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惟德是崇

    羅貫中《三國演義•第七十四回》敘寫,關羽“水淹七軍”後,俘獲了于禁和龐德:龐德寧死不屈被殺;于禁貪生怕死被押。第七十五回敘寫,呂蒙攻破荊州後,“監內放出于禁,遣歸曹操”。

    在關羽“水淹七軍”之後,魏將於禁和龐德的表現真的是天壤之別:

    第七十四回中這樣寫于禁:“于禁見四下無路,左右只有五六十人,料不能逃,口稱‘願降’”。于禁連鬥一下、戰一合的勇氣也沒有,就乖乖地投降了。第七十四回中這樣寫龐德:而龐德同樣處在無路可走的情形之下,他卻表現得異常勇敢:“龐德全無懼怯,奮然前來接戰。”戰到最後,因為落入水中,周倉“生擒龐德上船”。

    同樣是在第七十四回中,對於禁和龐德在對待生與死的重大選擇時的不同表現,作者進行了敘寫。

    于禁是這樣表現的:“群刀手押過於禁來。禁拜伏於地,乞哀請命。關公曰:‘汝怎敢抗吾?’禁曰:‘上命差遣,身不由己。望君侯憐憫,誓以死報。’”在這裡,作者用“拜伏”“乞哀”“望君侯憐憫”等詞語,把一個毫無骨氣、貪生怕死的可憐蟲形象,刻畫得淋漓盡致。龐德是這樣表現的:“關公又令押過龐德。德睜眉怒目,立而不跪。關公曰:‘汝兄現在漢中,汝故主馬超亦在蜀中為大將;汝如何不早降?’德大怒曰:‘吾寧死於刀下,豈降汝耶!’罵不絕口。公大怒,喝令刀斧手推出斬之。德引頸受刑。關公憐而葬之。”在這裡,作者用“睜眉怒目,立而不跪”“大怒”“吾寧死於刀下,豈降汝耶”“罵不絕口”“引頸受刑”等詞語,把一個鐵骨錚錚、寧死不屈的硬漢形象 ,刻畫得淋漓盡致。龐德被殺後,于禁被監押在荊州城裡。

    第七十五回寫道,東吳攻下荊州之後,“不一日,孫權領眾至。呂蒙出郭迎接入衙。權慰勞畢,仍命潘浚為治中,掌荊州事;監內放出于禁,遣歸曹操;安民賞軍,設宴慶賀。”

  • 2 # 歷史堆中的胖子

    于禁可真是晚節不保的典型,最後愣是被曹丕羞辱致死。

    于禁本來是曹操的五子良將之一,以治軍嚴謹著稱,在戰場上更是立下了無數戰功。可就是這麼一位將軍,晚年愣是投降了敵人。

    公元219年,關羽率軍北伐,駐守襄樊的曹仁打不過關羽。於是曹操就讓于禁帶著七軍大約3萬多人去支援曹仁。結果關羽對著于禁直接就放了個水攻,于禁就變成了魚蝦,差點被淹死。結果就是于禁這支援軍全軍覆沒,于禁投降了關羽,而形成鮮明對比的就是龐德怒罵關羽而死,這兩相對比就反差太大了。

    後來呂蒙白衣渡江,不但幹沉了關羽,還把被關羽俘虜的于禁給救了出來。于禁就又重新回到了曹操身邊,曹操雖然不滿於禁投降關羽的行為,但也沒有怎麼計較,畢竟是老部下,感情還是有的。但是等到曹操病死,曹丕上位後,這事就變了。

    曹丕命人在牆上將水淹七軍給畫了出來,其中還特別突出了龐德怒罵關羽而死和于禁乞降的畫面,曹丕還非常腹黑的把于禁叫過來欣賞。于禁看到這副壁畫後那是羞愧難當,回家後就病死了。

    于禁打了一輩子的仗,最終在氣節上卻還不如龐德,這是任何人也沒有想到的事情,有人認為于禁乞降是為了讓自己被俘的部下活命,可是關羽並不是弒殺的人,也從來沒殺過降卒,所以于禁最終被曹丕羞辱而死,也算是自己的人生汙點吧。

