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大鬍子說史
-
2 # 故城舊影
首先選擇了《易經》中的大元作為國號,讓漢臣更有親切感,建太廟,供奉祖先排位,學習中原的儒學,讓儒學計程車子歸附。總之就是透過學習,瞭解漢族文化,學習漢人的治國之道從而吸收廣大的漢臣為自己效命。
金連川養士是怎麼回事?
1252年,忽必烈南下之前在金連川設立幕府,吸收中原人才,這包括近代文學之士,以儒學見長的學者,宗教人才,各行各業的知識分子,從而全面的學習瞭解中原文化方便以後的治理。
-
3 # 大臉法語TalentFrance
忽必烈的金蓮川幕府
1251年蒙哥繼位,為了擴充拖雷家族的勢力,蒙哥將漠南軍國庶事交給了忽必烈,並在舊金朝的夏季行宮金蓮川長期駐紮,自此忽必烈開府金蓮川。“徵天下名士而用之”,“得開府,專封拜”,建立了蒙元曆史上有名的“金蓮川幕府”。
忽必烈早在1242年就將中原佛教領袖雲海請到漠北,“問佛法大意”。海雲南還時,將徒弟劉秉忠留在忽必烈身邊。劉秉忠是儒、釋、道皆通的人物,他不但自己不倦地向忽必烈講述治理天下的道理,還將張文謙、李德輝等中原儒者推薦至忽必烈帳下。真定封地的所謂"藩府舊臣"燕真、賈居貞、孟速思、董文炳、董文用等人,也先後受召投身於忽必烈帳下。金代的狀元王鶚、名士元好問、張德輝等,也陸續北上會見忽必烈。在上述種種人物的影響下,忽必烈對漢文化有了較深刻的認識,對安邦治國之道有了較充分的準備。
金蓮川幕府收納了一大批具有相當能力的人物,當中不僅有滿腹經綸、名聞天下的學者,而且有精通兵法戰策、治國之道的謀士;不僅有身懷絕技的能工巧匠,而且有能徵善戰的軍事統帥。
它大致分成了六大政治集團,即以邢臺人劉秉忠為核心的邢臺集團,以竇默、許衡和姚樞為代表的正統儒學(理學)集團,以漢軍萬戶及其門客為中心的漢族官僚集團,以及蒙古新貴族集團、西域人集團、宗教僧侶集團。
邢臺集團是投靠忽必烈最早、最受重用的一批人。他們多數不屬於正統儒家,有人擅長術數,有人長於吏事,學問博雜(一如孟嘗君的門客)。如劉秉忠曾做過道士和僧侶,還精通陰陽天文和建築藝術(開平、大都皆是出自他的手筆);郭守敬則是一位科學家。他們率先指出“可以馬上得天下,不可以馬上治天下”、“用漢法治漢地”,勸忽必烈以周公為榜樣(周成王和周公的關系類似於蒙哥和忽必烈的關系)、以孔子為老師,(後期則是以成吉思汗、周公、唐太宗、金世宗為楷模),整頓政治,恢複中國傳統典章禮樂與三綱五常;尊孔子,修文廟,奠太平王道之本。
以竇默、許衡、姚樞為代表的程朱理學學者,多處於師儒的地位。1235年姚樞聘請南方大儒北上講學,並在燕京創立太極書院。他們力圖把性理之學傳播汗廷,讓蒙古貴族瞭解中國的治術根本。
探討儒家學說和“以儒治國”早在乃馬真後三年(1244),當時北方著名的知識分子趙璧、王鄂等相繼來到忽必烈身邊,開始向他宣傳孔孟之道。在子聰和趙璧等人的影響下,忽必烈瞭解到“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乃儒家的平生志向。要想平治天下,就離不開有真才實學的大儒;要想治理好中原,必須實行孔孟的聖人之道。從此,不僅忽必烈本人對儒學深信不疑,還選擇了10名蒙古子弟跟隨趙璧學習儒家經典,並親自檢查他們的功課。