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我不叫慧達
-
2 # 歷史研習社
眾所周知,首都作為國家政治文化(甚至經濟)的中心,地位獨一無二。然而遼政權為何同時會有五座都城(上京臨潢府、東京遼陽府、南京析津府、中京大定府、西京大同府)呢?契丹原先為中國東北地區遊牧民族鮮卑人中的一支,生產生活水平較為低下。但是其卻憑藉著族群內部密切的組織與高效率的動員機制很快崛起於草原之上,並逐漸對外擴張。(唐時的東北亞形勢圖,此時契丹還未崛起)在十世紀初,其利用唐朝滅亡所帶來的中原混亂局面而出兵華北,更為其勢力發展的下一個高峰奠定了基礎。不久,當時的華北漢人軍閥石敬瑭為換得契丹的軍事支援而將西北與華北大片土地割給契丹,契丹政權也隨之成為了一個囊括農耕區與遊牧區的“二元”大帝國。契丹的擴張征服中也並不是窮兵黷武,其也在積極的吸收與學習被征服區的先進文化等。很快,建立“國家中心”首都的概念便被其所採納。在契丹政權的開創者耶律阿保機時,便將其民族的發源地臨潢府(今內蒙古赤峰市林東鎮)設為了政權的“皇都”(上京)。但是都城設立所產生的問題也紛紛接踵而至,首當其衝的便是對於廣闊國土控制的一種力不從心。遼政權雖然在不久後迅速滅亡了位於遼東半島並立國數百年渤海國,又借出兵干預中原內戰而吞併了華北的大片漢人集中的農耕區。但是領土的擴大帶來的地方反抗不斷與同其領導中樞同地方聯絡難的問題也時刻困擾著契丹上層。於是出於加強對地方控制的作用,契丹又在原渤海國舊地的遼陽府建立行政都城,由契丹親王來執掌地方政務;而後,其又將漢地的析津府(今北京市)設為都城來管控地方,並在析津府設立了專門招收漢人來任職管理漢地的“南院”,析津府也逐漸成為了契丹政權在華北的政治與軍事中心;為了隨時抵禦來自北宋政權的反攻與監視今蒙古高原的其他部族勢力,其又將大同府(今大同市)設為了都城(西京),進一步鞏固了帝國在西南面的統治。(描繪宋遼血戰的畫作)到了遼聖宗時期,隨著國內經濟的發展,原先的上京皇都臨潢府因偏居塞外已無法再承擔對於全國的有效控制,遼聖宗便又將大定府(今內蒙古寧城縣)作為皇室貴族居住的新都城(中京)。至此,遼政權的五個都城逐步成型,並一直伴隨至遼政權的覆亡。遼政權五座都城的設立既開啟了帝國對於龐大國土實施有效統治的新模式,同時也在很大程度上促進了新徵服地區的經濟恢復與發展。同時遼政權透過設立都城的方式對全國不同地域分而治之的方法,也在很大程度上減緩了其本民族接受漢化的速度,從而也暫時的迴避了因接受中原文化而可能導致上層內部發生分裂的風險。因此與其說遼政權設立首都是漢化的表現,不如稱這是遊牧民族對於廣袤國土實施統治的一種開創性發明。
-
3 # 路衛兵
首先更正一個錯誤:遼雖有五京,卻並非五個首都。而且這五京中哪一京都不能算是純粹意義上的首都——最早的上京曾是遼朝名義上的皇都,亦即契丹皇族的聚居地,也有部分朝官和京官居住,卻並非中央政府的行政之所;中京和南京常接待外國使者,兼具外交禮儀功能,但也不是行政首府。遼朝是馬背上的行國,始終沒有一個固定的政治中心,其具有首都功能的是“四時捺缽”——捺缽為契丹語,意為“行在”或“行宮”,也就是流動的首都。
五京的設立有其特殊背景,遼朝幅員遼闊,奚族、室韋、渤海、女真等相繼併入,這些民族與契丹風俗有別,且地域遙遠,如何管理成為燃眉之急。特別是生產力更為先進的漢人進入後——契丹境內漢人很多,有擄去的也有避禍亂遷去的,後來還有以漢人為主、體量巨大的燕雲十六州,讓這個問題變得更加緊迫。
