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樂來越樂
-
2 # 荷聲茹夢
何必一定要把他苦苦尋找
一部《金瓶梅》已經惹得多少爭吵
這是被封殺了幾百年的一棵野草
依然在風雨過後顯示著自己的孤傲
這是多麼令人不解卻又那樣不易打倒
時光荏苒也沒有把它湮沒征剿
道德審判在嚴厲地貼出了判決公告
押在了最低層的黑暗大牢
於是大家一起歡呼叫好
慶祝清風明朗在人間勝利錦標
蘭陵笑笑生藏在了幕後在那裡偷笑
我們卻在不停地四處探討
細想想其實沒有什麼必要
-
3 # 小太極猴劉永明
蘭是三通神。陵是神助龍鳳轉心成。笑笑是雙龍,也有苦的意思。個人感覺是唐伯虎,寅。寅在十二生肖中第三位。寅的形是龍鳳合一形。伯是神助心的意思,虎是龍生鳳成的意思。其一生學識高卓,文通古今,其晚年生活困苦,看破世間萬事,寫金瓶梅實是勸人放下繁華,復觀自心。以上純屬個人猜測,如有不敬之處,敬請評論留言。
蘭陵笑笑生的真實身份有多種說法,網上大概有如下說法:“蘭陵笑笑生”只是筆名,究為何人呢?該本欣欣子序後接著有一篇廿公《金瓶梅跋》,廿公跋第一句話說“《金瓶梅傳》,為世廟時一鉅公寓言。”明沈德符《萬曆野獲編》則說是“嘉靖間大名士手筆。”就是說,“笑笑生”是明嘉靖間“一鉅公”、“大名士”。
“一鉅公”也好,“大名士”也罷,仍無真實姓名。這就為後人留下研討《金瓶梅》作者的充分餘地。《金瓶梅》作者成為《金瓶梅》研究中的“哥德巴赫猜想”,迄今已提出六十人之多。其廣有影響者為:
1.王世貞說
明刻本《山林經濟籍》與《萬曆野獲編》最早透露出王世貞作《金瓶梅》的資訊。宋起鳳撰於康熙12年的《稗說》與清初的《〈玉嬌梨〉緣起》均指實為王世貞。其後清人陳陳相因,推波助瀾,一時形成非王世貞莫屬的輿論。此說20世紀30年代遭到魯迅、吳晗、鄭振鐸等人的嚴重打擊。1979年朱星重倡此說,並列舉出十條理由:(一)王世貞是“嘉靖間大名士”;(二)他能寫小說,並有小說傳世;(三)他有能力個人完成宏篇鉅製;(四)他有完成大作的足夠時間;(五)他是大官僚,所以能寫出官場大場面;(六)《金瓶梅》中的地名與王世貞經歷相符合;(七)他崇信佛道,正是《金瓶梅》所宣揚;(八)他好色醉酒,具有寫作《金瓶梅》的情懷;(九)他祖籍山東,又做官山東,具有運用山東方言的條件;(十)他知識面廣,能寫出《金瓶梅》這樣的百科全書。黃霖、徐朔方、趙景深等撰文商榷,此說重又混入諸說林立的迷茫之中。許建平《金學考論》、霍現俊《〈金瓶梅〉發微》再次舉起此說大旗,從外證、內證兩方面,重新全面予以論證,許建平甚至認為“21世紀《金瓶梅》研究應從王世貞研究作為新的突破口和起點”。
2.丁純、丁惟寧父子說
此說見於房文齋先生所著《金瓶梅傳奇——蘭陵笑笑生秘史》,東方出版社2006年6月出版。該書指認《金瓶梅》一書為丁純父子之作,蘭陵笑笑生就是丁純、丁惟寧。
3.賈三近說
這是20世紀新時期《金瓶梅》作者新人第一說。倡論者為張遠芬。其《金瓶梅新證》提出十條證據:(一)蘭陵是山東嶧縣,賈三近是嶧縣人;(二)他有資格被稱為“嘉靖間大名士”;(三)小說的成書年代與賈三近的生活時代正相契合;(四)他是正三品大官,其閱歷足可創作《金瓶梅》;(五)小說中有大量嶧縣、北京、華北方言,賈三近分別在這些地區居住過;(六)小說中有幾篇高水平奏章,賈三近正精於此道;(七)小說中有些人物事件類似賈三近;(八)小說多有戲曲描寫,賈三近有此生活積累;(九)他曾十年在家閒居,有創作的時間保證;(十)他寫過小說。
4.屠隆說
黃霖首倡。他發表了一組八篇文章,提出七條依據:(一)小說第56回的《哀頭巾詩》、《祭頭巾文》,出自《開卷一笑》,作者即屠隆;(二)小說有不少浙江方言,與屠隆籍貫相合;(三)他祖籍武進,古稱蘭陵;(四)他潛心佛道,與小說主旨一致;(五)他以“淫縱”罷官,堅持寫作“淫雅雜陣”,其情慾觀正是小說的思想傾向。
