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遊弋歷史長河
-
2 # 敏敏的歷史枕邊書
大多數的人提到宋朝,對其的印象都是重文輕武,軍事不振,未能收復“燕雲十六州”,打仗地時候誰也打不過,面對戰爭只知道求和,很多人認為這都是宋朝重文輕武所致,這都是因為宋朝的開國皇帝趙匡胤得位不正的原因。其實無論是以文制武也好,還是重文輕武也好,其實這都不是開國皇帝趙匡胤的鍋。
五代十國時期,各路軍閥混戰,中原大陸生靈塗炭,天地都被荒廢,白骨堆積如山,當時的武將的地位是最高的,因為其他的手無寸鐵的文官們,在武將軍閥們面前,都顯得猶如豬馬牛羊一樣,只能任人宰割,甚至是被武將軍閥們嘲弄不屑。
後來趙匡胤自導自演“黃袍加身”之後,趙匡胤為了大宋江山的穩固,所以決定徹底的改善,武將過於強大的問題。趙匡胤覺得掌握軍隊的武將們,猶如兇猛的野獸一樣,必須要嚴加管制才行。所以趙匡胤決定讓掌管軍事武力的武將們,遠離中央的政治決策。並且還是廣泛的應用科舉制度來收攬天下經營,勵志實現“文官士大夫與天子共治天下”之道。
別看趙匡胤當時算是剝削了武將參政的權力,可是趙匡胤可是絲毫的沒有剝奪或者削弱武將們的待遇,趙匡胤的做法,其實只是將文官與武將的職責區分開來,文武各司其職,相互牽制,互相制約。所以總的來說,趙匡胤在位時期,以文制武的這個國策對當時的宋朝,並沒有任何的不利影響,相反還十分的有效。但是到了宋太祖趙光義的手裡,可就不是什麼文物共治,各司其職的問題了。
因為趙匡胤本身身為武將,所以儘管當時趙匡胤十分忌憚武將軍閥的勢力,但是趙匡胤本身也非常的重視武將的用途,畢竟國家的軍事武力對於國家來說是必不可少的必備因素之一,但是我們的“腹黑二世”趙匡義顯然並不是這樣想的。
和哥哥趙匡胤的武將出身不同,弟弟趙光義並不算會一位武將,想法的而是一位文人,並且在軍事武力方面顯然都比哥哥趙匡胤差的很遠,因為自身領兵能力的不足,所以十分的害怕朝中武將是不是不服自己。又因為自身心胸非常狹隘的關係,所以一直都對武將們是十分的猜忌和忌憚。
有很多人會以為宋朝軍事方面的軟弱,其實就是因為宋朝重文輕武的問題所致,其實不是。趙光義當時因為太過於忌憚武將的實力,所以強令武將們在戰場上的一舉一動都要聽從自己的安排,就算自己不能親臨戰場,那也要嚴格的按照自己的“陣圖”來行軍打仗。可以說是開創了中國歷史上第一位大戰不靠應變,不靠計策,靠陣圖的先河。
宋太宗趙光義時期的“以文制武”可不是管制的“制”了,而是壓制的“制”了。是文官完完全全的壓制在武將之上,是武將已經沒有了任何的發展以及前途可言了。宋太宗因為強令前線必須按照“陣圖”來打仗,所以導致很多在趙匡胤時期還非常優秀並且戰績顯赫的武將們都吃盡了敗仗,最後導致這些優秀的武將吃癟的吃癟,戰死的戰死。
如果說趙匡胤是以積極的態度對待文臣的話,那麼趙光義就絕對是以偏愛,親兒子一般的偏愛態度對待文臣。趙光義上位之後,第一場科舉考試的錄取人數,比趙匡胤在位期間,一生所錄取的考生人數還要多。在趙光義這裡,考試考得好的要錄取,考試考得不好的,但是連續已經考了很多次,學了很多年的要錄取,考試考得不管怎麼樣的,但是是朝廷大官的子嗣親信的還要錄取。跟隔壁武將的待遇比起來,文臣們的待遇簡直就是飛上了天,而武將們則是被貶到了泥土裡。
