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盛飾服裝

    三國演義第二十五回,書中寫到關公奮然上馬,倒提青龍刀,跑下山來,鳳目圓睜,蠶眉直豎,直衝彼陣。河北軍如波開浪裂,關公徑奔顏良。顏良正在麾蓋下,見關公衝來,方欲問時,關公赤兔馬快,早已跑到面前;顏良措手不及,被雲長手起一刀,刺於馬下。忽地下馬,割了顏良首級,拴於馬項之下。讀者請注意:倒羅貫中寫的是倒提青龍刀!青龍刀刀尾是尖的,就是一把槍頭,可刺殺敵人,所以後邊寫到,被雲長手起一刀,刺於馬下,顏良是被關羽刀尾刺死的!

  • 2 # 玉滿華夏

    不僅陳壽著的《三國志》明確記載,關羽“刺顏良於陣前”(非帳下),而且唐朝之前,根本末有長柄大刀(後來這種長刀淘汰了)這類兵器,三國軍隊使用的刀乃是短柄刀,也叫短刀,一般為士兵裝備(抗日戰爭二十九軍的“大刀”實則古時短柄刀)。關羽“單刀赴會”就是腰掛的刀,類似寶劍,而上戰場則用長兵器。關羽的武器功能是“刺”而非劈和砍,只能是矛和戟之類。不過古代戟多為軍中儀仗隊所執,主要是裝飾品(當然也能殺人),故關羽極可能是用長矛打仗。不止關羽,正史記載連呂布也使用長矛而非小說描述的“方天畫戟”。再者,古時所謂十八般兵器,主要為“江湖人士”和“特種部隊”專用,有的純粹是武術表演的,絕大多數官兵一般兵器就刀和槍(矛),春秋戰國軍隊的兵器是戈。我們今天也管軍隊打仗叫“動刀槍”或叫動“干戈”。

  • 3 # 小屋253315373

    這是有依據的。三國時期冶鐵技術比較落後,像青龍偃月刀這類兵器都是唐宋以後才逐步出現的。那時最主要的兵器其實是戟,形狀與槍類似。前段是尖的,用於突刺。

  • 4 # 公明淏

    因為,很多人“研究”正屎。

    經過他們的”研究”,認為《三國志•關羽傳》中有這樣的記載:(顏良)

    “紹遣大將(軍)顏良攻東郡太守劉延於白馬,曹公使張遼及羽為先鋒擊之。羽望見良麾蓋,策馬刺良於萬眾之中,斬其首還,紹諸將莫能當者,遂解白馬圍。曹公即表封羽為漢壽亭侯。”於是,刺顏良於萬眾之中。

    不是帳下。既然是刺,就只能是矛類的兵器,不可能是刀。然而,之後又有“斬其首還”,於是,又增加了佩刀得說法。(關羽)

    後來由於有個別人不同意這個說法,認為關羽不可能一手持矛、一手舉刀?又有了新的”研究”,什麼東西既可以刺又可以斬呢?終於找到了一種叫槊的兵器,說是槊既可以刺,同時又可以斬。這樣一來,關羽就沒必要一手持矛、一手舉刀了,又皆大歡喜了……(槊)

    當然,也有人懷疑,陳壽是根據什麼記載的顏良是被關羽所斬?他又沒有親眼目睹!他的老師譙周、據說是爸爸的陳式也沒有在場。(馬忠)

    懷疑的原因就是關羽根本就沒有那個本事。於萬軍之中斬得顏良的人,會被一條草繩子絆倒?也是個問題。

  • 5 # 真正鱷魚不哭

    《三國志·關羽傳》是這樣記載的:

    羽望見良麾蓋,策馬剌良於萬眾之中,斬其首還

    注意關羽的戰鬥動作是“刺”,所以他更可能用的是長矛一類武器。

    《三國演義》載:

    雲長造青龍偃月刀,又名“冷豔鋸”,重八十二斤

    偃月刀,應該就是宋代《武經總要》記載的“掩月刀”

    至目前為止,考古尚未發現唐宋以前使用長柄大刀的證據,雖然不能完全否定漢朝有類似武器的可能性,但即使有也是比較小眾的。

    關羽作為將領,有可能使用特色武器,長柄刀也可以用於“刺”。但不管怎麼“刺”法,都是雙方高速對沖的結果,一擊之後兩匹戰馬背道而馳相互遠離,關羽不大可能再冒險穿過敵軍兜回來取顏良首級,斬首應該是跟隨他衝鋒的護衛下馬做的。

  • 6 # 過往的小張

    關於這個問題,我們先來看一下史書依據。其中《三國志·關羽傳》記載:

