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美食中國論語世界

    文人入蜀,一道謎一樣的迷人光彩

    歷史上曾出現過大量文人入蜀的文化現象,這種文人入蜀現象在唐宋時期達到頂峰。入蜀文人以他們在文化上的形象和成就為巴蜀的人文歷史增添了一道道迷人的光彩,並打造了“文化巴蜀”的形象。

    究其歷史原因,政治局勢的變遷和動盪是其重要原因。

    《冊府元龜》記載:“屍佼,晉人,秦相衛鞅客也。……鞅被刑,佼恐並誅,乃亡逃入蜀,造書二十篇,凡六萬餘言。卒,因葬蜀。”這也許是有文獻記載的最早因政治變遷而入蜀的文人。

    司馬遷《史記》中記載因政治變遷而入蜀的文人很多,如呂不韋失勢後被貶往蜀地,嫪毐餘黨四千餘家被遷往蜀等等。可以想見,依附於這些政治人物的文人們在遭受政治變遷之後也紛紛入蜀。

    社會的混亂和動盪,於是僻遠封閉的蜀地自然就成為文人們逃避災難之地。

    文人入蜀的更外一個原因是宦遊入蜀。在古代社會中官吏與文人的身份一般是重疊的,這就使得很多文人在區域間的官職流動都是透過宦遊的方式開展的。

    從《全唐詩》對文人入蜀的現象記載可知,初唐四傑、高適、杜甫、白居易、賈島、李商隱等著名文人均先後入蜀。巴蜀地區文人聚居的密度僅次於江南和關中地區。唐朝時期文人來屬地遊覽非常盛行,在《太平廣記》中有記載的文人遊蜀的文章就達到十多篇。

    但從歷史的角度看,文人“入蜀”更大程度上並不是文人的自主選擇。無論是避難還是宦遊,無論是貶謫還是漫遊,文人的入蜀都帶有一種無奈和被迫。入蜀文人的命運實際上正是中國傳統文人集體命運的縮影。

    但不論怎麼講,客觀現實是:文人入蜀,給巴蜀地區的文化帶來了新鮮血液,並在巴蜀地區創作了大量優秀的文學作品,極大地促進了巴蜀地區文化的繁榮與發展。(感謝愛邦新帝佳寫作義烏工作室提供圖片)

  • 2 # 坐古談今

    “入蜀”這個“蜀”,主要是指今天的四川和重慶地區。

    首先,文人入蜀主要是無奈或創功立業企圖。蜀的文化也是靠文人的大規模進入形成,因為有數次入蜀逐漸積累,不像海南島文人入蜀主要靠被流放的蘇東坡帶動,直接帶動了海南文化,使得到了明朝出現三大名人。其次,文人入蜀有幾次大規模發展。

    第一次大規模入蜀是春秋時期,奠定川地文化底蘊。例如商鞅、呂不韋等學界鉅子的進入,因為政治打壓而出現的逃亡現象促進了川地的文化發展。再加上李冰父子的建設更使得四川在經濟、軍事上有了重要地位,三者結合下任何人也不敢再輕視川地。

    第二次大規模入蜀時期是三國時期,奠定了四川天下重要一地的地位。蜀漢雖然小、弱,但畢竟“三分天下”之一,影響著當時全國各地的一些人才,這對於蜀地發展也很有好處。

    第三次大規模入蜀是,唐玄宗時期的逃亡,奠定了中國文化重要一地的地位。杜甫、初唐四傑、高適、李商隱等一大批人跟隨唐玄宗入蜀。可以說,這對於蜀地的發展是一個巨大的促進作用。

    第四次大規模入蜀是北宋時期,奠定了天下文采寶地的地位。例如,北宋巴蜀之地出現了三蘇——蘇洵、蘇軾、蘇轍。另外,北宋入蜀群體非常龐大,僅《全宋詩》中就有186人左右,例如文彥博、黃庭堅、宋祁、李復、唐恪、蔡京等人。這些人大多都是進士、文化素養特別高,特別是詩文才能。

    第五次大規模入蜀是,抗日戰爭時期,奠定了中國文化重要後援地的地位。北宋之後,巴蜀地區因為軍事地位重要,在元明清幾百年間受到了非常嚴重的戰爭影響,其文化地位有所下降。最終,到了抗日戰爭時期,巴蜀地區再次迎來了空前發展,從而使得巴蜀地區的重要性越來越強。

