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漫溯璀璨

    近日北京遭遇了一場暴雨,

    真是豪雨壓京,

    城市內澇隨處可見,

    然而有600年曆史的故宮卻沒有出現積水,為何?

    故宮排水系統簡介:

    紫禁城的排水有明暗兩套系統。明排水是透過鋪地做出泛水,透過各種排水口、吐水嘴排到周邊河中,暗排是透過地下排水道將水排到河裡,而這條河就是內外金水河。據其介紹,承德避暑山莊也是這樣建設的排水系統。歸納起來,一句話,整個系統,透過明暗等手段,到達一個目的:彙總往外排。

    這些被排出的水,透過北高南低的地勢瀉入內金水河流出。故宮的排水,正是綜合了各種排水法,既有地下水道,又有地面明溝,這些或大或小、或明或暗、縱橫一氣的排水設施,能夠使宮內90多個院落、72萬平方米麵積的雨水通暢排出。

    ——排水系統經歷600年——

    據《元史》記載,至元二十八年(1291)七月己未,“雨壞都城,發兵二萬人築之”,57年後的至正八年五月,“京師大霖雨,京城崩圯”。

    而後,水災不絕。據《明英宗實錄》記載:景泰五年(1454)七月,京師霖雨,九門城垣塌決者甚多。萬曆三十五年(1607)閏六月,順天府大雨如注,晝夜不止,經二旬。雨潦浸貫城,長安街水深五尺,窪者深至丈餘,各衙門皆成巨浸。

    上述史料顯示,在明朝英宗時期,雖九門城垣塌決,但是紫禁城顯然比元大都巋然淡定,沒有出現“雨壞”局面。而萬曆年間的20天連續大雨,長安街出現積水,但故宮沒有大面積積水情況發生。

    永樂十八年(1420)落成的紫禁城的排水系統經受了考驗,原因到底何在?

    ——城外三道防線預防內澇——

    據專家介紹,從地勢上看,北京北依燕山,東臨渤海,西北高東南低,所以水向東南流。從紫禁城來看,北門神武門地平標高46.05米,南門午門地平標高44.28米,差約2米。其排水設施充分利用了這一地形特點而建。

    疏通各個宮殿院落的排水系統有幹線、支線,有明溝、暗溝、涵洞、流水溝眼等,經過精心測量、規劃設計和施工,每年固定時間淘挖養護。值得一提的是,在城外安排了完整的排水系統,減輕了城內的負擔。

    紫禁城外至少有三道防線:

    一是明內城護城河及大明濠、太平湖;

    二是西苑太液池和後海;

    三是外金水河和紫禁城的筒子河(護城河)。

    這些河渠一方面可用於城市供水,另一方面汛情之下亦可用於排水,先在外圍保證不至於大量雨水和山洪流入紫禁城。

    內金水河

    外金水河

    筒子河

    後海

    東筒子排水滴子

    ——排水主幹道內金水河——

    內金水河是紫禁城的內河。在紫禁城西北角樓偏東的南河幫上,有一石砌券洞,便是內金水河流入宮內的進水口,設有控水閘,可以控制水位高低,遇汛則可以關閉。

    按照專家的說法,內金水河所引為西郊玉泉山水,因西在五行中屬金,“金生麗水”,故名金水河,“由神武門西地溝引護城河水流入宮內,沿西一帶經武英殿前,至太和門前金水橋下,複流經文淵閣前至三座門,從鑾駕庫東南出紫禁城。”

    紫禁城內大小90多個院落,透過本院的排水溝道,利用北高南低的地勢就近排入地下暗溝,最後都匯流於內金水河,再至東華門南隅的水閘流出,與外金水河匯合。

    ——彙總內金水河——

    紫禁城佔地面積72公頃,庭院都是中高邊低、北高南低,遇雨首先流入四周房基下的石水槽,亦即明溝。臺階或建築物之類的障礙物則都開有券洞,亦即溝眼,方便地面水穿過障礙物。地面或明溝的水再透過入水口流入地下。入水口多為方石板鏤雕成明清銅幣(大錢)形,即外圓中方鏤成5個空洞,可以進水,稱作錢眼。

    排水溝槽及“錢眼”

    以故宮前三殿太和殿、中和殿和保和殿為例,前三殿建在8.13米高的三層臺基上,臺基四周欄杆的底部,有排放雨水的孔洞;每根望柱下還有一個雕琢精美的石龍頭,名曰“螭首”,其口內為鑿通的圓孔,也是輔助排水的孔道。每逢雨天,雨水從1142個排水孔噴出,呈現“千龍噴水”景觀,逐層下落,流到院內,使得檯面無積水。臺基四周設有石槽排水溝。

    前三殿、後三宮都有一條南北向的御路。東西六宮等院落也都有南北向的甬道。御路、甬道均為中間高兩邊低的形式,順其地勢,雨水能夠直接從中間向兩邊排水。

    如當太和殿的御路確定後,為使排水流暢,在鋪砌地面前還要確定水流方向並找好坡度,將雨水彙集到東西兩側的排水明溝,又稱荷葉溝內,引入院東南角的水溝門,經泊岸下的暗溝流入內金水河。

