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239248140

    謝謝邀請,歷史大家都清楚。個人認為長平之戰後應該真正到了戰國後期。因為從那開始秦吞併六國真正拉開了序幕,無人能擋。從抵抗的強度來說,楚國要比趙國強大一些。趙國高度比楚國高,有一個精彩的起伏。但楚國厚度更厚,地大物博。到了滅國時才迸發出了潛力。個人認為楚國更強。

  • 2 # 而知而行的歷史

    戰國,從公元前453年韓趙魏三家滅智伯瓜分晉國開始,也有一說從公元前403年韓趙魏三家廢黜晉靜公,將晉室土地全部瓜分,而且獲得了周天子的承認為開始,表現為以西周開始的以禮樂制度為秩序的的封建社會的基礎遭到了破壞,中國社會開始沿著中央集權社會的方向演進,一直到公元前221年,秦始皇一統六國,完成全國規模的中央集權,郡縣治國,流官管民。

    這中間一共有230多年,禮崩樂壞的結果是各國混戰不休,兼併攻伐,同時各個國家君主為富國強兵,尊重人才,大爭之世也給各家學說提供了大的歷史舞臺,出現了百家爭鳴的局面,是中國思想界的第一次黃金時期,其影響延續至今。

    按照大的歷史事件,戰國早期,中期和晚期區分。公元前341年馬陵之戰為早期和中期的分界線。這段時間是魏國作為霸主,耀武揚威的一百多年。

    公元前284年的五國伐齊之戰是為中期和晚期的分界線。這段時間是秦國崛起的時間,與齊國互稱東西二帝。齊國被滅復國後,不再關心時局,導致東方六國被秦國逐一滅國。

    公元前284年到公元前221年為戰國後期階段。這段時間是秦國獨大,東方各國開始頻繁合縱抗秦。

    以這個階段劃分,戰國後期的60多年裡,秦國綜合國力佔壓倒性優勢,趙國的軍事實力可以與秦國匹敵,排第2,楚國雖然大不如前,但是在攻滅越國,盡有江東後憑藉地大物博,綜合國力可排第3。

    800年楚國混到這個份上,也是因為出了堪稱奇葩的楚懷王,這個古典禮樂制度培養出來的大國國王,不幸出生在了禮崩樂壞的時代,害得一個蒸蒸日上的國家被坑慘了。

    諡號中,對於懷的解釋。

    懷:執義揚善曰懷;慈仁短折曰懷;慈仁知節曰懷;失位而死曰懷;慈仁哲行曰懷;民思其惠曰懷。

    楚懷王他爹,楚威王時期,繼承其父楚宣王的遺志,連敗魏,齊兩大國,楚國一舉從百年前被吳國伍子胥攻破國都的頹勢中恢復過來,成為戰國首強,隱約成霸。當時秦國是秦惠王時期,商鞅已死,變法進入到關鍵實施期。

    到了公元前329年,楚懷王繼位,一開始也是有聲有色,國土擴張,軍力強大,可是晚期,被秦國破壞與六國的合縱,三戰皆敗於秦,國力大損。最後又不聽屈原等人勸告,執意前往武關與秦會盟,被秦國扣押為人質。畢竟是秦王舅舅,看的不嚴,跑了,結果趙國不敢收,魏國不讓進,又被抓回去了,三年後病死。

    楚懷王之後,楚國國勢在秦國,魏國,南韓,齊國的不友好態度下,江河日下,勉強度日,甚至公元前278年,連都城郢都給丟了,跑到了壽春,又延續了50多年。但是瘦死的駱駝比馬大,楚國底子厚,能人多,到最後也能湊出40多萬人跟秦人決戰,是秦國統一過程中除了趙國之外最為兇險的一戰,也是很有實力的。