  • 3 # 魚知吾

    淯水之師勇冠世,英雄成敗皆偶然。

    黃初二年(221年)秋八月,于禁被遣返魏國。魏主曹丕表面上對於禁表示安慰,任命他為安遠將軍,又賜他曹操用過的赤紱和遠遊冠,但之後曹卻命人畫上一副關羽戰克、龐德寧死不屈、于禁卻屈膝乞降的壁畫,于禁看完後受到刺激,不久羞憤病逝。其死後,諡號為偏貶義的“厲侯”,結局可以說是相當暗淡。

    于禁的結局為何會如此悲慘?其原因如下:

    1、古人常說重義輕生,常會用死來捍衛自己的價值觀。而於禁的投降行為與自己所信奉的治軍理念嚴重違背,他沒有用生命來捍衛自己的“道”。

    2、于禁作為曹魏名將,他的投降嚴重打擊了曹魏士氣,無論曹操還是曹丕均對此表示不滿。

    3、于禁的投降行為,使得曹魏領導層對其忠誠度深表懷疑。

  • 4 # 夏日在古城聽雨聲

    “水淹七軍”後,于禁投降關羽。吳軍攻克江陵後於禁又被孫權控制,孫權沒有把于禁當成俘虜看,對他倒不錯,還親自和他相見。

    曹丕稱帝后,孫權不僅釋放了于禁,還釋放了被關羽俘虜的徐州刺史浩周、于禁手下的司馬東里袞,孫權請他們給曹丕帶上一封信。

    信中孫權的態度十分恭敬,表明自己世受魏國恩寵,情深義厚,名分也很明確,他發誓對魏國永遠一心一意,請求曹丕保護和關照自己。

    于禁回到洛陽,曹丕接見了他,此時于禁己經鬚髮皓白、面容憔悴,見到曹丕,于禁很羞愧,不停地流涕叩首,曹丕倒沒責怪他什麼,反而以荀林父、孟明視的事安慰他,還任命他為安遠將軍。

    荀林父是春秋中期晉國將軍,曾率軍與楚軍交戰,大敗,回來後晉景公依然重用他,三年後他又率兵出征,打了大勝仗;孟明視是春秋時期秦國將軍,在攻打鄭國回軍時被晉軍俘虜,不久被釋放回國,秦穆公仍然信任他,讓他繼續帶兵,後來他率軍擊敗了晉軍。

    曹丕以他們二人為例,說明打了敗仗被俘虜不算什麼,在任命于禁為安遠將軍的詔令中,曹丕特別強調:“樊城之敗,主要原因是遭到水災,漢水暴漲,不是作戰不利造成的,所以恢復于禁等人的職務。”

    如果於禁的結局真是那樣,曹丕的胸懷就讓人欽佩,讓人看到了又一個曹操。但曹丕的胸懷其實與父親差得遠,他一邊安慰、厚待于禁,一邊卻在背後搞起了小動作。

    曹丕下詔讓于禁出使江東,行前特意安排他到鄴縣敬謁高陵,于禁去了,在一間屋子裡卻發現掛著幾幅畫,畫的樊城之戰的經過,包括關羽大勝、龐德壯烈殉國、于禁乞降等內容,于禁看完大愧。

    不久,于禁憂病而死,曹丕賜諡號為厲侯。“厲”在諡法點有暴慢無親、殺戳無辜之意,屬於“醜諡”,可見人死了還在計較。

  • 5 # 百代千秋史

    于禁的形象。

    感謝三國迷的好問題。“水淹七軍”使于禁的人生命運發生了巨大的翻轉,他從備受曹操信任的愛將轉為俘虜之身,晚年受辱而羞憤病逝因此,很多後人為他鳴不平

    先為俘虜之身 成為東吳的“神助攻”

    建安廿四年(219年),關羽水淹七軍,于禁被迫率眾向關羽投降,後被關押在荊州江陵。不過,無形中卻為東吳方面討伐關羽創造了有利條件,堪稱是呂蒙的“神助攻”。關鍵在於關羽由於收留于禁率領的俘虜,使軍糧供應出現了嚴重短缺,關羽為了度過難關,只能搶糧。據《呂蒙傳》載,關羽不得已

