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軍都弩

    1.曾氏長於治軍,拙於用兵,扎硬寨對於曾氏是比較有效的方法。曾氏以書生領兵,用兵打仗並不是其專長,曾氏有自知之明,摸索出扎硬寨的雖笨但是有效的方法。

    2.曾的對手,太平軍擅長游擊戰,運動戰,但是短於攻堅,曾氏的戰略戰術具有極強的針對性,扎硬寨是有效防禦武器落後,但是能夠神出鬼沒的太平軍的有效手段。

    3.曾氏的湘軍數量遠不如太平軍,清政府不提供軍餉,曾氏創造出將進攻戰轉變為防禦戰,能夠以較小的兵力大量殺傷對手的兵力,是十分有效的戰爭手段,因為攻堅的一方必然付出防守一方大得多的代價才可能有所斬獲。

    4.曾氏擊敗洪楊的地區為江南河湖水網密佈的地區,結硬寨可以有效的限制對方的活動區域,活動能力,從而擠壓對方的生存空間,達到扼殺對手的目的。這種戰術用於北方剿捻即告失敗,北方平坦,易於騎兵流動。

  • 2 # 張宏傑

    曾國藩是中國歷史上一流的軍事家。但是他的作戰方法極具特色。曾國藩的“結硬寨”非常有名。

    湘軍行軍打仗,有一個最大的特點,就是最重視紮營,在紮營上花的時間和精力特別多。

    湘軍行軍,是半天行軍,半天紮營。怎麼說呢?“以晝四十六刻率之,行十六刻而三十里,其十六刻以築營壘,餘十二刻而後昏暮,則神暇形壯,可以待敵。故百里而趨利者蹶,此軍家之大忌也。”湘軍行軍作息表,是每天要花四小時行軍,走三十里。然而就不走了,幹什麼呢?再花四小時挖溝修牆。

    每天紮下營盤之後,不管軍隊多麼勞累,都必須首先環繞營地挖兩出道深溝,沿著這個溝再築起兩道高牆,把自己保護起來。壕溝的寬度深度和營牆的高度厚度都有明確要求:“作壕之法,外內重設,外壕廣六尺,深八尺,內壕半之”。就是說,外面的一條壕溝寬要達兩米,深要近三米。裡面的一條,尺寸減半。“作牆如城,其高七尺,其厚六尺,子牆半之”,營牆也是兩層,外面的一層,高兩米多,寬兩米。裡面的一道尺寸減半。

    修好之後,晚上再把軍隊分為三班,兩班睡覺,一班輪流站崗。這叫“站牆子”。

    這種做法確實極為笨拙,因為修牆挖壕是極為費工費力的事。這樣,湘軍就從一支軍隊變成了“民工建築隊”,行起軍來如同蝸牛爬行一般,每天行程不過三十里。

    湘軍為什麼這樣做呢?因為剛剛成軍出戰的時候,湘軍沒有經驗,營地扎的不牢,在嶽州就是營盤受到太平軍的突然襲擊,遭遇了嚴重損失。次數多了,曾國藩總結經驗,提出的應對之策就是“扎硬寨”、“站牆子”。

    咸豐九年,李鴻章剛到曾國藩大營,跑到前線學習軍事技,見湘軍每天做的不過是挖溝砌牆站牆子這一套,很不以為然,亊後對人說:“吾以為湘軍有異術也,今而知其術之無他,惟聞寇至而站牆子耳。”

    其實曾國藩一生做事,都沒有什麼特殊的地方,就是做得紮實,做得牢靠。

    曾國藩的這種打仗方式,看起來很笨,其實是很高明的。是非常符合《孫子兵法》的。《孫子兵法》說:“昔之善戰者,先為不可勝,以待敵之可勝。”就是說,你自己先要立於不敗之地,再等著敵人給你機會。

    曾國藩打仗的第一秘訣是“穩”,先立於不敗之地。軍事啊,首重“自固”,就是先要儲存自我,然後才能談到爭取勝利。因為軍事不比別的事情,是非常危險的,不容許你犯錯誤,你一犯錯誤,可能生命就沒了,沒有改正的機會了。所以他才要扎硬寨,保證軍隊先生存下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養生注重“寒從腳起,熱從頭散”,入秋怎麼保暖比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