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奧斯的世界

    倉頡造字發生在4600年前,屬於黃帝時代。中國是一個十分重視信史的國度,那個時代留下了大量的文獻資料,如今的考古更是驚喜不斷,五帝時代的遺址不斷被發現!西方和疑古運動的人說那是原始社會,讓他們的學說見鬼去吧!——那是一個人類歷史最輝煌的時代!許多理論與創造直接影響著今天的文明。(待續)

    直接留下的文獻有《黃帝四經》《黃帝內經》另有故事[阪泉之戰],[逐鹿之戰],[倉頡造字],[指南車]……等。

    黃帝本姓公孫。生長於姬水(今陝西武功漆水河)之濱,故改姓姬。居軒轅之丘(在今陝西省武功縣),故號軒轅氏。少典之子(少典:一說是部族名,一說是人名)。以土德王,土色黃,故稱黃帝。《易·繫辭下》:“神農氏沒,黃帝、堯、舜氏作,通其變,使民不倦。”孔穎達疏:“黃帝,有熊氏少典之子,姬姓也。”《史記·五帝本紀》:“黃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孫,名曰軒轅。生而神靈,弱而能言,幼而徇齊,長而敦敏,成而聰明。”裴駰集解:“號有熊。”司馬貞索隱:“有土德之瑞,土色黃,故稱黃帝,猶神農火德王而稱炎帝然也。”黃帝即位據說是公元前2697年,即位時20歲,據此推算黃帝出生於公元前2717年,其生卒年份傳說為公元前2717—公元前2599年。黃帝逝世後葬於橋山。 黃帝25子,得姓者14人。其孫高陽立,即顓頊帝。顓頊死後,黃帝曾孫高辛立,即帝嚳。嚳死,子放勳立,即堯。堯死,舜立,舜是顓頊的六世孫。黃帝,顓頊,嚳,堯,舜即是五帝。所以說黃帝是五帝之首。

    倉頡,複姓侯剛,名頡,上古黃帝時人,農曆三月二十八日生於白水縣北原鄉陽武村的烏羽山,卒葬“衙利之鄉”(即今史官鄉史官村北),享年一百一十一歲(見陽武村現存清代斷碑)。 對於倉頡造字的功績,青史永載,後世崇敬。人們尊他為“倉聖”,起殿建廟祭祀,廟在墓前,環周圍牆,佔地十一畝,“不知何年何月建”(《白水縣誌》)。

    炎帝還是黃帝在入主中原之前,都屬於剛剛興起的西王母娘娘國,還屬於母系社會階段故炎帝姜姓,黃帝姬姓。而此時的中原和東夷文明早已進入父系社會文化相當發達,但接觸中原文化後姜姓神農氏很快就學習反超,加上勇猛強悍很快就成了天下之王,東方各國都臣服,統治500年後,東夷九黎族再度興起,與炎帝爭天下。

    炎帝勢衰無力抵抗,遂請兄弟之國姬姓軒轅氏幫忙,戰爭打得異常艱難,波瀾壯闊,為此還創造了指南車辨別方向。逐鹿之戰後炎黃聯盟佔據上風,最後圍困東夷首都三年才取得了對東夷的勝利,之後又於阪泉之戰臣服炎帝,軒轅氏一統天下,自稱黃帝。

    黃帝統一天下後,問當時天下的學者為什麼所有統治天下的民族和國度都是500年就滅亡了呢?是什麼原因?難道就不能長治久安嗎?

    學者們告訴他因為有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各族的語言文化不同,相互排斥,很難做到真正的天下大同!於是黃帝號令天下學者創造天下共用的文字。

    當時,創造文字的人很多,入選的方案就有一百多種。但可以分為兩類:一類倉頡為代表是——象形表意文;一類以儺為代表字是——字母表音文。 經過實踐檢驗最終確定在天下推廣倉頡文,因為只有象形的倉頡文不受語言的限制,可以在各民族之中同時使用! 而儺的字母拼音文不能天下書同文而沒有被採納。

  • 2 # 換個名字繼續懟

    倉頡是黃帝的史官,黃帝早期在陝西建立華夏文明,後來打敗蚩尤奪得河南河北,都城在陝西,死後葬在陝西橋山,如今黃帝陵附近發現了距今四千五到五千年多年中國最大的城市遺址,已發掘面積達425萬平米的石峁古城遺址。從年代到規模到所在地都符合黃帝后期的建都及司馬遷“黃帝崩,葬橋山”的事實。而黃帝陵和石峁古城遺址附近的白水縣倉頡廟更是又符合黃帝史官倉頡的事實。