忽必烈繼續網羅人才,北方的著名學者張文謙、張德輝、竇默等相繼來到忽必烈身邊,深受忽必烈賞識,而張德輝又進一步澄清了當時流行的“金以儒亡”的觀念,更使忽必烈樹立了改用儒者治國的決心。在劉秉忠、姚樞等人的輔佐下,忽必烈在金蓮川制定了“廣招天下英俊,講論治道”的用人方略及施政方針。在幾十年的戰火中處境惡劣的儒生們如久旱逢甘雨一樣奔走相告,忽必烈的“愛民之譽,好賢之名”迅速傳遍天下,人們爭先恐後地推薦自己瞭解的人才,一批有識之士迅速雲集到忽必烈的王府。
關於“儒教大宗師”和治國必用“漢法”元憲宗二年(1252),張德輝與金末大學者元好問一起覲見忽必烈,懇請他接受“儒教大宗師”的稱號。並建議遵照耶律楚材的方針,考選儒士,減免儒戶兵賦等負擔。忽必烈欣然接受了“儒教大宗師”尊號,這等於公開宣佈他將以儒學安天下、治天下。
“漢地世侯”主要是金朝遺士,他們投靠蒙古最早,掌握一定地區軍政大權乃至世襲大權,如萬戶史天澤(河南經略使)、董俊等,他們與忽必烈關系密切,擁兵數萬,同時自己還有一批足智多謀的文士。
忽必烈的親信組成了蒙古貴族集團,如乃燕、霸都魯(木華黎後人),以及莫多親王等,他們是從舊蒙古貴族中脫離出來的新貴族,因軍功分得了燕趙及中原的一些土地,因而從遊牧文明的奴隸主迅速轉變成農耕文明的新興地主階級,他們在本質上支援漢化。
蒙古軍西征之後,有較高文化水平或善於理財的一些西域人隨之東來,如牙剌瓦赤(回回人,被任命為燕京行尚書省)、廉希憲(畏兀兒人,關中安撫使)、也黑迭兒(大食人)、阿合馬(回回人,西域法派代表,後官居丞相)。
僧侶集團人數較少,有藏傳佛教薩迦派大師八思巴,禪宗大師海雲,太一道教大師蕭公弼等,他們對忽必烈的個人信仰、元初的宗教政策,以及元代相對寬松的政治空氣起著不可磨滅的作用。
忽必烈與他的金蓮川幕府,他治理漠南的任內對漢地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革,其中包括1251年開始的邢州試治(劉秉忠主持),1253年開始的關隴大治(姚樞主持),1254年開始的河南大治(史天澤主持)。他們在這些地區採取漢人治漢、頒俸養廉、澄清吏政、勸課農桑、開學複塾等措施,不到數年均百業俱興,忽必烈大喜過望,大大堅定了他漢化的決心。
邢臺集團中的郝經,曾經在蒙哥發動對宋戰爭時向忽必烈寫下了《東師議》一文,在文中他指出了蒙哥犯下的幾項嚴重錯誤:
一,蒙軍棄臨安而攻四川,此謂舍奇而用正,兵家大忌;
二,蒙軍出師草率,戰前準備嚴重不足,在偵查和糧草供應上尤為嚴重;
三,東路軍統帥多為世襲大族,兵疲將驕,必然漏洞百出;
四,蒙軍師出無名,沒有給將士們一個合理的交待,而且勞師傷民。
這幾點都切中了蒙哥南侵的弊端,幾乎完全正確,蒙哥正是因此而命喪釣魚城的。
在獲悉蒙哥死訊之後,郝經又寫下了《班師議》給忽必烈,指出了忽必烈必須回軍的幾點理由:
一,軍事上蒙哥陣亡,主力已經北撤,中路受阻,已然不利於忽必烈進軍;
二,宋援軍正從各地趕來,忽必烈的中陸軍可能會遭到圍困;
三,阿裡不哥企圖奪權的跡象顯露,如果忽必烈執意不肯回去,恐怕會成為第二個海陵王(海陵王親率四十萬金軍攻宋,完顏雍在後方以兩萬人發動政變,海陵王堅決不回軍,結果在亂軍中被完顏雍的支持者耶律宜殺死)。
