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葉無思

    謝友邀請,本人對兵法之道知之甚少,故勉強談個人粗淺看法。古人云:兵戰兇危,生死之地,存亡之道,不得已而用之。而歷來聖主,不輕言兵,恐傷國之元氣,亦天道好生惜物之情也。太公兵書雲="能柔能剛,其國彌光。能弱能強,其國彌彰。純柔純弱,其國必削。純剛純強,其國必亡"。可見戰爭乃關乎國家生死存亡之大事,豈可意氣用事,故這次中印邊境事件,我認為中方的策略是正確的,是孫子兵法的靈活運用。上兵伐謀,不戰而屈人之兵,也應該建立在自己強大的基礎上,沒有實力,談不戰而屈人之兵是一句空話,有實力打敗對手,但能做到兵不血刃戰勝對手。就是"上兵伐謀”。謝謝邀請。

  • 2 # 追風趕月別留情

    我的理解是,在知己知彼的前提下,利用對方的弱點,面對實力較差的敵人,可以不戰而屈人之兵。但面對強大的敵人時,有幾個策略:

    1. 裡應外合(特洛伊木馬屠城)

    2. 不斷的騷擾消耗到對方內亂(唐代初期滅高句麗)

    3. 瓦解對方軍心(韓信滅趙,在對方軍隊出營後,先派了三千精騎到營地插旗子,讓自己的不熟練的部隊背水一戰,抵死相拼,對方撤軍一見營裡都是對方旗幟,四散逃亡。這個戰法真的是兵家智慧的結晶。)

    4. 讓對方放鬆警惕(官渡之戰袁紹過於放鬆,失去了關鍵人才)

    5. 連環計,這個需要默契的配合。(赤壁之戰)

    在強大的敵人也怕從內部攻破。如果還有請補充。

  • 3 # 9知其白守其黑6

    謀攻篇就是用謀略去制定進攻的方案,孫武他說得很清楚,全國為上,破國次之!他的意思就是讓敵人的國家全國都投降才是上策,破壞敵人的國家是其次!全軍為上,破軍次之!一絲就是讓敵人的軍隊投降才是上策,將敵人的軍隊毀滅是不得已而為之!等等!歸根結底是“全”!這個思想在孫子十三篇裡面是貫穿全書的,比如始計篇,就是說要先計算出敵我雙方的實力有多少差距,取得勝利所要付出的代價是多少,從而去制定戰略規劃!這個戰略計劃就是“全”,“全”就是保全自己的硬實力而又能達到勝利!可以說孫子兵法基本上也是講這個東西!再比如作戰篇,孫武總結的“取食於敵”以及“兵貴神速”,都是基於戰爭所帶來的代價以及惡劣後果所總結出的原則!這個園子實際上是非常符合“全”這個思想!再比如你看形篇和勢篇!形篇所講究的是硬實力,勢篇講究造勢借勢一擊必殺!乾脆利落!虛實片講究的是利用虛實以及其奇正戰法來避實擊虛從而以最少的代價獲得最大的勝利!軍爭所講究的是要如何爭取得最大的利益或者優勢!凡此種種都是非常符合“全”思想的!所以歸根結底,孫子兵法謀攻就是為了用最小的代價去換得最大的勝利,我們要透過以上這些篇章來全面理解具體的原則與內涵!去網路上面摘抄我就覺得沒有必要了,我自己試著簡單描述孫子兵法一部分原則思想!比如取食與敵就是在敵人那裡取得戰爭所需要的武器與實力!自己減少成本而又讓敵人損失實力來加強自己的實力,勝敵而益強!因為戰爭會損耗自己的國家的經濟實力,殺敵1000自損500是不值得,所以需要先勝而後求戰!為了先勝而後求戰所以需要在戰前多廟算!知己知彼知天知地,這些都是在對敵我雙方情況的分析以及對敵情報的獲取上面而做出的努力!並不是自己單純的簡單臆測!根據實際的情況從而確定是要選擇用謀攻策略,還是外交手段,不得已戰爭,如果是有戰爭的話就一定要兵貴神速,其節短,其勢險!進攻的方向一定要避實擊虛!出其不意攻其不備!從這些來看,一個國家的將領的素質是很重要的,智勇仁信嚴這些都要具備!所以說,上兵伐謀這個謀本身就已經是包含了外交手段、戰爭、政治等等可以利用的因素來達到自己想要的效果!想要不費一兵一卒從而取得勝利的並不是沒有可能,而是說難度非常的大,但是並不是說沒有可能!在這裡我覺得大家可以從中國最近的幾次對一些事情處置結果來看出來,這裡不做舉例!太晚了,不說了,睡覺了!

  • 4 # 可以量化的軍事學

    謀攻的成本最小,利益最大,所以謀攻最好。

    第二章講不戰而屈人之兵是最好的,然後講了戰略四方法,分別為謀攻、伐交、伐兵和攻城,智謀水平逐漸下降,暴力程度逐漸上升,傷亡逐漸增加。

    【原文】是故百戰百勝,非善之善者也;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故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為不得已。修櫓轒轀,具器械,三月而後成,距堙,又三月而後已。將不勝其忿而蟻附之,殺士卒三分之一而城不拔者,此攻之災也。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戰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毀人之國而非久也,必以全爭於天下,故兵不頓,而利可全,此謀攻之法也。