    今天不說史料記載,各地都有各地認為正確的史料,陝西也能找出一車來,唯一能夠證明的只有遺蹟和鐵證。

    首先陝西北部的黃帝陵,不說大量正史和國家有關部門唯一認定的黃帝陵,僅黃帝陵內八萬棵下至五百,上至五千歲的古柏是捏造不出來的。中國一直有給先人墳墓栽種柏樹的習俗。

    其次黃帝的叫法來源於黃土高原的黃土地貌。也符合很多史料記載。而黃土高原發現的距今四千五到五千年多年的石峁古城遺址是中國目前發現最大的城市遺址,已發掘面積425萬平米,僅東門面積就2.5萬平米,還有內城,外城,烽火臺,甕城,皇城,石砌大道,作坊,發掘四千多玉器、兵器。符合黃帝后期建都於陝北的史料記載。而自古到今一直是帝王祭拜黃帝的唯一場所,建國後1966年陝西恢復官方公祭黃帝陵大典,而一些造假的2006年瞅上公祭帶來的旅遊收入和文化宣傳也造假了一個開始公祭,並且還學越南,印度,菲律賓把原本沒有爭議的事實搞亂,弄成有爭議,如今混水摸魚把自己那造假的歷史文化宣傳出去,賺旅遊收入。

    另外,在黃帝早期“黃帝生於姬水(陝西武功)”“郊雍(西安北)上帝”在關中平原建立文明,與炎帝部落融合。而在武功不遠的中國最早的城市遺址,西安楊官寨城市遺址,距今五千年到六千多年已發掘面積80萬平米。從時間到地點規模,符合黃帝早期的活動範圍。

    而倉頡作為黃帝的史官,活動範圍也不會離黃帝太遠,所以靠近陝北的白水縣倉頡廟從時間到地點也很符合。而白水倉頡廟的五千歲的古柏群又是造假者造不出來的。中國一直有給祖先墳墓栽種柏樹的習俗。

  • 3 # 禪師與羔羊

    關於倉頡的歷史記載,最早出現在春秋時代。

    看完史書關於倉頡的記載,什麼四個眼睛,天神下凡,創造印度梵文什麼的。感覺很扯。。

    關於夏以前的歷史,文獻記載倒是不少,但是考古證據,遺址至今沒有發現。沒有考古證據的歷史是不被史學界承認的。只能當神話傳說。

    至今被史學界承認的最早中國文字是洛陽殷墟的甲骨文。

  • 4 # 千千千里馬

    可以非常肯定地說,倉頡是古代諸神文化編造出來的一個傳說,一點事實根據都沒有。

    中國最早的文獻,出現“倉頡”二字的時代,是戰國時代。

    半坡陶器上的刻刻劃劃文字,認識這文字的,大概也就作者一人,但是,意義重大,他可以根據他的“文字”記錄,講出許多事情,或者容易忘記的事情。

    這個時代有一個特點,就是著書立說,成為中國歷史上的第一個高潮。

    中國歷史上最早的私人著書,不會比孔子生活的時代更早,《左傳》據說是孔子同時代的左丘明所著,但有人考證不一定是左丘明。我個人認為,是不是左丘明寫作了《左傳》,但是,孔子時代傳說私人著書,這是極有可能的。所以,我們說,私人著書,基本不會早於孔子時代。

    其實,不但私人著書不會早於孔子時代,用文字記載和表達的時代,也不會比周文王時代更早。

    儘管,甲骨文也是一種文字記載的方式,但是,使用甲骨文的商朝中晚期,文字的主要功能是用來作為宗教活動的“神秘符號”。

    我們之所以,把商朝對使用的成熟的文字叫做“神秘符號”,主要是因為,這一時期,中國文字剛剛從“小範圍使用文字”正在向“大範圍使用文字”過渡。這是一次劃時代的文字發展階段。

    楊家灣陶器上的文字,總計一千多字。這是6000年前,我們的祖先,刻刻劃劃出來的文章。這些文字只在“小範圍使用”,大概最小可能只有十個人,明白。或者,只有刻刻劃劃的那一個“倉頡”認識。

    那麼,為什麼我們仍然把甲骨文叫做“神秘符號”呢?

