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西安—豐鎬遺子

    秦朝,漢朝,三國時期帝王的帽子叫“冕”,登基也叫“加冕”。“冕”這種CROWN俗名叫“平天冠”。《後漢書·輿服志下》"冕皆廣七寸,長尺二寸,前圓後方,朱綠裡,玄上,前垂四寸,後垂三寸,系白玉珠為十二旒,以其綬采色為組纓。”

    平天冠前面的穗子是一串串的珠子,叫“旒”。三公諸侯可以掛七串珠子叫“七旒”,卿大夫只能掛五串叫“五旒”,天子最多,可以掛十二串叫“五旒”。平天冠上的旒 主要作用就是要求皇帝帶的時候 旒不可抖動, 以示皇帝不偏聽偏信的意思 。

    秦始皇稱帝后,平天冠只能皇帝獨用,三國以後,五胡亂中華,皇帝層出不窮,少數民族有自己的CROWN,至此以後平天冠喪失了制式帝冠的地位。

  • 2 # 打扮兒

    穗子,就是糧食,有糧食,就是富裕的象徵。

    “糧安天下”,有糧能安天下,更能統治天下。

    三國以前的帝王,就是靠糧食來征服百姓,所以把穗子都放在CROWN上!

  • 3 # 靈羽vlog

    在介紹珠簾之前有必要說一下秦漢時期的冠冕。 冠,說白了,就是普通的帽子,誰都可以戴,官者可以,販夫走卒也可以。冕,這就大大不一樣,屬於非一般的帽子,一般沒有官職爵位者不可佩帶,冕是天子、王侯、卿大夫才能戴的帽子,“冕,大夫以上冠也。”帝王的冠冕,在中國,毫無疑問,是擁有最高權力者才可戴的帽子。這一時期皇帝的冕叫做“平天冠”(唐宋之後不再沿用),平天冠大體由“綖”、“旒”、“纓”、“紞”、“纊”、“紘”等組成。

    旒,就是懸掛在方板前後的那個穗子,標準的學名稱謂叫玉藻。珠簾的根數是有講究的,天子的冕十二旒(一說前後各有十二旒,那就總共二十四旒)。諸侯九(十八),上大夫七(十四),下大夫五(十)。從視覺的角度看,懸掛在眼前的珠簾,顯然是會影響視線,那為什麼還要掛呢?無外乎為了顯示帝王的威嚴與神聖。然,不過“旒”的設計,是大有深意的。“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冕而前旒,所以蔽明;黈纊充耳,所以塞聰。明有所不見,聰有所不聞,舉大德,赦小過,無求備於一人之義也。”什麼意思呢?水太清澈了就沒有魚了,一個人過於苛求明白就會曲高和寡少了信徒和朋友。所以,作為統治萬民的帝王,頭上戴個特製的帽子,帽子前面墜上珠簾,正是用來適當遮擋視線的,兩耳旁邊堵上玉塊,正是為了適當降低聽覺的,表達有所見有所不見,有所聽有所不聽之意,畢竟“水至清則無魚,人至查則無徒”,皇帝為了有人幫助自己治理國家有時候就要在政治態度上有所放水,“平天冠”這種設計方式其中就表達這種意思。

  • 4 # 地丁老師的情感世界

    說起秦、漢、三國時期皇帝所戴的帽子,還真的有一些來歷。

    秦始皇統一六國以後。在為皇帝的龍袍怎麼製作方面,還真的煞費苦心。

    秦始皇想,我要順利治理天下,必須叫人信服。就大力鼓吹自己是上帝的兒子。把自己所戴的帽子,也說成是平天冠。

    你叫平天冠,總的有點與眾不同吧?想來想去,就想到了當時人民所崇拜的軒轅黃帝身上了。黃帝在造《黃曆》時候,把太陽一年執行的軌道叫黃道,並分了十二宮,有十二神獸值班。分別有:青龍、白虎、朱雀、玄武…等等。有黃道 黑道之分。

    秦始皇想,既然我是上帝的兒子,我就應該管理這十二神獸,黃黑道統吃。所以,就有了在他的帽子前後各加上了十二竄珠簾的樣子。一直流行到三國時期。

    本文可能有些欠缺,望讀者朋友指正。

  • 5 # 辰州觀海

    關於這個問題,歷來說法很多,我聽說過的有:

    1、皇帝是尊貴無比的人,因此臣子不嫩看見皇帝的臉,因此,需要遮蓋自己的臉;

    2、皇帝作為天子,因此走路的時候,一定要有穩健的走姿,而簾子,可以作為一個參考,來提示皇帝走路穩不穩(比如簾子是否亂動)

    3、天平。皇帝是公平的代表,也渴望太平,因此,需要用這樣的冠冕,來象徵公平、太平。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哪些黃瓜品種適合早春播種?苗期怎麼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