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端午節,大部分人首先想到的就是粽子,其次就是屈原,這是因為屈原在中國文學發展史上有著很重要的地位,換言之就是宣傳起來比較有代表性和知名度。但就事論事的說,端午節在歷史上真正出現的時間要早於屈原,而且,實際上跟另外一個歷史人物有著更加密切的聯絡,這個人雖然在知名度上不及屈原,但是單純說其人生的戲劇性和傳奇色彩,卻絲毫不亞於屈原,這個人便是吳國名臣伍子胥。
伍子胥,名員,字子胥,其曾祖父伍參和祖父伍舉,都是輔助楚莊王稱霸春秋之世的名臣,到了父親伍奢之時,更是作為楚平王的太子羋建的老師而知名當世。按照正常的劇本,伍子胥出身於這樣一個累世公卿的家族,應該是“迎娶白富美,出任CEO,登上人生巔峰”的一套流程走完人生,然後在歷史上也留下一個“名臣”的評價供後人學習。然而命運永遠不會按照每個人預想的發展,伍子胥以及伍家的命運,也將隨著太子羋建的人生髮開始改變。
羋建有兩個老師,一個是伍奢,另一個叫費無忌,費無忌是個小人,因此羋建一直看他不爽,並想辦法疏遠他。費無忌感受到了這點,覺得如果羋建在楚平王死後如果登基成為楚王,自己一定會倒黴,索性先下手為強,打算想辦法搞垮羋建的太子之位。想機會機會就來,楚平王派費無忌去秦國為羋建求秦哀公的長女孟嬴為夫人,結果費無忌發現孟嬴顏值很高,於是回國後對楚平王說不如大王自己納了孟嬴當妃子,給羋建換一位夫人。
楚平王見色起意,立刻同意了費無忌的說法,並且因為這件事疑心生暗鬼,開始整日懷疑太子懷恨在心,想要造反推翻自己。這正中了費無忌的下懷,在一通讒言過後,楚平王下定決心要處死羋建,羋建無可奈何逃到其他國家,費無忌恨意難消,派人去抄捕伍奢一家,準備斷絕後患。最終,伍子胥一個人逃了出來,父親伍奢和大哥伍尚卻被楚平王殺害。
也許就是從這件事開始,伍子胥那種剛烈和鐵血的性格被徹底激發出來,他先是到了宋國,找到了之前逃到此處的太子羋建,兩人聯合,打算利用宋國舉兵。但是很快他們發現宋國不僅國力弱小,而且內亂頻發,根本無力對抗強大的楚國。於是乎兩人又逃到了鄭國,結果羋建因為打算跟晉國合作推翻鄭國國君鄭定公的統治,被鄭華人得知,羋建死在了鄭國,伍子胥只得再次一個人踏上流亡之旅。
伍子胥經過縝密的謀劃,選擇了吳國,首先吳國與周天子同為姬姓諸侯國,從地位上來說,因為其開國的先祖是周文王的伯父泰伯,身份極其崇高,這在法理上對被視作“蠻夷”的楚國,具有討伐的先天正義性。其次吳國同樣處於江淮流域,與吳國是相近的鄰邦,在領土上有充分的野心,這樣就擁有了對楚國發動戰爭的內在驅動。果然事實正如伍子胥所想,他到了吳國後被公子光所接納,並且推薦了刺客專諸給公子光,幫助其暗殺吳王僚成功奪位,公子光繼位為吳王,這就是著名的吳王闔閭。
闔閭繼位後對伍子胥的幫助投桃報李,立刻開始實行伐楚計劃,他採用伍子胥所獻的“疲敵之計”,將軍隊分成幾個不同的部分,輪流上陣對楚國進行小股騷擾,其他部分則可以充分休息。這種戰術極大地擾亂楚國的邊境防禦結構,並且使楚國軍隊長期處在疲憊和兵力消耗的狀態中得不到充分修整,等到時機成熟一舉進攻楚國,楚國毫無抵抗之力,五戰五敗,最終被伍子胥和孫武帶領的楚軍攻入首都郢,伍子胥沒有抓到楚平王之子楚昭王,索性將平王的屍體挖出來抽打三百鞭,報仇雪恨。
