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彩兒的日常生活

    關於精細化管理的定義:

    關於精細化管理已經有不少定義,有專家認為精細化管理是“五精四細”(即精華、精髓、精品、精通、精密,以及細分物件、細分職能和崗位、細化分解每一項具體工作、細化管理制度的各個落實環節等等),“精”可以理解為更好、更優,精益求精,“細”可以解釋為更加具體,細針密縷,細大不捐,精細化管理最基本的特徵就是重細節、重過程、重基礎、重具體、重落實、重質量、重效果,講究專注地做好每一件事,在每一個細節上精益求精、力爭最佳。

    也有專家認為精細化管理是精、準、細、嚴;又有專家認為精細化管理是管理者用來調整產品、服務和運營過程的技術方法,以專業化為前提,系統化為保證,資料化為標準,資訊化為手段;還有專家認為精細化管理是一種理念,一種文化;再有專家認為精細化管理就是落實管理責任,將管理責任具體化、明確化,它要求每一個管理者都要到位、盡職;更有專家認為精細化管理是一種管理理念和管理技術,是透過規則的系統化和細化,運用程式化、標準化和資料化的手段,使組織管理各單元精確、高效、協同和持續執行。

    上述專家的種種定義或描述了精細化管理的結果、或提到精細化管理的方法、或總結了精細化管理的特徵,或談到了精細化管理的理念和技術,應該說都從某一個層面觸控到了精細化管理的部分實質,但它們都忽略了一點——這也是所有想了解精細化管理的人所迫切想知道的,那就是:“精細化管理與我何干、我如何去實現、我應該做什麼”,我們在這些定義中似乎難以看到這些。所以,筆者斗膽在這裡給精細化管理做一個定義:精細化管理是企業由目前現狀通往更精確、更細微、更協同、從而更有競爭力的一個持續最佳化的管理推進過程,它必須充分利用現代的管理科學和先進技術,在對效益與效率的不斷評估權衡中實現管理水平的持續提升。

    由此可見,精細化管理是因企業而異的,是因企業的發展階段而異的,但其追求數字化、精緻、細微、協同的最基本的理念則是一而貫之的。

    零售業推進精細化管理的路徑和方法

    從筆者前面對精細化的定義——精細化管理是企業由目前現狀通往更精確、更細微、更協同、從而更有競爭力的一個持續最佳化的管理推進過程,它必須充分利用現代的管理科學和先進技術,在對效益與效率的不斷評估權衡中實現管理水平的持續提升。

    我們不難理解,精細化是一個過程,是一個持續的漫長的管理最佳化的推進過程,那麼在這一過程中我們如何來把握節奏呢,就像在馬拉松賽跑中一樣,我們如何來科學合理地分配自己的體能呢?顯然採用“循序漸進、厚積薄發”的過程控制方式要比“激情四射、虎頭蛇尾”更可取;在推進精細化管理的過程中必須要利用先進的管理和技術,而在利用現代的管理科學和先進技術時,也存在是創新好呢還是消化繼承好的選擇,最佳的選擇應該是兼顧傳承與創新、步步為營;同時在推進精細化管理時還需要平衡部門之間、投入與產出之間的關係,這方面應該是平衡和諧、共同成長為佳。

    1、循序漸進、厚積薄發

    管理的最佳化其實是一件非常艱辛的工作,如果把管理的最佳化與打針吃藥和保養健身做比方的話,打針吃藥雖然能夠迅速治好我們的病,但是充其量只是使身體恢復到正常狀態而已,打針吃藥是無法提升我們的體質的,要提高我們的身體素質,必須靠保養健身,也就是靠飲食起居運動健身來調養,而這種調養的過程將是伴隨一生的,所以我覺得,精細化管理的推進,也就是管理的最佳化,應該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它更像是保養健身,而保養健身的最佳境界應該就是循序漸進、厚積薄發。

