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古怪的書名會讓人覺得那是個有特殊嗜好的孩子徜徉在書海里的幽默故事,我便是抱著這樣的想法開始翻讀的,結果錯得離譜了。
書是人類精神傳承的寶物,也可以是思想矇蔽和誘導的餌,在某些時候,書也會帶來殺身之禍。以這個宏觀而又複雜的線索開題,作者給全文打下了個很深的主調,那是明媚燦爛的希望,卻在罪惡的肆虐被攪和成了一片雜色。
當然,這不是一個說書的故事。書的存在只是為了記錄一些事,影響一些人,我們面對的,就是那些被影響的人和被傾訴的故事。雖然他們很遙遠,如在天邊,但有種力量,把他們拉到了我們跟前。我並不是為自己的流淚找藉口,雖然我已經許久沒為什麼書流過淚了,請原諒我說話的顛三倒四,直面那個歲月,沒有人能夠徹底鎮定。
故事開始的那年,莉賽爾9歲。她被寄養到離家很遠的一戶人家,她的父親死了,弟弟死了,媽媽也許在不久後也會死,可能是因為納粹。寄養戶是個不怎麼寬裕的人家,但有一個愛嘮叨其實人很和善的媽媽,有一個教她讀書認字教她關懷與愛的爸爸,這就足夠了。在偶爾得到一本書後,莉賽爾開始了閱讀旅程,並再也沒有停止過,文字的力量和想要用文字表述的渴望在她小小的身體裡從此生根,長成了一棵參天大樹。
在以第三人稱視角進行描寫時,作者充當了死神的角色,於是莉賽爾的故事裡有了個默默觀察她的人。那人很特別,上帝命他冷酷無情,但他卻是靈魂最溫柔的守護者。雖然他不能讓一個人長壽或者立刻死去,他對活著的人、剛剛脫離肉體的靈魂有著充滿悲憫的關切,他正是這麼看著莉賽爾和她的父母、她最好的小男友、她的馬克斯、她的鎮長夫人朋友和她身邊的鄰居們的,他們,正在經歷一場生死之戰。
在德國本土,對於法西斯的絕對服從和狂熱追捧下,有更多德華人遮掩了自己真實的想法以求安寧,他們大多數正是那麼做的。除了莉賽爾,她還太小,她懂得恨,也知道不能說,書和朋友是她僅有的東西,而為了保護這些,她必須長大,並且裝得自己還未長大。而她的魯迪卻不是這樣,他眼裡帶著火,既有對莉賽爾純真的愛,也有對“元首”徹底的憎惡,儘管他是血統純正的日耳曼人,儘管法西斯再三要求他成為“高標準的下一代”。魯迪、莉賽爾的養父母、小盜賊、足球夥伴、盲目愛戴希特勒的商店老婦、送掉兩個兒子上戰場的鄰居太太、裝著對這一切漠不關心的鎮長夫人,等等等等。這條漢密爾街上住了那麼多的人,每個都有對戰爭和元首的自我理解,然後在一陣炮灰中,全部化成了灰燼。
在以莉賽爾得到的10本書為章節名的10章裡,作者把各種情感傾倒了出來。一個個猶如卡片般的小標題讓這本書看上去瑣碎不堪,但你只要讀了,就停不下來。白色代表寂靜和安寧、紅色是尖叫和鮮血、銀色是永不磨滅的良知、藍色是純正直至愚昧、黑色是顛覆的痛苦記憶、灰色是無邊的絕望和死亡。它們像一個個玻璃彈珠,在作者的托盤裡滾來滾去,相互碰撞,呻吟和擠兌著。
我想我還是個孩子,所以面對死亡時我還學不會保持冷靜。“她低下頭,凝視著他失去生機的臉,莉賽爾真的親吻了她最好的朋友魯迪·斯丹納,輕輕地吻了他的嘴唇。他的嘴唇上雖然滿是灰塵,卻充滿了甜蜜的氣息,彷彿還在為樹蔭下,還有搗亂分子找西服的燈光下錯過的吻而懊惱。她溫柔地深吻著他,當她起身離開時,用手指摸了摸他的嘴。她的雙手顫抖著,還有她柔軟的嘴唇。她再次彎下腰,這一次的吻失去了控制,他們的牙齒在漢密爾街這個人間地獄裡輕輕叩響。”
