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5189701024573

      (一)“遞腿兒”

      雙腿是行走的關鍵部位。甲、乙互相“遞腿兒”,加速語言的行程,從而推動故事情節的發展。

      例一:

      甲 你能看出我是幹什麼的嗎?(給腿兒)

      乙 我還真看不出來,您是幹什麼的?(遞腿兒)

      例二:

      甲 咱倆是發小兒。(墊腿兒)

      乙 我們從小一塊兒長大的。(遞腿兒)

      (二)“墊磚兒”

      透過“墊磚兒”使語言所表達的事物又邁上一步。透過它能有新的轉機或向另一側面。

      例一:

      甲 我發現說相聲也很不容易。

      乙 不但說相聲不容易,幹哪行也得下苦功研究才能成功。(墊磚兒)

      甲 說得太對啦,就拿做買賣來說吧。……

      例二:

      甲 俗話說得好:“人不傷心不掉淚”……

      乙 不對,應該說“不見棺材不掉淚”。(墊磚兒)

      甲 看見棺材就掉淚。

      乙 對呀。

      甲 那棺材鋪掌櫃的看見棺材做得了先哭一通?……

      (三)“肩膀兒”

      甲、乙對話是相互制約、相互創造條件才使其規定的節目內容的情節得以發展。如果說“遞腿兒”是促語言發展的條件,“墊磚兒”使語言所表達的事物有邁上一個臺階,那麼“肩膀兒”就是涉及“活身”部分或全部內容的關鍵的條件。

      例一:

      甲 相聲講究說、學、逗、唱,今天我想幫您唱一段。

      乙 好啊,您喜歡唱什麼?(肩膀兒)

      甲 我最拿手的就是……

      例二:

      甲 都說你們這行叫生意,其實真正的生意不是你們這行。

      乙 您說說,生意都包括什麼?(肩膀兒)

      例三:

      甲 你們相聲演員應該學點外國話。(給肩膀兒)

      乙 外國話可太多了,我們學哪國語好呢?(遞肩膀兒)

      (四)“搭橋兒”

      甲、乙對話,由於內容情節的需要,凡是由此及彼,從東轉西,談古論今,跨越時空都要用“搭橋兒”來貫穿。但要不突然、不生硬、不做作,必須是合情合理,符合事物邏輯地自然轉換。

      例一:

      甲 我幼年讀書,後來棄文學武,我在武備學堂畢了業就出國啦,到了國外,真乃世外桃源,我不想回來。

      乙 那您怎麼又回來了?(搭橋兒)

      例二:

      甲 我的學問只是走馬觀碑,目數群羊,過目成誦……

      乙 我就知道列國有個蘇季子能走馬觀碑……(搭橋兒)

      四種技法是甲、乙貫穿始終的,以下為例:

      《一肚子三國》

      甲 作為一個相聲演員,應該有一點兒文學修養。(墊腿兒)

      乙 一點兒可不夠用的,得有一定的文學修養。(接腿兒)

      甲 文學方面您喜歡什麼?(遞腿兒)

      乙 散文、小說、詩歌、戲劇我都喜歡。(肩膀兒)

      甲 您還喜歡看小說?(墊磚兒)

      乙 不只是看而是研究,尤其是對中國古典小說像《列國》、《水滸》、《聊齋》、《紅樓夢》、《西遊記》,特別是《三國》,我敢說有獨特的見解。(搭橋兒)

      甲 您的話可大點兒!(遞腿兒)

      乙 不大,我還打著折扣呢。(接腿兒)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怎麼看懂尿常規化驗單?哪些指標需要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