豬苓別名野豬食、野豬糞、野豬苓,為多孔菌科真菌豬苓的菌核,是中國傳統的稀有中藥材,味甘、淡,性平,主要含麥角甾醇、粗蛋白、可溶性糖分、多糖等,有利尿滲溼、通淋退腫等功效,用於小便不利、水腫、洩瀉、淋蝕等,還有一定的抗腫瘤、防治肝炎的作用。豬苓以野生品供應市場,近幾年產區過度採挖,野生品已呈枯竭之勢。現將其人工栽培技術介紹如下:
一、選地與整地
1、選地:在原始闊葉林、混交林或次生林中栽培,如樺、橡、槭、柞、柳等林下,不要栽在針葉林內。選擇海拔1000-2000米的陰坡地或半陰半陽坡地,坡度15-45度,土壤以厚20釐米以上的腐殖質土層為佳,微酸性土壤含水量要在40%左右,鹽鹼地和草炭地不宜栽培。
2、整地:選地後順坡挖窩(亦稱窖),長度70釐米,寬度60釐米,窩深18-20釐米,窩距50釐米。
二、材料(以每平方米計)
⑴豬苓菌種3瓶;⑵蜜環菌種3瓶;⑶菌材木棒直徑5-10釐米、長50釐米;⑷豬苓生長素;⑸闊葉樹葉;⑹樹葉和腐殖土的混合物。
三、繁殖方法
1、窩底鋪樹葉厚2-3釐米,將蜜環菌掰成1-2釐米的小塊均勻撒在樹葉上,再把豬苓生長素均勻撒在樹葉上,把菌材(木棒)擺在撒好蜜環菌的樹葉上,菌材間距3-5釐米,用混合物將菌材間距填平,將豬苓菌掰成2釐米左右的塊狀,均勻擺放菌材兩側和端頭上,然後蓋厚3釐米左右的樹葉,樹葉上蓋厚10釐米左右的腐殖土,最後窩頂再蓋樹葉。
菌種栽培豬苓的關鍵在於豬苓菌種的質量。優質豬苓菌種菌絲粗壯,表面有網狀菌根,菌絲萌發力強,成功率高,地溫15℃以上點播5天菌絲定植,20-30天菌絲向土中延伸呈根網狀,60天開始在樹葉及土層中形成白色球星幼苓。購買菌種應認清優劣,以免造成經濟損失。
2、溫度:豬苓在地下10釐米深處平均地溫達9.5℃即可萌發,在18-22℃生長最快,超過28℃生長緩慢,低於9℃、超過30℃停止生長。
四、採收與加工
1、用純豬苓菌種播種的成熟期約3年左右,(老方法栽培的為5-6年),當豬苓色黑質硬(稱老核)時,可於春季4-5月或秋季7-9月採收。
2、加工:將收穫的豬苓菌核去掉雜質,刷洗乾淨,曬乾,即為商品藥材。裝入麻袋或竹筐,放在乾燥通風處儲存待售。豬苓外皮呈烏黑色光澤、體重、堅實、斷面潔白或黃色者為優級品 一般認為黑苓是三年或三年以上的老警,灰苓是二年生的,白苓是當年新生苓。菌核的顏色只能作為鑑定豬苓生長年限的參考,而不能作為惟一的依據。 2.生長髮育對環境條件的要求 (1)地形地勢 野生豬苓多分佈在海拔1000-2200米的次生林中。而云南省的點蒼山,海拔2700-3400米的高山谷地,也有分佈,認為與當地受孟加拉海洋性氣候影響有關。各地條件不同,坡向分佈也有差異,一般東南及西南坡向分佈較多,坡度在20-60度山坡均有分佈。 (2)植被 豬苓主要生於林下樹根周圍,常見樹種有柞、樺、槭、櫞、榆、楊、柳、楓、女貞子等闊葉樹,或針闊混交林,灌木林及竹林內,以次生林為最多。 (3)土壤 在山林中腐殖質土層、黃土層或砂壤土層中,均有豬苓生長,但以疏鬆的腐殖土層中,生長豬苓為多,pH4.2-6.6。