在趙光義的壓制之下,導致最後武將們無法再誠信誠懇的為大宋賣命,沒有武將在為大宋的勝負考慮,沒有武將在位大宋江山的收復而積極的投身。趙光義在位期間總是為了體現自己的重要性,存在感,所以也有很多次的御駕親征,以及後來的指揮戰場。但是戰爭卻都是輸多贏少,到了後來乾脆就是百戰百敗,在趙光義的“以文制武”的影響之下,最明顯,最直接的影響就是,武將的落寞,以及戰事的懈怠。
自從經歷了宋太宗的“以文制武”之後,宋朝就開始出現了越發嚴重的,冗官現象,官員太多,就會導致政府的花銷會變得巨大,但是也因為行政人員太多,層層關卡過於繁瑣,所以人多並沒有加速行政的效率,相反還嚴重的拖累的行政的進度。不僅僅官員問題,在軍事方面,冗兵也是很大的問題,當時的宋朝因為十戰九敗的問題,所以加大了招收軍隊士兵的力度,士兵的人數過多,就導致了在軍事方面的花費會越發的巨大,但是因為僅僅只是招人招的很多,但是在訓練和硬體方面都是十分的差,所以導致了雖然士兵多,但是作戰能力不行的問題。
同時因為冗官,冗兵的問題,所導致的國家財政的空虛問題也是愈發的嚴重,如果以上兩種問題不能夠有效的得到解決,那麼僅僅只是依靠稅收,和百姓納稅的這些收入的話,肯定是永遠都無法解決宋朝的“積貧”問題的。
趙光義之後的宋朝對於武將的忌憚到了什麼樣的地步呢?在宋朝,《孫子兵法》等一類的兵書被視為禁書,宋朝皇帝會因為一位進士善於擊劍而不用他,這位進士名叫李光輔,他的出生地是代州雁門關,是當時北宋的邊關地區,按道理來說邊關地區的人民會武功其實很正常。
但是宋朝的皇帝寧願邊關的百姓們都是都是任人宰割的文弱書生,也不願意接納一位會武藝,善擊劍的進士,寧願讓全國的子民都變成溫順的,毫無抵抗能力的羔羊,不斷的給外敵送錢,送地,送人。也不願意讓自己的子民,好好鍛鍊武藝來保護自己。所以趙匡胤之後的宋朝已經不算是“以文制武”了,而是徹徹底底的壓制武將,想要徹徹底底的消滅武將這一職業,哪怕是以自己國家面對外敵毫無抵禦力量為代價也在所不惜,只要世間沒有會武人,那麼天下就將是天平盛世。
宋朝在這樣的畸形的“以文制武”的政策之下,導致宋朝其實一直都不是非常富裕,並且宋朝被金人,蒙古,連中原核心地區都守護不住,而且也收復不了。原本屬於中原的“燕雲十六州”是宋朝所有皇帝的畢生夢想,但是也是宋朝所有皇帝畢生的噩夢,因為宋朝的軍事懦弱的原因,宋朝從趙匡胤之後,一直都是在不斷的給各種外敵倒貼歲幣。宋朝養著大量的軍隊,還經常頻繁的調動,導致在這方面的花費,比正常打仗時候的花費還要大。
宋朝對平民,庶民的管理也是十分的嚴厲,宋朝計程車紳與皇權對於平民百姓的壓制更為嚴重。宋朝會抓壯丁,強制兵役勞役,宋朝會強制百姓為國家勞動。而宋朝平時收的“免役錢”,也並不完全的免除百姓的徭役,相反的很多的平民再交完錢之後,仍然是要服役的。
宋朝雖然是文人們的天堂,但是絕對是武將和百姓們的噩夢。雖然趙匡胤時期的“共治天下”並沒有什麼不對,但是趙光義之後的“以文制武”絕對是已經畸形,病態的國家政策,中畸形,病態的危害或許在一開始的時候,對國家的危害並不會那麼明顯,但是隨著時間的增長,這種危害只會越發強大,並且根深蒂固很難清除,在之後的宋朝也經歷過變法改革,但是由於這樣的危害已經根深蒂固,所以根本不能有效徹底的整治這樣的危害。