如果故事到這裡結束,其實也算是一個完美的復仇,其傳奇程度足可以跟《哈姆雷特》相比,但是伍子胥的人生卻沒有就這樣結束。他的下半生更加充滿了悲壯的英雄氣概,滅楚之後的伍子胥,有感於吳王闔閭的知遇之恩,死心塌地輔佐吳國向稱霸的目標邁進。
然而闔閭卻在數年後與越國的作戰中被擊敗,傷重而死,闔閭將兒子夫差託付給伍子胥,請伍子胥認真教導夫差將來平定越國報仇雪恨,伍子胥身負重託,嚴格教導夫差,而夫差也不負重託,一度消滅了越國,俘虜越王勾踐作為奴隸。然而此後的夫差卻沉浸在享樂之中,被勾踐的恭順和服從所麻痺,伍子胥敏銳地察覺到勾踐的行為對吳國來說是一個巨大的隱患和危險,屢次向夫差進諫,但夫差卻將之視為耳旁風,不加理睬。
不僅如此,與伍子胥同時期投奔吳國的楚國大臣伯嚭,嫉妒伍子胥的地位,如當年費無忌進讒陷害伍奢一般屢次挑撥夫差與伍子胥的關係,使夫差對伍子胥開始懷疑和厭惡。乃至於最終開始認為伍子胥對自己不忠,想要謀反,夫差決定賜死伍子胥,在百般無奈和絕望之中,伍子胥自盡,結束了自己的剛烈的一生。
曾經伍奢在死前評價伍子胥,說自己的這個兒子性格強悍,能夠堅韌不拔的實現自己的目標,但同時也剛愎自用,不懂得變通,能夠成就大事,最終卻很難善終。俗話說知子莫如父,伍奢對伍子胥的評價可謂精準。但是伍子胥真的有後悔過自己的人生嗎?也很難回答,他報了家人的血仇,也充分的發揮了自己的才幹,即使最後還是難免一死,也許他的人生相比很多碌碌無為,只能在平庸的生活中苟延殘喘的人,也顯得光彩奪目許多了吧!
提到端午節,大部分人首先想到的就是粽子,其次就是屈原,這是因為屈原在中國文學發展史上有著很重要的地位,換言之就是宣傳起來比較有代表性和知名度。但就事論事的說,端午節在歷史上真正出現的時間要早於屈原,而且,實際上跟另外一個歷史人物有著更加密切的聯絡,這個人雖然在知名度上不及屈原,但是單純說其人生的戲劇性和傳奇色彩,卻絲毫不亞於屈原,這個人便是吳國名臣伍子胥。
一、從貴族到逃犯伍子胥,名員,字子胥,其曾祖父伍參和祖父伍舉,都是輔助楚莊王稱霸春秋之世的名臣,到了父親伍奢之時,更是作為楚平王的太子羋建的老師而知名當世。按照正常的劇本,伍子胥出身於這樣一個累世公卿的家族,應該是“迎娶白富美,出任CEO,登上人生巔峰”的一套流程走完人生,然後在歷史上也留下一個“名臣”的評價供後人學習。然而命運永遠不會按照每個人預想的發展,伍子胥以及伍家的命運,也將隨著太子羋建的人生髮開始改變。
羋建有兩個老師,一個是伍奢,另一個叫費無忌,費無忌是個小人,因此羋建一直看他不爽,並想辦法疏遠他。費無忌感受到了這點,覺得如果羋建在楚平王死後如果登基成為楚王,自己一定會倒黴,索性先下手為強,打算想辦法搞垮羋建的太子之位。想機會機會就來,楚平王派費無忌去秦國為羋建求秦哀公的長女孟嬴為夫人,結果費無忌發現孟嬴顏值很高,於是回國後對楚平王說不如大王自己納了孟嬴當妃子,給羋建換一位夫人。
楚平王見色起意,立刻同意了費無忌的說法,並且因為這件事疑心生暗鬼,開始整日懷疑太子懷恨在心,想要造反推翻自己。這正中了費無忌的下懷,在一通讒言過後,楚平王下定決心要處死羋建,羋建無可奈何逃到其他國家,費無忌恨意難消,派人去抄捕伍奢一家,準備斷絕後患。最終,伍子胥一個人逃了出來,父親伍奢和大哥伍尚卻被楚平王殺害。