土壤肥沃,菌核大,分叉少,稱豬屎苓;土質瘠薄,結苓小,分叉多,甚至呈餅狀,稱雞屎苓。同一窩中豬屎苓分佈在下層,雞屎苓分佈在上層。 (4)溫度 豬苓對溫度的要求比較嚴格。陝西漢中地區,地下5釐米處的地溫在8-9℃時開始生長,平均地溫在12℃左右時新苓已經增大,月平均地溫14-20℃時新苓萌發最多,增長最快。22-25℃時,形成子實體,進入短期夏眠。秋末冬初,當地下5釐米處,溫度降至8℃以下時,則進入冬眠期。 (5)水分 豬苓對水分需求較少,土壤含水量在30-50℃時,適於豬苓生長。 (三)栽培技術 豬苓的栽培方法較多,但目前採用固定菌床栽培與活動菌材伴栽,這兩種方法較好,接菌率高,春栽當年即可生長新苓。 1.培養菌材與菌床 (1)培養菌枝 選直徑1-2釐米的闊葉樹枝條,或砍菌材時砍下的枝條用來培育菌技。一年四季都可培養,但以3-8月份為好。北方地區應在4月中旬至6月初進行。南方氣溫高,在3月下旬至5月開始培育。先將樹枝削去細枝、樹葉,斜砍成7-10釐米小段。然後將樹枝浸泡在0.25%硝酸按溶液中10分鐘,以便有利於密環菌生長。挖30釐米深、60釐米見方的坑,先在坑底平鋪1層薄樹葉,然後擺放2層樹枝,覆蓋1層薄腐殖上(以蓋嚴樹枝為準)。採挖野生密環菌索,或選無雜菌汙染已培養好的菌枝或菌材用作菌種,擺在樹枝上,覆土後在菌種上再擺2層樹枝,用同法培養6-7層,最後覆土6-10釐米,並覆1層樹葉保溼。大約需培養40天。 (2)培養菌材及菌床 一般闊葉樹都可用來培養密環菌,但以木質堅實的殼鬥科植物最好,如槲櫟、板栗、栓皮櫪等樹種。選擇直徑5-10釐米的樹幹,鋸成40-60釐米長的樹棒,在樹棒上每隔3-5釐米砍一魚鱗口,砍透樹皮到木質部。 培養菌材:挖坑深50-60釐米,大小以培養菌材數量而定,一般以100-200根樹棒為宜。底鋪1層樹葉,平擺樹棒1層,兩根樹棒間加入菌枝2-3根,用土填好空隙,用此法擺放4-5層,頂上覆土10釐米厚。 培養菌床:一般在6-8月培養菌床,挖深30釐米、長寬各60釐米的坑,坑底光鋪1層薄樹葉,擺新鮮木材3-5根,棒間放菌枝2-3段,蓋1層薄沙土,如法培養上層,穴不宜過大,每穴5-10根菌株為宜,然後蓋土10釐米。 2.選種 栽培豬苓用菌核作種,以灰褐色、壓有彈性,斷面菌絲色白、嫩的鮮苓作種,白薯栽後腐爛,不能作種,黑苓生殖能力差也不宜作種。 3.栽培時間 可在封凍前或經年初春解凍後4-5月份栽培。 4.栽培方法 (1)菌材伴栽 挖邊長50釐米、深40釐米的穴,穴後鋪1層樹葉,放入3根已培養好的菌材,材間間隔2-3釐米,將作種菌核放在菌材之間密環菌旺盛的地方,用樹葉填滿菌材間空隙,依法擺放土層,再蓋1層樹葉,上面覆土10釐米。 (2)固定菌材栽培 栽培時挖開已培養好的菌床,取出上層菌棒、下層菌材不動,在材間接入菌核後,用樹葉填滿材間空隙,用菌材伴栽法栽上層,覆土10釐米。 (四)採收加工 栽培後第三、四年秋季收穫,挖出栽培穴中全部菌材和菌核,選灰褐色、核體鬆軟的菌核,留作種苓。色黑變硬的老核,應除去泥沙,曬乾入藥