其實“以文制武”並沒有錯,錯的可能只是人們對武力畸形的偏見。
回覆列表
宋朝在建國之初,就迅速確立了以文治武的國策,此策略為啥確立?對300年的宋朝有啥積極影響?又如何一步步磨滅了宋朝精氣神?宋朝的滅亡要以文治武的國策來買單嗎?今天我們一起來探討一下這個問題。
公元960年,趙匡胤建立宋朝,這年距離唐朝滅亡只有53年,但期間中原卻先後出現了5個政權,與此同時南方也出現了10個割據政權,這就是軍人動輒造反天下大亂的五代十國時期,新興的宋朝同樣面臨著這些問題,怎麼才能杜絕軍人造反,維護王朝的長治久安,成為趙匡胤思考最多的問題,由此,以文治武的國策應運而生。
以文治武國策確立的背景唐朝藩鎮為患
宋建立時,唐亡的教訓還歷歷在目,唐朝給軍人足夠的權力,打下了足夠大的疆域,將大唐的文化廣泛傳播,但也因此引發了安史之亂,中唐乃止晚唐一直在和藩鎮割據勢力作鬥爭。一步步拖垮了唐朝的根本。
晉朝分封同姓王導致五胡亂華
司馬懿的後代建立的晉朝,大肆分封同姓王,一位依靠同族血緣來維繫統治,但權力的誘惑總會讓人迷失,同姓諸侯王的實力增強,司馬家族進行了長達十餘年的八王之亂,直接耗空了晉朝的國力,造成了五胡亂華的局面,西晉在立國僅51年時就被滅亡。
以文治武的具體措施三權分立 (軍權 財權 行政權)
首先就是將權力拆分,做到一定的官階,自己一個人也沒有直接拍板的權力,三個人相互依存相互監督。此舉從根本上解決了軍人掌權造反的可能性。
重用文人
重視透過科舉選拔人才,文人地位提高。
以文治武的利弊推動了社會的發展
300餘年的宋朝,其經濟文化發展水平非常的高,各行各業都取得長足的進步,國內生產總值遠遠高於唐朝。
造成冗官 冗費 冗兵的局面
縱然國家財政的收入增多了,但更多的官員設定必然要開更多的工資,防備有人造反就需要更多計程車兵,三冗問題直接將宋朝拖到了深淵。
圖 三冗問題嚴重
圖 冗兵
守內虛外 軍事實力下降
嚴防死守國內的叛亂髮生,面對邊疆虎視眈眈的遼國以及後來的金元,顯得力不從心,難以招架。當然也有步兵面對騎兵這個天然劣勢的原因。軍事實力也隨著武將地位的下降而降低,個別優秀報國的將領,也會因為朝廷的掣肘而功敗垂成。
總結站在趙匡胤的角度,以文治武的策略是成功的,五代都是短命王朝,自己也是軍人出生,限制了軍人造反,王朝總會延續的久一點。
其弊病也是致命的。
宋朝存在的年代裡,強悍的少數民族個個粉墨登場,宋朝卻在文人的治理下,荒廢了自己的武功,很少有朝代面對外族人會像宋朝這樣屈辱的。澶淵之盟,靖康之恥,甚至為了討好外族人,求的短暫的安穩,而殺死自己的民族英雄。
在臨安城裡,樂不思蜀的掌權者們,繼續著奢靡的生活,正如林升所言
山外青山樓外樓,
西湖歌舞幾時休?
暖風燻得遊人醉,
直把杭州作汴州。
圖 南宋偏安
南宋抵抗元朝50多年誓不投降的氣節是令人欽佩的,但宋朝自確立了這樣的國策就已經宣判了慢性死亡。
1279年,在最後一位文人宰相陸秀夫揹著末帝投進了大海。宋亡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