    【譯文】因此,百戰百勝,並非用兵策略中最好的,不交戰而使敵屈服,才是用兵策略中最好的。因而,最好的用兵策略是以謀略勝敵,其次是以外交手段勝敵,再其次是透過野戰交兵勝敵,最下等的是攻城。攻城是在不得已的情況下才採取的辦法。製造攻城的巢車和轅韞,準備攻城器械,三個月才能完成;構築攻城的土山又要三個月才能竣工。將帥不勝其忿怒,驅使他的軍隊像螞蟻一般地去爬城,士兵傷亡三分之一,而城還是攻不下來,這就是攻城的災害呀!所以善於指導戰爭的人,屈服敵人的軍隊不用硬打,奪取敵人的城堡不用硬攻,滅亡敵人的國家不須曠日持久。一定要用全勝的計謀爭勝於天下,這樣軍隊不致受到挫傷,而勝利可以完滿取得。這就是謀劃進攻的法則。

    【詳解】第二章論述了四種戰略方法,分別是謀攻、外交、伐兵和攻城。最好的手段是謀攻,其次是外交,再次是伐兵,最後是攻城。從謀攻到伐交,到伐兵,最後到攻城,智力程度下降,暴力程度增加,傷亡增加(。

    戰略四方法

    未來學家托夫勒說:“人類的終極力量有三種,分別為暴力、財富和知識。知識是最高質量的力量,財富是中等質量的力量,暴力是最低階質量的力量。”謀攻以知識為核心力量,外交以財富為核心力量,伐兵和攻城以暴力以核心力量,所以謀攻最好,外交次之,伐兵和攻城最差。因為攻打敵人的城池,敵人有城池的地理優勢和等待的優勢可以增加自身的防禦力量,而攻城方的力量並未增加,所以攻城的代價要比伐兵大。克勞塞維茨在《戰爭論》中寫道:“戰爭的防禦形式較強於攻擊形式。”因為防禦具有地形和等待之利,當力量不足以攻擊敵人時,可以透過防守來增加力量,從而達到力量對抗的均衡。謀攻所付出的成本最小,收益最大;外交次之,伐兵再次之,攻城所獲利益最小,成本最大,這個可以透過廣義經濟學的利益-成本來分析。只有謀攻和外交可以達到全國、全軍的目標,伐兵和攻城必定會有傷亡。在戰爭史中,有燭之武依靠謀略退卻秦國,免於滅國之災,這是謀攻;蘇秦和張儀在外交上分別推崇合眾和連橫,透過各國利害關係,在戰國後期左右著六國和秦國的政局,這是伐交。伐兵和攻城的例子則難以計數。在現實戰爭中,這4種手段經常是結合出現的,合眾與連橫戰略是外交的手段,但也要依靠高超的智謀才能分析出各國的利弊,從而透過利益推動自己的戰略,透過害處來阻止別人的戰略。

    攻城除了孫子所說的蟻附之的強攻外,還有其他幾種方法,包括圍困、引敵出動和內外夾擊等。

    攻城四方法

    強攻的方法士兵傷亡較大,攻下城池的機率較小。圍困適合進攻方具有較大的兵力優勢,圍而不攻,使得城內軍隊最終因為補給不足而投降。引敵出動這個是需要智謀的,敵人在城內有防護加成,進攻效果不好,透過攻敵必救之地,將敵人引出城再進行攻擊,這樣相當於去掉了敵人的防護。內外夾擊則需要城內有內應,比如特洛伊木馬的方式。特洛伊木馬的故事是在古希臘傳說中,希臘聯軍圍困特洛伊久攻不下,於是假裝撤退,留下一具巨大的中空木馬,特洛伊守軍不知是計,把木馬運進城中作為戰利品。夜深人靜之際,木馬腹中躲藏的希臘士兵開啟城門,特洛伊淪陷。

    決定是否攻城的原則是:如果不攻城也能達到目標,那麼攻城就是多餘的。

    馬奇諾防線是法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為防德軍入侵而構築的築壘配系。馬奇諾防線從1928年起開始建造,1940年才基本建成,造價50億法郎。而二戰中的德國並沒有像法國認為的那樣,從正面進攻馬奇諾防線,而是繞過了馬奇諾防線,迂迴法國,法國僅僅抵抗38天便戰敗。諷刺的是,二戰都結束了,馬奇諾防線還是那樣堅不可摧,從來沒有被進攻過。

  • 5 # 百里東望

    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下攻城。“伐”意思這裡是名詞,並非動詞討伐。意思是建功的意思。上兵伐謀乃《孫子兵法》中重要的思想。但是我們來看看春秋戰國時代。戰國七雄,春秋五霸,無不在時時刻刻互相討伐。最後虎狼之師秦國統一天下。靠的事攻城。現今世界格局,由冷戰開始蘇美爭霸,軍備競賽。但現在的戰爭控制石油掌控世界經濟命脈。中國古代的萬國來朝也是北擊匈奴,南驅南蠻,東馭戎狄,西抗突厥。朝代的世界霸主的地位是打出來的。秦惠文王用張儀用的是伐交。縱橫家也是外交家。張儀的連橫政策讓秦國從外交上給自己的虎狼之師贏得了喘息機會。六國用蘇秦讓秦國據守函谷關而不敢東出16年。由此可見“其次伐交”有成效,但是治標不治本。最後來說說“上兵伐謀”,漢朝的張良,三國的郭嘉,明初的劉伯溫都是鬼才。兵不血刃多次取勝。但是個人看來只是天時地利人和帶來的成果。實際可見一斑。最終的強大的統一都要攻城。“上兵伐謀”不過是聖人思想的期望而已。實際辦不到。所以“其下攻城”乃王道。這也應證了我說《孫子兵法》並非至聖至尚的。有空還是多學學《孫臏兵法》吧。

  • 6 # 飛長視覺

    攻心為上,能透過外交手段威懾對方,就可以不花一兵一卒取得勝利,這才是最好的手段。否則二虎相爭,必然是兩敗俱傷,都會有損傷,損兵折將,不是上好的辦法。這就是上兵伐謀,能用謀略,不會硬碰硬。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沈從文和張兆和真的感情好了一輩子嗎?高青子又如何解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