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文史不假

    所謂“華人暴動” ,也稱作“華人起義”,是公元前841年在西周國都鎬京發生的一次大規模民間起義。這裡提到的“華人”,雖然以平民為主體,但帶頭的卻是貴族階層,頗有古希臘時期城邦政治的特點。

    對於華人暴動之前的歷史,中國尚未有確切的紀年,基本都是推算估計。在司馬遷所著的《史記》中,十二諸侯年表就是從公元前841年開始的,此後才有了準確的數字紀年。

    經過了兩百多年的分封制,周天子的王城鎬京之外已經遍佈諸侯國,而在鎬京之內也遍佈貴族,周朝的土地基本上都被這些諸侯和貴族佔據了。以至於,周王室直接掌控的土地越來越少,極大地削弱了王權。

    周夷王之後,他的兒子姬胡繼承了王位,史稱為周厲王。他為了擴充土地,也為了聚斂錢財,開始將無主的山林和湖澤等地都直接收歸天子所有,禁止平民百姓甚至宗室貴族涉足取利,導致了越來越多的人心生怨恨。

    對此,大夫芮良夫勸諫周厲王要適可而止,不要過分激化矛盾。據《史記·周本紀》記載:

    大夫芮良夫諫厲王曰:“王室其將卑乎?夫榮公好專利而不知大難。夫利,百物之所生也,天地之所載也,而有專之,其害多矣。天地百物皆將取焉,何可專也?所怒甚多,不備大難。”

    芮良夫採取了迂迴戰術,透過彈劾榮夷公來勸諫周厲王,山林胡泊等自然資源都是上蒼賦予的,應該由全民共享,而不能天子獨佔,否則必定引起天怒人怨。而且,天子的權力基礎就在於諸侯和貴族的支援,否則必定成為孤家寡人。

    可惜,芮良夫的良言並沒有被厲王採納。相反,他還更進一步加劇了本就存在的矛盾,推行起了高壓政策,不斷監聽和打壓貴族勢力。據《召公諫厲王弭謗》記載:

    厲王虐,華人謗王。召公告曰:“民不堪命矣!”王怒,得衛巫,使監謗者。以告,則殺之。華人莫敢言,道路以目。

    在鎬京表面的風平浪靜之下,不是矛盾的化解,而是更進一步的聚集。隨著貴族越來越衰弱勢微,隨著平民越來越苦不堪言,“華人”的矛盾終於爆發了。

    不過,西周雖然處於奴隸社會的鼎盛時期,但在樸素和原始的社會公序下,華人對於周厲王的憤怒並沒有轉化成為陳勝吳廣式的武裝起義,而是寄希望於上層大貴族的內部更迭,以最小的傷亡和代價取代周厲王。

    就這樣,鎬京城內的大貴族鼓動平民(小貴族)紛紛湧上街頭,發起了一起群體性的政治事件,逼迫周厲王逃離國都。事實上,他們並不是反對周王室,甚至不是反對周厲王,只是反對周厲王的霸道政策罷了。

    受此影響,周厲王只得逃到了彘(zhì)地(今山西霍縣)避難,再也不敢返回鎬京,甚至也調動不了各地諸侯前來勤王。不過,各諸侯國和大貴族也沒有繼續追討勢單力薄的周厲王,於是出現了非常奇怪的一幕。厲王回不了國都,而參加暴動的“華人”也不再追殺厲王,雙方達成了一種“默契”,而這種默契竟然存續了十三年之久。

    期間,召穆公和定公兩人共同執政,繼續管理西周的大小事務,從此改年號為“共和”,史稱“周召共和”

    等到周厲王在彘地過世後,他的兒子姬靜自然而然地繼承為周天子,史稱“周宣王”。

    宣王繼位後,他汲取了父親厲王的教訓,對諸侯和貴族都採取了較為寬容的政策,政治上重用召穆公、虢文公等人輔政,逐漸平穩了局勢;軍事上積極征討山戎、鬼方、淮夷等勢力,暫時恢復了西周的國力,史稱“宣王中興”

