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歷史深度揭秘
-
2 # 浮沉的歷史
首先我認為長平之戰所謂趙軍被坑殺四十萬士兵的這個資料,肯定是有水分的,而且這還不是一點點水。長平之戰有四十萬趙軍已經是個不可思議的數字了,更何況這四十萬趙軍是在投降後被坑殺的。長平之戰的所以隱情都早已埋藏在了歷史深處,我們只能從歷史記載中進行推測,下面我們就來仔細論述一下長平之戰趙軍人數之迷。
作為最權威的戰國史書,關於長平之戰的趙軍被坑殺的人數在司馬遷的《史記》各處都記載是為四十多萬人,但是這個數字以當時趙國的人口比例來說是根本不可能達到的。
據估計,當時趙國是總人口數量大概為300萬左右,如果趙軍真有四十五萬人,那就佔到了趙國總人口的15%。如果一家五口來計算,那麼這次長平之戰的人口損失對於趙國來說是滅頂之災,因為這意味著趙國差不多每家每戶都損失了一個精壯男子。壯勞力對於古代農業社會來說,是整個社會的基礎,就算秦軍不繼續進攻趙國,那麼趙國也因次年沒有勞動力耕作而最終崩潰。
在長平之戰後不久,趙軍居然不可思議的與秦軍在邯鄲之戰中鏖戰了將近一年的時間,試問經歷了長平之戰大敗的趙軍,此時在怎麼再次組建的軍隊?糧食又是哪裡來的?因此長平之戰趙軍根本就不可能損失四十五萬大軍。
那麼問題來了,司馬遷大師在《史記》裡面的資料該怎麼解釋呢?有人會認為所謂趙軍人數極有可能司馬遷是胡編亂造,司馬遷在史書裡面的資料都是很不可靠的。在這裡我想多說幾句,司馬遷作為中國優秀的歷史學者,在有記載的情況下是不可能亂說的,這個情況在《史記》裡面也是多的:例如在《楚世家》中的多次秦楚之戰,人數都是很可靠的;在秦滅六國的戰爭中,由於歷史記載的缺失,司馬遷沒有記載過任何一個有關各國軍隊數量的具體資料。那麼也就是說,在司馬遷看到的史料中,長平之戰趙軍損失確實是有四十多萬人。那麼所謂的“趙軍”,就要打個大大的問號了。在古代戰爭中,為了誇大自身的實力,很多情況下會將後勤人員和一線戰鬥人員都統計為軍隊的總人數,所以被坑殺的趙軍可能也包括了大量的後勤人員。
另外,白起在計劃屠殺趙軍降卒時說過:“前秦以拔上黨,上黨民不樂為秦而歸趙;趙卒反覆,非盡殺之,恐為亂。”可見這次屠殺事件,這裡的上黨民眾有過投降秦國後反叛到趙國的經歷,而此時都被編入了趙軍,也就是白起所謂的“趙卒反覆”。
在之後還有“遺其小者二百四十歸趙”,這裡的“小者”應該是上黨民眾的小孩,而不可能來自是趙國軍隊。
以上兩個歷史細節都說明了一個被忽視的事實,那就是南韓上黨被屠殺的民眾極有可能也被算到了趙軍裡面。所以南韓上黨民眾+趙軍後勤人員+正規趙軍,那麼就差不多有四十多萬人了。
-
3 # 清晨如風195
眾所周知長平之戰,是歷史上規模最大,也是最慘烈的一場戰爭了。長平之戰決定了趙國的未來命運,也成就了一代戰神霸氣的赫赫威名,也將趙括打入了萬劫深淵。 但長平之戰秦軍到底有多少,一直是個謎,見過有書五十萬的,有百萬的,有六十萬的,眾說紛紜,各執一詞。白起坑殺40萬趙軍降卒其實是在謊報戰功。從戰事進展來看,長平之戰趙軍突圍後,秦軍還在忙於佔領上黨、太原之時,秦昭王卻不讓已經拼盡全力的秦軍休整,也不管孫子正在趙國為人質,就急忙下令命五大夫王陵攻打邯鄲城。 秦昭王為何會有此決定?應該是得到自家戰報,相信趙軍主力已被全殲在長平,邯鄲城唾手可得。可結果卻是久攻不下,為此秦昭王命白起接替王陵,繼續攻打邯鄲,可白起卻拒絕了,不能不讓人懷疑其心中有鬼。我們來看白起給出的拒絕理由:
