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老霍家那小勇
-
2 # 五嶽掩赤城
這個是叫串聯式座艙佈局,優點在於視野好迎風面較小
兩個座艙主要是因為要容納兩名乘員,特別是武裝直升機、攻擊機這些以對地攻擊為主的戰機,本身經常需要低空、超低空突防,飛行員必須保持高度的注意力集中在飛行上,很難再有精力去做其他事情,因而需要一名武器操作員去偵察、操作武器和評估打擊效果,兩名乘員之間互相分擔任務,從而提高攻擊效率。
倒飛的殲-16,座艙中前後兩名飛行員就座,這種是典型的串聯式座艙
武裝直升機和攻擊機(包括部分雙重任務多功能戰鬥機)座艙佈局有並聯式和串聯式兩種,並聯式是兩名飛行員並排坐在一個座艙裡面,而串聯式則是前後佈置。這兩種佈置方式各有優缺點,綜合來講戰鬥轟炸機和武裝直升機多采用串聯式佈置。
並聯式座艙佈局的戰機較小,目前最新的則是蘇-34鴨嘴獸
串聯式佈局第一大優點就迎風面增加幅度較小,在飛行阻力方面影響要比並聯式小,這點對於空戰機動效能有要求的多用途戰鬥轟炸機來說是個難以拒絕的誘惑。所以像歐洲狂風戰鬥轟炸機、殲轟-7飛豹、F-15E、蘇-30和殲-16都選擇並聯式座艙佈局,原因就在這裡。
F-15E的正面,可以看出其串聯式座艙佈局增加的迎風面積影響非常之小
而對於一些空戰效能要求不高的,專業對地攻擊機型來說,則更青睞於選擇並聯式座艙佈局。這主要是兩名飛行員並排而座,相互間交流和協助更加方便。在人類溝透過程中,語言其實只是一個部分,肢體動作、表情神態等都是很重要方面,再加上可以幫忙控制一些次要開關動作等,通常認為戰機執行對地攻擊任務時,並聯式佈局在飛行員協同處理能力方面要強45%。
蘇-34鴨嘴獸座艙內部,這種佈置在飛行員合作方面自然效率要高的多
而武裝直升機選擇這種佈局,原因就在於另一個方面,串聯式座艙佈局前後兩個飛行員之間可以高低落差佈置,使得兩名飛行員都可以獲得較好的獨立視野,這樣在對地偵察時效果要好的多。
武直-10正面,兩名飛行員位置高低落差較大,後座飛行員視野同樣非常好,對於超低空飛行為主,飛行速度較低,主要攻擊10公里視距內地面目標的武裝直升機來說,飛行員視野非常重要。
比如當年前蘇聯/俄羅斯在進行新一代武裝直升機研發過程中,分別搞了卡-50/52和米-28兩種方案,其中卡-52是採用並聯式座艙佈局,而米-28是採用串聯式座艙佈局,雙方在戈羅霍維茨靶場進行對比測試時,米-28發現全部35個地面目標,而卡-52只發現了其中的22個,尤其是4個行動式防空導彈發射裝置無一發現,正是這一決定性因素,俄羅斯陸軍選擇了米-28作為武裝直升機。
米-28武裝直升機硬指標不輸給AH-64阿帕奇
卡-52武裝直升機是唯一採用並聯式座艙佈局的武裝直升機,不過這主要是卡-52採用共軸反槳旋翼佈局摺疊後佔用空間很小,10噸級的重型武裝直升機摺疊後佔用甲板面積居然比5噸級的AH-1Z眼鏡蛇武裝直升機都還小,因而對於海軍來說誘惑很大。也正是共軸反槳設計佔用太多高度,所以導致卡-52只能採用並聯式座艙佈局。
卡-52是專用武裝直升機領域唯一一個採用並聯式佈局的獨苗
-
3 # 王司徒軍武百科
原因很簡單——一個人忙不過來,又要照顧飛行,又要照顧對地打擊,這絕對不是人能做的好的事兒。
想想就能明白,對地攻擊需要眼觀八方搜尋地面,還需要不間斷的調換各種武器,而飛行則更關注空間移動,尤其在較低高度進行對地攻擊時,更是得時刻注意飛機的飛行姿態,一個小差錯,高速飛行的飛機會讓你連1秒鐘的懊悔時間都不會有。想必玩戰機遊戲打對地把自己摔死的童鞋不少吧?
