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顫動的丹田

    雖然存在很多困難和阻擾,但是崇禎真的硬要逃的話,他還是可以逃到南京的,當年朱家祖宗們南北各建一都也是為了防止有這麼一天,只不過他們的“假想敵”是北元。

    最終崇禎沒有逃原因其實不像很多後來文人分析的那樣複雜,原因就一條——崇禎皇帝還沒有宋徽宗和咸豐那樣不要臉,這哥倆一個撂挑子給自己兒子,一個打著“秋獮”名義避暑,崇禎還要臉,還想到了自己在史書中應該是個什麼形象。

  • 2 # 青梅煮茶客

    大明王朝崇禎帝的敗亡是必然的

    公元1644年,由朱元璋建立的大明王朝走進了第276個年頭。北方持續數年的大面積旱蝗災禍,波及多個省份、此起彼伏的民變起事,加之關外滿清鐵騎的覬覦虎視。這一切都在推著崇禎朝一步步走向末路。

    首先,國家治理上的空前危機。明朝自朱元璋開國以來,歷代延續推行著極其嚴酷的高壓統治,至崇禎朝時,與此前比,有過之而無不及。政治制度血腥暴戾、殘無人道,東西廠、錦衣衛詔獄有如人間地獄,皇帝隨意剝奪人命,並誅連九族,導致朝野人人自危;經濟發展積弊嚴重,社會土地大量被地主豪紳兼併,政府苛捐雜稅多如牛毛,貪官汙吏遍地橫行,加之持續天災,使廣大農民階層長期處於水深火熱、命運悲憐的境地。國內官逼民反、邊境強夷窺測,大明王朝的統治根基在日益動搖。

    其次,軍事作戰上的連連失利。明朝末年,面臨的國家安危形勢已經十分嚴峻,北方的滿清步步逼近山海關,而南面大規模的農民起義軍也已成烽火燎原之勢,官兵在各路戰場上節節敗退。長期的兩線作戰,使得國庫空虛、入不敷出,大量拖欠軍餉使得軍隊人心渙散、戰力低下。在李自成率領幾萬義軍的凌厲攻擊下,曾經十分強悍的明朝官兵不堪一擊,大同、宣府、昌平等邊鎮接連開門請降。在京師已處十分危急之緊要關頭,包括吳三桂、王永吉、唐通等各地奉詔進京勤王的總兵邊將個個消極應付、進兵緩慢,甚至來不及與農民起義軍接觸,北京已然城破失陷。

    此外,君主作為上的丟分失信。崇禎心胸狹窄、剛愎自用、性情冷酷。《明史》上說:“且性多疑而任察,好剛而尚氣。任察則苛刻寡恩,尚氣則急遽失措。”喜歡聽好話,一些官員便投其所好,直至欺君妄上。京城暴發了大面積的鼠疫,大街上到處驚現屍體遍地無人掩埋的慘景,崇禎竟然渾然不知。聽信饞言、心懷疑忌,在位期間,頻繁更迭閣部臣僚,誅殺督撫大吏。竟將抗清名將袁崇煥下詔獄處死,無疑是自毀長城。崇禎在位期間也算得上兢兢業業、勤勉勤儉,但正如一些學者所言:在思宗身上,機智與愚蠢,膽略與剛愎,高招與昏招,兼而有之。”在君臣屢次廷議朝廷南遷問題上,崇禎既心懷小心思,不想背上後世的罵名而主動提議,又因一貫的委過於人,而阻塞了臣子們的建議,導致錯過南遷的時機。崇禎帝在無望無奈之下,將自己的妃子和公主殘忍地揮劍盡戮,然後選擇在煤山上結束了自己的生命。

    如此看,明朝到崇禎一代,實在已是無力迴天,崇禎帝南遷不成終致國破而亡也是必然的。也算實踐了其“君王死社稷、天子守國門”的理念和信條。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30-40萬的買suv哪款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