    因為,文字有一個發展過程,最早的文字就是那些刻刻劃劃。例如,半坡陶器,浙江平湖莊橋陶器,以及年代更早的湖北宜昌夷陵楊家灣陶器上的刻畫,都是早期使用文字的見證。

    只有趙小立先生提出一個文字宏觀發展的理論構想,他說,文字的使用是一個漫長過程,這些過程是有繼承性的。

    文字宏觀來說,經歷了兩個本質一致發展階段,這就是“小範圍使用”和“大範圍使用”的歷史性變化。

    首先,文字不可能一開始就會“大範圍使用”的,因此“小範圍使用”文字,那是非常自然的事情。

    古代生產力發展到一定階段,一定會使用“文字”記錄他們的勞動和生活的。

    例如,半坡的刻刻劃劃,是藝術嗎?不是。是圖畫嗎?也不是!那麼,這些刻刻劃劃只能是“文字”。但是。文字從私密和神秘,到大眾化,這需要一個合理的漫長髮展過程。

    其中最關鍵的要素是,大範圍使用文字,才會成為真正的“文字”。所謂的文字,就是記錄生活和歷史,而且,有通用性,才能叫做文字。

    6000年前的湖北宜昌夷陵楊家灣陶器上的“田”字,但是,你能確定楊家灣古人把這個字讀成“田”?

    因此,我們說,嚴格來說,甲骨文都不能算“文字”呢!這奇怪嗎?那請解釋清楚,為什麼現存5000多個甲骨文字,有將近3000個文字至今我們不認識?

    這就是因為我們割斷了古老的刻刻劃劃“文字”與新文字的聯絡性和繼承性,所以,我們是孤立地用新文字,即秦篆體系的文字理論來看甲骨文的。那麼,即使我們把古代被學者定為“符號”的那些“文字”看做是文字,我們會破譯現在還不認識的甲骨文嗎?

    山西陶寺陶器上的“文”字,同樣,古代陶寺人會認為這是一個“文”字嗎?

    我認為,不認識的甲骨文,起碼暫時或者永遠都還是不認識,但是,我們絕對不能認為,古老的刻刻劃劃與新文字沒有任何關係。

    倉頡,就是在使用文字的諸神崇拜思想體系下面的一個神話,這是真正的神話,與後來說他有四隻眼睛的誇張,一點關係也沒有。如果,真有這麼一個人,說他有四隻眼睛,那倒另當別論,但是,真的是一個純粹的神話。

    倉頡雖然是一個神話人物,但是也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瑰寶,作為一種文化,我們完全需要接受。關於倉頡的文化,我們就不做評價了,我們也是完全接受和欣賞的。

    河南二里頭文化的“刻刻劃劃”。看看,是不是比半坡更加“規範”,“整飭”多了?這不會是倉頡的大作吧?

    學術界一般認為倉頡是某一時期文字的整理著,看起來有道理,實際也是一種猜想。裘錫圭先生的學生詹鄞鑫提出,倉頡可能就是“創契”的假說,他的這個說法也得到了一些學者的好評。那麼,他算是基本假說成功了。因為,最早的文字,真的就是刻刻劃劃,這也是文字載體,需要一種適應的物質所決定的。

  • 5 # 熠熠古客

    謝邀!倉頡造字具體的說不是發生在哪個朝代。而是發生在哪段歷史時期。倉頡是原始社會中華民族始祖黃帝時期黃帝屬下的一位屬官。黃帝時期國家尚未形成,只是以部落聯盟形式存在,聯盟首領由部落成員推舉,負責管理部落聯盟事物。因此史上還不把那個時期的部落稱為朝代。倉頡受黃帝所託,為了便於記錄部落聯盟發生的事物,創造了文字,史傳“倉頡造字鬼神夜哭”,說明倉頡造字是一件驚天動地的大事件。但由於年代久遠,並沒有留下可供可供考古的考古文獻,只是留下一個神話傳說。

  • 6 # 六毛吃秀

    倉頡,史籍記載和民間傳說他為中國原始社會後期黃帝的助手,原姓侯岡,名頡,號史皇氏,享年110歲,中國官吏制度及姓氏的草創人之一,曾把流傳於先民中的文字加以蒐集、整理和使用,在漢字創造的過程中起了重要作用,為中華民族的繁衍和昌盛作出了不朽的功績,被尊奉為“文祖”。

    有關倉頡是否真實存在、文字蒐集整理工作是否為他一人所完成,一直讓很多人感到迷惑。事實上,這在學術界也並無定論。

    二十世紀初,英華人斯坦因在甘肅敦煌發掘漢長城烽燧,出土一批漢簡,內有《倉頡篇》整簡1支,斷簡4只,共40餘字,學者羅振玉、王國維進行了研究。1930年,西北科學考察團在額濟納河流域的居延(今內蒙古額濟納旗東南)遺址出土漢簡,發現《倉頡篇》殘簡,是一條三稜觚,其上每面有20字,共60字。1972—1974年,甘肅居延考古隊在居延漢代烽燧、破城子遺址出土一批漢簡,中有《倉頡篇》殘簡,存150多字,有“蒼(倉)頡作書”、“幼子承昭”、“謹慎敬戒”、“趣遽觀望”等句子。此後,在甘肅玉門花海烽燧遺址、安徽阜陽雙古堆一號漢墓、新疆尼雅精絕遺址等,亦發現《倉頡篇》簡牘等。2009年,北京大學接受海外捐贈,其中有秦代版本的《倉頡篇》簡牘1300多字。

