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十八線mama

    我認為青春文學的偶像化營銷很正常,並沒有什麼值得吐槽的地方。也談不上是偶像帶動了青春文學還是青春文學帶動了偶像。

    因為,在文學和娛樂這個圈裡,青春文學與娛樂的距離要大於與文學的距離。娛樂圈的偶像化營銷不是正常現象嗎?不過青春文學範疇中,讀者粉的是作者或者人設罷了。

    在青春文學的範疇中,我認為貢獻最大的要屬韓寒和小四這兩個人。誠然,他們各自都有不同的特點,除卻文學素養之外的,小四得益於他的敏銳視角和商業頭腦,韓寒得益於他的率真吐槽以及近年來的情懷。但是,誰又能確定得說,他們帶動起的青春文學潮流,和他們的顏值無關?

  • 2 # 小王子愛上狐狸

    青春文學代表的本來就是一種年少氣盛的時光,結合當紅“炸子雞”一起營銷,這早就不算什麼新鮮事。可以說,這就是一種雙贏。

    透過偶像們的演繹,讓書中的故事有了更加直觀的表現。或褒或貶,每個人認知不一樣,就容易產生話題。在這個網路時代,這是最好的營銷方式。雖然,很多書迷並不希望自己心中最愛的小說被拍成電視劇或者電影,有時候確實會出現一些莫名其妙的改編,但不得不承認,偶像的市場在如今還是不容小覷。

  • 3 # 音樂有料

    如何看待青春文學的偶像化營銷首先要認清楚兩點:1、什麼是青春文學 ?

    2、什麼是偶像化營銷?

    1、青春文學又稱青春美文,剛開始它的概念距離文學還是很遠的,它的作者是80後、90後的年輕人,大部分的意思沒有很深的內涵,都是回憶青春或懵懂之年的愛情故事,是一個商業化的產品,其中大量被改編成影視作品,收到導演和演員的廣泛觀注。基本形式分為四種:校園、愛情、友情、成長。代表人物:郭敬明、饒雪漫、明曉溪、顧漫等。每個清晨都像一記響亮的耳光,提醒我,若不學會遺忘,就揹負絕望。

    ——饒雪漫《離歌》

    書模時期的#林更新#,那時的他才剛20歲出頭……在饒雪漫的作品《左耳》裡扮演張漾。林狗正經起來還是很帥的

    顧漫《夏至未至》

    2、偶像化營銷

    偶像化營銷就是利用偶像背後的粉絲經濟進行商業化的宣傳,利用明星偶像的流量與關注度進行青春文學的宣傳,不僅書中的人物形象進行偶像化的包裝,比如林更新、吳倩等做過的書模,也有作家自身的偶像化包裝,如大家喜愛的郭敬明和韓寒。

    韓寒的岳父梗

    3、那麼如何看待青春文學的偶像化營銷

    首先,作為偶像文學的創作主體來講,這無疑是成功的,是費錢而又保險的方式,就像最先利用偶像化營銷的郭敬明來說,《小時代》系列聚集了楊冪、郭采潔、郭碧婷、陳學冬等偶像人氣,取得十幾億票房也不足為奇。而像早些時候佟大為、張歆藝主演的電視劇《我們無處安放的青春》就談不上什麼偶像化的營銷,也沒有流量明星、小鮮肉的說法。其次,我們不能站在一個角度看待問題,值得承認在青春文學的影像表現方面,趙薇的《致我們終將逝去的青春》取得了不錯的成績,這使得大量青春題材中國產片趨之若鶩的向影院襲來,青春文學已迎來了偶像化營銷的第一個浪潮,但隨著觀眾的審美疲勞,蘇有朋根據饒雪漫小說拍攝的《左耳》,以及有話題性和熱度的《致青春2》口碑撲街,票房表現也一般。最後,青春文學的偶像化營銷本質就是IP的改編問題,啟用流量小花,海報式的佈景我們並不反對,但是要保質保量,不能貪圖賺快錢,讓書迷寶寶們失望。

  • 4 # 姜塵默

    均有吧,青春文學捧紅的偶像偶像捧紅了青春文學。現在的主流有校園友情愛情成長的主題,只我們終將逝去的青春,我覺得這個電影是不錯的。

    偶像化的營銷,我覺得是商業手段的一種很正常的手段。夏洛克的煩惱,等等青春偶像劇都不是這樣的嗎?或者說是小時代。

    我覺得並無不妥,這種ip劇,ip化就必須經歷這些東西,他們必須要為他們的票房打下基礎。它們有區別於傳統電影。個人覺得只是一種手段。

  • 5 # 老李有刀

    去年在上海書展待了八天時間,除了基本要完成的工作外,也在書展裡面逛了幾圈,看到不同出版社出版公司的一些營銷手段。除了中信在營銷《S:忒修斯之船》上做的工作讓人印象深刻外,還有另外一家公司請了幾位女生穿成美少女的樣子,在會場內舉牌行走,來營銷一本青春文學作品(記不得書名了),這種營銷的方式還是讓人有點大跌眼鏡。

    當然,無論是何種題材的書本,書本有商品的屬性,但書本最重要的屬性還是文字價值,不管這價值是大是小,有了文字價值,才是書為書的根本。如果沒有文字價值,那只是一堆廢紙罷了。

    單說青春文學這個題材,最早的時候是知道身邊同學在看郭敬明的小說《悲傷逆流成河》,那時候沒看多少書,同樣也對這些書沒有多少興趣。後來翻過笛安,安妮寶貝,七堇年這些作家的作品,讀的時候沒有太多認識與判斷,隱約感覺作品裡面的青春是文學裡虛構的青春,可能也是與自己生活經歷有關,作品裡透露出的青春狀態,類似於瓊瑤作品呈現的愛情狀態,不否定它可能在現實中存在,但它離現實有些遠。後來基本清晰的判斷,這種青春文學屬於速朽的文字,留不下來。

    這些年青春文學呈現出的偶像化營銷化趨向,更是離文字本身的價值越來越遠。寫作者只是為了博名博利,出版社只是把它當作商品,出現的所謂暢銷流行,如同電影裡大部分IP,說的再直白些,就是把文字,把影像純粹當作圖謀錢財,甚至騙取錢財的工具。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人,要遠離誰得勢就跟誰的人”你認同這句話嗎為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