早在1戰時期人們就已經發現這種問題了,要麼飛行員飛得手忙腳亂到處找武器,要麼他對著某個目標打上癮了,忽略了飛行控制,一不小心就出了事。有些飛行員打光了子彈,居然膽大到一隻腳踩操縱桿,站在艙外給機槍換彈,別提摔死了多少。
有問題當然得解決呀?解決的方法很簡單,再配個後座飛行員(或上座)武器操作手就行了,飛行員只需駕駛飛機管著前面,武器操作手負責“叭叭叭”的將對方打下來。
到二戰時期,飛機的機械控制和空戰操縱已經很完善了,按理說不再需要兩個人添麻煩,但飛機加入了無線電配置,許多飛機也就多配了個無線電員,他負責進行無線電發報和電波導航測算,同時操縱後座機槍,防禦咬尾的敵機。
某些特殊的機型還加入了三座配置,除了無線電員,後座機槍手另有專人擔當。這種配置多體現在二戰的魚雷攻擊機上,如美國海軍的TBD“蹂躪者”,它的中座負責副駕駛和投彈,後座則負責機槍和無線電,中座投彈時還得從中座中離開,爬到下方專門的投彈窗進行轟炸準備,但如果是魚雷攻擊,則由前方視野更好的主駕駛進行投放。
蘇聯伊爾-2強擊機的雙座則是完全的自衛思想所致,早期的伊爾-2被貝利亞等瞎指揮,要求設計成單座,結果笨重如“飛行水泥”的伊爾-2單座型遭遇德軍大量屠殺,德軍戰機甚至可以安安心心的跟在後面把它屁股打爛。
當蘇聯飛行員一致抗議要求需要雙座配置後,引起了斯大林的關注,伊爾-2這才重新改成了雙座機。重新加裝的後座機槍顯著提高了伊爾-2的生存力,甚至還製造了不少反殺戰績。
今天的戰鬥機也曾經經歷過一段時間的雙座時期,比如F-14雄貓戰機,由於當年電子系統的落後和飛機操作的複雜,必須擁有一個後座負責脈衝多普勒雷達操作,同時它還兼做副駕駛與空戰目視觀測任務。實際上F-14前艙與後艙資訊是同步的,設定後座純粹就是因為飛行員工作量太大,不得不分擔點東西出去。
此外,美國海軍當年擁有雙座的“習慣”,許多戰爭年代過來的高階官員固執的認為海上作戰雙座就是比單座好,因為人員很容易產生疲倦,還經常有飛行員產生空間錯覺,將大海當藍天,上下顛倒錯亂,必須得有個伴兒看著。
但不管怎樣,美國海軍在F-14以後還是逐漸淘汰了大部分雙座機,現有的F/A-18的基礎型皆為單座,雙座數量稀少,多作為配套教練機裝備。而後來的F-35戰機則乾脆沒有設計雙座型,理由是“它是高效能數字化戰機”,倒是主攻電子戰的F\A-18改型E\A-18G“咆哮者”出於電子戰需要成成為了雙座機。
今天美國空軍的F-15、F-16、F-22等戰機都是如此,要麼乾脆沒設計雙座,要麼僅將雙座當做教練機使用。F-15E“攻擊鷹”這種對地型號的戰轟當然是雙座,由於對地雷達掃描和攻擊分配的特殊性,為了確保飛行員專心致志的飛行,人們必須將戰轟做成雙座。
甚至連A-10都曾經擁有雙座機型A-10B,它在後座搭載了一位專職的武器操作官,以提供更沉著穩定的戰鬥火力計劃,本來一切實驗都很順利,但美國國會拒絕了這項採購,他們的理由是“A-10已經足夠簡單,單個飛行員可以很好的操控火力”,而實際的原因只是因為美國當年長期沒有打仗,A-10攻擊機也淪落到即將下崗的境地,國會老爺們不願意再為之掏錢了。
後來的事兒我們都知道,是海灣戰爭拯救了即將全部退役的A-10,但它的雙座型卻永遠不會再有。戰場上A-10駕駛員已經發現到單人操縱的不足,尤其在執行夜間任務時,又要照顧儀表資料,又要關注火控資訊,飛機的高度還非常令人恐慌,根本沒法專心的實施攻擊,早期的A-10連“GCAS”(地面防撞告警系統)都沒有。
