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自遊自在626

    玉門關遺址位於現敦煌城至魔鬼城(雅丹)景區之間,附近還尚存有部分漢長城。魔鬼城景區已經屬羅布泊邊緣地帶,十分荒涼。戈壁上常出現海市幻象。我曾親身經歷過單人駕車在“路”前方看起很近距離有個湖泊,結果朝“湖泊”方向行駛很久那“湖泊”永遠在前方不遠處。倘若在古代缺水行旅者被“湖水”引導去找淡水很有可能會絕望、迷路而累死、渴死的。這真是春風不度的地方。即便現在物質準備充分的情況下用陸地交通工具穿越玉門關以西也是探險行為。

  • 2 # 迪波希

    玉門關在敦煌市西北大約90公里處,它和敦煌市正西偏南大約75公里處的陽關,遙相呼應。不親自去玉門關,不會理解玉門關的重要性,也不會理解玉門關為什麼會建在那裡。實際上,從敦煌到玉門關當時不止是陸路相通,更有水路想連。玉門關其實就建在疏勒河邊,關城該有碼頭直接可以從河船上裝卸。疏勒河當時是一條大河,因祁連山雪山溶化注水,沿途有好幾個像模像樣的大湖泊。西漢從酒泉到玉門關建有長城,現在玉門關還有漢長城遺址,不到十公里還建有大方盤城,就是當年玉門關後方軍糧、軍械、補給的存放之地。從地形上來說,玉門關守在庫木塔格沙漠的北端,陽關在其南端,從玉門關出發,不拐彎兒直接就去了新疆哈密,從陽關出發,直接就去了柴達木盆地和青海,也就是說,玉門關和陽關是中原通往西域,繼而通向中亞和印度的必經之路,客觀地講,它們也是漢代中國實際統治的邊界。談到實際統治,漢代的西域都護府和唐代的安西都護府,都是介於省政府和大使館之間的一個機構。我們不可能稱長安為長安都護府。都護就是都要照顧、都要保護的意思,是一個統戰意義多於統治意義的時代特色名詞。

  • 3 # 荷爾蒙不紊亂

    因為貞觀之治的盛世是一個多民族共融的時期,通婚,通商,通文化,玉門關西出無故人的淒涼變成了多民族互聯互通的坦途,所以作為當時的文化現象玉門關出現的多了。西出陽關故人前,玉門盛世斷魂後。呵呵……就是說能喝的酒也多,歌曲也多,食物也多,自然各種風情的情調品色也就豐富了……文人騷客豈有不愛之理!

  • 4 # 雲帆旅宿

    在許多世人的心底,玉門關就應該像至今雄立著的山海關、嘉峪關一樣,存於河西走廊戈壁深處的某一所在。從敦煌向西北大約90公里,東西走向的戈壁灘狹長地帶中,有一座殘高約25米見方的遺蹟,全由黃土夯築,這就是詩中“春風不度”的玉門關。大漠,長空,這一切都符合我們對千年前西域邊塞的想象,但當年巍峨的關城已經被黃沙摧殘殆盡。

    離公路不遠之處,有一座基本為四方的土墩矗於一片戈壁之上。這座四方的土墩就是如雷貫耳的玉門關了。一方木牌道出了玉門關的前身後世:“玉門關位於敦煌市西北90公里的戈壁深處。始建於西漢武帝元鼎六年(公元111年)左右。因西域和田等地所產美玉由此地輸入中原,故稱玉門關,俗稱‘小方盤城’。玉門關西距羅布泊東部邊緣150公里,南距漢陽關約70公里,兩關之間以塞牆相連,形成倚(犄)角之勢。自漢晉以來,玉門關一直是中原通往西域諸國的咽喉之地,至今關城猶存,氣壯大漠。其關城平面為方形,全為黃膠土版築,現關城餘高9.7米,東西長24米,南北長26.4米。”

    如今,登上玉門關10餘米高的殘臺,向西南方向眺望,可以隱約看到漢長城的烽燧和城牆殘跡斷續延綿,好似一條棕色的虛線,據說當年沿著它可以直通陽關。可以想象,漢軍將士站在這裡,視線一直延伸開去,觀察著火信在烽燧間向遠方傳遞。