    但是,面對這些成績,周宣王晚年驕傲了,掀起了一浪高過一浪的對外征伐,終於遭到了慘敗,使得中興局面最終破滅。而他兒子周幽王即位後,不斷倒行逆施,終於導致了西周的滅亡,從此歷史進入到了東周列國時期。

  • 2 # 建章君

    西周時期,基本上一個“國”確實也就是一個城邦的大小。其中周國是天子之國,其他的是諸侯國,諸侯國服從周國的領導。諸侯國有多少,在當時西周的疆域上,有幾千之多。多數國的大小,無非如今一個縣城之大。少數大國,會控制多個城邑。每個城邑都是大夫的領地,服從其上的諸侯管理。

    正因如此,中國先秦時期,反而才是真正施行類似歐洲中世紀時期的“封建制”;秦以後“封建制”反而消滅了,改實行“郡縣制”。認為秦以後的制度是封建社會,是以前歷史學家的誤讀。

    大體來看,西周總體統治疆域雖然已經不小,比現代世界多數國家的領土更大,但主要是由大大小小的諸侯國聯合起來的。這種“分封建制”的聯合,頗有一點“聯邦”的味道。

    正因如此,周天子雖然能號令天下諸侯,但是直接統治的區域卻僅僅只是周國。而周國雖然是大國,有多個城邑,但周天子實際直管的其實也就“王城”而已。

    “華人暴動”是公元前841年發生在西周首都鎬京(今陝西省西安市長安區西北)的以平民為主體的暴動。“華人”是指居住在國都之內,也即城牆之內的人;相對於“華人”的稱為“野人”,那是一些在“國”中沒有分得土地,只能在郊外進行耕作的農民。而“華人”主要是指依附大夫“家”計程車階層、農民與手工業平民。

    西周厲王時期,釋出詔令,將鎬京內的山林湖澤收歸自己私有,不準華人進入謀生獲利。 周都鎬京的華人因不滿周厲王的政策,怨聲載道。大臣召穆公進諫說:“民不堪命矣!”(人們忍受不了這命令了)周厲王不但不改,還變本加厲,又命令來自衛國的巫士負責監視誹謗者,禁止華人談論國事,違者殺戮。

    在周厲王高壓下,人們相遇,也只能“道路以目”。周厲王為此得意對召穆公說他能止謗了。

    召穆公勸諫周厲王道:

    “防民之口,甚於防川,川壅而潰,傷人必多,民亦如之。是故為川者,決之使導;為民者,宣之使言。”

    周厲王對此卻置若罔聞。於是在公元前841年,終於發生了“華人暴動”,把周厲王給殺死了。

    周厲王死後,西周有一段時間是沒有天子的。周國是由周公、召公等六卿共治的,也治理得不錯。於是就將這段時期稱為“共和”,公元前841年就是所謂的“共和元年”。

  • 3 # 開新說事

    從理論上說,中國西周時期的封建制度,透過對土地的佔有和轉讓實現了土地,分配了權力。但是呢,這也只是在理念上部分的實現了,將權力從人格轉向土地,不能夠真正建立起實質性的土地為支撐的國家,所以說並沒有進入帝國時代。然而我們可以看到的是,基於現實的狀況構建起來的這一層關係的封建制度,是後世家國一體的中華帝國制度的淵源。與此相比,同屬城邦時代的古希臘,和中國的情況就很不同,古希臘城邦根本不存在具有統一外觀形式的國家,他們之間彼此獨立政治制度趨於多元化,更不存在濃厚的血緣色彩和宗法關係。相比之下,中世紀西歐的封建制度在形式上與西周封建制比較相似,因為他有了統一的文明,基督教文明,就像中國西周時期有了統一的中華文明一樣。在西歐封建制度下,政治權力的來源與分配依賴於土地,而不是宗教色彩,國王是封建形成的眾領主中的一個人,可以說是一個大號的諸侯,並不擁有絕對的權力。國王分封的大領主,再分封小領主,小領主對大領主效忠,大領主對國王效忠,小領主並不對國王效忠,所以有了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這和西周時期的情況相似。所以說歐洲在西羅馬帝國滅亡以後,建立起來的封建制度,才和中國西周時期的封建制度相似,歐洲的封邦建國的制度比中國晚了1500年。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說淘氣的孩子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