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魁哥說歷史

    三國亂世紛飛,自公元221年曹丕繼位起,東漢滅亡,進入了魏國時代。公元263年,蜀漢滅亡。公元266年,司馬炎廢了曹魏,建立了晉朝。而直到280年,東吳吳主孫皓才投降,吳國滅亡。偏安江南的東吳,在蜀國滅亡後,獨自支撐了14年之久。

    難道是東吳確實強大,足以抗衡曹魏以及後來的晉朝嗎,其實原因很多,眾說紛紜。但東吳有一人卻不得不說,那就是陸抗,一個被稱為東吳最後名將的將才。甚至有一種說法,陸抗不死,東吳不滅,他的實力到底有多強大?

    陸抗,字幼節,其父就是東吳大名鼎鼎的陸遜。陸遜出將入相,可謂十分榮耀。俗話說“虎父無犬子”,陸抗二十歲的時候就被封為建武校尉。年紀輕輕就為國家效力確實不簡單,在永安三年,也就是公元260年,甚至被授予符節。在孫休病故後,孫皓繼位,陸抗被封為鎮軍大將軍,兼領益州牧,鎮守西陵,也就是從關羽瀨到白帝城這一段的防務。

    因為自蜀漢滅亡後,就需要東吳單獨對抗強大的晉朝。而蜀國作為長江的上游,如果晉軍順江直下,對東吳十分不利,所以需要有名將把守。而陸抗也就臨危受命,鎮守西陵。

    公元272年,東吳的西陵都督步闡背叛東吳,投降了晉朝。晉帝司馬炎十分高興,給了步闡高官厚祿,因為一旦得到西陵,就等於把東吳的水軍防線撕裂,滅吳就指日可待了。那時的西陵,主要只今天的湖北省宜昌市一帶,有“上控巴蜀,下引荊襄”的作用。

    陸抗得知步闡悖逆後,急忙調兵遣將圍困西陵,東吳恨不得馬上解決步闡這個眼中釘,肉中刺。而晉朝也十分重視步闡,所以命大將羊祜率軍5萬攻打東吳,與步闡遙相呼應。此時陸抗手中只有區區3萬兵馬,而西晉前後投入此戰的兵力達到了8萬人之眾。可謂兵力懸殊,對東吳的挑戰不小。

    起初,江陵一帶地勢平坦,道路通暢,西陵在江陵之西,地勢較高。於是陸抗就命軍士築造大壩,攔截江水,準備水淹晉軍。所以西晉大軍準備船隻進攻陸抗,不想陸抗掘開堤壩,西晉又準備陸軍進攻,來營救步闡,以步代船,進軍空費軍力,延誤了主力救援步闡的時間。不想陸抗率領東吳大軍,大敗晉軍,讓羊祜損兵折將。終於在公元272年冬,陸抗攻破西陵,誅殺了叛將步闡,平定了叛亂。陸抗雖然誅殺了叛逆,但卻釋放了被威脅作亂的大多數軍士,所以將士都十分高興。

    在《三國志》中記載:自此以下,所請赦者數萬口。脩治城圍,東還樂鄉,貌無矜色,謙沖如常,故得將士歡心。

    西陵之戰,陸抗用築造的大壩牽制敵軍,用主力圍城打援,所以擊敗了晉軍,讓叛將步闡伏法。如此重大的功勞,而陸抗卻“貌無矜色,謙沖如常”一點放縱驕傲之心都沒有,受到將士的衷心擁護。此後晉朝雖然強大,但對東吳一直保持懷柔政策,不敢輕易用兵,尤其是有陸抗這樣的名將鎮守東吳之時。

    公元273年,陸抗進位大司馬,荊州牧,其名不在其父陸遜之下。

    蜀國滅亡後,公元274年,晉帝司馬炎命人在蜀地打造戰船,準備軍械,訓練水軍。很明顯,這是在為吞併東吳而做的準備。所以陸抗就上書東吳皇帝孫皓,希望重視西陵的守備工作,不要鬆懈。可惜孫皓不與理睬,為西晉滅吳埋下隱患。

    陸抗聽說朝廷的政令有很多失誤之處,並且孫皓稱帝后,荒淫殘暴,胡作非為。於是感到憂慮,多次上書孫皓,希望孫皓能注重德行,關心國事,勤於政務。可惜這些都如姜維勸告後主劉禪一樣,當作了耳旁風,沒有改變國家的命運。