    關城西、北兩面牆各開一門,遊客可從西門進入城堡內參觀。

    小方盤城往西5公里,便是漢長城遺址。由於漢長城遺址分佈比較廣泛,因此,這一段長城遺址叫做敦煌漢長城遺址。

    敦煌境內的漢長城全長約150公里,沿線修築烽燧近80座,尤以玉門關附近儲存最為完整。

    西漢長城的設定,依據地形的高低起伏,利用高起的風蝕臺地修建烽燧用以瞭望和守禦。明長城多采用青石、大磚砌牆修築,而漢長城則利用地理環境採取就地取材、因地制宜的方法建造。西漢時,這一段水草茂盛,生長著大片蘆葦、羅布麻、紅柳等植物,修築長城就採用一層柴草、一層砂礫夯築而成,柴草厚度約5釐米,砂礫厚度約20釐米,層層相接,粘連非常牢固。

    敦煌儲存最好的一段漢長城,長約400米,殘高3.25米,基寬3米,上寬1米。長城線內側有一條寬6—7米的“天田”,這是西漢邊境的防禦設施。

    長城西端,有一座烽燧,名叫當谷燧,也是敦煌境內現存最為完整的烽燧。

    長城沿線,一般每隔10華里就修築烽燧一座。漢代烽燧多呈底寬上窄的方柱形,主要建在長城內側。築造結構主要有三種:一是用黃膠土夯築而成;二是用天然板土、石塊夾紅柳、胡楊枝壘築而成;三是用土坯夾蘆葦砌築而成。當谷燧就是用砂礫土夾蘆葦、紅柳枝疊築而成的。古代每座烽燧都有戍卒把守,遇有敵情,白天點燃濃煙滾滾,夜間點燃熊熊大火,所燃煙火遠在30華里外都能看到。用這種方法傳遞軍情,比馬跑的速度要快得多。從敦煌到長安用馬傳遞需要15天左右,而用烽燧煙火傳遞只需三天兩夜就可到達。

    從小方盤城遺址向東北行約10公里,便是大方盤城遺址。駐守玉門關、陽關和長城沿線的邊防將士,他們的糧食和軍需供給就是從這裡運來的。

    專家們認為,河倉城自漢代到魏晉一直是西部邊防守軍的補給站,把守玉門關、陽關及周邊長城、烽燧以及西進東歸的官兵將士,全部從此倉庫中領取糧食、衣物、草料供給。因此,河倉城是古代中國西北長城邊防存留下來的最古老的、規模較大的、罕見的軍需倉庫。

    大方盤城建在疏勒河南岸高出河床二米多的自然土臺之上,呈長方形,夯土版築,東西長132米,南北寬17米。殘垣最高處6.7米。現在的城北,是一片草場。

    作為絲綢之路上儲存最好、型別最完整、規模足夠大的關隘遺存,玉門關遺址儲存了見證漢代交通與防禦保障體系的整體格局,儲存了遺址的歷史環境與地貌特徵,儲存了各種型別遺存要素的格局、方位、規模、材料等特徵,真實地傳遞著漢代邊疆防禦、屯田戍邊、交通要隘、中西文化交流等歷史資訊。

    這裡蒼涼的大漠長空,是否也會讓你想起那個金戈鐵馬的年代?讓你嚮往那雄偉巍峨的玉門雄關!

  • 5 # 嘉月小文

    玉門關在甘肅境內,漢代修建由酒泉至玉門的長城,此處設立的關隘稱玉門關。

    玉門關是古代中原抵擋邊塞遊牧民族侵襲的門戶;古代將士遠離故土,告別家人,征戰沙場,壯懷激烈,拋屍邊塞,留下了許多文人墨客以此寄情,抒發古人的情懷,寫盡離合悲歡的詩詞。

    尤其唐宋時期以玉門關為題材的詩詞最多,如王之渙(涼州詞)春風不度玉門關;王昌齡(從軍行七首)孤城遙望玉門關,均是千古絕唱。

    另外玉門關也是古代絲綢之路的一個關隘,中原由此開啟通往西域各國的門戶,客商往來頻繁,此關也見證了絲綢之路曾經的繁榮。

  • 6 # 萬物啟蒙

    玉門關在唐朝人的詩歌裡頻繁出現,玉門關究竟在哪裡?