1、“邯鄲實未易攻也。”當年經常打敗戰的魏惠王在並未重創趙軍的情況下,就曾攻陷過邯鄲城,而且邯鄲城又沒有高山險阻可以據險而守。 2、“且諸侯救日至。”請問白起又是如何斷定諸侯救兵馬上就到?長平大戰時咋不見他害怕諸侯救兵?而實際上魏無忌竊符救趙是一年以後的事了。 3、“今秦雖破長平軍,而秦卒死者過半,國內空。”白起不是把趙國主力45萬大軍都殺光了嗎?趙國豈不更空?以秦軍剩下的一半兵力25萬,還打不過邯鄲城的一群老弱婦女? 4、“遠絕河山而爭人國都,趙應其內,諸侯攻其外,破秦軍必矣。不可。”此時的秦軍已經拿下了武安、上黨、太原,何來的遠絕河山?武安離邯鄲只有30公里,而且是一馬平川毫無阻隔。
這些理由給的都十分牽強。之後秦昭王還派宰相范雎上門勸說,可白起卻稱病拒絕,沒辦法的秦昭王只好下令增兵,仍無進展後,派大將王齕接替了王陵,可猛攻邯鄲城數月同樣沒能拿下。秦昭王再次強令白起出戰,遭拒絕後,又讓范雎去勸說,結果還是一樣被拒絕。 如此一來豈不奇怪? 還有司馬遷屬文對此其實也早有暗示,那就是其六世祖司馬靳因坑殺趙國降卒一事,和白起被同時賜死。
《史記》中對此是這樣記載的,“靳與武安君阬趙長平軍,還而與之俱賜死杜郵。”實際上,白起和司馬靳被賜死,是在長平之戰兩年多之後,是在邯鄲大敗,上黨、太原等河內之地丟失後,秦昭王發怒才賜死二人的。
大家都說白起被賜死是因為功高震主,那司馬靳呢?無名鼠輩何來功高震主?很顯然,司馬遷這是在暗示,其先祖和白起的死,和當年在長平之戰中坑殺趙軍有關。
合理的解釋應該是這樣的:此時秦昭王的孫子子楚從邯鄲城逃了回來,告知了趙國的真實情況,而且緊接著秦軍在邯鄲大敗,副將鄭安平率兩萬秦軍投敵,河東郡守棄地逃跑,河內四郡盡數丟失。秦昭王因為早已嘉獎了長平大捷,不肯認錯丟臉,便含糊其辭賜死二人,以懲戒其欺君誤國。
所以說,長平之戰坑殺趙軍降卒40萬是白起在謊報戰功。至於《戰國策》中說范雎從中作梗,延誤了攻打邯鄲的時間,這個從時間上來說,講不通。當時秦軍還沒結束長平之戰,便開始攻打邯鄲了,范雎根本就沒有作梗的時間。
-
4 # 西餐劉顯琨
40萬,人數到底是多少,歷史上也是眾說紛紜。
不過我認為最有說服力的觀點是:古代戰爭是三養一模式。也就是說,一個士兵背後其實是有三個人的後勤給養部隊。也就是說,即使是坑殺了四十萬人,但是裡面只有十萬人的作戰部隊,其他都是後勤部門人員。
不過即使是非戰鬥人員,如此大規模的,有計劃的大量屠殺俘虜的事件,還是十分罕見的,令人不寒而慄的。
從考古發掘的情況來看,長平地區確實存在不少的萬人坑,大大小小好幾處,很多人都是人首分離,保持被捆綁上肢的姿勢死亡的。雖然可能人數統計上有誇張的可能,但是屠殺之慘狀還是基本符合史料記載。
長平之戰後,趙國國力迅速衰敗,幾乎家家都披麻戴孝,青壯年男子所剩無幾。在也沒有哪個國家可以與強大的秦國有決一雌雄的機會了!