    陸抗雖多次上疏陳言,以匡不逮。但均不為孫皓採用,陸抗鞭長莫及,也只好恪盡職守,慎保邊圉。陸抗忠心國事,其謀略才幹十分出眾,很有陸遜的風範。而陸抗死後,東吳再也沒有能抵禦晉軍的大將,再加上孫皓荒淫無度,暴虐天下,於公元280年,被西晉所吞併。一代名將去世,東吳再無迴光返照的機會。陸抗與陸遜皆是吳國的中流砥柱,並稱"遜抗 ",被譽為吳國最後的名將,位列古今名將之列,也是實至名歸。

    陸抗的實力非常強大,因此“陸抗不死,東吳不滅”。

    以上資料主要參考《三國志》。

  • 2 # 韶華傾夢

    陸抗,是東吳最後的名將。所謂陸抗存則東吳存,陸抗亡則東吳亡。

    說起東吳的陸家,其實也是倒了黴。在孫策率軍攻略江東的時候,陸康為廬江太守。當時的孫策還是袁術的麾下,陸康忠於漢朝,對孫策的到來自然是仇視的。所以,他鎮守廬江二年有餘,讓孫策為之咬牙切齒,對江東陸家有了怨恨.

    到了陸遜時,其雖然為都督,而且又有著隨呂蒙偷襲荊州,以及大敗劉備於夷陵等戰績。但可惜的是,因為陸遜捲入太子之爭的政治漩渦中,被孫權打壓、疏遠,最後鬱鬱而終。

    而在陸抗安葬完陸遜時,孫權又拿出楊竺羅列陸遜的二十條罪狀,逐一地對陸抗進行問答。好在陸抗鎮定自若地逐條辯駁,才好不容易地透過孫權的拷問。可以說,陸家和孫家就是一對冤家,恩怨情仇少不了。

    在東吳後期,孫皓為東吳君主。前期的孫皓,勵精圖治,東吳的實力有所發展。但是,到了後期,孫皓開始昏君行為起來,廣收美女,大修宮殿,甚至還對巫術有了興趣。面對東吳日漸西沉,陸抗很是擔憂。在《三國志·陸抗傳》中,有超過一大半的篇幅都是在寫陸抗是如何苦苦勸諫孫皓的。

    而且,為了有針對性地提醒孫皓,陸抗還苦思冥想的寫了十七條策略,也就是所謂的“十七條失本”。陸抗的好心,並沒有被孫皓所接受;陸抗的勸諫,也全成了孫皓的耳邊風。在陸抗呈上的這十七條策略中,孫皓看都不看,直接撇到一邊,依然我行我素。但好在,陸抗是帶兵在外,否則以孫皓的個性,陸抗難免又會和父親陸遜一個下場。

    君主孫皓不聽勸,面對蜀漢的滅亡和西晉的強敵環視,陸抗只能靠自己一個人在苦苦支撐著。在陸抗的一生中,西陵之戰或許是最高光的時刻。

    公元272年,西陵督步闡接到孫皓的召回命令。步闡瞭解孫皓的性子,又知曉他的殘暴,突然之間被孫皓召回,步闡心中很驚恐。在驚懼之下,步闡直接向西晉投降了。步闡投降後,西晉馬上派遣羊祜率五萬大軍進攻江陵;東監軍徐胤攻打建平;荊州刺史楊肇率軍進攻西陵會合步闡。

    陸抗為了避免腹背受敵,直接命令西陵各軍構築高牆,以此來抵擋西晉的侵擾。而後,陸遜坐鎮樂鄉。在擊敗楊肇之後,陸抗回軍和羊祜對峙。在當時敵我雙方力量較為懸殊的情況下,陸抗有效地利用地勢的便利,任命江陵督張鹹作大堰以阻水,用以水淹敵軍。

    當堰壩築好的時候,羊祜一方面調來水軍準備進攻,一方面說要破壞堰壩,等水退了之後就直接使用步軍壓上。當陸抗聽聞羊祜的命令時,卻直接把堰壩給破壞了。陸抗的這一做法,直接讓羊祜的想法落空,致使主力軍跟不上。最後,在陸抗一番圍城打援之下,羊祜所率的西晉援軍被大敗,東吳取得西陵之戰的勝利。

