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泰林說

    這是一隻茶杯引發的“慘案”。

    慈禧既不怕恭親王奕訢,也不怕惇親王奕誴!

    曾國藩平滅太平天國之後,慈禧真的害怕了,她怕丟掉好不容易爭取來的權力。

    應該說,“辛酉政變”之後,

    慈禧把“垂簾聽政”的制度設計的很嚴謹,防止權臣的出現。

    奕訢看起來是權傾朝野,三人(慈禧慈安同治小皇帝)之下,萬人之上,但是,他的權力是被慈禧牢牢限制住的。

    所有的奏摺都必須先到慈禧和慈安這裡,她們審閱之後,才發給軍機處的大臣們看。

    這時候,作為軍機處領班大臣的恭親王奕訢才能夠看到奏摺,

    才知道如何奏對,並提出自己相應的建議。

    這就等於晚兩宮皇太后一步知道訊息。

    那麼在資訊傳遞不發達的清朝,這晚一步知道訊息,

    也就處於絕對的劣勢了。

    但是,慈禧當權之後,也是很頭疼當時的內憂外患,政治手段也比較青澀幼稚,

    所以不得不借助奕訢的力量。

    首先對吏治進行了一番整治。

    罷黜了一個兵部侍郎慶英,殺掉了一個兩江總督何桂清。

    尤其是這個何桂清,因為坐視太平天國軍隊消滅江南大營而不顧,

    又在常州殺掉了勸他不要逃跑的十九位士紳,民憤極大,直接沒有秋後問斬,

    而是處以斬立決的重判。

    一時也倒是振刷了晚清的官場。

    但是慈禧仍然覺得這樣做遠遠不夠,她做了一個更加大膽的決策。

    繼肅順之後,慈禧繼續了重用漢臣的方略,並且,她比肅順做的還要徹底。

    其實,從康熙朝平三藩的時候,八旗兵已經顯露了頹勢,最終是漢人的綠營兵才把三藩平掉的。

    但是祖制難改,尤其是,旗人本身數量就少,作為同為旗人的滿清統治者,還是對旗人有著充分的信任。

    所以,重滿抑漢就這麼一直維持下來。

    但是到了慈禧執政時期,這種局面,再也維持不下去了。

    本身抗住太平天國的就是漢人的地主武裝,曾國藩的湘軍,

    而又因為南方各省頻繁出現因為協調出問題而導致的敗仗。

    可以說已經嚴重威脅到了清廷的統治基礎。

    所以,慈禧認為,不能再等下去了,猶豫再三之後,就任命曾國藩為欽差大臣,

    節制江蘇,安徽,浙江,江西的軍務。

    而且四省的官員,巡撫,提鎮以下所有官員都歸他管。

    當然,這樣做其實慈禧也是留了退路的。

    欽差大臣聽起來很威風,其實就是個臨時職務,相當於辦專差,差事沒了,太平天國鎮壓下去了,那也就得“交還天子劍”,許可權也就沒了。

    但是,隨之而來的,

    根據曾國藩的建議,在恭親王奕訢的支援之下,對長江以南各省巡撫的任命,可就真是動了真格了。

    浙江巡撫:左宗棠;河南巡撫:鄭元善;安徽巡撫:李緒宜;湖北巡撫:李樹森;