回覆列表
秦國是高於六尺五寸就算成年了,按秦尺一尺22.85,就是身高148.5公分以上的人都要參戰。也就是說秦國一出征,國內都看不到一米五以上的男人了。按照進化來說,長得越高,長的越快,上戰場風險越大,死亡率越高。很多人拿大一統王朝的戰爭後勤難度去對比戰國,並不合適。比如漢朝,明朝,遠征漠北隨便就是轉戰數千裡,往返上萬裡都可能,同時沿途沒有成熟的交通網路。而戰國時期的戰爭,也就差不多湖南到湖北,遠點的也就陝西到安徽那種,距離短,又有成熟的道路網路,後勤壓力小很多。實際上長平之戰是一場戰略決戰,真要算時間,從趙國軍隊接收上黨一直算到後面的邯鄲之戰都不過分呢。
趙國到後面連問別的國家借糧都借不到了,才病急亂投醫推趙括去決戰的。長平之戰的結束就是秦軍坑殺四十萬趙軍,邯鄲保衛戰要另算的。長平之戰趙軍之所以缺糧,不是因為趙國缺糧,是因為趙軍糧道被絕了 史記上寫的很清楚,趙國向齊國借糧在戰國策中記載沒有標明時間,應該是在邯鄲保衛戰時發生的,而且趙括決戰純粹就是冒險行為。所以需要不斷擴張,不斷掠奪,還要不斷以徠民政策吸引人口。最後反倒是一統天下後還給崩了。這種極端的政策也只有在戰國那種連年戰爭,所有人都面臨生存危機的情況下才能持續。
至於所說的沒有紙張,事實上現在發現的秦代竹簡反倒驗證了這一點。因為秦代竹簡裡的法律,以及一些戶籍,真的很詳盡,比如人的面貌,出生,家庭結構,服役情況等。你很難想象那是兩千多年前的戶籍。至於那時候的人怎麼做到的,我也不知道。大家要搞清楚一個事實,春秋戰國時代名義上是周王朝,實際上分封的諸侯國都是獨立的,各國看各國就像我們中國看隔壁的日韓等國,但我們都是亞洲國家。這確實要感謝掃六合的秦始皇,和漢高祖劉邦,秦漢時期奠定了我中華民族大一統王朝的基礎(我之前在想,要是戰國時代沒有秦王掃六合,會不會變成歐洲各國那種情況?歷史包括現在很多人對趙括的認識,都認為他戰爭經驗不足,輕率出兵中了白起埋伏,導致趙軍四十六萬被坑殺。
很多人都對春秋戰國沒有什麼概念,戰國時代的國家體制經過春秋時代大規模的磨合和變法形成的一套最適合戰爭的國家體制,所謂的戰國七雄就是當時最瘋狂的七個戰爭瘋子,國與國之間得邊界線都有長城和堡壘,所以到後期滅國戰幾十萬幾百萬規模也很正常,不相信的你可以去看看睡地虎秦簡,事無鉅細,條條都給你規定好,幾月該幹什麼,農忙時節還要抽空軍事訓練,甚至還有發生命案官員應該怎麼做,根據驗屍結果怎麼處理,真的把一個國家戰爭潛力壓榨到極致,很多人都沒組織過大型活動,人越多不一定力量越大,隨著人數的增加,組織難度是呈指數上漲的,不是人越多越好。
其實趙括並不是像傳說的那樣不堪,白起對戰趙軍也死傷二十多萬人,這並不是大勝,以白起的戰爭資歷來說確實高出趙括不少,但是殺四十萬(其實是投降),死傷二十萬也不算高出多少。戰爭打的是銀子,為什麼趙括會輕易進兵呢?秦趙兩國在長平已經對峙了三年左右的時間,雙方都已經疲憊不堪,國力大損,趙國的國力弱於秦國,秦有天府之國的蜀地源源不斷的提供糧食,趙國沒有那樣的產糧地只能自給自足+諸侯國的幫助。長此以往趙國肯定最先支撐不住,趙王之所以換掉廉頗很多人說中了離間計,其實也是趙國的國力支撐不起這樣消耗了,我們都知道廉頗善於打防守,趙王屢次要求廉頗主動出擊,廉頗都認為時機不夠,趙王沒有辦法才換了趙括,並且再三要求主動出擊,這才導致這樣的結局。
白起沒有那麼神,趙括沒有那麼次。其實趙括在長平之戰中的反應已經很有天賦了。此外軍隊被圍四十多天,還能組織軍隊為四部分輪番突圍而不亂,也能體現出很強的治軍能力。更主要的是,長平之戰太超前了,很多人只能蔥戰場的角度理解長平之戰,無法跳出戰場從其他維度來看長平之戰。主要是真的坑了40萬趙軍,按照趙國200萬人口算,五分之一的人口損失,加上作戰主要是青壯年人口,勞動力損失太大了,基本上就是一蹶不振。而且後來雖然趙被秦秦圍攻,但是還算打的有來有回,說明還可以拉出部隊,所以損失應該沒有那麼大。所以我覺得長平之戰趙國損失應該沒那麼慘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