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3
回覆列表
  • 1 # 度度狼gg

    你要是覺得民國時期的“參議”不過是個閒差,那就大錯特錯了,這個詞的內涵堪稱“變化無窮”。當年張作霖奉軍的中樞人物楊宇霆,之所以權勢極大,就是因為他先後就任東三省巡閱使公署總參議和安國軍“總參議”,這幾乎就是總參謀長外加首席政治顧問的意思,而桂系老大李宗仁,也曾經是“軍事參議院”的首任院長。

    (孤軍英雄裡面的高參郝俊傑)

    “參議”這個職務名稱始自明朝,曾在掌握實權的中書省內部設定了“參議官”一職,到清朝也有六部裡的“參議”,是主掌審議有關部務法令不大不小的官吏,所以民國時期就沿用了下來。近代的參議,如果用簡單直白的解釋,那就是“參贊軍機、政事和以備諮議”的含義,所以你不能簡單地用參謀或者顧問的單一詞語描述他,其職稱定義更類似於古代的“謀士”,軍事政治皆可參與。

    就政治層面而言,抗戰爆發以後國民政府迫於形勢,終於同意組建各省各地區的民意代表機構,稱為各省“臨時參議會”,聘任名流鄉紳擔任參政和議政的“參議”,各省臨時參議員名額不等,多則五十名少則二十名。它的名稱雖然與西方政治體制裡的“參議員”基本類似,但產生辦法和政治權力是不可同日而語的,別混淆了。

    (車道寬)

    民國各省、市、縣的“參議員”不是民選的,而是由各級政府提名、再由行政院和國防最高委員會審批的,他們雖然在名義上代表民意,但是不具備官員選舉流程中的權力和影響力。因為那個年代處於軍事獨裁的體制之下,軍政官員都是上面直接任命的,所以民國的“參議員”肯定沒有美國參議員那樣的政治權力,無非在地方上有些身份、給點政治地位罷了。

    而在軍事層面中,1928年北伐成功後正式設立“軍事參議院”,屬於國民政府最高軍事諮議和建議機關,比較類似於當時日本的“元帥府”,因此雖然不直接掌握兵權,但是級別很高,規定院長和副院長必須由上將軍官擔任,首任院長是李宗仁,蔣桂戰爭爆發後換成了唐生智。軍事參議院設“參議”90至180人,基本是將級軍官,另設諮議60至150人,可放寬到上校以上軍官充任。

    總體來看,這個軍事參議院其實是用來安置中高階賦閒軍官所用,因為在北伐戰爭中,大批原北洋系將領和雜牌軍頭倒戈,搖身一變成為國民革命軍的高階軍官,那麼在戰後的整編和裁汰過程中,數量眾多的將校們如何安置就成為了難題。他們不是嫡系,輕易不會給予兵權,但又不方便全部攆出現役,所以就塞進軍事參議院養起來,有門路的未來也可能出去帶兵。

    黃埔系軍官基本不會去什麼軍事參議院的,所以你看院長都是資歷深厚的“雜牌”軍界元老,比如李宗仁、唐生智、陳調元、李濟深等等。1945年“五華山捉龍”事件中,老蔣用武力逼迫雲南軍閥龍雲交出權力,並且要求必須到重慶任職,給的職務就是軍事參議院的院長,顯而易見,這個衙門當然是沒有實權的,幾乎可以視為軍界養老院了。

    但是在野戰部隊中,“參議”則充當了參謀和顧問的雙重角色,且基本冠名“高階參議”,簡稱高參,像我們在影視劇裡經常聽到的“中將高參”,就是這個意思,多存在於戰區、集團軍等高階司令部裡。高階參議由主官任用或聘用,沒有固定編制,也不掌握軍政或者軍令權,其實際地位和權力,完全要看跟主官的關係,如果是親信幕僚,那影響力可是不小,如果純粹為了安排個閒散將領,那就無人問津。

    有沒有人看過抗戰電視劇《孤軍英雄》?老戲骨李雪健在劇中就出演了某戰區的中將高階參議郝俊傑,然而他的人設卻是上將戰區司令長官當年在保定軍校的老師,並且極受尊崇和信任,幾乎到了言聽計從的程度。那麼當然,這個高參就是有實權的,他已經成為司令長官的頭號顧問和幕僚。《新世界》裡面的大反派沈世昌,正式職務也是華北剿總的高參,權力也不小的。

    (司令和高參)

    某種意義上,野戰部隊中的“高階參議”算是各級“附員”的高配版,師部或者團部附員,一般為校級軍官,也是安排編余軍官的一種措施,合適條件下或者實職軍官出現傷亡時,就可以按級別接替相應職務。而高參則基本是將級軍官,平時充當主官的幕僚角色,將官級職務出現空缺時,也有可能補上去,因為部隊裡面將級軍官的適配職務畢竟是有限的,而高參則沒有定額。

    受當時官制的影響,八路軍也設定了高階參議的職務,比如在西安被軍統特務暗殺的宣俠父將軍,銜職就是八路軍(第18集團軍)總部的“中將高階參議”,由於宣將軍黃埔一期的深厚資歷,所以擔負了統戰工作而不是作戰的任務,因此沒有實授軍職,是以高階參議的身份來開展工作的。八路軍還有一個高階參議,那就是周素園老先生,屬於給德高望重的人士一個名份,並不實際參與軍政事宜。

    其實二戰日軍也有類似角色,屬於標準的軍職,稱為“高階參謀”,並且因為日軍特殊的參謀體系,所以其實際權力還不小,搞破壞和弄事情的能力遠超中方的“高階參議”。

  • 2 # 葭明通半瓶歷史

    “參議”這個官職在歷史上第一次出現是在明初朱元璋時期的朝廷裡,屬於中書省下的辦事大員。

    明初的中書省是什麼級別呢?

