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楊濟宇69439416
-
2 # 貞觀防務
△解放軍海空軍的“飛豹”機隊,可以攜帶各類精確制導武器,打擊各類陸地、海上目標
1975年11月,空軍呈報了對新機的技戰術要求;1976年3月,海軍也提交了自己的要求。之後,國防科工委決定研製一個機型分別滿足空軍和海軍的需求。當時,參與競爭招標的主要有瀋陽飛機制造廠、南昌飛機制造廠和西安飛機制造廠。
沈飛提出的方案為殲8的改進型號,主要由機頭進氣改為兩側進氣。這一方案雖然技術難度相對較小,但是載彈量距離要求指標相差很多,沒能中標。不過,這個原本被稱為“殲轟8”的設想方案卻最終成了殲8Ⅱ的研製起點。南飛提出的方案是強6,是三個方案中技術難度最大、最為激進的一個——懸臂式高可變翼設計、機腹進氣、裝備一臺渦扇6大推力發動機。
而這個方案最後下馬,也正是緣於此。當然,作為一型攻擊機,強6即便載彈量能夠滿足要求,在航程和作戰半徑等指標上也無法得到軍方的青睞。西飛提出的方案是一型採用較為傳統氣動佈局的前線超音速低空突防能力的殲擊轟炸機,其無論是在技術難度還是效能指標上,均比前兩個方案顯得更為穩健、成熟。因此,西飛的方案最終中標。值得注意的是,西飛的中標方案已經從最初純粹的超音速戰術轟炸機演變為具有一定自衛能力的戰鬥轟炸機,其定位近似於蘇-24。
進入20世紀80年代之後,西飛在殲轟7的研製上經歷了無數波折。首先,在確立了先研製串列雙座型的方針後,並列雙座型的研發事實上等於被放棄了,空軍以此為由退出。而且當時西方與中國關係改善後,表示願意出售先進的武器裝備,其中就包括與殲轟7相比更為成熟、更為先進的“狂風”戰機。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空軍對於殲轟7的態度。其次,在中國改革開放初期,軍費開支銳減,國防工業企業經營困難,殲轟7的研製進度被迫放緩。另外,殲轟7的配套發動機——渦扇9研發進度也一度陷入困境。
但無論如何,殲轟7專案還是堅持下來,於1983年進入全面詳細設計階段;1988年首批4架原型機總裝完成,還在當年的北京國際防衛展上首次展出模型;1992年,殲轟7預批次生產型服役;1994年1月,殲轟7正式定型投產,並在4年後的珠海航展上一飛沖天。
△如今的“飛豹”能執行的任務更加多樣化,圖為其掛載電子戰吊艙
-
3 # 鄜延路節度使李
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行香自苦寒來,飛豹的研製真的是歷盡坎坷;
說起殲轟-7人們往往先知道起綽號—飛豹,它是中國第一款自主研發的殲擊轟炸機,它曾創下多個紀錄,如首度擺脫蘇聯設計規範而轉換到美式規範、也沒有原型機進行參考。不過它為日後研發殲10等戰機紮下堅實基礎,可以說說是中國自立自制戰機的先祖。同時我們回顧飛豹在研製期間多次瀕臨下馬喊停的危機,以至於最終能成功面世,更可謂得來不易。
為何要要發飛豹,在1974年爆發的西沙海戰之中,南海艦隊打敗了不可一世的南越海軍,收復了西沙群島。但是因為沒有空中掩護無法擴大戰果,能夠打敗南越海軍也是驚險。當時中國空軍能夠對地支援的只有強5和轟5,但是,強5航程太短,跑不到那裡。轟5航程較遠,速度太慢而且技術落後只能臨空轟炸,因此有必要研發一款既能空對地、空對海攻擊,載彈量大、又能有一定空戰自衛能力的殲擊轟炸機。
1975年,國防科學技術工業委員會根據海空軍的要求擬出新型戰機的效能指標,以達到捍衛中國國土全境的要求。不過由於這是中國首次自行研發殲擊轟炸機,在因中蘇決裂和冷戰導致的禁運下,中國軍工技術產生極大的斷層,落後歐美國家不少,中國航空研究院603所便就現有技術,研擬四個設計方案:
第一是以強5、殲6為基礎再行改進;第二是參考擊墜的美軍F-4殘骸研發;第三是參照最新銳的美國F-16戰機;第四則是綜合歐美現役戰機的優點再獨立研製。考慮到直接比照美製F-4、F-16戰機實在難度太高,無論是從氣動、鍛造工藝、還有生產環境等條件,遠遠無法落實新戰機的效能要求,因此603所決定執行第四方案。
就在即將研發的時候,海空軍又因任務需求開始發生爭論,空軍認為該機以目視轟炸為主,座艙該採並聯座跟美製F-111一樣;海軍則認為在海上反艦作戰中,該依靠導彈攻擊,串列座艙。光是兩種佈局就又令603所做了七八個方案,最後乾脆兩個同時研發且都經過風洞吹風試驗。但是最後並聯座難度太大了,以至於空軍退出了研發工作,海軍接手,於是飛豹就使用串列座艙佈局了。於是,1977年由國務院正式拍板定案轟5後繼機的任務,就是飛豹。
