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感動我的過往
記憶就是歷史,記憶就是靈魂! ——題記
思想如同野草纏繞,記憶也如同野草,盡情蔓延,孤獨榮衰。趁著火光沖天的喧囂還未開始,趁著時空的流矢正在稀疏,趁著大地尚有殘餘的正氣,在這個瞬間,走進歷史,走進靈魂,尋覓感動。
(一)上將張自忠
有這樣的一句話:華人的國恥日不是“九·一八”,而是袁督師罹難,市人分食其肉的那一天。活著被人生吃了肉的袁崇煥,被那些自己殫精竭慮、一心保護的人食盡的袁崇煥,彼時彼刻,不知道他的道德體系是否已經崩潰?人世間凡屬於上帝的一切也可以屬於魔鬼。當社會上人人感情熱烈的時候,他們自以為天經地義的盲動,往往失了理性,做出自己不能認識的罪惡。袁督師的遭遇如是,張自忠將軍亦如是。
“盧溝橋事變”爆發後,將軍奉命留在北平與日寇周旋。其後北平淪陷,將軍所受之非議,今人實難想象。路人皆罵將軍為:“華北特號漢奸”,報紙亦以“張逆自忠”稱之。幼時曾看過一部記張將軍生平的電影,有個片段印象極深:將軍回家,其妻領幾個子女將他堵在門外,令孩子們唾自己的父親,稱:我們家沒有賣國賊,你不是我們家人。時逢天降大雨,將軍臉上雨水縱橫,終一言未發,轉身離去。
事實上,日軍侵佔北平後曾多次要求將軍通電反蔣,皆被將軍嚴詞拒絕。之後,將軍幾經艱險才得以逃離北平。後接任第59軍軍長。回返部隊當天,將軍當眾立誓:“今日回軍,出共同殺敵報國外,是和大家一同尋找死的地方。”以死明志之意,與阮玲玉遺言異曲而同工。
40年5月,將軍寫下最後兩封書信,道: “國家到了如此地步,除我等為其死,毫無其他辦法。更相信,只要我等能本此決心,我們國家及我五千年曆史之民族,決不致亡於區區三島倭奴之手。為國家民族死之決心,海不清,石不爛,決不半點改變。”慷慨激昂。周總理譽之為:忠義之志,壯烈之氣!
隨後將軍以集團軍總司令之高位,親自率部渡河抗敵,於1940年5月16日戰死沙場。是抗日戰爭中犧牲的最高將領,亦是二戰中盟軍犧牲的五十位高階將領之一。當時,將軍身中數彈,為不讓日軍俘獲,舉槍自戕。一代名將,壯烈殉國,所率官兵亦全部犧牲。草木含悲,風雲變色,天地無語,萬眾共泣。即使那兇殘暴虐的日寇也不得不佩服將軍的忠勇,列隊脫帽向將軍遺體敬軍禮。
千秋功過任人評。刀筆之吏苛責“漢奸”張自忠的輕浮之音終湮沒在歷史的滾滾洪流之中。沉澱下來的,是將軍的滿腔熱血,愛國壯志。
張自忠將軍,永垂不朽!
(二)刺客聶政
燕趙多俠士,自古多悲歌。
刺客豫讓行事不成,事主趙襄子應其所求,脫下衣物,豫讓拔劍三躍而擊之,伏劍自殺。是為“擊衣”。與典故同樣名傳千古的是刺客最響亮的口號:“士為知己者死,女為悅己者容。”
其後約二百五十年,美名震撼天下的英雄荊軻誕生。他使為人鄙棄的刺殺事業綻放出無比的光芒。亦留下了“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豪邁悲壯的歌聲。
在他們之間的,是聶政,深井裡的聶政。
聶政不及荊軻悲壯豪邁,不及豫讓驚心動魄。但他比豫讓深沉,比荊軻多情。處在社會底層的聶政,不能與文人說書,不能與武士論劍。在這樣的境遇下,遇到嚴仲子,受到意外的尊重與禮遇,引為知己,接受了嚴仲子的委託。
聶政重“義”,亦重“孝”,重“情”。他以母親的晚年為行動與否的條件。終於,聶母以天年逝世,聶政開始行動。此時,他才知目標為韓相俠累,聶政來到南韓,接近目標。仗劍衝上臺階,縱橫廝殺,擋者披靡。眾護衛無不膽戰心驚,一時之間,竟無人敢上前與之相抗。包括韓相俠累在內,聶政共擊殺數十人,終力盡而亡。
令人不解的是,殺場上,聶政“皮面決眼,自屠出場”,相貌已無法辨認。本來兩人謀事,一人犧牲,嚴仲子已無危險。聶政應該和豫讓一樣有殉義成名的權利,何以要自毀容貌?