    為了東吳,陸抗可謂是殫精竭慮。在其臨死之際,曾言西晉要想覆滅東吳,必然會從奪取西陵開始。雖然陸抗預言西晉的進攻路線很準確,但可惜的是,東吳並沒有就此加固防禦,直接導致東吳滅亡。

    所以說,在陸抗去世的那一刻開始,東吳已經名存實亡了。

  • 3 # 良人執戟2

    陸抗的尊容肯定與題主出示的陸抗圖片英姿有天大的出入,長髯飄飄的陸抗,是東吳最後的統帥型名將了。他其實是一個很憨厚寬容的人,也是一位機智勇敢的“戰區總司令。”他以自己的一己之力,繼承父親遺志,鎮守荊州,力抗西晉的南下攻吳,用一句老生常談的話形容:“但‬使‬龍城飛將在 不教胡馬渡陰山!”正‬因‬為‬如‬此,‬東‬吳‬才‬延‬續‬了‬十‬多‬年‬。‬

    ‬將門第二代被“雙規”了

    (《三國志通俗演義》版畫中陸遜定計破蜀兵圖)

    上‬圖‬是陸‬抗‬的‬父親陸‬遜‬,‬他‬最‬為‬廣‬大‬三‬國‬迷‬所‬熟悉的是‬在‬抵‬抗‬蜀‬漢‬大‬軍‬的復‬仇‬之‬戰‬中‬,‬在‬長‬江‬兩岸指‬揮‬軍‬隊‬‬大‬踏‬步‬後‬退‬,‬最後在‬夷‬陵‬成‬功‬阻擊了‬劉‬備‬的‬兩‬岸‬攻‬勢‬,‬以‬前‬輩‬周‬瑜‬的成‬名‬之‬作‬一一火‬功‬,‬複製到‬與‬劉‬備‬之‬戰‬中‬,‬終於取得徹‬底的勝利,‬蜀‬漢政權由‬此‬轉‬衰‬。‬上‬圖‬陸‬遜‬形象是典型的書‬生‬將‬軍‬。‬

    他的二兒子陸抗(大兒子陸延早死)繼承父親的爵位。

    陸抗,字幼節,應該是孫策的外孫了。陸遜因為在孫權立太子的問題,與孫權產生嚴重的矛盾,陸遜因此憤恨致死,時年63歲,這時的陸抗剛剛二十歲(245年),職務是建武校尉,帶領父親計程車兵五千人。特別要說明一點,這五千士兵,按照東吳軍隊的規定,屬於陸遜的親兵,簡單來說就是陸遜的私人武裝,類似於當年張學良的警衛旅,保護張大帥的私人衛隊。

    周瑜死後是龐統護靈柩歸鄉,而陸遜的靈柩是由陸抗護送回吳(蘇州),由荊州到了建業(南京)後,陸抗無論如何都應該拜謁孫權謝恩的,他以重孝之身在宮門外遙拜孫權時,宮廷禁衛一擁而上撲倒陸抗,這時的孫權出示了官員楊竺的控告信,稱:“你父親陸遜有二十件事情應該追責,現在由你來說清楚。”於是,囚禁於南京的陸抗,在規定的時間和規定的地點,回答問題,要“拎得清。”等於是“雙規了。”

    年輕的陸抗,把所有的事情都一一作出解答後,孫權的疑問才逐漸消除。

    (陸抗像.圖自清.顧沅《古聖賢像傳略》)