    “羽望見良麾蓋,策馬剌良於萬眾之中,斬其首還。”注意關羽的戰鬥動作是“刺”,所以他可能用的是長矛長槍一類武器。

    《三國演義》中關羽的武器是青龍偃月刀,但是透過史料記載,類似青龍偃月刀這種武器最早的記載應該在宋朝,東漢末年的冶鐵水平應該並不能打造出大刀這樣的武器,其實三國時期軍隊使用的主要武器就是矛和槊一類的刺殺型武器。

    因此認為關羽是使用矛將顏良刺殺於馬下也是比較合理的。

  • 7 # 胖哥侃歷史

    陳壽在《三國志•關羽傳》中記載:羽望見良麾蓋,策馬刺良於萬眾之中,斬其首還,紹諸將莫能當者,遂解白馬圍。

    其中,一個“刺”字引發了大家的爭論。因為我們熟知的關羽形象,是手持青龍偃月刀的絕世武聖。傳說中青龍偃月刀重八十二斤,厚重沉穩。這樣的大刀可劈可砍,就是不能“刺”。而戰場上,能用“刺”字來形容的武器,最常見的就是長矛了。

    ▲關羽劇照

    於是,很多人都認為關羽當時斬殺顏良用的並不是大刀,而是軍中普通士兵都會使用的長矛。

    這些人還找來輔證,說漢朝根本沒有能力鍛造這樣的大刀,直到唐宋時期,這樣的技術才相對成熟。且這種大刀過於沉重,也不適合戰場廝殺,只是作為禮器來彰顯威儀。

    ▲古代長矛矛頭

    當然也有人提出不同觀點,說陳壽在《三國志》中用的這個“刺”字,是突出關羽在萬軍從中取敵將首級這種英勇無敵的形象,並不是武器的動作。且後文說關羽“斬其首還”,也側面說明關羽是佩刀的。

    關羽到底是用刀還是用長矛?陳壽模稜兩可的記載引起了大家的爭論。

    ▲偃月刀

    胖子認為,陳壽出生於公元233年,而關羽解白馬之圍發生在公元200年。因此陳壽不可能親身經歷關羽陣斬顏良的事蹟,事情過了幾十年,陳壽的記載也只可能是“聽說”而已。所以關羽到底用什麼武器這種細節上的問題,在《三國志》中並沒有明確的記載。

    而關羽忠勇無敵,在民間的傳說一直未曾斷絕。所以大機率上來說,關羽應該還是用刀的。只是關羽用的大刀,可能並不是後世大家熟知的“偃月刀”,只是普通的長刀罷了。

  • 8 # 史海泛舟擺渡人

    根據《三國志》中的記載,以及人們對三國時期的兵器考證,關羽使用長矛和長戟的可能性非常大,至於關羽使用青龍偃月刀,則是元明時期小說和戲曲裡面的說法。《三國志》中記載,關羽在百萬軍中看到了顏良,策馬衝鋒刺顏良於馬下,袁紹的軍隊都十分害怕,沒有人敢於抵擋關羽。

    這段記載成為了關羽使用長矛最直接的證據,如果關羽使用的是長刀,那麼關羽應該是斬顏良於馬下,而不是刺顏良於馬下。三國史書中記載了很多長兵器,例如張飛在長坂坡橋頭的時候手持長矛恐嚇曹軍,張遼拿著長戟衝鋒陷陣,馬超和閻行用長矛單挑。

    同時三國時期還記載了一些武將們使用的短兵器,其中最常見的一種短兵器就是手戟,曹操曾經拿著手戟起刺殺張讓,太史慈和孫策單挑的時候,兩個人也使用了手戟。長坂坡之戰的時候,有人說趙雲的壞話,劉備拿著手戟投擲說趙雲壞話的人。

    從這些記載來看,三國時期主要的兵器就是矛和戟,實際上在中國古代的正史記載中,武將們使用的兵器基本沒有太多的花樣,大部分都是使用長矛一類的兵器,正史上唐朝的程咬金、尉遲恭、李元吉、單雄信都是使用的長矛。

    程咬金為了救裴行儼,被敵人的長矛刺穿了身體,忍著疼痛用長矛將對方刺死,抱著裴行儼殺出重圍。尉遲恭最擅長使用長矛,他和李元吉在馬上比試長矛,多次奪取李元吉的長矛,李元吉始終無法刺到他。

    單雄信曾經兩次拿著長矛追殺李世民,其中有一次被尉遲恭刺傷,這些都是唐書裡面的記載,可信度要遠高於民間通俗演義。歷史上對長刀的記載相對較少,在唐朝之前的時候,關羽使用的青龍偃月刀還沒有出現,一直到了宋朝時期,青龍偃月刀才開始成為武將們訓練體力的兵器。