謎底是聶政姐姐揭開的。那個時代,人知己,姐知弟。聶姐聽說南韓出事,猜出是弟弟所為。日夜兼程趕至南韓,伏屍痛哭:這是深井裡的聶政。原來聶家僅剩下聶政這個姐姐,聶政所以毀容棄名是不願聶姐受到牽連。聶姐哭曰:我怎能因為懼死,而滅了賢弟之名!自盡於聶政屍旁。
刺殺,在漫長的歲月中更多的屬於弱者。在人類血腥的歷史中,它是弱者在絕境之中,無可奈何之下唯一可能制勝的決死拼鬥,使得公義不致淪喪,強權不致遮天蔽日,呈現著異樣的美。
(三)直筆太史
歷史的真實只有一個,縱使強權隻手可以遮天,也不能湮滅歷史,湮滅真實。
這是一個所有人都能體驗的世界,也是一個無人能體驗完全的世界。在我們生前身後存在的都是無限。生前,無限的光陰已經流逝;身後,還有無限的時光靜靜漂淌。身後之事會將如何,我們無從得知。生前之事,卻可以感受。感受箕山之陰,穎水之陽;感受厚厚黃土掩埋的,王朝遺址覆蓋的,一代又一代太史記載的逝水與輝煌。
太史,歷朝歷代都是一項特殊而極具危險的職業。因為他們的存在,多少忠肝義膽、俠骨仁心得以流芳百世;多少奸詐宵小、無道殘虐終得大白天下。卻也正因如此,多少暴王權臣對其視若仇敵。
即使那奏響“史家絕唱”的司馬太史亦沒能逃脫悲慘的命運,遭受世人無法忍受的刑罰,承受著錐心刺骨的羞辱,卻因身負重任,只能忍辱偷生。直筆書寫歷史,內不避親,外不避仇,亦不為尊者諱,終成千年最偉大之史書,名垂千秋。而其書就的千年歷史之中,不畏強權,直筆書寫的同行亦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其可歌可泣可敬可嘆之處,比之太史公亦不遑多讓。
《史記·卷三十二·齊太公世家》有這樣一段故事:權臣崔杼縱容門客殺死君主莊公,齊太史直書:“崔杼弒莊公。”彼時,崔杼權傾天下,即君王亦畏之三分,聞一小小史官竟敢與己作對,怎不惱羞成怒?命人將太史殺害。虎父尚且無犬子,龍兄何曾有鼠弟?太史有弟,繼兄遺志,亦據實續記。權臣更怒,欲殺一而儆百,又將太史之弟殺害。然有二兄在前為楷,幼弟又怎肯屈於權貴階下?太史之幼弟亦如二兄。即使權傾天下的崔杼,也終於無法可施。齊國太史,一門英烈,感天動地。正義戰勝強權,公道得以伸張。歷史沒有記下三兄弟的姓名家世,他們卻記下了歷史的真實。齊之太史不畏強權,用自己的鮮血與生命捍衛了歷史的尊嚴,捍衛了歷史的真實,其自身也為歷史演繹了一段豪邁悲壯的故事。
泱泱中華,數千年文明。二十四史,字裡行間,記載著過往的真實。我們不應忘記,那是用鮮血書就的過往,用生命捍衛的真實。
(四)結語
回憶著他們的事蹟,我激動,又悵然若失。
我喜歡閱讀史書,一頁一頁,彷彿看見,夕陽映照下,指揮若定的張自忠將軍;看見,殺場上“皮面決眼”、縱橫披靡的刺客聶政;看見,劍刃加身仍堅如磐石,毫不動搖的齊國太史;更看見,中華文明誕生之初,最高潔的精神便已蘊含其中。捨生取義,一諾千金,以命承諾。中華文化中最有力的格言,經志士鮮血澆灌,終如淬火之鐵,沉水之石,鑄入中華精神。一經現世,定以驚世之美引舉世震撼。那種力量,清冽、潔淨,使人神勇,又使人淚流滿面。
——記感動我的過往
記憶就是歷史,記憶就是靈魂! ——題記
思想如同野草纏繞,記憶也如同野草,盡情蔓延,孤獨榮衰。趁著火光沖天的喧囂還未開始,趁著時空的流矢正在稀疏,趁著大地尚有殘餘的正氣,在這個瞬間,走進歷史,走進靈魂,尋覓感動。
(一)上將張自忠