豬苓別名野豬食、野豬糞、野豬苓,為多孔菌科真菌豬苓的菌核,是中國傳統的稀有中藥材,味甘、淡,性平,主要含麥角甾醇、粗蛋白、可溶性糖分、多糖等,有利尿滲溼、通淋退腫等功效,用於小便不利、水腫、洩瀉、淋蝕等,還有一定的抗腫瘤、防治肝炎的作用。豬苓以野生品供應市場,近幾年產區過度採挖,野生品已呈枯竭之勢。現將其人工栽培技術介紹如下:
一、選地與整地
1、選地:在原始闊葉林、混交林或次生林中栽培,如樺、橡、槭、柞、柳等林下,不要栽在針葉林內。選擇海拔1000-2000米的陰坡地或半陰半陽坡地,坡度15-45度,土壤以厚20釐米以上的腐殖質土層為佳,微酸性土壤含水量要在40%左右,鹽鹼地和草炭地不宜栽培。
2、整地:選地後順坡挖窩(亦稱窖),長度70釐米,寬度60釐米,窩深18-20釐米,窩距50釐米。
二、材料(以每平方米計)
⑴豬苓菌種3瓶;⑵蜜環菌種3瓶;⑶菌材木棒直徑5-10釐米、長50釐米;⑷豬苓生長素;⑸闊葉樹葉;⑹樹葉和腐殖土的混合物。
三、繁殖方法
1、窩底鋪樹葉厚2-3釐米,將蜜環菌掰成1-2釐米的小塊均勻撒在樹葉上,再把豬苓生長素均勻撒在樹葉上,把菌材(木棒)擺在撒好蜜環菌的樹葉上,菌材間距3-5釐米,用混合物將菌材間距填平,將豬苓菌掰成2釐米左右的塊狀,均勻擺放菌材兩側和端頭上,然後蓋厚3釐米左右的樹葉,樹葉上蓋厚10釐米左右的腐殖土,最後窩頂再蓋樹葉。
菌種栽培豬苓的關鍵在於豬苓菌種的質量。優質豬苓菌種菌絲粗壯,表面有網狀菌根,菌絲萌發力強,成功率高,地溫15℃以上點播5天菌絲定植,20-30天菌絲向土中延伸呈根網狀,60天開始在樹葉及土層中形成白色球星幼苓。購買菌種應認清優劣,以免造成經濟損失。
2、溫度:豬苓在地下10釐米深處平均地溫達9.5℃即可萌發,在18-22℃生長最快,超過28℃生長緩慢,低於9℃、超過30℃停止生長。
四、採收與加工
1、用純豬苓菌種播種的成熟期約3年左右,(老方法栽培的為5-6年),當豬苓色黑質硬(稱老核)時,可於春季4-5月或秋季7-9月採收。
2、加工:將收穫的豬苓菌核去掉雜質,刷洗乾淨,曬乾,即為商品藥材。裝入麻袋或竹筐,放在乾燥通風處儲存待售。豬苓外皮呈烏黑色光澤、體重、堅實、斷面潔白或黃色者為優級品 一般認為黑苓是三年或三年以上的老警,灰苓是二年生的,白苓是當年新生苓。菌核的顏色只能作為鑑定豬苓生長年限的參考,而不能作為惟一的依據。 2.生長髮育對環境條件的要求 (1)地形地勢 野生豬苓多分佈在海拔1000-2200米的次生林中。而云南省的點蒼山,海拔2700-3400米的高山谷地,也有分佈,認為與當地受孟加拉海洋性氣候影響有關。各地條件不同,坡向分佈也有差異,一般東南及西南坡向分佈較多,坡度在20-60度山坡均有分佈。 (2)植被 豬苓主要生於林下樹根周圍,常見樹種有柞、樺、槭、櫞、榆、楊、柳、楓、女貞子等闊葉樹,或針闊混交林,灌木林及竹林內,以次生林為最多。 (3)土壤 在山林中腐殖質土層、黃土層或砂壤土層中,均有豬苓生長,但以疏鬆的腐殖土層中,生長豬苓為多,pH4.2-6.6。土壤肥沃,菌核大,分叉少,稱豬屎苓;土質瘠薄,結苓小,分叉多,甚至呈餅狀,稱雞屎苓。