    “擅取湘關米”

    於是,呂蒙就有了攻擊關羽的理由。

    關羽水淹七軍,于禁投降。于禁之降有保全士卒性命的考慮,表現了堪稱“良將”的一面。

    後來關羽被孫權擊破,孫權前往將於禁釋放,給足了他面子。不過,這是因為兵敗投降的經歷,引得孫權手下性格剛烈的虞翻的再三嘲諷。

    話說有一天,孫權乘馬外出,于禁同行。這時虞翻發難了。他呵責于禁說:

    “你這種降虜,竟敢與我的主公並馬以行嗎!?”

    欲鞭打于禁,被孫權呵止。還有一次,孫權在樓船會群臣共飲,于禁聞樂聲流涕,虞翻又說:

    “你想以虛情假意來求得脫身嗎?”

    孫權很為于禁感到不平。

    終歸故國,但因受盡羞辱而死

    不得不說,關羽最後兵敗被俘的命運,于禁是做出了貢獻的。

    後來孫權與魏國議和,孫權最終放于禁北歸。黃初二年(221年)秋八月,孫權遣于禁回魏國。

    此時的于禁鬍鬚和頭髮都已經雪白了,臉又消瘦憔悴,與之前威風凜凜、假節鉞的左將軍的形象形成了強烈的反差和對比。同時,他還遭受昔日袍澤的嘲笑,心裡的苦可想而知。這還不算,關鍵是曹丕對他的態度。

    面對歸來的于禁,曹丕顯示出了作為人君複雜而冷酷的一面。

    曹丕表面上對於禁表示安慰,而且任命他為安遠將軍,還賜予曹操曾經用過的赤紱和遠遊冠。同時,還說了很多寬慰的話,如在《與于禁詔》中所言:

    “昔漢高(劉邦)脫衣以衣韓信,光武(劉秀)解綬以帶李忠,誠皆人主當時貴敬功勞勤心之至也。封賜將軍以魏王時所珮朱韍及遠遊冠。”

    在《制復于禁等官》中是這樣說的:

    “昔荀林父敗績於邲,孟明喪師於殽,秦、晉不替,使復其位。其後晉獲狄土,秦霸西戎,區區小國,猶尚若斯,而況萬乘乎?樊城之敗,水災暴至,非戰之咎,其復禁等官。”

    這無疑表現出了既往不咎、感念過往勞苦功高的溫情一面。無疑給於禁注入了溫情和關懷。然而接下來的舉動,卻形成了巨大反差,直接“誅心”,要了于禁的命。

    曹丕讓于禁先拜謁曹操陵墓。可是當於禁到了高陵之後,卻看到了他內心無法面對和正視的場景,這裡居然有龐德寧死不屈而於禁卻屈膝乞降之狀的壁畫。這不用說這肯定是曹丕事前命人做的,這裡恐怕才是曹丕對自己真正的態度。這簡直就是誅心啊!還能說什麼呢?只有無盡的羞憤,於是于禁病倒了,就再也沒有起來。

    五子良將中,曹丕對於禁和張遼反差強烈的待遇,凸顯了曹丕的價值觀和用人標準,無可厚非。

    作為曹操“五子良將”的于禁在死後,曹丕自然要做出正式的評價。可是他賜予的諡號卻是厲侯。厲,帶有災禍的意味。這相當於給於禁蓋棺定論了。

    悲乎于禁,生前受辱,死後遭貶

    由此,于禁也獲得後世很多人的同情和中肯的評價,典型者如司馬光和李贄。

    司馬光就評價他,並將批評的矛頭指向了曹丕。

    “于禁將數萬眾,敗不能死,生降於敵,既而復歸。文帝廢之可也,殺之可也,乃畫陵屋以辱之,斯為不君矣!”

    明代李贄評價他是位良將:

    “于禁最識大體,只為國家爭勝負,不為一身辨曲直,真良將也。”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哪一個音樂軟體擁有最多的音樂庫和版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