二、投吳復仇也許就是從這件事開始,伍子胥那種剛烈和鐵血的性格被徹底激發出來,他先是到了宋國,找到了之前逃到此處的太子羋建,兩人聯合,打算利用宋國舉兵。但是很快他們發現宋國不僅國力弱小,而且內亂頻發,根本無力對抗強大的楚國。於是乎兩人又逃到了鄭國,結果羋建因為打算跟晉國合作推翻鄭國國君鄭定公的統治,被鄭華人得知,羋建死在了鄭國,伍子胥只得再次一個人踏上流亡之旅。
伍子胥經過縝密的謀劃,選擇了吳國,首先吳國與周天子同為姬姓諸侯國,從地位上來說,因為其開國的先祖是周文王的伯父泰伯,身份極其崇高,這在法理上對被視作“蠻夷”的楚國,具有討伐的先天正義性。其次吳國同樣處於江淮流域,與吳國是相近的鄰邦,在領土上有充分的野心,這樣就擁有了對楚國發動戰爭的內在驅動。果然事實正如伍子胥所想,他到了吳國後被公子光所接納,並且推薦了刺客專諸給公子光,幫助其暗殺吳王僚成功奪位,公子光繼位為吳王,這就是著名的吳王闔閭。
闔閭繼位後對伍子胥的幫助投桃報李,立刻開始實行伐楚計劃,他採用伍子胥所獻的“疲敵之計”,將軍隊分成幾個不同的部分,輪流上陣對楚國進行小股騷擾,其他部分則可以充分休息。這種戰術極大地擾亂楚國的邊境防禦結構,並且使楚國軍隊長期處在疲憊和兵力消耗的狀態中得不到充分修整,等到時機成熟一舉進攻楚國,楚國毫無抵抗之力,五戰五敗,最終被伍子胥和孫武帶領的楚軍攻入首都郢,伍子胥沒有抓到楚平王之子楚昭王,索性將平王的屍體挖出來抽打三百鞭,報仇雪恨。
三、忠不見用如果故事到這裡結束,其實也算是一個完美的復仇,其傳奇程度足可以跟《哈姆雷特》相比,但是伍子胥的人生卻沒有就這樣結束。他的下半生更加充滿了悲壯的英雄氣概,滅楚之後的伍子胥,有感於吳王闔閭的知遇之恩,死心塌地輔佐吳國向稱霸的目標邁進。
然而闔閭卻在數年後與越國的作戰中被擊敗,傷重而死,闔閭將兒子夫差託付給伍子胥,請伍子胥認真教導夫差將來平定越國報仇雪恨,伍子胥身負重託,嚴格教導夫差,而夫差也不負重託,一度消滅了越國,俘虜越王勾踐作為奴隸。然而此後的夫差卻沉浸在享樂之中,被勾踐的恭順和服從所麻痺,伍子胥敏銳地察覺到勾踐的行為對吳國來說是一個巨大的隱患和危險,屢次向夫差進諫,但夫差卻將之視為耳旁風,不加理睬。
不僅如此,與伍子胥同時期投奔吳國的楚國大臣伯嚭,嫉妒伍子胥的地位,如當年費無忌進讒陷害伍奢一般屢次挑撥夫差與伍子胥的關係,使夫差對伍子胥開始懷疑和厭惡。乃至於最終開始認為伍子胥對自己不忠,想要謀反,夫差決定賜死伍子胥,在百般無奈和絕望之中,伍子胥自盡,結束了自己的剛烈的一生。
曾經伍奢在死前評價伍子胥,說自己的這個兒子性格強悍,能夠堅韌不拔的實現自己的目標,但同時也剛愎自用,不懂得變通,能夠成就大事,最終卻很難善終。俗話說知子莫如父,伍奢對伍子胥的評價可謂精準。但是伍子胥真的有後悔過自己的人生嗎?也很難回答,他報了家人的血仇,也充分的發揮了自己的才幹,即使最後還是難免一死,也許他的人生相比很多碌碌無為,只能在平庸的生活中苟延殘喘的人,也顯得光彩奪目許多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