    江西巡撫:沈葆楨;江蘇巡撫:李鴻章;廣西巡撫:劉長佑;湖南巡撫:毛洪賓。

    這份任命一公佈,如平靜的湖水扔進一塊巨石一般,所有的滿人都炸了營。

    都說兩宮皇太后做的過分了,風險太大,長江以南,不僅是漢人天下,並且都和湘軍有著或多或少的聯絡。

    當然,慈禧也害怕,

    不過,她的冒險終於有了豐碩的回報,同治三年,曾國藩的湘軍攻破了天京。

    太平天國終於被鎮壓下去了。

    當舉國歡慶,朝野奔走相告的時候,慈禧已經開始把擔憂的目光,投向了那個在朝中兢兢業業,勠力惟艱的領班軍機大臣,議政王,恭親王奕訢。

    沒辦法,奕訢的能力擺在那裡,又天天能夠接觸到大小臣工,而兩宮皇太后雖然一再下發諭旨,宣諭中外,權力的核心是她們姐倆,但是,畢竟她們深居宮中。

    所以,奕訢和那些漢臣們的關係,還是比她們密切。

    慈禧真的害怕了,對外,帝國主義列強只認奕訢;對內,無論滿漢大臣,都是以奕訢為馬首是瞻。

    關鍵是,伴隨著曾國藩的勝利,奕訢也有點“張狂”了。

    有些事也敢仗著自己是皇親,是兩宮的小叔子,意見不合的時候,能和兩宮據理力爭。

    有些禮儀上的小細節,也不注意了。

    有一次,奕訢站著給兩宮和小皇帝彙報工作,可巧,那天不知道是故意的,還是真忘了,沒給奕訢準備茶水。

    奕訢口渴之下,一時間忘了,拿起小皇帝的茶杯就想來一口,都快到嘴邊兒了,忽然想起來了,趕緊放下了。

    按說這是無心之失,小事一樁。但是,兩宮皇太后眼巴巴的等著奕訢告罪呢,奕訢就跟沒這件事一樣,繼續往下彙報工作。

    這下子可就把慈禧給激怒了。

    或者說,她再也等不下去了,要知道,慈禧就是靠“辛酉政變”上臺的,

    而奕訢和帝國主義勢力,和漢族地主武裝,關係都這麼好,

    她和慈安兩人,深居宮中,奕訢又是總管內務府大臣,

    這要是奕訢起了心思,搞個政變,兩宮和小皇帝,真的也就只能束手無策。

    想瞌睡就有人送枕頭。

    翰林院編修,一個老是想著升官但總也沒能如願的的日講起居注官,蔡壽祺。

    從慈禧跟前最得用的太監安德海那裡,知道了慈禧的心思。

    立馬寫了個奏摺,先參奏曾國藩,探探路,沒敢明著說奕訢如何如何,但是樁樁件件的都影射曾國藩那些事都是有後臺的。

    蔡壽祺立刻明白自己的路子對了,接著又寫了一份奏摺,明參恭親王奕訢。

    慈禧更高興了,把奕訢找來,叔嫂之間發生了下面一番有趣的對話。

    慈禧:有人參劾你!

    奕訢:誰啊?

    慈禧:蔡壽祺!

    奕訢:蔡壽祺不是個好人!

    慈禧這個氣啊,作為國家大臣,基本的素養,聽到有人參劾自己,難道不應該第一時間跪下:臣惶恐,臣有罪。

    然後自覺停職,自動回家戴罪聽參嗎?

    難道自己讀的歷史,都是假的?

    還是你奕訢太張狂!沒了人臣的禮數和自覺?

    一氣之下,慈禧就把奕訢攆出去了!

    接著就把內閣大臣們都叫進來了。

    然後,然後慈禧哭了!

    向大臣們哭訴奕訢如何如何的不敬,順手就讓周祖培調查一下蔡壽祺參奏的摺子。

    周祖培一看,十條大罪!這是要趕盡殺絕的節奏啊!

    關鍵是,這事慈禧根本沒讓軍機處插手,這,這太耐人尋味了!

    周祖培耐著性子,心裡猜疑著,平衡著,問了蔡壽祺。

    結果,全是風聞,根本就沒有真憑實據!

    可是,太后明明白白的“哭訴”奕訢,自己要是說查無實據,那不就等於打慈禧太后的臉嗎?

    周祖培只好含含糊糊的這樣寫摺子,說雖然是風聞,但如果真沒這事,也不可能有這些個風言風語的出來。

    不過呢,對太后不敬,和太后爭吵這些事,我們也沒見到,這樣吧,請太后聖裁吧!

    第二天,周祖培就拿著這樣一份奏摺,試試看,能不能糊弄過去。

    慈禧連看都沒看,直接掏出一份聖諭:

    免去奕訢一切職務!回家歇著!

    沒用任何人幫著擬旨,這份聖諭,是慈禧自己連夜寫的!300多字的聖諭,錯了十幾個字!

    不要緊!意思你們懂了就行,

    不走上書房,直接內閣明發天下!

    慈禧心裡,也沒底,但是很想試試,結果不僅讓她大吃一驚,還招出來一位重量級的大人物的奏摺。

    慈禧的諭旨一出來,朝野立刻一片譁然。

    大家都是精明人,在明知道蔡壽祺這樣一個微末小官,敢參奏朝廷議政王,恭親王奕訢。

    那一定是受了慈禧至少是默許的鼓勵的情況下。

    從宗室親貴,到部院大臣,到各省督撫,

    仍然紛紛上摺子,為恭親王奕訢鳴不平,為他開脫!

    尤其是惇親王奕誴,也就是奕訢的五哥的奏摺,最讓她驚心。

    不僅是因為惇親王一般情況下不參預朝政,而且他這個人還特別的耿直,

    所以,他的摺子裡,說的就非常的直接,一針見血!

    他說了,奕訢內政和外交上,挑不出什麼毛病來,

    唯一不夠檢點的是,對你這個嫂子,態度不好,

    如果就因為對你的態度不好,就免去奕訢所有職務,

    這事,好說不好聽啊!

    恭親王事屬曖昧,徒以語言小失,驟以嚴懲,無以昭示天下!