此時,問題又來了,這時候的中國航空發動機技術水平不足,根本達不到新型戰機的指標效能,那該怎麼辦?這時,眾人將眼光轉到了英國制的斯貝發動機。早在1975年,這款發動機就被引進,進行部分零件的中國產化,原本用於殲13的發動機,但是這發動機的高空高速效能不夠而殲13最後也下馬了。於是這斯貝發動機就被擱置在西安430廠內。因為雖然這發動機高空效能不是太好,但其油耗低、中低空效能好、使用壽命長,正好可以選擇到給飛豹用。
而擔任飛豹總設計師的陳一堅,則認為引進斯貝讓中國的軍用航空發動機水平一下子和外國縮短了十年。不過技術的滯後並不因發動機的選定而全面改善,因此當1979年改革開放開始之後後,中國曾考慮和國外共同研製飛豹,同時培養新一代的技術人才,第三機械工業部(今中國航空工業集團公司)曾派員前往設計狂風戰鬥機的聯邦德國MBB公司去考察。
但因為聯邦德國獅子大開口,直接開出了21億人民幣(約合當時13億美元)的天價,對當時剛結束文革、百廢待興的中國來說簡直是不可想象的負擔。且聯邦德國拒絕轉讓核心技術,再加上提出的戰機方案還沒有比中國自己擬的好,於是時任國務院副總理王震下令“還是丟掉幻想,自己奮鬥吧!”
作為文革後期提出的專案,飛豹非常幸運地躲過大部分文革時期戰機計劃遭逢的劫難。但改革開放後的中國樣樣需要資金,經濟建設成為重點政策,還陸續啟動幾次大規模的裁軍,不少專案的研發因而就此下馬或暫緩,飛豹便差點逃不過這命運,1981年飛豹被要求“量力而為”。一時之間,研發經費停發、基建設施停擺,飛豹似乎即將夭折,幾乎就要成了曇花一現了。
作為總設計師的陳一堅自承當時焦急地在彙報時掉淚,不得不頻頻往三機部黨組、海軍、空軍各處陳說力保,併發揮刻苦自勵的精神。沒有研發經費,但是起碼還有紙筆錢與基本工資,於是西飛廠603所繼續咬牙畫圖紙打樣。沒有現成的實驗室,603所就自己動手拌水泥建實驗室,甚至連強度實驗室也是在豬圈的基礎上搭建,甚至還要去撿拾露天電影場觀眾用來坐的磚頭撿回來砌牆。
沒有防護面具,603所的設計人員直接暴露在刺眼的電弧強光下焊接需要的零件,結果導致很多人的眼睛受到損害。沒有先進計算器,603所人員只靠手搖計算器和計算尺處理龐大的複雜資料。眼看這樣不行,總設計師陳一堅往北京奔走,經歷40多天之後,終於爭取到當時最先進的655計算機。沒有原型機,603所的人員乾脆化整為零,將境內的所有戰機與以及殘骸之中,哪個部件值得參考就針對該部件研究吸收。就在如此拮据艱苦艱難的的條件下,飛豹的研製全程僅用了約1億美元,成了世界戰機研發歷史上的奇蹟。
技術不足、經費受限、上級又幾度考慮暫停下馬,飛豹就在如此艱難的形勢下,磕磕絆絆地研製下去,終於,1988年12月首度試飛。試飛員黃炳新還向陳一堅打氣道:“你放心,這架飛機那怕是儀表不指示,但只要有一臺發動機在工作,我就能把它飛回來!”沒想到飛豹雖平安降落,但竟出現強烈的跨聲速振動,駕駛艙內的儀表板被振得掉下好幾塊。
603所懊惱地想方設法解決這問題,但遲遲改善不了,甚至在某次試飛時連方向舵都脫落。最後在重新計算和設計方向舵剛度、並在其前方鉚上型材擋住激波後,才完美解除飛豹的振動現象。但是此時又一個問題出現了,就是發動機不夠了。於是只好再去英國那裡買,好在英華人也沒有落井下石,正好將這庫存以賣廢品的名義給處理掉了,後來也轉讓了生產線,中國後來透過中國產化將其命名為渦扇-9。
1994年,飛豹開始量產,列裝中國海軍航空兵;1997年,飛豹以高續航力的優勢,在釣魚島上空成功驅逐從未見過該款新型戰機的兩架日本F-4EJ;
1998年,飛豹正式在珠海第二屆國際航空航天博展會上亮相,緊接著於1999年參加國慶五十週年閱兵,成為各界關注的焦點。儘管起步艱辛,但飛豹的航程達3650千米,遠超過轟5的2400千米;載彈量最高達5噸,更優於最高載彈量3噸的轟5,且還能掛載空空導,具有強大的格鬥戰力,是早前扛起巡弋中國海疆第一線重任的先鋒。
2004年推出改進型殲轟-7A型,新飛豹更換了雷達、航電座艙以及部分機身設計。
2015年12月,西飛廠最後一批飛豹A生產完畢,從2004年到2015年,飛豹飛豹A型生產了11年。當前已有殲-16等更新銳的戰機入役,可是飛豹系列戰機的重要性仍沒法完全被取代。若對比今日中國經濟繁榮、各式戰機相繼換代的強盛景況,回顧飛豹研製時的物力窘困,更讓人油然升起敬意與感嘆:這匹沖天“飛豹”,實在飛得太坎坷、太不容易了!