    中書省是宰相的辦事機構,是中央最高權力機關,是明初的中央政府,最高長官是左丞相,然後是右丞相,都是一品大官。

    明朝的首屆左丞相是徐達,右丞相是李善長,後來是胡惟庸任左丞相。

    中書省執掌六部,掌管機要,受皇帝命令頒佈詔書,總理天下要務,工作龐雜繁多,不可能是兩個丞相可以做的完的,需要很多的參謀和行政人員。

    為此,明朝中書省丞相以下又設平章政事一名,從一品。再設左、右丞各一名,正二品。又設參知政事一名,從二品,胡惟庸就做過參知政事這個官職。

    最後還有十名被稱之為“直省舍人”的從七品小官,都是些行政人員。

    天下之大,中央集權,事事都要上報中央,這些官員自然還是不夠用。

    然後,中書省下又設了三個大衙門,分別具體管理組織、民政和軍事,它們是:中書省屬官左、右司中。參議府。督鎮撫司(即後來的大都督府)。參議,就是參議府首官,正三品。

    參議府是管什麼的呢?

    管理朝廷糧儲、屯田、驛站驛傳、兵員、水利等事宜

    參議手下的官員也有一群,他們分別是從三品參軍、從三品斷事官、正七品斷事、正七品經歷以及正八品的知事。

    三品參議到底有多大呢?

    人比人氣死人,官大一級壓死人。

    中書省屬官左、右司中的首官左司郎中、右司郎中他們只是正五品,比參議低兩級 。督鎮撫司的督鎮撫也是五品武官。

    不過呢,後來“中書省參議府參議”這個三品大官就不行了,因為朱元璋殺了胡惟庸,永遠地消滅了丞相這個職位,中書省都被取消了。

    皮之不存毛將焉附!

    參議變成了“通政司”衙門口的五品小官,專門受理全國各地上奏的奏章,就是一個普通行政人員了,再無“參議之權”,更無一大群手下可以威風了。

    通政司,掌出納帝命,通達下情,勘合關防公文,奏報四方臣民實封建言、陳情申訴及軍情、災異等事。

    主官叫做通政使,正三品。以下是左、右通政各一人,正四品。左、右參議各一人,正五品,佐通政使受理奏章事宜。

    就是個上傳下達送奏章的。

    以上是在朝廷中的參議之職。

    在明朝的地方政府中本來對口中央也有參議一職,不過中書省雖然消失了,明代布政使的屬官裡面的參議並沒有隨著中書省的消失而消失,管的還是糧儲、屯田、驛站驛傳、兵員、水利等事宜。

    從四品小官。

    清襲明制,清朝的“參議”一如明朝的參議。

    到了北洋軍閥和國民政府時期 ,參議更不值錢了。

    民國的所謂參議很多,中央政府和各省以及軍隊中皆有參議之職,注意,不是參議員。

    民國的參議並無定員,一般都是主官任意指定,領乾薪的閒散人員而已,或者是主官故舊,或者是主官姻親,或者是其他大佬介紹而來掛職的親戚故舊。

  • 3 # 圖文繪歷史

    參議,最早源於宋朝的參議官,是軍中幕僚性質的屬官,相當於漢朝時期的長史,也可比作三國時期的謀士,也有點咱們現在軍中參謀的意思,宋朝的參議品級不定,從五品到八品都有,主要看軍事長官的級別多高。

    永樂時官至內閣首輔的解縉,因儲位之爭被朱棣厭惡,貶為廣西布政使參議。

    元朝的參議常置於中書省和六部,為正四品,比如中書省的參議全稱為參議中書省事,是中書省的中級實權幹部,單獨開府,管理各部的公文書信。

    明朝的參議為布政使的屬官,分左、右參議,從四品,分別管理水利、糧儲、屯田等各個政務,等於說是下放地方的實權官員,人員無定額,看布政使所轄省份需要多少人。

    汪榮寶,1908年任民政部參議,他是晚清立憲改革纂擬憲法大臣之一。

    清朝仿明制,也有參議,品級一樣,乾隆時期把下放地方的專職者統一改名為道臺,正四品,又裁撤了右參議,於是參議逐漸變成了有名無實的虛職或者兼職。

    圖為重慶綦江東溪鎮永樂村雙桂院,抗戰時期為軍事參議院。

    清末預備立憲,行政改革,在各部重新設立參議一職,官職不大不小,軍事政治皆可參與,民國時沿用參議,軍事上的參議,好比顧問、參謀,行政上的參議,好比巡視員、代表等,有人說民國時期的參議,更像是養老的職位,有級別沒實權,但修行都要靠個人,比如國民政府的軍事參議院,上將、中將比比皆是。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直女癌到底有哪些特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