    東西六宮諸院落基本為前後兩進,院落之間有長街相間隔。甬道把院落分成兩個排水區域,後院向前院排水,為使排水順暢,預先需要確定前後院的水流落差坡度,俗稱泛水。雨水自前院東西兩側水溝門經明溝,流入長街的暗溝內,再經支線匯入幹線總彙於內金水河。

    因為殿宇樓閣、假山亭臺、魚池花木的存在,御花園是故宮排水最複雜的地方。具體做法是先以御路將御花園分為東西兩個排水渠,其間再細分若干小排水渠。以每個小區域的最低點作為暗溝的入水口。暗溝相互連通,再與園外乾溝貫通,形成地下排水網路。

    太和門前內金水河涵洞

    ——多條縱橫溝渠內外排水——

    在故宮北城牆內、紅宮牆外,即東西聯房前,有一條東西向的大幹溝,深約1.5米,寬約六七十釐米。上蓋長方形石板,每隔20多塊石板就有4塊石板,兩邊鑿出四個豁口,對在一起則是16個小洞,以便雨水漏入。溝西端與城隍廟內的金水河相通,雨水則洩入該處。東端則沿宮牆向南延伸,成為南北縱向乾溝,雨水流入清史館的金水河段。

    除此之外,還有3條南北縱橫直接進入內金水河的溝渠。一條在東六宮冬眠和寧壽宮的夾道里,北通神武門內的緯溝,往南繞過御茶膳房往東,再往南注入文華殿東面的內金水河。其中又經分叉,西穿奉先殿南群房。由西南牆角穿出。自箭亭東側往南,由文華殿西牆外注入內金水河。

    第四條南北溝渠自乾清門院內的西南角穿出,橫過內右門穿入養心殿南庫,然後由南庫穿出隆宗門外,往南折,至武英殿東面的斷虹橋處注入內金水河。

    另外,東一、東二、西一、西二長街等小巷內都有短距離的南北向縱溝,分別接通乾清門內和乾清宮後向東、西洩水的緯溝和各宮廷院落的緯溝,利用中央高、四周低、北部高、南部低和某些小溝的中間高、兩端低的自然跌落,迅速將雨水彙總,排入內河,流出宮外。

  • 2 # 宮殿君

    故宮遭遇暴雨為何沒有積水?實際這個問題本身還是有點錯誤的,故宮有積水,只是積水比較能順利和快速的排出去而已。

    那麼,故宮為什麼能做到這樣呢?且聽小君給您分析一個重要原因——建的有點“斜”。

    但是,馬克思主義哲學告訴我們,“感性認識是不太可靠的,必須上升到理性認識”,大家直觀憑藉直觀感受看到的故宮好像是一個非常平整的“正方形”,但其實,故宮一點都不“平整”,還有點“斜”。

    故宮佔地面積約72萬平方米,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儲存最為完整的木質結構古建築之一,它裡面總共有8703間屋子,可以說它就像一個“圍城”一樣,透過四周的圍牆,把如此眾多的宮殿都包圍在其中。

    可是問題來了,萬一北京下大暴雨,積水了怎麼辦呢?一積水,豈不是那麼多的宮殿都要被“泡”在水裡排不出去?

    各位可別覺得北京城好像下雨比較少,不會積水,歷史上可是有很多次的哦,比如明英宗時期,就是現在熱播的《女醫明妃傳》裡男主角朱祁鎮那個時候,北京就下過連天的暴雨,歷史上記載那次大暴雨造成北京城大積水,幾乎把北京城九門都給淹了。再比如說最近的2012年7月的那次北京大暴雨,幾乎造成整個城市的大癱瘓。

    可是,還真神了,歷史上無論哪次“水災”,故宮都倖免於難,沒有任何的積水。

    那這是為什麼呢?

    其實原因很簡單,一個是因為故宮建的確實有點“斜”;一個就是因為故宮非常發達的排水系統。

    有點“斜”?怎麼個“斜”法呢?

    其實故宮的建造完全是建築師們順應自然規律的結果,具體來說,就是根據咱們北京城的地勢來建的,北京北依燕山,東臨渤海,地勢西北高東南低,而故宮的建造也依據這個標準,也是建的“北高南低”。

    據相關專家測繪得出:故宮的北門神武門地平標高46.05米,南門午門地平標高44.28米,差約2米。

    就是這高差的2米,讓故宮呈一個“斜坡”,萬一真下暴雨了,雨水可以順勢流下,同時故宮宮內鋪設了無數的溝道,這樣利於雨水能及時的排出宮外,我們現在見的內金水河就是其中的典型。

    所以啊,故宮從來沒有遭過“水災”的原因,很重要的,就是因為它本身真的有點“斜”。最後,不得不給當年的設計者和建造者們點100個贊,簡直太完美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急診科醫生》為何收視第一,這部劇有什麼優缺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