有這樣的一句話:華人的國恥日不是“九·一八”,而是袁督師罹難,市人分食其肉的那一天。活著被人生吃了肉的袁崇煥,被那些自己殫精竭慮、一心保護的人食盡的袁崇煥,彼時彼刻,不知道他的道德體系是否已經崩潰?人世間凡屬於上帝的一切也可以屬於魔鬼。當社會上人人感情熱烈的時候,他們自以為天經地義的盲動,往往失了理性,做出自己不能認識的罪惡。袁督師的遭遇如是,張自忠將軍亦如是。
“盧溝橋事變”爆發後,將軍奉命留在北平與日寇周旋。其後北平淪陷,將軍所受之非議,今人實難想象。路人皆罵將軍為:“華北特號漢奸”,報紙亦以“張逆自忠”稱之。幼時曾看過一部記張將軍生平的電影,有個片段印象極深:將軍回家,其妻領幾個子女將他堵在門外,令孩子們唾自己的父親,稱:我們家沒有賣國賊,你不是我們家人。時逢天降大雨,將軍臉上雨水縱橫,終一言未發,轉身離去。
事實上,日軍侵佔北平後曾多次要求將軍通電反蔣,皆被將軍嚴詞拒絕。之後,將軍幾經艱險才得以逃離北平。後接任第59軍軍長。回返部隊當天,將軍當眾立誓:“今日回軍,出共同殺敵報國外,是和大家一同尋找死的地方。”以死明志之意,與阮玲玉遺言異曲而同工。
40年5月,將軍寫下最後兩封書信,道: “國家到了如此地步,除我等為其死,毫無其他辦法。更相信,只要我等能本此決心,我們國家及我五千年曆史之民族,決不致亡於區區三島倭奴之手。為國家民族死之決心,海不清,石不爛,決不半點改變。”慷慨激昂。周總理譽之為:忠義之志,壯烈之氣!
隨後將軍以集團軍總司令之高位,親自率部渡河抗敵,於1940年5月16日戰死沙場。是抗日戰爭中犧牲的最高將領,亦是二戰中盟軍犧牲的五十位高階將領之一。當時,將軍身中數彈,為不讓日軍俘獲,舉槍自戕。一代名將,壯烈殉國,所率官兵亦全部犧牲。草木含悲,風雲變色,天地無語,萬眾共泣。即使那兇殘暴虐的日寇也不得不佩服將軍的忠勇,列隊脫帽向將軍遺體敬軍禮。
千秋功過任人評。刀筆之吏苛責“漢奸”張自忠的輕浮之音終湮沒在歷史的滾滾洪流之中。沉澱下來的,是將軍的滿腔熱血,愛國壯志。
張自忠將軍,永垂不朽!
(二)刺客聶政
燕趙多俠士,自古多悲歌。
刺客豫讓行事不成,事主趙襄子應其所求,脫下衣物,豫讓拔劍三躍而擊之,伏劍自殺。是為“擊衣”。與典故同樣名傳千古的是刺客最響亮的口號:“士為知己者死,女為悅己者容。”
其後約二百五十年,美名震撼天下的英雄荊軻誕生。他使為人鄙棄的刺殺事業綻放出無比的光芒。亦留下了“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豪邁悲壯的歌聲。
在他們之間的,是聶政,深井裡的聶政。
聶政不及荊軻悲壯豪邁,不及豫讓驚心動魄。但他比豫讓深沉,比荊軻多情。處在社會底層的聶政,不能與文人說書,不能與武士論劍。在這樣的境遇下,遇到嚴仲子,受到意外的尊重與禮遇,引為知己,接受了嚴仲子的委託。
聶政重“義”,亦重“孝”,重“情”。他以母親的晚年為行動與否的條件。終於,聶母以天年逝世,聶政開始行動。此時,他才知目標為韓相俠累,聶政來到南韓,接近目標。仗劍衝上臺階,縱橫廝殺,擋者披靡。眾護衛無不膽戰心驚,一時之間,竟無人敢上前與之相抗。包括韓相俠累在內,聶政共擊殺數十人,終力盡而亡。
令人不解的是,殺場上,聶政“皮面決眼,自屠出場”,相貌已無法辨認。本來兩人謀事,一人犧牲,嚴仲子已無危險。聶政應該和豫讓一樣有殉義成名的權利,何以要自毀容貌?
