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史海悠遊閭春暉
-
2 # 而知而行的歷史
朱棣是一個很有作為的皇帝,開創了永樂盛世。對於國防,他是很用心的,不會說出現如此的紕漏。如果一定要說明原因,只能說實力不濟。
他是靖難起家的,皇帝本不該他做。他起兵前,對於近在身側的寧王部下的朵顏三衛的騎兵不放心,就用計策策反了三衛騎兵(三衛騎兵本來也是寧王的僱傭兵,誰給的錢多就給誰幹活),把寧王捆綁在了自己的戰車上。
朵顏三衛是蒙古部落,其歷史由來說起來也不復雜。
從興安嶺以東,一直到嫩江流域,南邊到長城,北邊一直到黑龍江、庫頁島,幾乎是整個東北(東北三省和外東北),只有在松花江以東,是海西女真的駐地。這片地方原先是被成吉思汗分封給他的弟弟和侄子的,成吉思汗西征時,留下太師木華黎,並且封他當國王,統領這一帶地方。所以,朱元璋讓朱棣帶人攻打東北時,這一地區的領導人是木華黎的後代納哈出當國王的時候。他沒有多做抵抗,帶著20萬蒙古兵投降了明朝軍隊。
朱元璋就把投降過來的蒙古人,安置在朵顏、福峪、泰寧三衛。在三衛之外,明朝還還有大寧衛、東勝衛、開平衛等,把明朝的邊境線推進到河套以北,長城出塞400裡,此時的明朝將衛所開在了蒙古草原上,成為進攻蒙古草原的前進基地。此時的明朝,如日中天,對蒙古部落的猶如泰山壓頂。
朱元璋去世後,朱棣發動了戰爭。
朱棣允諾,朵顏三衛出奇兵助戰,功成後將大寧衛賞賜給朵顏三衛作為牧場。朵顏三衛也是實在人,出了3000騎兵,成為朱棣軍中的精銳,一直打到南京,幫助朱棣做了皇位。
可是朱棣也不傻,大寧衛的位置何等重要,就在今天的張家口、承德一帶,八達嶺長城往北,就是大寧衛的地方了。
這一帶水草豐美,尤其是在那個時候,剛好處於小冰河期,北方太冷,所有的蒙古人都儘量想往南遷。大寧衛是最靠南的衛所,蒙古人朝思暮想。
蒙古人派代表來索要大寧衛,朱棣說給錢可以,給地再商量商量。
蒙古人見朱棣反悔,回家後就四處串聯,找了一個靠山,是一個伊朗人,叫阿魯臺,是韃靼的太師。這個阿魯臺像三國時的諸葛亮,立志幫助元朝恢復在中原的統治,因此他一直想方設法南下侵略明朝。朵顏三衛的蒙古人,支援阿魯臺侵明(本來他們的牧場就挨著)。
朱棣一生氣,就在1422年到1424年,連續三次親征蒙古,所謂犁庭掃穴,將朵顏三衛的勢力摧毀的七七八八。可是這幫人認死理,不屈服,回過頭繼續幹,就一定要大寧衛。
朱棣在1424年去世,他的兒子朱高熾只做了10個月皇帝也撒手人寰,孫子明宣宗朱瞻基做了皇帝。
明朝四處開戰,南方打越南,北方打蒙古,連續打了幾十年,朝廷上下都在想著怎麼能省點錢,打仗需要花銷啊。
於是罷徵越南,開平衛、大寧衛都後撤了,到後來連東勝衛也撤了。明朝戰略全線收縮,到明朝中期嘉靖時,長城已成為邊境線。
說起來,這確實是短視。古人都有言,守江必守淮,因為如果淮河失守,那麼長江作為運輸通道的能力就失去了。同樣,要想守住長城,就要守住草原的前進基地,那麼長城作為物資供應基地,還可以發揮作用。一旦長城成了前線,那麼牽一髮而動全身,華北就要成為長城的物資供應基地了。
站在明朝人的立場上,他們考慮的問題很實際。
小冰河期,天氣很冷,蒙古人受不了,中原人更受不了。塞北的土地已不可能屯田,衛所需要的軍事物資全都要靠內地供應,常年如此造成的財政負擔很重。明朝的社會經濟,雖稱盛世,但是與北宋相比,不過其三分之一,天下財力還未達到能夠全然不顧的去維持一個進攻的勢頭。
所以,明宣宗開始的戰略收縮,是權宜之際。
但是,歷代的明朝皇帝,對於用兵北事,往往一拖再拖,王朝進入到和平發展期,軍事上銳意進取的時代過去了。
蒙古人堅持抗爭了幾十年,終於有了成果,明朝人終於回到長城以南。蒙古人死傷慘重,但最終還是在長城邊上放牧了。
在長城邊上放牧還在其次,蒙古人的騎兵可以在長城的任一點形成突破,而明朝不得不屯駐九邊重兵,防備蒙古。最好的防守是進攻,明朝在長城上的防守,是失敗的,幾百年除了馬芳、戚繼光能禦敵於國門之外,其他時間,自保尚且不足。
如此做法,終於釀成土木堡之變,明朝國運至此為一轉折。
-
3 # 股票才子
有句話叫以夷制夷,朵顏三衛不是蒙古本部,而是東道諸王的後裔,是成吉思汗弟弟們的部眾!用蒙古人對付蒙古人也是一個很好的策略。之所以用朵顏三衛,一不是蒙古本部,比較容易順從。二是朵顏部落和中原文化交流較多,聯絡較多!