    ······

    惟召對時言語詞氣之間,諸多不檢。

    ······

    竊恐傳聞中外,議論紛紛······

    慈禧看到奕誴的奏摺,終於“醒了”,也慌神了。

    因為奕誴說的很直接,把嚴重的後果說了,也直接指出了慈禧那點爭權的小心思。

    關鍵是,群臣的反應,奕誴的奏摺,

    讓慈禧認識到,自己這次的行動,草率了,還不到擺脫,甚至把奕訢驅逐出權力中心的時候!

    慈禧是真的害怕了,以至於下的口諭都是前後矛盾的,但是她仍然沒有完全放棄這次難得的機會!

    她指示內閣的是繼續查奕訢,好好查奕訢,

    給軍機處文祥們說的是答應他們的要求,給奕訢官復原職。

    結果,兩撥大臣一碰面,發現滿擰!?

    爭執不下之後,去找押班的大臣查記錄,這才發現慈禧太后竟然發出了自相矛盾的指令!

    就這樣,一直拖了四十天,奕訢每天都求見太后,要給自己申辯,

    慈禧就是不見。

    等奕誴的摺子上來,慈禧覺得,差不多了,這才召見了奕訢。

    這位三十剛出頭的漢子,大清國的重臣,當場大哭,委屈的不行。

    即使是這樣,慈禧仍然免去了奕訢的議政王的職務,然後繼續讓奕訢掌管軍機處和總理各國事務衙門。

    總結來說,雖然這次沒能把奕訢趕出權力中心,但是慈禧也實現了打壓他的目的。

    所以,不能說慈禧不怕奕訢而怕奕誴,

    她只是根據自己的政治需要,看準時機,做出了相應的妥協而已。

  • 2 # 國史館

    沒有那麼誇張,慈禧不怕恭親王奕訢,同樣也不怕惇親王奕誴,只是稍微有點忌憚而已,而且事出有因。

    有好事者翻出奕誴曾任過宗人府宗令一事,說慈禧如果犯錯,奕誴會用家法整治慈禧。這是一種主觀臆斷,有清一代從來沒有發生過宗人府整治皇帝和太后的事。宗人府是管理皇室成員風紀的專門機構不假,但那是有範圍的,從未聽說它有權處置皇帝和太后,如果真有這樣的事,無異於造反。

    事實上,慈禧從垂簾聽政的那一天起就沒怕過奕誴,相反,惇親王奕誴對慈禧太后倒是前倨後恭,從倨傲到臣服。

    道光皇帝死時,成年的皇子共三個人,分別是四皇子奕詝,五皇子奕誴,六皇子奕訢。還有三個未成年,較大的七皇子奕譞11歲,八皇子奕詒幼年,九皇子奕譓尚在襁褓中。

    除了咸豐皇帝,最年長的就是奕誴。奕誴的母親是鈕鈷祿氏祥妃。有野史說祥妃當年與奕詝的母親孝全成皇后爭寵,那是無稽之談,祥妃長相平平,情商很差,家世又很普通,根本不是相貌出眾、出身豪門、乖巧伶俐、又有蘇州格格稱號的孝全成皇后的對手。

    不過後宮過日子第一要務是找靠山。祥妃不得寵,又沒有籠絡皇帝老公的手段,為了生存,不得不另闢蹊徑。她的辦法是投靠當時的皇太后,道光朝時,宮中位份最尊崇的是孝和睿太后,她是嘉慶皇帝的皇后,道光皇帝的繼嫡母。

    孝和睿太后的兒子綿愷是個另類王爺,一生極不安分,仗著生母是皇后,給嘉慶皇帝找了不少麻煩。他特別能折騰,死的也很早,沒有留下子嗣,因而成了孝和睿太后的心病。祥妃是她身邊親厚的人,道光皇帝徵得她的同意,就將祥妃生的兒子奕誴過繼給了綿愷,奕誴也順帶承襲了綿愷的惇郡王爵位。

    奕誴小的時候,性格和長相隨他的母親,粗鄙不文,尤其不喜讀書。這在道光皇帝那裡簡直是不能容忍的,因此特別不喜歡奕誴,這也是他被過繼給三叔的主要原因。那個時候以他皇子的身份,即便不過繼也鐵定是個親王,過繼了反而自動失去了皇位的繼承權,還在法理上離皇帝的血親遠了一代,怎麼看都是不划算的。

    不過當時畢竟給他的母親帶來了安全感和助力。那之前,祥妃曾被道光皇帝降為嬪,差點打入冷宮。

    奕誴可以說野蠻生長長大的。

    他在道光皇帝的幾個兒子裡基本上和沒讀過書差不多,因為他的六弟奕訢和七弟奕譞差不多都是學富五車的飽讀之士,而且能詩能文,而他則連個稍微長一點的奏摺都讀不下來。清宮裡常有祭天、祭祖、求雨、勸農等禮儀活動,需要一個身份與皇帝差不多的親貴代替皇帝主持,一般都不派奕誴去,就是因為他認不全禮部官員寫的那些駢四儷六的錦繡祭文,怕他鬧笑話。也正因為如此,文采斐然的咸豐皇帝十分看不上他,覺得他幾乎一無是處,所以在咸豐一朝奕誴差不多是被閒置了。

