這些身體內部器官,都是月字旁!古人造字,充滿大智慧!
從病字的演變過程來看,病字頭表示的是疾患。從這個角度看,不管是外傷還是內疾,都與病字頭相關聯!依據古人的造字智慧,不難理解其中的緣由,身體不健康,說明有疾病,加個病字頭表示,一看就明白!古人的智慧就是博大!
透過上面所述,就可以很好理解身體內部器官的字都帶“月”,而身體不健康的字詞多帶病字頭!
-
6 # 嚴師說字
月(約yuè 於闕切 )的甲骨文象半月形。隸變楷化後用筆畫詮釋了月執行規律和變化。月是由撇“丿”、橫折鉤“”和兩橫“二”組成的字。“丿”表示向下運動、向內運動、陰柔等,這裡指示月亮繞地球作圓周運動;“”是“”和“亅”的合體筆畫,意義疊加,“”表示圓或弧,這裡指示月亮圓形或弧形,“亅”指示相對,這裡指示月亮相對地球的運動;“二”表示陰、數字二,這裡指月亮為太陰,月亮有上弦月和下弦月兩種景象,或圓與缺的兩種景象。借“約”聲表示月有周期性的圓缺,日月如人按時相約。又說是“於(yú)和闕(què)的切音(yú+ què)”,於指示圓,闕表示殘缺,來說明月亮有圓有缺。月作偏旁除指示月亮的字如朔、望、朗等外;還多指肉,如脂、膽、脾、肥、肺、脈等,因肉的古文和月類似,筆畫釋義可詮釋肉字(“丿”指示肉軟;“”表示肉圍骨成圓弧狀,可以相對運動;“二”指示肉有脂肪和蛋白,肥與瘦之分);還有指示舟的,如俞、朕等,因舟可省形為月,舟象弦月。
疒(訥nè)的甲骨文像一個盜汗的病人躺在床上;或像一個孕婦躺在床上。有的甲骨文簡化成一個人躺在床上。隸變楷化後,疒是由廣和橫八“冫”組成的字。廣是有簷的高屋,比喻那種有滴水簷的床;橫八“冫”是爿的省形,表示可以病人倚靠支撐在木床上。借“訥”聲表示人有病,思維遲鈍,神情木訥。疒是漢字的部首之一,組成的漢字多與疾病有關,如疾病、療、疝、疙瘩、瘡、瘋等。疒可引申為1.倚,靠著;2.病;3.手足麻痺;4.同“疾”,急速。病(丙 bìng)是由疒和丙組成的字。疒作為有疾病的歸類符號;丙在五行中屬火,表示炎熱,以之作參照,表示人體有炎症發高燒。丙即會意又標音。病的本義為人得病發燒的症狀,如病革(病勢危急將死)、病亟(病革)。
我研究漢字,發現漢字中,表達人體器官的字,大多會有“月”字旁。比如,腦、肝、脾、肺、胰
。表達不健康的,會用“疒”字旁。比如,病、疤、瘡、疼、疾、症。
回覆列表
從說文解字中可以看到,我們現在的“月”字旁,實際上是古字“肉”的意思,所以臟腑都是從“月”旁的形聲字。以此類推,病字頭也是這樣來的。順便提一下,古人為什麼把內臟分為“臟”和“腑”也很有意思,凡是飲食不直接透過的內臟都叫“臟”(繁體字),代表收藏(人體精魄),而凡是飲食透過的內臟都叫“腑”,就如同房屋(府邸),可以暫居出入。中國文字及哲學思想,細究之,必有所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