    再說趙國,是典型的不作就不會死的國家。公元前326年十五歲的趙武靈王繼位,開始了胡服騎射的偉大改革。千餘年後,1903年,梁啟超甚至稱之為黃帝以後的第一偉人。

    因為胡服騎射,使得當時趙國的軍隊戰鬥力立刻跟打了雞血一樣。隨之而來的就是開疆拓土,北邊大破林胡,樓煩,建立了騎兵基地,東北滅了中山國,一直把國土延伸到東海之濱,壓的齊國抬不起頭來。中原的老霸主魏國,早已不復當年之勇。而同宗秦國,雖然也強大了,但是在軍力上,趙國還是穩穩的壓過秦國一頭。一時間,趙國儼然成為北方新霸主,合縱新領袖,趙武靈王甚至還化妝到秦國檢視虛實,準備從包頭南下,打秦國的閃擊戰,滅了秦國。這時期的趙國,風頭一時無兩。

    可是,好運不長久,美人恨遲暮,秦國連續6代都是明君,趙國就不行了。趙武靈王晚年,愛心氾濫,在立儲事上犯了大糊塗,導致國家內亂,國力受損。所以他的諡號裡的靈字,意思就是,亂而不損,曰靈。

    到了公元前262年的長平,戰國最後的一哥,二哥開始了最後的決戰了。對於秦國是有備而來,而趙國明顯對傾國之戰的殘酷性準備不足,導致這場中國古代史上規模最大的圍殲戰以趙國損失45萬精銳兵士為結局,這可是趙國半個多世紀積累的精華,一旦廢棄,再難挽回。縱然有李牧,龐援等人的勉力支撐,也無力迴天,就像同時期的漢尼拔說的,我不斷的取得勝利,別人不斷的向我恭賀勝利,可是我卻不停的流血,最終要失血而死。

    當時的趙國就是如此,在秦國絕對優勢的綜合國力的碾壓下,趙國的亡國只是時間問題,一兩個優秀的將軍挽救不了一個加速墜落的國家。李牧,生得其時,死非其時。

    戰國後期,秦國搞定了趙,楚,天下一統趨勢,無人可阻擋了。

    論國土,人口,兵士戰力,秦國並不比東方六國更出色,甚至到後期,秦國也不能在各個方面完勝諸國聯軍,但是秦國勝在社會制度,這是商鞅變法打下的基礎,中央集權的社會制度,在最短的時間裡讓社會迸發出了強大的潛力,如商鞅所說,利出一孔,而國君系之。而與此同時,東方六國還在中央集權與貴族封建政治的泥淖中掙扎,如果假以時日,東方六國也會完成中央集權的改革大業,但是秦國沒有給他們更多的時間。

    秦始皇統一六國後,中國延著中央集權的的道路與西方漸行漸遠。中央集權是一種社會治理模式,可是直到清朝雍正時設立軍機處,達到君主集權的極大反動,造成國家因一人興,一人亡的困局中,迎來了中國的近代史。

  • 3 # 邊緣探索者

    國家的實力並不是永恆的,會隨著時間的改變而變,戰國初期趙國算不上號,只能跟在魏國後面撿撿漏,如果和地大物博的楚國單挑,自然是不行的,不過胡服騎射後的趙國,那就不是死氣沉沉的楚國能比的。總的來說,趙國抓住了變革機會,楚國沒有。如果楚國的吳起變法能成功,它的威力不亞於秦國。

  • 4 # 立志成蟲

    論軍力趙國強,即使長平之戰以後,趙國藉著邯鄲戰役的勝利還曾收復上黨,李牧也重創過秦軍。楚國的國力比趙國強,扛的時間長些,秦國也是出動60萬大軍才能滅楚的

  • 5 # 蝸牛篆圈

    秦對趙共發動4此大規模討伐戰爭。

    第一次:公元前236年,由王剪帥30萬大軍,兵分三路,佔領闕與,安陽等地推進之至邯鄲南,受趙20萬大軍抗擊,無法前進,就此罷兵。第二次,公元前234年平陽之戰,趙被斬首10萬。趙平陽受挫後,啟用名將李牧,於宜安給秦幾乎以毀滅性打擊,使趙國內得以穩定。第三次,公元前232年李牧在太原,平陽與秦對戰,趙李牧勢不可擋,完勝秦軍。但由於趙兵力難以補給,無法持久作戰。第四次公元前229年秦派遣王剪,楊瑞和分南北兩路大軍分別推進至趙堵都邯鄲南北,趙軍在李牧統帥下,苦戰秦軍至勝負未分。遂秦改變策略使用反間計,使趙王罷免並殺害李牧,自毀長城,招致亡國之痛。