    《倉頡篇》是中國秦、漢時期的啟蒙識字課本,類似於我們今天常見的《三字經》。它最初由三篇文字構成,分別是秦丞相李斯的《倉頡篇》、中車府令趙高的《爰歷篇》和太史胡毋敬的《博學篇》,共20章,是秦統一六國後“書同文”政策的產物。

    至漢初,閭里書師合此三篇,斷60字為一章,凡55章,共3300字,並稱《倉頡篇》;揚雄採摭眾家之說,輯成《訓纂篇》,順續《倉頡篇》,凡34章,章60字,共2040字;東漢班固在揚雄基礎上又續作13章,章60字,1380字;東漢和帝時,郎中賈魴又在班固基礎上擴充為34章,章60字,2040字。這樣,《倉頡篇》及其續作就達到了123章7380字,儼然一部煌煌大典。流傳過程中,在漢、晉、隋時還衍生了多部釋詞解義的訓釋之作。

    只是,《倉頡》一系的字書,後世都亡佚了。直到上世紀重新被發現。

    《倉頡篇》之得名,毫無疑問是為了紀念有“造字”之功的先祖倉頡。目前全國在山東、河南、陝西、江蘇、浙江等諸省尚存倉頡墓、廟、臺、祠,計20多處,其中建於漢代的陝西省白水縣倉頡廟為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在美國國會圖書館約翰·亞當斯大樓東側銅門上也有倉頡雕像,其解說是“中國文學(字)的庇護神”。

    “倉頡造字”說,在戰國時期已經廣泛流傳。在漢代及以前的史籍記載有:

    《荀子·解蔽》:“好書者眾矣,而倉頡獨傳者壹也”。

    《韓非子·五蠹》:“昔者倉頡之作書也,自環者謂之私,背私謂之公。”

    《呂氏春秋·君守篇》:“奚仲作車,倉頡作書,后稷作稼,皋陶作刑,昆吾作陶,夏鯀作城,此六人者,所作當矣。”

    《淮南子·本經訓》:“昔者倉頡作書,而天雨粟,鬼夜哭。”

    《說文解字·敘》:“黃帝之史倉頡,見鳥獸蹏迒之跡,知分理之可相別異也,初造書契,百工以乂,萬品以察。”

    《說文解字·序》又說:“倉頡之初作書,蓋依類象形,故謂之文;其後形聲相益,即謂之字。”

    緯書《春秋元命苞》:“(倉頡)龍顏侈侈,四目靈光,實有睿德,生而能書。於是窮天地之變,仰觀奎星圓曲之勢,俯察龜文鳥羽山川,指掌而創文字,天為雨粟,鬼為夜哭,龍乃潛藏。”

    這些記載大致分為兩種。一種說,倉頡是黃帝的史官,他遍訪智者,尋求記事的好方法,仰觀奎星環曲走勢,俯看龜背紋理、鳥獸爪痕、山川形貌和手掌指紋,從中受到啟迪,根據事物形狀創造了象形文字。字成之日,舉國歡騰,上蒼感動得把穀子像雨一樣嘩嘩地降下來,鬼怪則嚇得夜裡啾啾地哭起來。

    另一種則講,所謂的“倉頡作書”,並不是說倉頡一個人發明創造了文字,而是他嘔心瀝血將民間既有的圖畫文字進行廣泛蒐集,並加以認真整理,從而創制出一套成體系的規範的象形文字。因為其成果最佳,所以只有這一套文字獨自傳承了下來。

    近代著名語言文字學家黃侃先生有“先民造字於邃古,倉頡釐定文字於後世”的觀點,同意漢字為遠古先民共創。

    不管倉頡是發明創造了文字,還是系統整理了文字,占主導地位的觀點是:倉頡在漢字創制過程中起了決定性作用,結束了刻木結繩記事的矇昧時代,開闢了中華民族人類進化史上的一個新紀元。因此,倉頡被尊為文字始祖、“史皇”,永遠為炎黃子孫所敬仰。

    當然,也有人質疑歷史上究竟有沒有倉頡這個人。著名的歷史學家、古文字學家李學勤就持這種“不確定論”。他在接受鳳凰網訪問時說,有古書記載倉頡有四隻眼睛,這顯然不可能。他認為,是不是有一個倉頡來造字,目前還是傳說,並非信史。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我的手機充電很慢用電很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