-
4 # 論史
首先,我來說一說為何朱棣會割大寧之地給朵顏三衛?
首先,我們先來看看《明史·外國傳七》的記載:“成祖從燕起靖難,患寧王躡其後,自永平攻大寧,入之。因厚賂三衛說之來。……。天下既定,徙寧王南昌,徙行都司於保定,遂盡割大寧地畀三衛,以償前勞”。這個記載顯示,朱棣很可能為了犒勞朵顏三衛的靖難之功,將大寧之地割給了朵顏三衛。附圖。
而在《國榷》中也是有相應記載的。其文曰:“壬午,徙大寧都指揮司於保定,以大寧地界兀良哈。起前屯至喜峰為朵顏衛,自黃泥窪至開原為福餘衛,由錦義至白雲山為大寧衛。自是,宣、遼道絕,三衛後為門庭之寇矣”。談遷順便還提了一下割讓大寧衛的後果。附圖。
而割大寧衛的後果可謂說是惡評如潮。為何?
大寧的軍事地理重要性體現在,可以同時扼制蒙古、女真兩部,而朱棣將大寧行都司後撤,使明朝從正面完全暴露,外寇隨時可以長驅南下侵擾。在顧炎武的《天下郡國利病書》中的《舊大寧論》就直言道:“自成祖割大寧與夷,宣、遼從此不通,而京畿脊背單寒”。割讓大寧給朵顏三衛,給明朝的北部防務帶來了很惡劣的影響。附圖。
而讓朵顏三衛作為藩籬的效果好不好呢?效果很差。大家再請看上圖紅線部分,朵顏三衛的表現是“當成祖之世,已煩駕馭,厥後更為叵測。正統乙巳,嘉靖庚戍,諸虜入犯人,皆從此至”。這句話的意思很明確了,明成祖在的時候朵顏三衛已經開始蠢蠢欲動了。在明成祖以後,土木堡之變和庚戍之變都和割讓大寧之地都有關係。尤其是土木堡之變,朵顏三衛成了瓦剌的帶路黨。附圖。
不單明代中期時受蒙古部落侵擾與此有關,尤為慘痛的是,明代晚期東北建州女真人崛起,直至導致明亡國,與這一帶防衛的空虛,關係也是很直接的。
所以我認為讓割大寧之地,讓朵顏三衛為藩籬,這事確實坑明朝坑大了。
-
5 # 歷史百家爭鳴
朵顏三衛曾經作為朱棣的坦克部隊,為朱棣立下了汗馬功勞,朵顏三衛也並不是完全屬於少數民族政權。
洪武二十二年(1389),明廷在這一地區設定了朵顏、泰寧和福餘三衛。同時,明廷授封三衛首領以各級官職,進行籠絡和羈縻。封阿札施裡為泰寧衛指揮,塔賓帖木兒為指揮同知;海撒男答奚為福餘衛指揮同知;脫魯忽察爾為朵顏衛指揮同知。明廷要求他們“各領其所部,以安畜牧”(《明實錄·洪武二十二年五月癸巳》),做明朝的“屬夷”。
蒙古人稱朵顏衛為兀良哈,泰寧衛為翁牛特,福餘衛為烏齊葉特。這是因為朵顏、泰寧和福餘三衛分別是以兀良哈部、翁牛特部和烏齊葉特三部為主組成。後來,明朝也把朵顏衛稱為兀良哈衛。當初,三衛當中以泰寧衛最強大,其次福餘衛,朵顏衛在後。後來,朵顏衛實力迅速壯大,躍居三衛之首。因此,明朝往往把三衛籠而統之地稱作朵顏三衛或兀良哈三衛,把朵顏、泰寧和福餘三衛的駐地統稱為“兀良哈地區”。朱棣在發動“靖難之役”前,藉助兀良哈三衛蒙古人的支援,挫敗了鎮守大寧衛(衛治在今赤峰市寧城縣)的寧王朱權。後來,他又向兀良哈三衛借用3000名精騎兵,作為其“靖難軍”的骨幹。從史書上看,這個騎兵部隊每次戰鬥總是打主攻,往往以少勝多,出其不意,以千人軍隊擊敗萬人軍隊,真正稱得上當時的坦克部隊。為朱棣的靖難之役立下了汗馬功勞。