    雖秦名將王剪智勇過人,但趙國之長城李牧簡直神一般的存在,使秦無法前進半步。若非趙王昏庸顛倒的錯殺李牧,勝負不得而知。然戰場沒有如果。

    楚為南部大國,擁有與秦一爭高下的實力。秦對楚發動倆次大規模討伐戰爭。第一次啟用年輕將領李信帥20萬眾發伐楚,並以蒙恬輔佐。楚軍統帥項燕在堂溪給秦以沉重打擊,虧蒙恬軍掩護,李信才不免被俘。

    第二次秦始皇重新啟用老將王剪帥60萬眾,轉先期戰略防禦為進攻,經一年多作戰,使南方赫赫強國楚冰消瓦解。

    無論從趙,楚綜合國力,統帥能力,部隊戰鬥力,個人感覺趙均勝楚一籌。

  • 6 # 是你的小可愛呀3

    這個沒法直接做比較,論綜合實力 楚國完全碾壓趙國,楚國佔地五千裡,帶甲百萬,這是北方的趙國所完全沒有,也不可能做到的。楚國最輝煌時期非楚威王莫屬了,北震懾秦國,秦國不敢有什麼動作,東打敗了齊國,滅了越國。周邊都是服服帖帖。

    再來看看趙國 趙國前期存在感不強,老大哥魏國的小弟,偶爾被扁,旁邊還有打不死的小強中山國,直到那個偉大的男人 趙武靈王時期 透過胡服騎射 軍事改革,有了質的飛躍,順利的滅掉肘腋之患的中山國,甚至有想透過北方方向滅掉秦國的打算,不可為牛逼。後來與秦國的交戰中,亦沒有落的下分,在趙奢領導下打贏了閼與之戰,後長平之戰雖敗,但秦國也是慘勝,付出慘重的代價,前前後後持續了五年,對於其他國家來說簡直不可想象,趙國單兵作戰能力僅次於秦國,加以優秀的騎兵作戰能力,能讓秦國吃了不少苦頭,大後期的李牧更是,直到使出反間計。趙亡。

  • 7 # 唐人聊歷史

    戰國時期有200多年曆史,七國之間的實力也在不斷變化,要論楚國與戰國誰更厲害,這要看處於什麼時間,這麼說吧,我把戰國分為兩個時期,前期和後期,趙武靈王胡服騎射就是分界線。

    戰國前期,我們知道楚國佔地五千裡, 帶甲者百萬,古代打仗靠的就是人口,楚國佔地廣,人口多,自然強。而趙國只是晉分裂而來的一部分,前期只是一個小國弱國,所以這一時期,楚國強於趙國,並且強很多。

    直到趙國趙武靈王胡服騎射改變了這一局面,趙國與匈奴接壤,時常會面對北方匈奴的侵犯,匈奴作戰不穿盔甲,十分輕巧靈活,趙軍面對匈奴常常會吃大虧。趙武靈王明白了這一點,便主張向胡人學習,這便是胡服騎射。胡服騎射使趙軍國力大增,不僅趕走了胡人,還吞併了中山國。

    而原本強大的楚國,在和秦國的較量中,多次損兵折將,只能割地議和,早已不復當年霸主的姿態。所以在趙武靈王胡服騎射之後,趙國實力要強於楚國。

    風水輪流轉,只有不斷學習,不斷進步,才會強大。如果滿足於現狀,就遲早會被別人超越。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陸績懷橘的原文及註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