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2180107962444

    戰國時期,三國上黨郡各自的範圍前後可能變化很大。但是,由於缺乏史料,我們不可能從時間及空間上對其進行嚴格的界定,只能根據已有的史料確定其大概的勢力範圍及變動沿革。唐代張守節曰:“秦上黨郡今澤、潞、儀、沁等四州之地,兼相州之半,韓總有之。至七國時,趙得儀、沁二州之地,韓猶有潞州及澤州之半,半屬趙、魏。”後世多黨同其說。然張守節所言三國上黨郡轄區劃分至少有以下三點不足:其一,如依張氏所言,三國上黨郡具體是怎樣劃分的仍然不清楚;其二,唐相州在太行以東,似不屬上黨地區,亦不歸秦上黨郡所有。其三,張氏言趙有沁州,韓得潞州,是韓上黨在趙上黨以東。然秦伐上黨地區,韓上黨郡首被其難,是韓上黨郡當比趙上黨郡更近秦。趙武靈王謂公子成曰:趙之疆域“自常山以至代、上黨,東有燕、東胡之境,西有樓煩、秦韓之邊。”故韓上黨郡當在趙上黨郡以西,而非在其東。張氏所言韓、趙、魏三國上黨郡轄區劃分似當有誤。

    自秦惠文王開始,秦國的勢力開始越過黃河向東擴充套件。至秦昭王時,秦國實際控制地區已扺達整個上黨地區的西部邊緣。公元前262年,秦伐上黨,韓上黨郡首被難。《史記·趙世家》:孝成王四年(前262年)“韓氏上黨守馮亭使者至,曰:‘韓不能守上黨,入之於秦。其吏民皆安為趙,不欲為秦。有城邑十七,願再拜入之趙,財王所以賜吏民。’王大喜,……趙遂發兵取上黨。”由此來看,韓上黨郡當擁有整個上黨地區的西部邊緣地帶。

    戰國初期,趙國在上黨地區的實際控制範圍大體有涅(今山西省武鄉縣西北)——屯留(今山西省屯留縣南)——長子(今山西省長子縣西南)——長平(今山西省高平市西北)——泫氏(今山西省高平市)——端氏(山西省沁水縣東)一線以東地區。這條分界線北起潞州西北涅水上游的涅,自此南行,穿濁漳水上游地區,出潞州過長平關,至高平折而西南行,至沁水中游止。整個戰國時期,韓、趙、魏三國在上黨地區的爭奪大都發生在這一帶。為了行文的方便,本文將整個上黨地區分成南北兩部分分別加以考證。北部地區包括儀州、潞州、沁州及晉州東部一角,南部地區為澤州。 由於韓、趙、魏三國在南部地區都擁有土地,故這一地區的歸屬同上黨北部地區相比要複雜的多。秦昭王四十五年(公元前年),秦“伐韓之野王,野王降秦,上黨道絕。”可見,野王(今河南省沁陽市)當為南韓中心地區與韓上黨郡之間交通的必經之地。野王地處少水下游,而少水上游的上黨地區及少水中游的端氏亦為南韓所有。由此推測,南韓在上黨地區的勢力範圍很可能是沿少水一線北上的,韓在澤州南部地區當據有少水中游一帶;魏國佔據少水以西的濩澤(今山西陽城以西)及少水以東的高都(今晉城市北)、泫氏,擁有上黨南部地區的大部分土地;趙國勢力最盛時,最南擁有皮牢、端氏、光狼城(今高平市西南)及泫氏一線以北地區。然而這一地區即是南韓南北交通的要道,又是魏國聯絡東西部國土的咽喉。所以趙國勢力的南侵極大的損害了韓、魏兩國的利益,因而遭到兩國的極大抵抗。公元前351年魏奪趙皮牢、泫氏,打通了河內地區與河東地區的交通,而南韓亦取得了少水中游的端氏,使上黨與韓都之間的聯絡得以恢復。總之在上黨南部地區的的爭奪中,趙國基本上處於劣勢,其勢力範圍是不斷向北退縮的。

    山西省文物工作者經過實地調查,證實在山西晉城地區存在一條戰國古長城,“它東起陵川縣平城鎮以北與壺關縣交界處的馬鞅壑村,向西沿高平市北部與長治市、長子縣交界的山谷西行至沁水縣東峪鄉北的雨景山與安澤縣交界處止,全長一百二十多公里。”這條古長城大體是沿唐代澤州與潞州交界處修築的。從走向上來看,這條古長城位於皮牢、端氏、光狼城及泫氏一線以北,我認為它所表示的當是趙國勢力在上黨南部地區向北退縮之後的一種地理上的平衡狀態。趙國失去上述諸地在公元前4世紀中葉,有理由相信長城的修築是公元前4世紀中期或者更晚一些的時候。由於長城以南地區大部為魏所有,所以長城一線代表的當是戰國後期趙、魏兩國在上黨地區的分界線。 公元前259年,秦兵三路伐趙,除司馬梗一路北定太原及王陵一路南伐邯鄲外,中間一路為王齕奪武安。武安地處太行山中段東麓,從魏公子無忌救趙來看,此時魏上黨地可能尚不為秦所有,所以秦伐武安,當取道趙之上黨。由此來看,秦國此時很可能憑藉長平之戰的勝利奪取全部韓上黨地,進且佔領了整個趙的上黨郡。《戰國策·齊策二》“秦攻趙,趙令樓緩以五城求講於秦,而與之伐齊。齊王恐,因使人以十城求講於秦。樓子恐,因以上黨二十四縣許秦王。”即指此種情況。

    公元前257年,魏楚合兵救趙,大敗秦於河東,趙此時可能借機奪回上黨郡及少水上游韓上黨地。 秦始皇十一年,“王翦、桓齮、楊端和攻鄴,取九城。王翦攻閼與、橑楊,皆並一軍。” 始皇十一年即公元前236年,閼與與橑楊皆為趙國上黨郡屬地,趙上黨郡當於是年入秦,魏上黨郡可能亦於此時屬秦。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華蒜豆是什麼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