    第二年(246),陸抗升官了,晉升為“立節中郎將”。當時東吳的軍隊職稱基本上分為“將軍”、“中郎將”、“校尉”、“都尉”等等。

    用今天的標準衡量,陸抗是被提升一級了,意味深長的是,為什麼要在中郎將前面加上“立節”的形容詞呢?看來紫髯孫權不但鬍子長,心機更深。

    原來陸遜之死是屬於“寃、假、錯案”,孫權心裡清楚,加上陸抗年輕有為,可以逐步重用,所以希望他放棄恩怨,忠誠孫吳,因此要建立起忠於孫權“節操”的理念才行。

    ‬嚴以律己 寬以待人的後起之秀

    陸抗為了龐大家族及本人的前途考慮,決定效忠東吳,因為他己經沒有其他選擇。

    升級為“立節中郎將”的陸抗,被朝廷命令從荊州地區調到長江要塞柴桑地區(江西九江市),所以武昌大營應該移交給新任長官諸葛恪。

    對陸抗來說這是防範,也是考驗,不過陸抗身體中流淌著書生都督、自己父親的血液,自然具有大家風範。

    防範自己無所謂,考驗自己卻必須合格,陸抗臨走前把武昌大營的城堡、圍牆、房屋、公用設施如水井、練兵場、演武場,全部整舊如新。

    而諸葛恪的柴桑營地,一片狼藉,髒亂差,舊缺損!

    諸葛恪,這個諸葛亮的親內侄,從來就是自視清高,目中無人。面對此情此景,史書記載他也表示“深以為慚。”

    無論是三國時代還是今天的社會職場,我覺得“細節決定成敗”的教訓,都是一樣的,如果每個人都有清醒、律己的態度,個人將始終處於良性迴圈的狀態,意外事件的發生率極低。

    七年後的253年,做事情依然粗糙大意的諸葛恪,被自己的政敵殺死於酒宴。而陸抗將軍抗過艱難歲月,終於在十年後,“三十而立!”單‬獨‬鎮‬守‬東‬吳‬西‬部‬,‬並且逐漸成為力‬挽國家‬狂‬瀾‬的中‬流‬砥‬柱‬!‬

    ‬陸抗將軍的“西陵之戰”

    面對東吳政權的現實處境,初即位的孫皓立即重用陸抗,又給陸抗升官:加鎮軍大將軍,假節,拜陸抗為都督信陵、西陵、夷道、樂鄉、公安地區的各種軍事行動。

    實話實說,陸抗的官職,已經超過他的父親陸遜了,因為陸遜僅僅是拜為都督,而且很多人還不服,包括文武元老們。

    當陸抗拜為都督後,東吳無一人噴他。對了,有熟悉這段歷史的朋友要問了:陸抗既然是鎮軍大將軍,只管帶好軍隊即可,為什麼要管轄東吳的幾個重要地區呢?

    因為東吳面對來自西晉的威脅,對防區制度作出相應的改革,怎麼改革?舉個例子,陸抗管轄的幾個地區,相當於抗戰期間李宗仁將軍擔任第五戰區總司令的職責一樣:政、軍一把抓。

    陸抗擔任了五個地區的軍事行動、行政管理。至於“假節”,這是一種可以“先斬後奏”的權力,所謂“假”就是“給予”的意思,節是用竹子與耗牛尾巴做的節旌,類似於“權杖”,是君王授予的特殊憑據。假節的最高級別為黃色,是永遠可以擁有先斬後奏的權利,據我所知,僅有蜀國的關羽大將軍被劉備賜予黃色假節。

    陸抗管理的戰區,幾乎是抗戰時期李宗仁、陳誠、薛嶽的部分割槽域,僅長江防線,西從三峽巴蜀段到湖北的公安縣,綿延起伏達到上千裡,包括北面的襄陽都面臨強敵一一西晉王朝的威脅。

    (陸抗影視劇照)

    由此想起關羽之死,我認為是孫權極為愚蠢的行為,堂堂的國君,連“唇亡齒寒”的基本教訓都不顧及,真是沒有知識不可怕,可怕的是“呈匹夫之勇”,只圖快意恩仇,所以要在三國立足,必須學會“妥協”,否則,蜀、吳都不是曹操的對手!

    為什麼這樣說,鳳凰元年(272)八月,西陵(今湖北宜昌市西陵區)“軍分割槽”司令員步闡,投降了西晉,因為西晉尚末來接管,所以堅守西陵城,等待西晉援軍,於是孫吳左側防區大門洞開,西晉軍隊可以由此湧入荊襄地區。

    這個形勢有點象抗戰初期,日軍佔領宜昌,李宗仁頓時感覺窒息,重慶方面認為大勢不好,立即命令陳誠傾全力援助第五戰區是一個情況。

    西晉大喜,立即調派八萬精銳,在荊州地區大將羊祜的統領下,從襄陽到西陵和江陵,雙箭齊發,以一部分進入西陵城,會師步闡。一部分進攻江陵,威逼下游的建業。

    西陵即當年的夷陵,假如關羽不被呂蒙所乘,荊州地區作為蜀吳的共同警戒區域,亦是彼此的安全屏障,那麼,三國並存的局面,還可以維持很久,歷史也將在此時重寫!