這個古怪的書名會讓人覺得那是個有特殊嗜好的孩子徜徉在書海里的幽默故事,我便是抱著這樣的想法開始翻讀的,結果錯得離譜了。
書是人類精神傳承的寶物,也可以是思想矇蔽和誘導的餌,在某些時候,書也會帶來殺身之禍。以這個宏觀而又複雜的線索開題,作者給全文打下了個很深的主調,那是明媚燦爛的希望,卻在罪惡的肆虐被攪和成了一片雜色。
當然,這不是一個說書的故事。書的存在只是為了記錄一些事,影響一些人,我們面對的,就是那些被影響的人和被傾訴的故事。雖然他們很遙遠,如在天邊,但有種力量,把他們拉到了我們跟前。我並不是為自己的流淚找藉口,雖然我已經許久沒為什麼書流過淚了,請原諒我說話的顛三倒四,直面那個歲月,沒有人能夠徹底鎮定。
故事開始的那年,莉賽爾9歲。她被寄養到離家很遠的一戶人家,她的父親死了,弟弟死了,媽媽也許在不久後也會死,可能是因為納粹。寄養戶是個不怎麼寬裕的人家,但有一個愛嘮叨其實人很和善的媽媽,有一個教她讀書認字教她關懷與愛的爸爸,這就足夠了。在偶爾得到一本書後,莉賽爾開始了閱讀旅程,並再也沒有停止過,文字的力量和想要用文字表述的渴望在她小小的身體裡從此生根,長成了一棵參天大樹。
在以第三人稱視角進行描寫時,作者充當了死神的角色,於是莉賽爾的故事裡有了個默默觀察她的人。那人很特別,上帝命他冷酷無情,但他卻是靈魂最溫柔的守護者。雖然他不能讓一個人長壽或者立刻死去,他對活著的人、剛剛脫離肉體的靈魂有著充滿悲憫的關切,他正是這麼看著莉賽爾和她的父母、她最好的小男友、她的馬克斯、她的鎮長夫人朋友和她身邊的鄰居們的,他們,正在經歷一場生死之戰。
在德國本土,對於法西斯的絕對服從和狂熱追捧下,有更多德華人遮掩了自己真實的想法以求安寧,他們大多數正是那麼做的。除了莉賽爾,她還太小,她懂得恨,也知道不能說,書和朋友是她僅有的東西,而為了保護這些,她必須長大,並且裝得自己還未長大。而她的魯迪卻不是這樣,他眼裡帶著火,既有對莉賽爾純真的愛,也有對“元首”徹底的憎惡,儘管他是血統純正的日耳曼人,儘管法西斯再三要求他成為“高標準的下一代”。魯迪、莉賽爾的養父母、小盜賊、足球夥伴、盲目愛戴希特勒的商店老婦、送掉兩個兒子上戰場的鄰居太太、裝著對這一切漠不關心的鎮長夫人,等等等等。這條漢密爾街上住了那麼多的人,每個都有對戰爭和元首的自我理解,然後在一陣炮灰中,全部化成了灰燼。
在以莉賽爾得到的10本書為章節名的10章裡,作者把各種情感傾倒了出來。一個個猶如卡片般的小標題讓這本書看上去瑣碎不堪,但你只要讀了,就停不下來。白色代表寂靜和安寧、紅色是尖叫和鮮血、銀色是永不磨滅的良知、藍色是純正直至愚昧、黑色是顛覆的痛苦記憶、灰色是無邊的絕望和死亡。它們像一個個玻璃彈珠,在作者的托盤裡滾來滾去,相互碰撞,呻吟和擠兌著。
我想我還是個孩子,所以面對死亡時我還學不會保持冷靜。“她低下頭,凝視著他失去生機的臉,莉賽爾真的親吻了她最好的朋友魯迪·斯丹納,輕輕地吻了他的嘴唇。他的嘴唇上雖然滿是灰塵,卻充滿了甜蜜的氣息,彷彿還在為樹蔭下,還有搗亂分子找西服的燈光下錯過的吻而懊惱。她溫柔地深吻著他,當她起身離開時,用手指摸了摸他的嘴。她的雙手顫抖著,還有她柔軟的嘴唇。她再次彎下腰,這一次的吻失去了控制,他們的牙齒在漢密爾街這個人間地獄裡輕輕叩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