  • 3 # 小飛奇談

    蜀現在指的是四川省,在古代其實要小的多,大概也就是成都和附件的一些地區,在往南方就是不毛之地,是少數民族住居的地區,那個時候要入蜀,是個很困難的事情,詩云:蜀道難,難於山青天。所以,這個地方一般的人是不原因來的,歷史上會出現,有下面幾點原因:

    第一:國家動亂的時候,政治不穩定,國家的中心來到了這裡,如三國的時候,有蜀漢政權, 那是因為劉備來了,他建的政權,也是叫漢的,不過後來的人為了區別,才叫他蜀漢。那些對漢有忠心的人,也就跟著劉備來到了這裡。一般也是文人巨大。

    唐朝的時候,因戰亂,皇帝也來了,所以一些文人墨客也就跟著來了。這個地方有天險,在那個時候,沒有飛機什麼的,道路也沒有好的,所以這個地方對避逃戰爭有很大的吸引力。

    抗日戰爭的時候,國家的政治中心也搬在了重慶,國家機器運作的人員、學校師生等都齊聚重慶,雖然日本天天的轟炸,但重慶人民堅強不屈,保證了重慶的正常運作。

    第二、就是因為歷史上都有很多的人去蜀那裡,所以就留下看大量的歷史遺蹟,一些文人好懷古,也齊去四川,瀏覽名勝,遙想古今,發一篇古風情懷,所以,歷朝歷代的文人墨客也願意去。

    第三、有人些在朝當官的人因厭倦了官場傾軋,有的是因為失意等什麼願意,也想找個地方去隱居,四川那裡山多景多,這些失意的文人墨客、對現實不滿又無力改變現狀的人也去這裡隱居起來。平時寫寫小說,發發牢騷,寄情于山水之間,望卻於不平之事。這地方,也算是文人的一個心理港灣吧!

  • 4 # 故鄉廣安

    文人的定義在中國很狹窄,並非有知識的都叫文人,那些知識淵博的政治人物、軍人、科學家、工程師、技師、經營者等等不叫文人。所謂文人,在中國傳統概念中指一些薄有知識、弄墨舞筆、耕耘文字的人,多與書生氣重、弱不禁風、裝清高、風流、口若懸河等這些不太好的詞彙沾邊。

    所謂“文人入蜀"是個虛名。古代的蜀略同於現在的四川,但在古代其實要小的多,主要指成都和附近的一些地區。那個時候要入蜀,一般走北向,入劍南,是個很困難的事情,詩云:蜀道難,難於山青天。所以,去往此處皆多事出有因,不外乎三:

    (1) 往偏而避戰亂;

    (2) 遭朝廷貶嫡;

    (3) 失意而去隱;

    在古代,無工業可談,全是靠天靠地靠農業。成都在農耕時代是個不錯的小地方,平原,善種,不需要大交通、大物流,小農經濟發達。自然在農業社會中小有富庶,容易滋生貪圖享受,催生小商業、青樓、博彩的發展。文人多虛榮,少財嗜淫,風花雪月,貼臉入流。

    但是,這樣的文人大多有三大劣根:

    【1】不直接創造社會生產力。嘴大心厚、眼高手低,無法真正改造社會。也幹不了啥事,人前人後,混吃混喝,手閒嘴不閒,在某種程度上,其與戲子無異。

    【2】剛愎自用,為名而累。不謙虛,不低頭,文人相輕,唯我獨尊,自我意識太重。所謂文人中的“淡泊"文章多如牛毛,其實正反映功利之心很重,很在乎名利,所以這類人很假,這個人群越龐大,就越影響和刻絡這個地方的人的性格,某個假打城市便是歷史基因。從另一角度講,掛在嘴上的“淡泊“,實為不得志;不僅不淡泊,內心反而多不平衡甚至嚴重扭曲。

    【3】華而不實,好吹喜誇。這些人無確定的社會責任崗位,以文會友,茶水翻翻,口無遮攔,搏人笑,搏人誇,搏人驚奇。

    當然,並非所有文人至此,也有不少真才實學、從善如流、低調平實的文人,但這些一般皆成大家。

    那些徒見四壁、茶水翻翻的下等文人,多如牛毛,混跡於成都,也給成都創造了奇蹟,成為成都獨有的城市基因,諸如《華陽縣誌》所述;積澱之深,世人驚奇,江山易改,本性難移。如今,這類人似有擴軍之勢,大有不創紀錄不回頭的勢頭。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秦朝、漢朝、三國時期帝王的帽子前面帶那麼多穗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