-
4 # 兵工科技
圖注:殲轟7“飛豹”戰鬥轟炸機
殲轟7“飛豹”是中國上世紀80年代自行研製的一款主要用於戰役縱深、對地、對海攻擊的多用途殲擊轟炸機。
20世紀70年代,西沙海戰爆發,中國雖然在西沙海戰中取得了勝利,但卻暴露出一個問題,即空軍對海支援攻擊力量薄弱,當時中國裝備的殲擊機基本沒有對海攻擊能力。因而,中國決定研製一款可用於對地、對海攻擊的多用途戰機,殲轟7專案成立。歷經多年波折和研製,殲轟7最終於1988年完成首飛,1992年正式服役。
殲轟7在當時,採用了諸多先進的技術,航電系統方面,採用“神鷹”平板縫隙脈衝多普勒雷達,對地對海效能顯著;機動性方面,最初採用英國的Mk202發動機,後改為2臺中國產渦扇-9加力渦扇發動機,單臺最大加力推力10噸,該機最大起飛重量約34噸,作戰半徑1650千米,約是轟5的兩倍;武器系統方面,其首次採用了以資料匯流排為核心的作戰系統,有六個武器外掛點,最大外掛重量大於10000千克。
殲轟7服役後,立即成為中國空軍力量的重要組成部分,直到現在,其已然是中國空軍的主力,仍在繼續發展。目前,殲轟7已經衍生出殲轟7A和殲轟7最新改進型(網上稱其為殲轟7B)兩個型號。其中,殲轟7A在機體結構、航電系統方面進行了大幅改進。機體方面,殲轟7A進行了結構減重和結構調整,增加了大量機載任務裝置,空重基本不變,但機內燃油增加了1噸以上,外掛能力可達8-9噸;其雷達採用了“神鷹”改進型雷達,重點強化了對地對海功能,對空能力變化不大,並改用了新型綜合航電系統,自動化綜合化程度較高。
殲轟7B則在前兩者的基礎上,進行了全面改進。航電系統上,其採用了航空工業雷電所新研製的低成本氣冷有源相控陣雷達,對空功能明顯改善,對地對海功能更完善,該機綜合航電系統已達到三代半戰鬥機水平。同時,該機還安裝了大型被動定位電子裝置,可以遠距離探測強敵航母編隊的電磁訊號並定位,然後發射遠距離攻擊武器進行打擊;發動機則採用秦嶺改進型,發動機推重比超過6.1;另外,其外掛能力突破10噸,可發射的導彈武器種類更加豐富和先進。
殲轟7B的整體效能,並不輸於目前世界其他國家的殲擊轟炸機。
-
5 # 木可木木丿丿丿
飛豹算是第一個用電腦參與設計的飛機,奈何當時中國的技術底子不行,好多技術在當時都沒研究出來,所以飛豹出來就落後了,飛豹是第一個裝備渦扇發動機,第一個裝備多普勒雷達,只是氣動佈局相對保守,做一個戰轟我覺得飛豹是合格的
回覆列表
歷程還是艱難的,而且個人感覺,飛豹是仿自鬼怪的,當然這是個人感覺,尤其發動機,渦扇9就是仿製鬼怪的斯貝,什麼型號記不住了,一仿就是30年,算是能用吧,記住,這是英國鬼子手把手的教,發動機拖累了飛豹。
70年代末,中蘇關係惡化,中美開始進去蜜月期,當時軍方提出要一款殲轟機,當時那個什麼幾機部的什麼討論,交給西飛(好像603),海軍和空軍又爭論,各自的要求不同,是不是仿鬼怪的,個人不敢亂說,但有一點,飛機的外形氣動佈局什麼的,對於中國這樣一個大國來說,不是什麼難事,尤其,中國有風洞啊,但說一萬遍還是發動機,仿製了30年,渦扇9成了,當然前期買了很多斯貝,什麼型號記不住,應該說服役即落後,但對中國的飛機研製還是有著非常大的承上啟下的作用,到九十年代,94年吧,飛豹裝備海軍,空軍嫌棄不要,應該說是海軍救了飛豹,後來又換新的多普勒雷達,再改,發展出A型,效能還是不錯的,和蘇30有得一拼,再後來空軍也開始要了,發展出中國的飛豹家族。
說了一些,不知道對不對,自己都不知道寫了些什麼,看看就好不必當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