5.李開先說
此說始於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中國文學史》1962年版的一條腳註,是存疑的語氣,1979年重印時便把“李開先的可能性較大”一句刪除。據說這一條腳註系吳曉鈴所加。吳曉鈴1982年6月在美國發表《金瓶梅作者新考》講演時重申此說。徐朔方因為是“集體累積說”的創始人,所以他主張李開先是《金瓶梅》的寫定者。
6.徐渭說
最早透露這一資訊的是明袁中道《遊居柿錄》。1939年阿瑟·戴維·韋利(英)在英譯本《金瓶梅》的導言中首次提出,卻鬧了一個音近而誤、張冠李戴的笑話。不期60年後,潘承玉《金瓶梅新證》卻完成了此說剝繭抽絲、瓜熟蒂落般較為全面的論證。該書首先透過對小說中佛、道教描寫的分析,把《金瓶梅》的作者定位為“一位生平跨嘉、隆、萬三朝,而主要活動在嘉靖朝的人物”。接著“指出小說作者同時又是資料豐贍的戲曲學者、技巧純熟的戲曲作家、素養全面的畫家與擅長應用文寫作的幕客”;“作者應該有邊關甚或禦敵的生活閱歷”,“具有較強烈的民族憂患意識和禦敵衛國意識”;“作者有強烈的方言俗語愛好”;“作者必有以上各方言區(按指紹興、山東、北京、蘇州、山西、福建、廣東等)的生活經驗”;“有著書藏名於謎的愛好”。
7.王稚登說
魯歌、馬徵提議。他們提出十三條根據:(一)他最先有《金瓶梅》抄本;(二)他是古稱“蘭陵”的武進人;(三)他對屠隆不滿,因選其《哀頭巾詩》、《祭頭巾文》入小說,以示譏刺;(四)小說中的詩歌曲與王稚登所輯《吳騷集》相似;(五)王稚登《全德記》中某些內容、用語與《金瓶梅》相似;(六)他的詩文與小說詩文一脈相通;(七)王稚登熟悉小說中的一系列方言;(八)他與小說均有中原正統觀;(九)他符合“嘉靖間大名士”;(十)他是王世貞的門客,故以小說為王世貞之父報仇;(十一)小說中王招室一家是王稚登家“豪族”醜類之再現;(十二)小說三次引用他感觸深刻的詩句“侯門一入深似海,從此蕭郎是路人”;(十三)小說反映的作者模樣正與他的情況若相符節。
8.蔡榮名說
究竟誰是《金瓶梅》的真正作者?書上所署筆名“蘭陵笑笑生”究竟是何方人士?這個中國文學史和金學界的“哥德巴赫猜想”,四百多年來一直困擾著專家學者和讀者。2008年11月浙江學者陳明達推出長篇論文《(金瓶梅)作者蔡榮名考》,論文中解釋《金瓶梅》作者為明朝黃岩人氏蔡榮名。
9.趙南星說
最先提出的乃清人宮偉謬,見《春雨草堂別集》卷七《續廷聞州世說》。趙南星(公元1550—1627年),河北高邑人,明代萬曆進士,系東林黨重要人物。《中華文史論叢》1985年第4期發表王勉《趙南星與明代俗文學兼論〈金瓶梅〉作者問題》一文,提出“《金瓶梅》很可能是趙南星在他一班朋友如吳昌期、徐新周、王義華等人協助下完成”的觀點。該文主要從《金瓶梅詞話》的“欣欣子序”和書前的“開場詞”入手,認為它們和趙南星有著密切的關係,進而主張趙南星在許多方面“都是很合適的人”。
10.李漁說
此說先見於清代康熙年間刊刻的《第一奇書》在茲堂刊本題“李笠翁先生著”。李笠翁,即李漁(公元1611—1679年),浙江蘭溪人,清初文學家、戲曲理論家。因張竹坡批評的《第一奇書金瓶梅》中圖後下半頁有“回道人題”的字樣,正是李漁的化名。此說不足為信。理由是就以其所著《肉蒲團》一書來看,筆法的流暢程度,寫作思想的嚴謹以及廣博的知識層面都和《金瓶梅》有巨大的差距,觀李漁的作品幾乎可以用不入流來形容,觀其一生的遭遇也不是能夠寫出這樣的鴻篇鉅著的,持此說之人可能是由於李漁善於寫情色作品的緣故。
11.盧楠說
此說見《金瓶梅》滿文譯本序。該書卷首有康熙四十七年五月穀旦序:“此書乃明朝閒散儒生盧楠斥嚴嵩、嚴世蕃父子所著之說,不知確否?”
