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侃天侃地侃歷史

    談到“將相和”大家想必都不陌生,講述的就是在戰國時期的趙國,卿大夫藺相如和廉頗不計前嫌,共同為了趙國的利益而結為好友,共同守衛趙國的故事。然而真相真是這樣嗎?下面這篇文章我們就來分析一下歷史上的將相之間到底合不合。

    澠池之會中,藺相如不卑不亢,為趙國保住了該有的尊嚴。

    “將相和”主人公之一的藺相如是我們不得不提到的人物,更不得不提到兩次著名的外交事件“完璧歸趙”和“澠mian池之會”在這裡我們不再給大家回顧這兩件事情的始末了,我們著重的分析一下這倆事件背後的故事。

    明確的說這兩次外交糾紛,其實都只是秦王的試探。

    完璧歸趙,藺相如不懼秦王,膽大心細,抗秦之風的引發者!

    不妨看一下當時的背景,所謂的戰國七雄,在面對秦國時,能硬的起來的也就只有一個趙國了。楚國被秦國打的祖墳都被燒了,國破家亡;離秦國最近的魏國更是被收拾的服服帖帖的;而另一個霸主——齊國也被五國聯軍揍得鼻青臉腫(帶頭的人就是趙國的將領樂毅,他是“避秦派”的領袖人物,也是廉頗的老大哥了);而南韓,燕國都是小國家,談及軍事實力,咱們直接忽略就好了。所以說,唯一能和秦國稍微掰掰手腕的也就只有趙國了。

    趙國在經歷胡服騎射的改革之後,軍隊戰鬥力大大提高,尤其是進攻發麵,在戰爭中,趙國往往扮演著進攻的一方,很少打防守戰。(但是在長平之戰中,廉頗一改面對其他國家時一騎當先的面目,反而玩起了防守戰,這其中似乎是不是也有些許說辭呢,先提一句很關鍵的事情,廉頗是堅定的避秦派!

    趙武靈王,胡服騎射,大大提高了趙國的軍事實力,那時的趙國甚至能與秦國掰手腕了。

    雖然趙國一國的實力抗衡不了秦國,但是我可以和你拖啊,論物資論人力我不比你差,甚至要強於你。而且拖得越久,隨著其他國家的甦醒,一定會有人來幫我解困的。所以秦國便策劃了這兩次外交事件:我假借外交之名,來探探你老趙的虛實。

    如果趙國你膽敢和我硬碰硬,那麼我秦國正好有充足的藉口出手“教育”你;如果咱老趙表現得很懦弱,我老趙的面子不值錢的啊?我在其他國家,在我的人民面前還怎麼抬得起頭來啊。

    這可把趙王給急壞了,這時候有位宦官站了出來:“咳咳,我來講幾句啊,我是沒啥本事,但是我有可用之人。”這位宦官就是繆賢,是藺相如的伯樂,平時在趙王面前也算是排得上號的人物。趙王一聽,大喜,遂用藺相如。面對秦國的種種難堪,藺相如倒也是表現出了一個不卑不亢,有熱血的趙國青年該有的樣子,各種周旋,各種拿捏都很到位,既給趙國掙足了面子,也讓秦國吃了啞巴虧。(由此可見,藺相如是一位激進的抗秦派,他倆的政治立場就是不同的。)

    藺相如一下子成為了趙華人民心目中的大英雄,好不風光。

    藺相如風光回趙,趙王盛讚相如,立即封為上卿,位於在官場摸爬滾打三十年的廉頗之上。這個封賞其實也表明了趙王的態度“以前我可以避秦,攻打其他國家。但現在秦國野心太大,我一味的忍讓似乎而也不是辦法”這就意味著廉頗一派的避秦派將失去地位和權力,再加上出了藺相如這一號敢於抗秦的人物,藺相如在面對秦王時不卑不亢的表現,他當的起抗秦派的掌門人。我老趙就是要賞你,就是要寵你!

    亂世出英雄,藺相如似乎就是那個時期趙國的國民英雄,他不用上戰場廝殺,只要他站在哪,大家心裡就有底,他就是抗秦的象徵。

    這當然會引起廉頗的不滿了,廉頗是堅定的避秦派:秦國厲害歸厲害,我不惹你就是了,我繞著你走,我去欺負比我還弱小的國家就是了。這似乎也不無道理,可是當時的秦國不滿足於稱霸一方了,他想要的是能夠一統戰國,完成春秋大業。這一點似乎廉頗是沒有考慮到的。

    於是乎,廉頗和藺相如免不了要發生一場大戰。廉頗討厭藺相如原因無非就這兩點了:其一是藺相如不過是憑藉動嘴皮子,地位卻一下子超過了這麼一個身經百戰的老將。其二是他倆的政治觀點是不一樣的。(大家可千萬不要覺得一介武夫就不會有政治立場啊,不要被所謂的一些歷史劇給帶偏了,武將要是沒點計謀,又怎麼會活的那麼風光呢?)

    廉頗不免心生妒忌,但主要原因卻還是政治觀點的不一致。

    所以廉頗開始找藺相如的麻煩,並揚言見他一次打他一次。最終的結果我們都知道,藺相如說了這麼一段話“我連秦王都不怕,又何況是一個小小的廉頗呢?我之所以忍讓他,全都是為了趙國的國家利益啊!”廉頗一聽大為感動,立即向藺相如“負荊請罪”,倆人一拍即合,成為趙王的左膀右臂。

    但是我們仔細分析一下,這些話咱們作為普通人也能說得出來吧,因為這只是一些官話啊!廉頗摸爬滾打三十多年,怎麼能沒發現呢?可廉頗怎麼就突然轉變了態度?甚至於袒胸露乳的上門請罪呢?