    長柄大刀屬於一種費力槓桿,缺乏對重灌鎧甲的穿透力,製造成本又比較的高,不適合在戰場上長時間搏殺。從當前的歷史資料來看,長柄大刀只是在小說中比較常見,在古代戰爭中並沒有大規模使用,就好像武俠小說裡面高手都是用掌,但是真正打架的時候,還是要用拳頭。

    透過以上的材料來分析,關羽使用長矛和長戟的可能性非常大。不過由於關羽使用青龍偃月刀的形象深入人心,所以無論歷史學者們如何去解釋關羽不可能使用青龍偃月刀,總是會有很大一部分人堅持自己的觀點。實際上在很多情況下,當一個歷史人物的文學藝術形象深入人心的時候,他的歷史形象往往會被人們忽視。就好像唐朝的蘇定方和宋朝的潘美一樣,現在又有多少人知道他們是一代名將呢?

  • 9 # 初心如舊

    為什麼很多人認為,關羽是一矛刺顏良於賬下?

    真是大開眼界!斬顏良明明是白馬坡,就是野戰環境,怎麼成了中軍大帳?莫名其妙,豈不是又回到“溫酒斬華雄”的幕後戰場?呵呵,還是言歸正傳吧!要問為啥說關羽是用矛,刺顏良於賬下?這最主要是因為 : 歷史記載中,文字都帶“刺”,比如,《三國志.關羽傳》【 ……羽望見起麾蓋,策馬刺良於萬眾之中,斬其首還,紹諸將莫能當者,遂解白馬圍 】這裡說,關羽“望見起麾蓋,策馬刺顏良於萬眾之中”;再比如,有人說,既然是刺,當然應該是槍,或者是矛一類,而刀最拿手的是砍、劈、斬、切、削,而“刺”讓人覺得彆扭,這不是刀擅長的啊!

    但這個問題,不能想當然,需要結合當時情境,至於有人說以前沒有長刀,認為長柄大刀是宋以後才有的,所以,關羽的青龍刀,不過是小說家之言。這一點,雖不能說沒道理,但也不能絕對。因為畢竟羅先生距今,也已經七百多年了,這中間有多少史料,仍然毫髮無損?就是說,歷史上有些事,在沒有確鑿考古證明時,是無法解釋的。比如秦陵中精緻、靈巧的文物,工藝有些現代似乎也難達到;又比如,三星⭐堆文化之迷等。

    再說了,宋以前沒有長刀,雖然可能出自某些“專家”,但也不能說就是顛撲不破的真理,質疑、探討,也不能說不可以。只是這裡限於時間、篇幅、資料、精力等等,難以展開。如果那位,有理有據地否定這一說法,肯定算夠得上核心期刊的壯舉,是值得稱道、褒揚的。

    其實,仔細琢磨關羽斬顏良情節,“刺”用刀也不是沒有可能性。瞧 : “策馬”、“斬其首還”就大有文章。策馬錶示從遠距離殺向顏良,這並不是一般作戰時,對敵雙方在一個近距離的廝殺,而且,關羽出發時,是倒提青龍刀,要知道這玩意很沉重,距離遠的時候,不可能高高舉起,倒提是最省力的姿勢。而策馬時,一手需要駕馭坐騎,只能一手提刀,這種姿勢在衝近敵軍後,因為速度快、動作連貫,倒提大刀的一手,曲臂向上,刀尖或者刀後小叉,刺入顏良要害,就非常可能,是不是?

    而且,這個動作是一種自然的、非武術教程中的、出乎意料的,所以,顏良即使拜過名師,也可能沒學過,從來沒用過,更沒有練過防守,一個衝擊、突刺,乾淨利落的一氣呵成,就連關羽自己,可能事先也沒想到,會這麼順利。如果說關羽用的是槍、或者是矛,那“斬其首還”就不好解釋,有說這是用佩劍,但毋庸諱言,斬首時,佩劍遠沒有大刀解饞,尤其是當時,關羽是衝入敵軍圍中,眾目睽睽之下,取上將之頭,對時間要求非常迫切,用一個不太利索的工具,似乎說不通。

    當然了,作為話題,作為歷史文化探討,這問題只要不人云亦云,輕易隨眾,或者胡說亂罵,缺少教養,就已經不簡單,如有自己的理解、分析、看法,更是非常了不起,即就是記錄這件事的陳壽老先生,也不過是根據二手、三手,以至口口相傳的道聽途說,並非戰地記者,現場記錄。陳先生著手整理、著述,已是事後八十多年,因為斬顏良三十多年後,陳先生才出生。如今已一千八百多年的事情,爭議也很正常。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trinder氏反應的干擾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