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3
回覆列表
  • 1 # 國家人文歷史

    關於第一次世界大戰,人們有不少認識誤區,以下是一些例子。

    很多人認為奧匈帝國大公斐迪南夫婦在薩拉熱窩遇刺,僅僅是壓垮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這個認識是片面的。在那個年代,斐迪南大公遇刺相當於美國的“9.11”時刻,之前奧匈帝國致力於外交解決巴爾幹危機,他的遇刺徹底改變了歷史程序。雖然他在國內的支援率不高,但他的死仍然引起了奧匈帝國民眾的普遍同情,也為鷹派掌權掃平了道路。有人說,以歐洲當時的氣氛,戰爭不可避免。其實盟國之間的猜忌也很深。英國當時就準備拋棄沙俄,同柏林和解。

    還有人認為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平民傷亡不大,這也是錯誤的認識。“一戰是士兵的戰爭,很少平民傷亡”,這種觀點來自於男尊女卑和把士兵生命價值高於平民的意識。事實上,德國至少有50萬人因為營養不良喪生,有100萬亞美尼亞人被奧斯曼土耳其帝國流放死亡。德國進攻比利時和法國北部槍殺了6500位平民。在被佔領的中東歐地區,大量平民被無辜迫害和處死。

    從上帝視角來看,很多人認為德國必定失敗。一些歷史學家根據同盟國和協約國的經濟力量對比,下定德國必亡的結論。其實未必,至少德國會讓協約國付出更大的代價。1917年當時協約國各方形勢一團糟。俄國發生了革命,隨時可能退出戰爭。法國發動攻勢失利,士兵大量傷亡。英國遭遇金融危機,無法預料從美國的進口能維持多久。德國的美好願望是粉碎英國貿易通路,但也把美國拖入了戰爭。美國的參戰可以說是一戰中德國失敗的關鍵點。所以說,戰局的千變萬化以及其他的狀況很有可能就改寫歷史了。

  • 2 # 吾與點

    關於哪個國家應該為第一次世界大戰負責這個問題,歷來都存在著爭論。由於導致戰爭的外交活動是秘密進行的,最初沒有人確知哪些是有罪的國家。協約國責備德國,特別是德皇。德華人和奧地利人責備俄國和英國。戰後公佈的德國和奧地利的秘密檔案表明奧地利得到了德國的同意,有意向塞爾維亞開戰。但這並不意味著德國有意要發動一場大戰。

    從戰爭爆發的過程看,1914年6月28日斐迪南遇刺,7月23日奧地利提出對塞爾維亞的最後通牒,這近一個月的時間很明顯是奧地利與德國在協商如何應對這次危機,有了決斷後才提出通牒。通牒時限是48小時,被拒絕後7月28日宣戰。俄國下令動員。德國立即要求俄國停止動員。當俄國拒絕時,德國對俄宣戰,這是8月1日。事態的發展之快,真是令人眼花繚亂。德俄宣戰,事態已經不可收拾了。接著法國拒絕中立,德國對法宣戰,這是8月3日。第二天,8月4日,德軍侵入比利時!

    很明顯,德國是有準備的打一場大戰的,但沒估計到戰爭會那麼漫長而且殘酷,當時德軍參謀部樂觀的估計是三個月就能結束戰爭。它的軍隊是組織得最完善,裝備得最好的。它具有1866年和1870到1871年幾次戰爭速戰速決的經驗,特別是普法戰爭的寶貴經驗。有天才完美的“施裡芬計劃”。所以德華人很有信心能迅速取得勝利。

    如此看來戰爭的責任應該主要由德國來負?其實也未必盡然。首先刺殺事件的受害者是奧地利皇帝(茜茜公主的丈夫)的最親繼承人。奧地利對塞爾維亞開戰在道義上站得住腳。俄國因為同是斯拉夫族而一定要介入這個火藥桶地區,這不能算是明智之舉。德國對俄宣戰的理由是:俄國總動員將使俄國軍隊靠近德國邊境。德國地處中歐平原,無險可守。國土面積不大,缺乏戰略縱深。這樣一來兩軍勢態對德軍極為不利。德國軍事統帥說,對此加以容忍將是德國的自殺。所以德國立即要求俄國停止動員,當俄國拒絕時,德國就宣戰了。

    這樣看來俄國也對一戰的爆發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

  • 3 # 暮色之下

    隨便寫一點好了,畢竟有了解過一戰的人很少,有什麼問題也可以在下面提出。

    凡爾登戰役是一戰的轉折點

    這個也是誤解最深的東西,事實上凡爾登戰役只是暫時交換了主動權,後來德國又重新拿回了主動權。縱觀1917協約國在Continental的軍事行動,除了義大利打的卡波雷託之戰,其他都可以稱為失敗(牛逼了義大利)。阿拉斯攻勢,梅西訥之戰,第三次伊普爾之戰,還有集結了381輛坦克的康佈雷之戰,協約國都遭到了慘敗。而自俄國崩潰以後,德國把大量部隊調回西線,主動權再次易手,在1918年前半年,魯登道夫就多次把協約國軍隊打得損失慘重。然而魯登道夫儘管在戰術取得重大成就,卻在戰略上失敗了,戰線的過度延長,將給德軍帶來毀滅性打擊。

    8月8日是德軍歷史上著名的黑日,此戰以後德軍就徹底被打崩了,(英軍此戰出動了喪心病狂的456輛坦克),再也沒有翻盤的機會。

    順便說一下,第一次世界大戰真正具有決定性的戰役只有馬恩河戰役和8月8日這一仗。

    (最後向犧牲自己換來同盟勝利的俄軍致敬)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看不見的客人》有哪些精彩的佈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