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鄭在別處

    當他與羅伯特·卡帕、大衛·西蒙、喬治·羅傑這些在攝影史上崔燦奪目的人物一起在巴黎一個小酒館裡面舉起酒杯慶祝瑪格南的成立時,他手中的徠卡相機上只有一支50mm的標準鏡頭。

    徠卡相機在當時還不是名噪一時的奢侈品牌,不像現在,動不動就是愛馬仕限量版什麼的。

    自從小型的徠卡相機出現以後,佈列松就愛上了它,(他不希望拍攝引人注意,甚至把紅色的logo用膠布蓋住)。此後他又進而與50mm之一標準鏡頭的焦距結緣,他一輩子拍攝的照片中,80%以上都是用50mm的標準鏡頭拍攝的。

    它陪在大師身邊的時間堪與其夫人媲美。

    標準鏡頭接近於人眼的視野,沒有長焦鏡頭的壓縮景深效果,也沒有廣角鏡頭對於透視的過分誇張,有的只是平白的表現,真實的記錄。

    這對於以拍攝入們在平實的生活中的真實狀態見長的佈列松來說,是再適合不過的。

    相形之下,很多攝影愛好者最大的夢想還是“將佳能或尼康的鏡頭配齊”。這種像收集“變形金剛”一樣的態度往往會使他們在過於雜亂的焦距效果中迷失。

    對於一個攝影師來說,最重要的並不是你有多少支不同焦距的鏡頭而是你是否找到了那個“屬於自己”的焦距。

    正如感情,人生中最寶貴的不是你有多少個男朋友或女朋友,而最重要的是你是否找到了屬於自己的那一個。

    當然,不可避免地,很多影友還是鏡頭收集的愛好者。那麼如何選擇自己常用的鏡頭,鏡頭之間如何進行配合就是一個重要的問題了。

    佈列松是拍紀實人文的,他要的是速度。追求決定性瞬間,這與他現實主義的風格有關,其照片不依賴於專門的裝置和技術。所以35,50mm標準鏡頭很合適,不用在焦距上去斟酌,看到了就按下快門,少了一層思考,獲得更快的速度.

    就好比扎克伯格的衣櫃裡放著清一色的T恤衫,每天早上出門無需思考穿什麼搭配什麼顏色一樣,迅速決策而無大錯。

    但對旅行攝影師來說,最重要的是一隻能走天涯的鏡頭。

    一個旅行者,雖然天南地北的跑,但是真正到了一個景點,你只能站在一個固定的點,要麼拍全景,要麼拍區域性。你沒有時間也沒有精力跑來跑去,更不可能上天入地的。這時候,一隻變焦鏡頭就很重要了,至少,能拍近也能拍遠,一旋鏡頭就做到了。

    如果你帶了n個鏡頭,坦率的說,等你換好鏡頭,麻煩不說,拍照的最佳時機說不定已經過了。豈不是大遺憾?

    當然,旅行和紀實人文也有共同點,那就是對輕便的要求,能輕儘量輕,揹著磚頭旅行或者掃街,是一件痛苦的事。

    結合輕便機身和24-200mm這兩點,似乎也就只有索尼黑卡6了。我手上的是黑卡5a,24-70mm,經常感覺不夠用。

    當然,好的手機也不錯哦!

    我想,佈列松假如穿越到現在,說不定會愛上用手機拍人文。因為他的精髓是“決定性瞬間”。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歷史上的宋江到底是被張叔夜打敗之後投降的,還是主動招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