    孫吳政權,猶如一千多年後的李宗仁第五戰區一樣,馬上面臨崩潰的嚴重危機!

    整個長江防線,其實按地理位置狀況,就是分為西陵和東陵。西陵已經叛變,中段則面對的是羊祜的八萬精銳。

    西晉要吞噬東吳,西路出三峽東下,中路從襄陽南下,東吳幾無勝算!

    因為陸抗只有區區三萬人馬,咋個辦?國之興亡,陸抗要勇擔歷史重擔!

    作為“軍二代”的陸抗,能不能重複昨天父輩“以少勝多”的奇蹟?

    陸抗果斷的把作戰方向定在西陵,暫時放鬆中路江陵的防守,理由是,江陵城池堅固,而且是東吳的戰略縱深,羊祜斷然不敢孤軍深入,即使貿然進行江陵攻堅戰,一時間也拿不下來江陵,即使拿下江陵,等我騰出手後,再收拾這個孤軍深入的羊祜。

    (陸抗影視形象)

    而西陵一旦失去,原來蜀國方面的敵對勢力必將聯合起來,西陵南部山區的少數民族也會趁火打劫,順江一擁而下,其勢浩浩蕩蕩,橫無際涯!建業危矣!

    陸抗這個全國的最高軍政兩用統帥,立即劍指西陵!

    在親赴西陵一線前,陸抗緊急指示江陵分督張鹹,立即在下游修建堤壩,使襄陽通往江陵的地區變成一片澤國。

    到達西陵後,陸抗指揮也士兵立即在西陵城外再修一個等高的土堆城牆,

    當羊祜統兵南下,接近湖北當陽時,突然發現前邊的道路已經是一片汪洋,羊祜曉得是東吳在前邊修了堤壩攔水,他騎在馬上,遙指南邊大罵:”老子有的是船隊和水軍,看我把你的水壩挖了,放完水後才叫步兵進攻!”

    陸抗用八百里加急快遞緊急命令張鹹:“馬上挖堤放水!”

    這個場面,與抗戰初期,委座緊急命令國軍挖開黃河大壩水淹緊急跟進的日軍是同一方法,看來民國時期根據《三國演義》來指揮作戰的不是個別行為,陸抗應該是委座的老師。

    人工湖放水後,道路顯現,一片狼藉,所有船隻己成雞肋,最大的問題是道路泥濘,步騎都要戴“防滑鏈”才能行走,你說這個仗咋個打?

    八萬晉軍,只有可憐的一萬人跌跌撞撞的趕到西陵城。陸抗站在新修的西陵外城牆,手執令旗,冷笑中一聲:“放箭!”,飛箭和石砲將鋒尖的箭和人頭大石,雨點似的潑向西陵城。

    西陵援軍和江陵西晉軍見勢不妙,拋棄投降的步闡,立即抽身退出戰區。

    陸抗用細鞭瀟灑地抽打馬靴,站在城牆上一聲令下:“捉拿叛軍首領步闡,其餘官兵,坦白從寬抗拒從嚴,立功贖罪,以觀後效。”步闡不予赦免,斬立絕,誅三族!”

    西陵之戰,終於使東吳免於覆滅,個人認為在㝠㝠中,似乎是陸遜鬼差神使的助了危機中的兒子一臂之力,當然,陸抗這個軍二代的家庭教育,個人悟性,韌性都是個人優秀素質的決定因素。

    結語

    非常遺憾的是,兩年後的鳳凰三年(274),陸抗終於抗不住頻繁的軍務、政務,因病去世,終年四十九歲。五年後的十一月,西晉政權出動六路共二十幾萬大軍南下攻吳,西邊長江三峽由大將王濬統領益州水軍東下三峽,千里江陵一日還,輕舟己過萬重山。第二年的三.一五,東吳再無良將幹臣了,所以金陵王氣黯然收!只見一片降幡出石頭。孫皓作“膀爺狀”,自搏捧印投降,三國歸晉!

    2021.2.3.凌晨.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灌籃高手中為什麼會設定清田信長這個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