    我常常看到一些企業在推進一項新技術新管理方法時,往往並不去仔細考慮企業目前的基礎是什麼,由目前的狀態通達目標狀態有多遠,而是一廂情願地頭腦一熱就一擁而上,一開始時激情四射、熱情高漲,但沒多久就發現事情遠遠沒有想象的那樣簡單,要取得預期的效果竟然還有那麼多的瑣碎的事情要做,而這些瑣碎事情的解決是無法立竿見影的,但是卻耗費著大量的時間精力,一想到這裡,原先急功近利的迫切願望一下子消失了,工作的激情也象洩了氣的皮球一樣沒了底氣,工作的熱情迅速地從熱8度降到了冷8度。

    出現這種現象的最根本的原因就在於對於管理的最佳化不是抱定循序漸進、持之以恆的心態,而是指望象打針吃藥一樣一蹴而就,殊不知,打針吃藥是解決身體由機能紊亂狀態轉入正常狀態的,而無法解決身體的健康狀況由基本正常到良好再到優秀這樣一個提升轉變的,良好與優秀是關係到身體的活力與抗壓力水平的,只有活力強、抗壓力水平高,才能夠代表一個人的身體水平棒。

    同樣的,對於一個企業也是如此,如果一個企業管理混亂,有流程沒人執行,關鍵環節沒流程亂執行的話,此時如同打針吃藥一樣,透過明確職責梳理流程,也許就能夠使這個企業恢復到常態,但是,到了常態以後不等於這個企業抗擊打能力就強,也許原先自己作為某個商圈的老大日子過得很滋潤,突然來了一個大塊頭的競爭對手,一下子軟肋盡現,毫無招架之力,這就屬於身體雖然還正常但是抗擊打能力差的。

    對於企業的抗擊打能力的提升,也就是企業的競爭能力的提升,必然是一個長期的過程,是一個持續最佳化改進的過程。比如零售企業在推進精細化時,就需要從品類管理、品項管理、品客管理這樣一個序列逐項推進,而且必須是每一個階段都推進得很紮實,後面的推進才會看到真正的實效。

    比如品類管理,它的核心目標其實就是幫助企業在商品管理時梳理工作重點和重心的,相對於以前的鬍子眉毛一把抓,透過品類管理的推進,企業的資源配置更加合理,二八原則是品類管理的核心,所以,儘管品類管理包含了品類定位、商品採購、定單管理、商品促銷、貨架陳列等幾個部分,但是它的最有價值的部分還是品類定位,即品類分析,難點是貨架陳列與調整,如果能夠將品類分析貫穿於商品採購、定單處理、促銷效果監控等環節上,品類管理就可以比較好地擺脫象某些跨國公司這樣的大供應商的控制,同時在實際的管理提升中也可以發揮較好的效果。

    2、傳承創新、步步為營

    一提起創新,很多人就眼光放亮,而一提起傳承,很多人就毫無興致,覺得那是保守的表現,其實這是一個很大的誤區。

    如果我們仔細觀察過攀巖或者高難度的登山的話,我們會發現運動員們永遠是固定3/4,伸出1/4去探索,然後逐漸登上頂峰的,這固定的3/4就相當於傳承,而那伸出的1/4就相當於創新。

    也許有人會問,我們的企業也沒有所有的資源都花在創新上啊,投在創新上的資源還不到5%呢,那為什麼大家還是感覺我們創新多傳承少呢?

    其實,創新的多寡絕不僅僅在於投入創新的資源的佔比,比如我們國家的研發投入(R&D)佔GDP的比重還不到2%,發達國家最多也不過5%,這部分的資源佔比永遠是不高的,而即便像華為這樣的創新型企業,其研發經費佔銷售收入的比重也只有10%左右,可見僅僅從投入的比重上來判斷傳承與創新的分量是不充分的,關鍵要看企業在實現了某項創新以後,其後花了多大的精力和代價來消化這些創新成果的,研究這個比例就很有價值了。