謎底是聶政姐姐揭開的。那個時代,人知己,姐知弟。聶姐聽說南韓出事,猜出是弟弟所為。日夜兼程趕至南韓,伏屍痛哭:這是深井裡的聶政。原來聶家僅剩下聶政這個姐姐,聶政所以毀容棄名是不願聶姐受到牽連。聶姐哭曰:我怎能因為懼死,而滅了賢弟之名!自盡於聶政屍旁。
刺殺,在漫長的歲月中更多的屬於弱者。在人類血腥的歷史中,它是弱者在絕境之中,無可奈何之下唯一可能制勝的決死拼鬥,使得公義不致淪喪,強權不致遮天蔽日,呈現著異樣的美。
(三)直筆太史
歷史的真實只有一個,縱使強權隻手可以遮天,也不能湮滅歷史,湮滅真實。
這是一個所有人都能體驗的世界,也是一個無人能體驗完全的世界。在我們生前身後存在的都是無限。生前,無限的光陰已經流逝;身後,還有無限的時光靜靜漂淌。身後之事會將如何,我們無從得知。生前之事,卻可以感受。感受箕山之陰,穎水之陽;感受厚厚黃土掩埋的,王朝遺址覆蓋的,一代又一代太史記載的逝水與輝煌。
太史,歷朝歷代都是一項特殊而極具危險的職業。因為他們的存在,多少忠肝義膽、俠骨仁心得以流芳百世;多少奸詐宵小、無道殘虐終得大白天下。卻也正因如此,多少暴王權臣對其視若仇敵。
即使那奏響“史家絕唱”的司馬太史亦沒能逃脫悲慘的命運,遭受世人無法忍受的刑罰,承受著錐心刺骨的羞辱,卻因身負重任,只能忍辱偷生。直筆書寫歷史,內不避親,外不避仇,亦不為尊者諱,終成千年最偉大之史書,名垂千秋。而其書就的千年歷史之中,不畏強權,直筆書寫的同行亦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其可歌可泣可敬可嘆之處,比之太史公亦不遑多讓。
《史記·卷三十二·齊太公世家》有這樣一段故事:權臣崔杼縱容門客殺死君主莊公,齊太史直書:“崔杼弒莊公。”彼時,崔杼權傾天下,即君王亦畏之三分,聞一小小史官竟敢與己作對,怎不惱羞成怒?命人將太史殺害。虎父尚且無犬子,龍兄何曾有鼠弟?太史有弟,繼兄遺志,亦據實續記。權臣更怒,欲殺一而儆百,又將太史之弟殺害。然有二兄在前為楷,幼弟又怎肯屈於權貴階下?太史之幼弟亦如二兄。即使權傾天下的崔杼,也終於無法可施。齊國太史,一門英烈,感天動地。正義戰勝強權,公道得以伸張。歷史沒有記下三兄弟的姓名家世,他們卻記下了歷史的真實。齊之太史不畏強權,用自己的鮮血與生命捍衛了歷史的尊嚴,捍衛了歷史的真實,其自身也為歷史演繹了一段豪邁悲壯的故事。
泱泱中華,數千年文明。二十四史,字裡行間,記載著過往的真實。我們不應忘記,那是用鮮血書就的過往,用生命捍衛的真實。
(四)結語
回憶著他們的事蹟,我激動,又悵然若失。
我喜歡閱讀史書,一頁一頁,彷彿看見,夕陽映照下,指揮若定的張自忠將軍;看見,殺場上“皮面決眼”、縱橫披靡的刺客聶政;看見,劍刃加身仍堅如磐石,毫不動搖的齊國太史;更看見,中華文明誕生之初,最高潔的精神便已蘊含其中。捨生取義,一諾千金,以命承諾。中華文化中最有力的格言,經志士鮮血澆灌,終如淬火之鐵,沉水之石,鑄入中華精神。一經現世,定以驚世之美引舉世震撼。那種力量,清冽、潔淨,使人神勇,又使人淚流滿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