    黃河遠上白雲間,一片孤城萬仞山。

    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

    ——王之渙

    除了這首傳唱不衰的《涼州詞》,一部《全唐詩》中,還有許多詩歌也都出現了玉門關這個地方。

    如戴叔綸的《塞上曲》:“漢家旌幟滿陰山,不遣胡兒匹馬還。願得此身長報國,何須生入玉門關。”

    從小時候起,“玉門關”這個地名就以其在詩歌中的頻頻亮相而被大家熟悉了。

    但是大家可能也並未深入去了解過玉門關,它到底在哪?它是做什麼的?

    玉門關

    1907年4月,英國考古學家斯坦因在小方盤城遺址發現了一枚“玉門都尉府”字樣的漢簡,將這裡認定為玉門關遺址。

    1943年10月,考古學家夏鼐、閻文儒又在這裡發掘出寫有“酒泉玉門都尉”字樣的漢簡。

    此後,史學界便普遍將此處認為是漢代玉門關所在地。

    玉門關地圖

    據學者考證,玉門關修建於漢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作為漢長城的西起點,玉門關是伴隨著漢長城的逐漸修築而特意設立的。

    玉門關小方盤城入口

    班超雕像

    然而,班超想要離開的玉門關,卻並不是千百年之後唐詩中的玉門關。

    其實,在歷史上,玉門關的位置發生過多次變動,最早的玉門關位於嘉峪關市石關峽。

    之後因為種種原因遷往今天的小方盤城區域。

    出土於小方盤城的漢簡

    據《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記載,前往西天取經的玄奘抵達瓜州晉昌城,往北走五十里有葫蘆河,玉門關就在附近。

    據此可以推斷,隋唐時期,玉門關遷移到了瓜州晉昌縣北,也就是今天的瓜州縣城東50公里處的疏勒河南岸雙塔堡附近。

    1958年修建水庫,這個玉門關的遺址被淹沒。

    玄奘

    五代至宋初,在嘉峪關石關峽重置玉門關。宋仁宗景祐三年(公元1036年),西夏佔領河西地區後,玉門關徹底消失在歷史的長河中。

    關隘往往扼守著重要的地理位置,關係著國家的興亡。

    因此,關隘總是設定在地勢險要、易守難攻的地方。

    如居庸關、嘉峪關、山海關等都地處險峻之地。

    居庸關

    居那為什麼漢武帝會選擇在一覽無餘的茫茫荒漠中修築玉門關?這位偉大的帝王有著怎樣的考慮?

    漢武帝登上帝位之後,開始對西域用兵。

    他派衛青、霍去病等將領擊敗匈奴,收復了河西走廊地區。

    漢武帝於是在河西地區設定張掖、酒泉、敦煌、武威四郡,又築造了玉門、陽關兩座關隘,史稱“列四郡、據兩關”。

    玉門關漢代長城遺址

    這樣一座關係著邊塞穩定的重要關隘為什麼會設在一馬平川的荒漠中?

    從空中俯視,我們會發現,玉門關所在的位置毫無遮掩,並不是一個適合做關隘的地方。

    據歷史學家考證,玉門關更重要的作用是“鎖水”。

    幾千年的玉門關地區並非像今天這樣千里荒漠,彼時的疏勒河遼闊寬廣,水源充沛,周邊地區大大小小的湖泊不計其數,沼澤中蘆葦搖曳、水鳥成群。

    玉門關遺址

    玉門關三面環水,只有西邊有一條路通向戈壁之中。

    在這裡設定關隘,一來可以解決駐軍的用水問題,二來也可以利用水作為天然屏障,守衛關內的安穩。

    可以說,漢代玉門關的生命力是與水息息相關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懷孕了,男方不願意給彩禮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