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葉飄刀
-
2 # 而知而行的歷史
古代生產力不發達,攻城的技術手段和能力很差,修築城牆都會被視做割據的表現。《左傳·隱公元年》:“都城過百雉,國之害也。” 杜預 注:“一雉之牆,長三丈,高一丈。”《史記·孔子世家》:“臣無藏甲,大夫毋百雉之城。”
修建百雉之城,也就是長三百丈的城牆,是國君的特權,大夫如果修的城牆太高大則屬僭越。大夫有了城牆,就等於有了統治中心,這樣的話,大夫進可以進軍首都秉持國政,退也可以負隅頑抗作為一城之主,其他人包括國君還拿他沒有辦法。
春秋時,魯國就出現了這樣的問題。
魯桓公,歷史上有名的綠帽王,他有四個兒子,分別是慶父、同、牙、友。慶父是庶長子,是為孟,嫡長子同即莊公,牙是為叔,友是為季。公子慶父、公子叔牙、公子季友,其後代分別被稱作孟氏、叔孫氏、季氏。因出自桓公,合稱“三桓”。魯桓公讓他的嫡長子姬同繼承君位,也按照封建禮法分封了他的三個兒子都做了大夫。隨後,由於魯桓公傳位不當,魯國發生了政治動亂,三桓勢力越來越強大,魯國國君則自宣公起,就日益衰弱,國政被操縱在以季氏為首的三桓手中。
這樣大權旁落的局面持續了一百多年,直到孔子實在看不下去了,他說:“八肖舞於庭,是可忍,孰不可忍!”他開始試圖改變卿大於公的局面,具體的做法就是拆遷,把三桓僭製做出來的城牆都給拆除。可是,在三桓強大的實力面前,終於無法成功,最終被趕出魯國。魯國末年,三桓強盛而公室微弱如同小侯。“三桓勝。如小侯,卑於三桓之家。”
古代所謂的城市,其實更多意義上是堡壘,一般都是用作軍事用途,跟現在意義上的城市有很大不同,人們選擇建設城市的地點,一般也都是選在兵家必爭之地。如趙簡子建造晉陽城,把城市裡的大型建築的柱子都用銅水來澆築,這些都是為了以後的戰爭需要。
這樣的城池,其能夠承載的人口必然是非常有限的,須得是相當信任的人才可以生活在城裡,在城外生活著的則成為鄙人、野人。
所以,秦國打下來城池後,就有計劃地破壞了一些城牆,如秦始皇還收盡天下兵器,鑄造了12個大金人,其目的就是削弱地方上的反抗能力。既然城市淪陷了,為了國家強制久安,秦始皇效法春秋戰國的做法,隳毀城牆。城裡的居民有時間一定要往出去跑。
有一些戰略重地,城池也相當重要,進可以做前哨基地,退則可以自保有餘。於是,秦國執行了驅逐計劃,如魏國的安邑,本是舊都,秦軍佔領後,為了將安邑打造成一個軍事基地,就將所有的魏華人都驅逐走了,取而代之的是大量的秦軍士兵。後來秦國發動的幾次戰爭,都是以安邑為出發點。
(911事件》
所以,秦國每功佔一個城,居民都四散跑去,其根本的原因在於城市的軍事功能以及城市小的可憐。
回覆列表
你信嗎?
如果真是如此,秦國佔領六國所有的城市,六國不是一個人都沒有,全跑光了。
結果顯然不是這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