所幸飛行員們想出了一個好點子——他們讓A-10雙機出動,然後一架開啟導彈的紅外導引頭負責搜尋目標,另一架則根據偵查指示進行對地攻擊。這種打法對美軍啟發甚大,直接催生出後來的資料鏈同步攻擊系統。
今天的A-10經過多重升級,倒也成為解決雙座問題的模範,它們加裝了各種感測器告警和自動化修正程式,擁有完備的夜航定位和飛行輔助裝置,甚至擁有低空安全與瞄準提升系統和夜視顯像單元,理論上已經將單人操作能力提升到了極限。至於F-35那類攻擊機,它們的軟硬體只會比A-10更先進。
所以說,雙座配置對戰機而言是相當重要的,尤其是那些具備攻擊職能的戰機,如果系統沒先進到透過智慧化解決一切,設立一個後座武器官絕對有必要。
武裝直升機雖然與固定翼戰機不同,但箇中道理是一樣的。以美軍的“阿帕奇”直升機攻擊為例,他們發動一次攻擊,往往會提前安排隊友前出充當光學偵察機和火控偵查機,攻擊發動後,後座副駕會根據分配的任務,在航線內不斷選擇攻擊目標,武直既在進行攻擊,同時也在進行撤退,後座必須按照戰術規定嚴格的釋放熱源彈和干擾箔,當攻擊完成後,全隊完成節點回合,再依據長機從導航系統釋出的命令規劃,進行下一次的航線突擊。
如果沒有後座,武直的突擊行動將變得相當混亂,火力都會下降一半,因為通場速度相對緩慢,直升機對武器操作的要求非常高,它們做不到戰機那樣一擊即走,武直多數時刻需要準確快速的消滅威脅或採取干擾措施,哪怕漏掉一個地面訊號,可能都會遭遇到敵方的防空反制,這些都不能指望飛行員單獨完成,他自己也得操作武器。
此外還有單兵防空導彈的攻擊、高射炮的破片打擊、地面輕武器的攢射、反直升機雷的轟炸等等,都會對直升機乘員的生命造成重大威脅,哪怕武直在關鍵部位安置了裝甲板,也沒辦法保證人員就一定不會受傷,這些“飛行坦克”必須以足夠的人手充當保險,否則真就被人一擊必殺了。
所以,甭管是串聯還是並聯,武直一般都會採用1+1的人員配置,既能提升整機的火力能力和反應力,又能提供一個傷亡保險,何樂而不為?
回覆列表
大家好,我是老霍,一個水平不高的軍迷。
為什麼有的武裝直升機和戰鬥力,有兩個座艙呢?
因為武器的操控太複雜了,如果全部由一個人來完成,壓力太大,無法發揮武器的全部效能。
一般來說,武裝直升機和雙座戰鬥機是一前一後的座艙佈局,當然,也有少數並列的。兩個座艙,通常前面的是飛行員,主要負責飛行姿態的調整,後面的是武器操作員,負責操作武器系統。緊急情況下,兩個座艙都可以臨時接管對方的功能,以便在另一個人受傷或者操作失靈時,不至於束手無策。
以前,先進技術往往是先軍用,再民用,軍隊要保持先進性。現在,因為技術更新太快,軍隊有點跟不上節奏了,因為一型武器裝備的研發,不是什麼技術好就用什麼技術的,因為牽一髮而動全身,吃著碗裡的望著鍋裡的,什麼好都想往上裝,印度LCA光輝就是個例子,阿瓊坦克也是一樣,最後幾十年,都沒能拿出像樣的東西來。
人工智慧技術可以解決武器操控太複雜,需要兩個人的情況,但是,技術還不夠成熟,應用風險太大。再者說,目前的主流雙座飛機,基本都是20年前的東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