經過考量,本著區域管理原則,參照中原官制,遼朝將全國疆域劃分為五個部分即五道,每道一箇中心為五京,分別是:上京臨潢府(今內蒙古巴林左旗南)、中京大定府(今內蒙古寧城縣)、東京遼陽府(今遼寧省遼陽市)、南京析津府(今北京西南)和西京大同府(今山西省大同市)。
五京是區域中心,但不完全是區域行政中心,因上京、中京、東京域內有大量私屬性質的頭下軍州和隸宮州縣,與其並無隸屬關係。五京的主要職責是扼守一方、開疆拓土、徵收財稅,以及對域內的漢人進行管理。需要說明的是,五京建制時間先後有差,這裡不再一一贅述。其各自功能也不盡相同,除上述上京、中京、南京的功能外,中京和南京側重於財稅,經濟功能突出;中京還是漢官宰相以下“行遣漢人一切公事”之所,行政功能突出;南京和西京的防禦任務重,所設防務官多,軍事功能突出;東京為東丹國的延續,政治和外交相對獨立,且境內部族眾多,軍事管控功能突出。
遼朝的行政體系是南、北面官的雙軌制,北面官依照部落制統領契丹各族,南面官依照唐制管理漢人事務,頂層決策則全部來自四時捺缽,即皇帝在春夏秋冬四季,分別去四個氣候適宜的地方巡狩和辦公,稱為春水、納涼、秋山、坐冬。遼朝透過捺缽加強與各地、各族的聯絡,詔敕釋出、人事任免以及重大問題的決策都在捺缽中完成。皇帝主持的“北南臣僚會議”每年固定在“坐冬”和“納涼”時召開,屆時南北面官以及中央機構隨宮帳(斡魯朵)而行,待大會定下調子後,各自回辦公地點抓落實。
捺缽是遼朝真正意義上的行政首府。終遼一世,四時捺缽都是歷任皇帝的政治堅守,不敢有絲毫懈怠。也正因如此,遼道宗耶律洪基在病入膏肓時也要堅持春水之行,最終死在捺缽之地。
-
4 # pku小動物
遼為什麼有五個首都。需要先說明的是,這五個都叫京,並不叫都。也許有人會認為京城和首都是一回事兒。但實際上在金代中都和上京、中京、西京、北京、南京的地位就不是一會兒事兒。都的地位明顯高於京。
幾個比較靠譜兒的答案裡基本都說清楚了,其實這五個京是各個地區的行政中心,並不是全國的統治中心。@路衛兵 還指出這五京都不能算真正意義上的行政中心。因為遼代的行政中心是跟著皇帝的捺缽到處跑的。
那麼為什麼遼代要把地區性的行政中心命名為京呢?
最初遼太祖把臨潢府作為皇都,還是有一個設立政治中心的意思的。滅渤海國之後,太祖在當地設了個東丹國,封他的長子耶律倍為東丹王,統治這片區域。既然名為國,那麼有個京也是理所當然的,於是設定了南京(後來改為東京,現在的遼陽)。
遼太宗時期,晉獻燕雲十六州,這片地區對遼而言也是一片新的統治區域,於是也仿照東丹國的建制,設定了南京,把東丹國的南京改為東京。就在這時,遼太宗把皇都改成上京。於是從名字看來,上京和東京、南京並立了。
這種起名方式在我們看來大概是莫名其妙,然而對契丹人來說並不陌生。因為唐代就有好幾個京啊。長安是西京,洛陽是東京。太原府是北京(龍興之地)。
雖然遼代建立五京的內在原因和唐代不同,遼代五京的行政意義也和唐代不一樣,但是遼代之所以把地區性的行政中心稱為京,很可能受了唐代設定好幾個京的影響。
回覆列表
在中國波瀾壯闊的歷史長卷中,曾有一個搏擊長空的鷹之族扶搖而起,又神秘消失,這就是契丹。