同一窩中豬屎苓分佈在下層,雞屎苓分佈在上層。 (4)溫度 豬苓對溫度的要求比較嚴格。陝西漢中地區,地下5釐米處的地溫在8-9℃時開始生長,平均地溫在12℃左右時新苓已經增大,月平均地溫14-20℃時新苓萌發最多,增長最快。22-25℃時,形成子實體,進入短期夏眠。秋末冬初,當地下5釐米處,溫度降至8℃以下時,則進入冬眠期。 (5)水分 豬苓對水分需求較少,土壤含水量在30-50℃時,適於豬苓生長。 (三)栽培技術 豬苓的栽培方法較多,但目前採用固定菌床栽培與活動菌材伴栽,這兩種方法較好,接菌率高,春栽當年即可生長新苓。 1.培養菌材與菌床 (1)培養菌枝 選直徑1-2釐米的闊葉樹枝條,或砍菌材時砍下的枝條用來培育菌技。一年四季都可培養,但以3-8月份為好。北方地區應在4月中旬至6月初進行。南方氣溫高,在3月下旬至5月開始培育。先將樹枝削去細枝、樹葉,斜砍成7-10釐米小段。然後將樹枝浸泡在0.25%硝酸按溶液中10分鐘,以便有利於密環菌生長。挖30釐米深、60釐米見方的坑,先在坑底平鋪1層薄樹葉,然後擺放2層樹枝,覆蓋1層薄腐殖上(以蓋嚴樹枝為準)。採挖野生密環菌索,或選無雜菌汙染已培養好的菌枝或菌材用作菌種,擺在樹枝上,覆土後在菌種上再擺2層樹枝,用同法培養6-7層,最後覆土6-10釐米,並覆1層樹葉保溼。大約需培養40天。 (2)培養菌材及菌床 一般闊葉樹都可用來培養密環菌,但以木質堅實的殼鬥科植物最好,如槲櫟、板栗、栓皮櫪等樹種。選擇直徑5-10釐米的樹幹,鋸成40-60釐米長的樹棒,在樹棒上每隔3-5釐米砍一魚鱗口,砍透樹皮到木質部。 培養菌材:挖坑深50-60釐米,大小以培養菌材數量而定,一般以100-200根樹棒為宜。底鋪1層樹葉,平擺樹棒1層,兩根樹棒間加入菌枝2-3根,用土填好空隙,用此法擺放4-5層,頂上覆土10釐米厚。 培養菌床:一般在6-8月培養菌床,挖深30釐米、長寬各60釐米的坑,坑底光鋪1層薄樹葉,擺新鮮木材3-5根,棒間放菌枝2-3段,蓋1層薄沙土,如法培養上層,穴不宜過大,每穴5-10根菌株為宜,然後蓋土10釐米。 2.選種 栽培豬苓用菌核作種,以灰褐色、壓有彈性,斷面菌絲色白、嫩的鮮苓作種,白薯栽後腐爛,不能作種,黑苓生殖能力差也不宜作種。 3.栽培時間 可在封凍前或經年初春解凍後4-5月份栽培。 4.栽培方法 (1)菌材伴栽 挖邊長50釐米、深40釐米的穴,穴後鋪1層樹葉,放入3根已培養好的菌材,材間間隔2-3釐米,將作種菌核放在菌材之間密環菌旺盛的地方,用樹葉填滿菌材間空隙,依法擺放土層,再蓋1層樹葉,上面覆土10釐米。 (2)固定菌材栽培 栽培時挖開已培養好的菌床,取出上層菌棒、下層菌材不動,在材間接入菌核後,用樹葉填滿材間空隙,用菌材伴栽法栽上層,覆土10釐米。 (四)採收加工 栽培後第三、四年秋季收穫,挖出栽培穴中全部菌材和菌核,選灰褐色、核體鬆軟的菌核,留作種苓。色黑變硬的老核,應除去泥沙,曬乾入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