但是事後論功行賞,朱棣並沒有完全兌現諾言,雖然封在大寧地區,但是朱棣後來卻不允許他們放牧,朵顏三衛做了堅持不懈的鬥爭,雖然在朱棣時期被打敗損失嚴重,但是依然堅持戰鬥,後來隨著明朝軍事實力下降,到15世紀中期,他們終於來到明朝長城邊外駐牧。此後,兀良哈三衛駐牧地分佈情況是:“自大寧前抵喜峰口,近宣府,曰朵顏;自錦(州)、義(州)歷廣寧(衛)至遼河,曰泰寧;自黃泥窪(“窪”原有穴字頭)逾瀋陽、鐵嶺至開原,曰福餘。”(《明史》卷328)。從此,西拉木倫河和遼河以南,東起開原,西近宣府的長城邊外,均屬兀良哈地區。
朱棣給他們封賞,並沒有讓他們戍邊,而是做了限制,朱棣時期國力強盛,所以不擔心朵顏三衛會作亂,還對部隊有所鍛鍊。
回覆列表
所謂“朵顏三衛”的部眾來源,主要有元代功臣者勒蔑後裔統領的兀良哈部落的一支、成吉思汗三弟合赤溫後裔掌管的翁牛特部一支、成吉思汗幼弟帖木格斡赤斤後裔掌管的烏齊葉特部落的一支。在公元1389年北元大汗脫古思帖木兒被也速迭兒等叛臣殺害後,上述諸部在遼王阿扎失裡率領下遣使降明,明太祖遂冊封遼王阿扎失裡為泰寧衛指揮,朵顏元帥府首領脫魯忽察兒為朵顏衛指揮同知,海撒男答奚為福餘衛指揮同知。但不久阿扎失裡又叛投北元汗庭,因而招致了明軍傅友德、郭英部的討伐,使得以阿扎失裡為首的泰寧衛遭到了慘重的損失,而以兀良哈部落為主的朵顏衛卻由於降順及時,反倒成為了三衛中實力最強的一支,也得到了明王朝的重視與眷顧,被配屬於駐紮大寧的寧王朱權部的輔助力量。在燕王朱棣起兵靖難的初期,控制住寧王后,朵顏衛更是因相助了數千騎兵予燕王軍隊,而受到了後來奪取皇位的明成祖的青睞,再次冊封其首領脫魯忽察兒為左軍都督僉事,以之為統帥三衛軍隊的領袖,並對其要求的在大寧地區的駐牧權,採取了默許的態度。
在明成祖時期,明王朝對於漠北北元的政治策略,主要就是維持其與瓦剌的政治對立的均勢狀態,而拉攏朵顏三衛也有從東部牽制北元汗庭的政治意義。在明成祖對北元本雅失裡汗、阿魯臺、瓦剌馬合木等的數次大規模北征的軍事行動中,都曾要求朵顏三衛給予偵查情報、配合用兵的要求,因此對於朵顏三衛的羈縻政策,並不能看作是明成祖當時決策中的失誤。
當然,出於蒙古諸部間複雜的社會關係和宗族因素,脫魯忽察兒等三衛首領始終是首鼠兩端,他們與北元汗庭的臣屬關係也一直存在,當阿魯臺在與明軍或瓦剌軍隊交鋒中失利時,不止一次地得到了朵顏、泰寧衛的幫助,在明成祖後期北征阿魯臺的軍事行動中,也曾給予了朵顏衛、泰寧衛以相當的打擊,以震懾其與阿魯臺的勾結;到了明宣宗時期,明軍還曾將屢次入寇大寧的朵顏衛作為重點打擊物件。。。。
總得說來,朵顏、泰寧、福餘三衛的設定,還是屬於比較成功的防禦之策,在三衛存在期間,遼西到宣府地區一帶的入寇還是相對較少的,三衛在抵禦瓦剌也先、韃靼孛來等的戰爭中,也曾起到了一些作用。當明代中期後,隨著喀喇沁老把都、察哈爾土蠻汗(圖門汗)東侵,逐步吞併朵顏三衛後,明朝遼西地區的軍事壓力陡增,邊境上的大小入寇事件幾乎年年發生,再無寧日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