契丹的本意是“鑌鐵”,也就是堅固的意思,象徵這個民族頑強的意志和堅不可摧的精神。契丹民族是鮮卑族衍化出來的一支,過著逐水草而居的遊牧生活。早在1400多年前,契丹作為一箇中國北方民族就已經出現在《魏書》中。他們兵強馬壯,驍勇善戰。一位名叫耶律阿保機的部落首領統一了契丹各部,於公元916年建立了契丹國,947年改國號為大遼。大遼王朝最強盛時期,曾經雄霸中國半壁江山。契丹王朝在中國北部持續存在了200多年,經歷了9代帝王,與宋朝形成南北對峙的格局,其疆域是趙宋王朝的兩倍。
契丹王朝與宋朝形成南北對峙期間,中原地區通往西方的絲綢之路被阻斷,以至亞歐大陸中西部國家誤以為整個中國都在契丹的統治之下。於是,契丹成了全中國的代稱。馬可·波羅在他的遊記裡第一次向西方介紹東方時,就以契丹來命名中國,時至今日,在斯拉夫語國家中,仍然稱中國為“契丹”。
“馬牛到處即為家,一卓穹盧數乘車。千里山川無土著,四時畋獵是生涯。酪漿羶肉誇稀品,貂錦羊裘擅物華。種類益繁人自足,天數安逸在幽遐。”北宋著名的文學家、史學家蘇頌曾被派出使遼國,返國後他寫下傳頌至今的《契丹帳》,生動地描繪了北國風光和契丹人豪放的遊牧生活。
空前絕後的五都
契丹王朝是世界上唯一同時擁有5個都城的王朝,其為了鞏固自己的統治,在廣闊的領土上,設定了5個都城,以這5點為中心,輻射出一張牢固的統治網。
這5個都城分別是:上京臨潢府、中京大定府、東京遼陽府(天顯三年稱南京,天顯十三年改稱東京)、南京析津府、西京大同府。
遼上京位於赤峰市巴林左旗林東鎮南,城址位於群山環抱的遼闊的沖積平原上,東南有白音戈洛河縈繞,這裡是契丹王朝的龍興之地。初名皇都,後更名為上京,設立臨潢府,以此作為帝國的政治中心。
在赤峰寧城境內,有一座大明城(又稱大名城)遺址。這座位於老哈河沖積平原上的古城遺址,就是契丹帝國中京大定府的故址。中京建城之後,帝國的統治中心就從上京南移至這裡。
東京遼陽府,在今遼寧遼陽境內。初為“南京”,經過多年的向南擴充套件領土,原本的“南京”,也並不“南”了。於是遼陽府更名為東京,把南京的名號讓給了燕京(今北京)。
契丹的南京,始稱“幽都府”,後改稱“析津府”,位於今北京西,是五個都城中規模最大、皇城建築最豪華、人口最多的都城。
五京之中,西京大同府的建立時間最晚,是遼興宗重熙十三年(公元1044年)改雲州為大同府而成的。
海東青引發的戰爭
契丹創立的遼國亡於一種鳥:海東青。
海東青是遼代對一種鷹鶻的稱謂。它兇猛異常,能高飛而且速度極快。葉子奇《草木子·雜俎篇》中稱它們“善捕天鵝,飛放時,旋風羊角而上,直入雲際,能得頭鵝者。”
據史料記載,在唐朝時,海東青已經是北方少數民族奉送給中原王朝的名貴貢品。
遼國建立以前,同為北方少數民族的女真與契丹相處得還比較和睦。可是自從契丹人建立遼國後,便開始對女真人進行剝削,遼帝每年都要派人到女真等部落去捕捉或索要海東青,用於捕捉天鵝。
遼天祚帝昏庸殘暴,治國無方,導致民怨四起。面對即將崩塌的帝國大廈,天祚帝不僅毫無察覺,依舊日夜玩樂。據史料記載,天祚帝愛好打獵,出獵時喜歡讓海東青和獵犬緊緊相隨,而且天祚帝對進貢的海東青要求尤為苛刻。
遼國每年都強迫生女真進貢海東青,但海東青極難捕獲,給生女真諸部帶來了極大的負擔。
遼國對於海東青的無理要求成了女真人起兵伐遼的一個重要導火線。
戰火首先在五國部燃起,而逐漸強大的生女真完顏部協助遼軍襲擊五國部取得了遼國的信任,完顏部落的首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