顯然,這篇文章也是切中利弊,使忽必烈放下了鄂州這塊雞肋,回師燕京,與阿裡不哥爭奪汗位去了。
很多人都知道,忽必烈在漢地的改革遭到了憲宗蒙哥的猜忌和反感,這也正常,蒙哥是蒙古舊貴族的總代表,自然對漢化之事深有抵觸。1257年,蒙哥派親信、守舊派代表阿蘭答兒對漠南各地進行名為“鉤考”的經濟清查(很明顯的政治手段,這也算是舊貴族保守派的一次反攻倒算吧 ),尤其是對忽必烈新設立的安撫司、經略司、宣撫司、都漕司進行嚴格審查,忽必烈的人大多受到牽連,除了史天澤等萬戶被上報蒙哥處理外,其他的人都被定了罪。忽必烈心急如焚,甚至想要起兵造反。幸虧姚樞想出了個辦法,要忽必烈把家人遷去漠北以表忠心(算是人質麼),蒙哥才停止了“鉤考”,但是也下令廢除了四司,直到忽必烈繼位。
總而言之,金蓮川幕府作為忽必烈手下的一個重要的政治團體,初步結成了蒙古貴族革新派與漢人儒士及漢人軍閥之間的政治聯盟。實際上金蓮川幕府已經成為忽必烈研究帝王之道的講習所,成為他奪取大權、戰勝保守勢力乃至統一中國的一個參謀本部。作為忽必烈統治漢地的政治中心,為以後建立元朝一統華夏準備了理論基礎。
回覆列表
忽必烈在1242年將中原佛教領袖海雲請到漠北問佛法大意。海雲南還時,將徒弟劉秉忠留在忽必烈身邊。劉秉忠是儒、釋、道皆通的人物,他不但自己不倦地向忽必烈講述治理天下的道理,還將張文謙、李德輝等中原儒者推薦至忽必烈帳下。真定封地的所謂"藩府舊臣"燕真、賈居貞、孟速思、董文炳、董文用等人,也先後受召投身於忽必烈帳下。金朝的狀元王鶚、名士元好問、張德輝等,也陸續北上會見忽必烈。在上述種種人物的影響下,忽必烈對漢文化有了較深刻的認識,對安邦治國之道有了較充分的準備。
金蓮川草原與800年前的忽必烈和元上都,相得益彰,互為依託,在國內外齊名。
金蓮川既展現了草原金蓮花美景,又蘊涵著元代歷史文化。
1251年,忽必烈看準了這個風光令人如痴如醉,景色令人流連忘返的寶地,他將把金帳扎到了金廉希憲蓮川,此人就是成吉思汗之孫忽必烈。從此金蓮川註定要成為世界的心臟。金蓮川草原以忽必烈和元上都而世界心臟跳動了99年。
1251年,忽必烈的哥哥蒙哥繼大汗位,命令忽必烈總領漠南漢地軍國庶事。忽必烈承命後由漠北南下,駐帳於桓州(今黑城子)、撫州之間的金蓮川,廣攬天下人才,建立了蒙元史上有名的“金蓮川幕府”(別誤會,跟日本沒有半毛錢關係)。
被召入金蓮川幕府,考見的六十餘名各界人士。這些透過各種途徑聚集在忽必烈周圍的人既有滿腹經綸的學者;也有精通治道的謀士;有的人獨具一技之長,有的人是戰功卓著的勇將,已然成為一個文武兼備的政治集團。正因為如此,原金蓮川幕府人士以後被忽必烈稱為 “潛邸舊臣”,享受著特殊的待遇。
忽必烈由漠北南下總理漢地軍務,不出徵時夏季都駐帳於金蓮川;冬天則臨時尋找避寒的地方居住,金蓮川幕府的大多數人習慣於城居,難以適應草原生活方式。
為解決這一矛盾,1256年,忽必烈命人在金蓮川北面建新城,他令富有政治才幹的劉秉忠選址於金蓮川營造宮城,工程由賈居貞負責,建立三年1259年竣工,命名為開平府,一座新的草原城市終於出現在金蓮川草原灤河邊上。後來在1264年,詔令改為上都,也就元上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