    更何況歷史上的廉頗似乎也不是如此的知錯能改啊,歷史上他的可是出了名的暴脾氣!

    “至趙悼襄王時,由於不得志,他先後投奔魏國與楚國,而後老死於楚地,葬於壽春。”這是廉頗的下場,不得志只是表象,其實是因為自己不得寵,新上任的小趙,選擇了更為年輕的樂乘,而且來的第一年就被封為“武襄君”,最終,廉頗氣不過,出走魏國。

    廉頗一生征戰,烈士暮年,但壯心不已,卻未能忠於一國,老年生活十分心酸慘淡。

    這兩件事是不是有什麼共同點呢?但結局卻大不相同。事情的起因都是因為趙王提拔了一個和自己不對付的人,但是結果卻大相徑庭。樂乘藺相如唯一有不同的地方,可能是樂是武將,不懂得謙讓罷了。廉頗氣不過自己不受寵,氣不過人家一來就封君,直接火拼,導致自己和樂乘都出走趙國。更何況這時的廉頗已經六七十歲了。這把年紀尚且又如此耿直,脾氣火爆,那麼他年輕的時候該是多麼火爆呢?但他偏偏就對藺相如如此恭敬呢?這是我們接下來將要討論的重點。

    第一,在那個時期,被封為將軍,卿大夫,只能說你權力大,但是你的地位並不高。因為戰國時期一個人在政治上有成就的主要標誌,並不在於封將拜相,當官說白了你始終是個打工仔,你沒有自己的產業,始終覺得不夠安穩,能夠封爵封君才是最高的賞賜。而廉頗和藺相如這倆兄弟,出身慘淡,一爵難封啊!

    為人臣子,拜將封相固然重要,但是封爵位才是最高的榮譽。

    為什麼說廉頗的出身也是比較慘淡的?大家不妨可以去百度一下,廉頗的出生年份是公元前327年,他直到公元前283年才初露鋒芒。不過打仗嘛,年齡大點也所謂。在對陣燕國,齊國時表現得更是勇敢,可就是封不了爵位。就連著名的“紙上談兵”——趙括趙奢父子也是早早的封君。廉頗直到前251年才被封為信平君。好傢伙,我老了不中用了,才給我一個爵位來糊弄我,這不是侮辱我嗎?所以說廉頗的政治生涯並不得意啊。

    對藺相如而言,他的政治生涯更為心酸了。我們都知道,藺相如只是一個宦官的政客,透過一個太監來入職官場,來進入趙國的政治中心。即使你十分受寵,但還是免不了有很多人對你的看不起,尤其是在一些貴族面前更是感覺低人一等。所以說藺相如的封爵之路更為艱難。

    但是聰明的藺相如卻發現:與己處境相同的廉頗,將極有可能成為自己政治上最大的盟友,只有他倆聯手才能於和趙國的貴族對抗。

    你官位再高,貴族眼裡你也只是“奴才”,始終得不到該有的尊重。

    藺相如能夠明白這一點,所以他才特意把廉頗與秦王作對比並點出當年完璧歸趙的故事,目的就是為了告訴廉頗,咱們要想翻身,就必須得有靠山,而現在我的靠山是趙王,你要是想往上爬,就給我聰明點。

    廉頗的政治嗅覺也是十分敏感的,因為廉頗在官場少說也摸爬滾打了三四十年,倒也是一點就透。明白自己現在和藺相如過不去就是和趙王過不去,於是便有了著名的負荊請罪這一出。意思是也是在告訴趙王:您也做咱的靠山唄,之後加官進爵就靠您了!

    第二,將相和是趙國當時政策的產物,當時的趙國,既不想得罪秦國,也想在其他國家面前充大象。所以,國內“避秦派”和“抗秦派”就必須得維持在一種平衡的狀態下,其中的代表人物就是藺相如和廉頗啊。這是趙王的一次大膽的改革!

    趙惠文王是趙武靈王的次子,是一代明君。

    趙王把所謂的“帝王之術”發揮到了極點,他清楚地意識到如果想要讓自己統治下的人能互相發揮才能,同時又互相制約,那麼實現派系間的平衡佈局就非常重要。不論是避秦還是抗秦都必須要相互制衡,不能讓任何一方過於強大。

    避秦會與秦國走的太近,勢必會引起其他各國的反感。抗秦自然會遭到秦國的反擊。所以只有中和這兩種勢力才能儘可能的使雙方都不得罪。趙王才是擁有大智慧的人啊!

    綜上來看,歷史上所謂的“將相和”,不過是倆從自身的利益出發,並且被趙王加以利用,而造成的將相之間和睦相處,共同守衛趙國的假象。真的就說明了這個情況,所有政治活動的背後都有一雙無形的手在推動著它們,而這雙手,往往都是至高無上的帝王。

    所有的政治活動,看似為人津津樂道,但是蘊藏在背後的利益關係是我們所看不到的,這就是帝王之術!

    雖然我和你合不來,為了各自的利益,所以我們必須是最好的朋友。

  • 2 # 老生談笑

    將相“不和”的原因分為表面原因和實質原因。表面原因: 將相不和的表面原因是藺相如做了上卿,職位比廉頗高。實質原因:實質原因在於廉頗知道後,非常不服氣,處處與他較勁。藺相如是新貴,廉頗是老牌資深貴族。往小了說是因為廉頗自恃自己是武將憑戰功吃飯的,瞧不起憑嘴皮子爬上來的藺相如,大了說是兩個階層矛盾的顯像化。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三句半的格式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