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文史磚家

    按照慣常思維來分析,砸碎殖民統治的“枷鎖”,爭取本地的民族解放、獨立建國,理應是各殖民地國家民眾共同的呼聲,為了實現這個終極目標,即使獻出生命也在所不惜。但凡事都有例外,在大洋洲便有一塊殖民地,雖然有機會擺脫殖民統治,但卻死活不肯獨立。這個地方,便是新喀里多尼亞。

    新喀里多尼亞位於大洋洲東南部,南迴歸線附近,西距澳洲東海岸1500公里,北、東、南三面分別隔海與巴巴新幾內亞、索羅門群島、萬那杜、斐濟、東加、紐西蘭相望,面積約1.86萬平方公里,人口約28萬,首府為努美阿。新喀里多尼亞本是卡納克人的聚居地,1774年被英國著名Nautilus庫克發現,1841年起開始淪為法國的殖民地,1957年成為法國的海外領地。

    二戰結束後,民族獨立和解放運動在全球興起,除個別荒涼偏遠、人煙稀少的島嶼外,幾乎都宣佈獨立,甚至連缺乏自我生存能力的彈丸小島諾魯、吐瓦魯都擺脫英國的統治,建立起屬於自己的國家。但令人無比詫異的是,地廣人眾、資源豐富的新喀里多尼亞卻淡然地置身事外,根本看不到獨立的跡象,甚至還主動加強與宗主國的政治聯絡。

    其實,新喀里多尼亞內部並非沒有要求獨立的群體,比如,代表原住民卡納克人利益的政黨-卡納克社會主義民族解放陣線,多年來一直尋求擺脫法國的統治而獨立,為此不惜訴諸於議會鬥爭、大規模罷工等行動。然而,在2018年底舉行的獨立公投中,多達56.4%的選民反對獨立,使獨立派鎩羽而歸。那麼問題來了,新喀里多尼亞為何如何抗拒獨立呢?歸結起來,大致有以下三點原因:

    經濟原因。縱觀大洋洲各國,除澳洲和紐西蘭外,其他國家的經濟發展都很不樂觀,民眾的生活水平比較低。就人均GDP而論,巴巴新幾內亞、索羅門群島、萬那杜、斐濟、東加5國的總和為18485美元,僅相當於新喀里多尼亞的1/2強(35436美元)。考慮到中國目前的人均GDP為10000美元,那麼新喀里多尼亞的人均收入是我們的3倍多。

    新喀里多尼亞之所以如此富有,在於每年能從法國政府手中獲得高達12億歐元的補貼,並藉助法國是歐盟成員國的關係,其商品和服務貿易還能在歐盟範圍內享受各種稅率優惠政策,然而一旦它宣佈獨立,勢必會失去這兩大塊豐厚的收益。所以,享受“紅利”的新喀里多尼亞民眾對不確定前途的獨立毫不感冒,他們在意的,是切實可見的經濟利益

    安全考慮。在歐洲殖民擴張時期,英國、荷蘭、法國和德國都對新喀里多尼亞心生覬覦,二戰期間日本也曾嘗試入侵,如果不是法國堅定不移地維護其主權,該地很可能早被列強瓜分。雖然除法國之外的列強都先後退出大洋洲,但難保區域內大國不會對新喀里多尼亞存有非分之想,一旦法國撤出的話,那麼小國寡民的它能否有尊嚴地生存下去,都將成為一個大難題。

    正因如此,新喀里多尼亞的民眾並不希望脫離法國,同時還放心大膽地把防務交由它來管理。根據2000年的資料,法國在新喀里多尼亞駐軍達3100人,一旦有外敵入侵,他們必然會肩負起維護當地安全的責任。當然,在新喀里多尼亞駐有一支頗具規模的軍隊,也是法國作為全球大國的象徵之一,對於維護它的形象,同樣具有重要的意義

    民族感情。早在1852年起,法國便在新喀里多尼亞建立監獄,將大量的本土囚犯押解至此,讓他們從事各種勞役,而當1864年島上發現儲量豐富的鎳礦後,更是吸引大量追求財富夢的法華人遷居此地。在此後數十年間,雖然有很多法國囚犯或移民死於各種熱帶疾病,但還是有大批人頑強地活下來,並在當地繁衍生息,成為新喀里多尼亞重要的人口組成部分(占人口總數的34.5%)。

    跟本地土著居民相比,法國囚犯或移民的後裔榮譽感、集體觀念很強,對宗主國懷有強烈的認同感。雖然他們在人數上不佔優勢,但受教育水平卻遠高於土著民,政治參與的熱情更高,也更希望加強與法國的政治、經濟和文化聯絡。正是這份濃厚的民族歸屬感,使得他們能有效地遏制住原住民的獨立傾向

    總之,就現實情況來分析,保有新喀里多尼亞可使法國繼續維持在大洋洲的存在感,牢固樹立其世界大國的形象,而新喀里多尼亞若不獨立,便可以繼續獲得切實的經濟利益和安全保障,對雙方來講堪稱雙贏。正因如此,世人也可以理解,為何新喀里多尼亞會漠視世界潮流,堅決不肯獨立。

    參考資料:《新喀里多尼亞局勢和法國的對策》、《新喀里多尼亞獨立歷程及前景分析》等。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評價是枝裕和的電影《無人知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