12.馮夢龍說
馮夢龍(公元1574—1646年),明代著名通俗文學家。字猶龍,別號茂苑野史、龍子猶、顧曲散人、姑蘇詞奴、詹詹外史、平平閣主人、墨憨齋主人等等,長州(今江蘇省蘇州市)人。崇禎中,由貢生授福建壽寧知縣。清兵渡江時,參加過抗清鬥爭。受李贄為代表的晚明進步文學思潮影響頗大,重視小說、戲曲和通俗文學。編纂話本小說集三言——《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恆言》;民歌集——《桂枝兒》、《山歌》;筆記——《古今談概》、《情史》;改寫小說——《平妖傳》、《新列國志》;散曲集《太霞新奏》;戲曲《墨憨齋定本傳奇》等。馮夢龍是晚明一位極為活躍而多才、多藝、多產的作家。
13.薛應旗說
薛應旗:江蘇武進人,字仲常,嘉靖進士。屢遷南京考功郎中,忤嚴嵩,謫建昌通判,歷浙江提學副使,以大計罷歸,有著作《宋元資治通鑑》、《考亭淵源錄》、《甲子會紀》、《四書人物考》、《高士傳》、《薛子庸語》、《薛方山紀述》、《憲章錄》、《方山文錄》等行世。清代宮偉鏐《春雨草堂別集·續庭聞州世說》,倡《金瓶梅》作者為薛應旗之說。根據是薛為嘉靖大名士,又為武進人,與“蘭陵笑笑生”的地域標準契合。
14.賈夢龍說
賈夢龍:賈三近之父,字應乾,號柱山,生於明正德八年,曾隨其父賈宗魯在江南高淳、南陽生活二十餘年(賈宗魯曾任南陽教授),三十多歲時回到嶧縣,任教於縣學,後又到直隸順德府內丘縣任訓導。隆慶五年六十歲時歸養嶧縣。賈夢龍的著述,有《昨夢存》、《泮東詩集》、《永怡堂詞稿》等行世。持“賈夢龍”說者為棗莊市政協許志強。第二屆國際《金瓶梅》學術討論會(1992年6月15日~16日,山東棗莊)上,他向大會提交了《〈金瓶梅〉與〈永怡堂詞稿〉》的論文,從十二個方面列舉了賈夢龍所著《永怡堂詞稿》與《金瓶梅》的共同點和一致性。
15.汪道昆說
汪道昆(1525~1593):字伯玉,號太函、南溟,晚年號函翁,徽州西溪南松明山人。明代後五子之一,詩人,劇作家。嘉靖二十六年(1547)中進士,歷任義烏縣令,襄陽知府、福建副使、右斂都御使、右副都御史、兵部右侍郎轉左侍郎等職,史稱“汪司馬”。持“汪道昆說”的是潘志義(安徽省黃山市徽州區西溪南鄉供銷社職工),他向第二屆國際《金瓶梅》學術研討會提交了《〈金瓶梅〉的成書時間及著者考》論文,依據是王道昆與徽商的關係,此說已引起學界注意。
16.其他
此外還有李先芳說、沈德符說、馮維敏說、謝榛說、臧晉叔說、金聖嘆說、田藝蘅說、王採說、唐寅說、李攀龍說、蕭鳴鳳說、胡忠說、劉修亭說、李卓吾說、湯顯祖說、陶望齡說、丁耀亢說、丘志充說、袁宏道兄弟說等,不一而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