    有些企業,創新投入與隨後的消化吸收的比例為7:3甚至8:2,甚至還要更高,也就是當一項新技術、新軟體、新裝置採納了以後,領導就不再過問了,不去問它使用的效果怎麼樣,有哪些地方制約其效果發揮的,透過哪些小的改進可以發揮更大功效的,新技術新軟體引入以後現有流程有哪些不配套不適應的地方,這些傳承性的工作往往是瑣碎的,出不了什麼亮點的,也是很難在工作彙報時引起高層領導的興趣的,但是卻是投入產出比最高的,實效最好的。

    比如很多企業在引入品類管理以後,在引進新品的時候還是按照老的流程,從來不問問這個新品是不是屬於重要的品類或者目標品類,該品類是否需要引進新品,引進的商品是否能夠改進現有的子類商品的商品結構,是否該擴充的品類的商品都及時引進進來了,引進商品之前有沒有進行過品類分析,如果進行過品類分析,分析結果是怎樣的?這些本來應該隨著品類管理的引入而改進的新流程統統沒有被引入被消化吸收傳承下去,還是按照老一套的流程來運作:供應商給的價格怎麼樣啊、通道費願意出多少啊等等,把品類管理的精華丟到了九霄雲外,這樣的創新其實是價值不大的,企業象這樣引入品類管理的實效就必然會大打折扣了。

    還有,我們很多的軟體系統引入以後為什麼功效甚微,也是同樣的道理,開發商賣出一套軟體以後就不再考慮這套軟體的使用效果如何了,最多是做一些被動的常態化維護工作,而主要精力就擺在下一家企業或者下一套軟體的推銷上了,而零售企業自身呢,也如同大功告成一般,除了抱怨一下軟體不好使之外,很少去想:如何做些小改進,讓軟體更好用,是哪些因素制約著軟體發揮作用,如何讓軟體發揮更大的功效等等,這些統統不在這些零售企業的考慮之列,這就是沒有處理好創新與傳承關係的典型特徵。

    中國移動在處理傳承與創新的關係方面做得就非常出色,儘管每過1年左右中國移動就會升級一次他們的經營分析系統的版本,但是他們在系統的應用推進上卻是不遺餘力的,透過系統的日常完善、立體化的培訓、經分應用案例的交流、廠商資源的融合、經營分析師團隊的培養打造等等手段實現了經分系統應用水平的快速提升,也正是因為這些在經分系統創新以後的傳承消化吸收工作做得非常深入細緻,中國移動的經營分析系統才在市場競爭中發揮著相當重要的支撐作用。

    3、平衡和諧、共同成長

    一個企業要想持續地順利地推進精細化管理,還要考慮如何在投入產出的效益上、把事情如何做快的效率上、不同部門之間配合協同上的平衡,這是一個非常關鍵的環節。

    精細化管理也是系統性管理,是需要整體配合才能夠發揮很好的實效的,它的短板效應是很明顯的,也就是精細化管理的成效不是依照某一個先進部門的高水準的精細化程度而定的,而往往是由企業內精細化程度最差的落後部門和環節而定的,如果我們細細地去體驗一下,應該是不難得出這一結論的。

    比如,如果某企業的商品管理部門已經做到非常精細化非常量化了,商品部內部的運作流程已經制定得相當科學規範了,而且也確實在規範地運作著,但是如果營運部門還處在比較粗放式的管理狀態下,那麼商品的展現力和商品的銷售力就會大打折扣,商品部門煞費苦心做的一些設計安排就會效果甚微甚至毫無效果,此時,整體的商品管理的績效自然就是由這個相對落後的營運部門這塊短板來決定的了。

    所以,要想持續性地推進精細化管理,做好部門之間的配合平衡,使得部門之間能夠基本保持相互協同平衡的步伐就非常重要,這也就像一個人走路一樣,一定要兩條腿協同走路才會走得遠,否則單獨一隻腳一直往前邁,另一支腳不動或步伐相對小很多,那麼這個人就不可能走遠了。此外企業投入產出的效益權衡、如何做快的效率權衡等等都是我們在推進企業的精細化管理中需要認真權衡的,只有做到平衡和諧,企業的精細化管理才能夠持續高效地推進。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果曹髦用衣帶詔討伐司馬昭,會怎麼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