    但奕誴卻能自得其樂。他的一大特點是沒有架子,從來不擺王爺的款,經常一個人摒棄隨從,與販夫走卒打成一片。他喜歡吃北京街頭的小吃,喝大酒缸的酒,順便向左右打聽市井見聞,以至於後來九門提督的訊息都不如他的靈通。

    但是,他的一大缺陷就是沒有大局觀,是非不清。他不愛讀書,言談舉止粗魯,思維簡單,是個典型的炮筒子,點火就著,很容易被人當槍使。

    咸豐末年,恭親王奕訢與肅順鬥爭非常激烈,幾近白熱化。奕誴卻胳膊肘往外拐,冒冒失失站隊到肅順陣營裡了。他曾在公開場合指責奕訢,甚至說他有不臣之心。

    這話被肅順利用,傳到咸豐皇帝的耳朵裡,令咸豐皇帝觸目驚心,因為這話是他的親弟弟說的,不由得他不信。奕誴的言論進一步疏遠了咸豐皇帝與恭親王奕訢的關係,加重了辛酉政變的負面後果。

    但民間對奕誴很有好感,因為他平易近人,沒有王爺架子,因此稱呼他為“小五爺”。

    五爺當時是指活到同治初年的嘉慶皇帝第五子,道光皇帝的弟弟惠親王綿愉。因為他是咸豐皇帝叔叔,同治皇帝的叔祖,因此清廷裡所有的人都尊稱他為老五太爺,他那時是清宮中輩分最尊的人,慈禧太后和慈安太后兩人見了他也要請安問好。他如果看不慣慈禧,倒是真的可以抹下臉來說幾句。

    奕誴也在綿愉死後自比老五太爺,的確不太把慈禧放在眼裡,因為他沒有野心,無拘無束。他自知辦不了太大的事,加上慈禧本來也不待見他,索性看開了,無慾無求,相比恭親王奕訢和醇親王奕譞,他灑脫多了。

    有一次過節,兩宮太后召家人宴飲,他命隨從攜帶家裡的食物進獻兩宮太后,卻被長春宮的總管太監勒索。奕誴於是親自端著一盤清蒸黃花魚進宮,慈禧太后很奇怪,問他何故如此?他說,太監勒索,臣沒錢給,就是有錢也不給,所以臣就自己給太后端來了。慈禧大怒,馬上處死了勒索的太監。

    辛酉政變以後,作為咸豐皇帝的親弟弟肯定要被重用,慈禧知人善任,發揮他的長處,讓他去管宗人府和官員風紀一類的事,遇到刑部、大理寺處置的大案要案,也都是由他牽頭去處置。

    奕誴還算是盡責和稱職,尤其是同治二年蔡壽祺參恭親王奕訢一案,他終於沒有糊塗,堅定地站在恭親王奕訢和瓜爾佳文祥一邊,以實際行動讓慈禧心存忌憚,打消了徹底罷黜恭親王的企圖。

    道光皇帝的皇子教養在有清一代算是很好的,奕誴雖然是咸豐皇帝弟弟裡不算出色的,但也是一個賢王。他嫉惡如仇,性格直爽,從不搞陰謀詭計。他後來在整治京城治安、關心民生方面做了許多有益的工作,也在他分管的政法工作方面還是小有成績的,至少是出乎意料的。

    在晚清上報刑部和大理寺的一些大案裡,如馬新貽被刺案、楊乃武小白菜案、王樹汶頂兇案裡,他都是充當正義維護者的角色,給當時那些不可一世、位高權重的地方督撫們找了不少的麻煩,也讓當國的恭親王奕訢和軍機處有所忌憚。

    尤其是任宗人府宗令期間,對宗室子弟管束比較嚴。當時恭親王奕訢的長子載澄是出了名的紈絝子弟,奕誴曾經上書兩宮太后,指責奕訢教子無方,管束不利。

    他活到五十八歲,算是英年早逝。他活著的時候與慈禧關係一般,因為論起親厚慈禧對他的幾個弟弟比他好太多,但他死後慈禧厚待他的子孫,他的兒子和孫子們與慈禧的感情非常好,慈禧在他們身上似乎是找到了久違的血脈親情。

    他的幾個兒子都是庚子之亂時興風作浪的罪魁,其中以襲爵的長子惇郡王載濂、次子端郡王載漪和三子輔國公載瀾為最出名。他的孫子溥儁就是在乙亥建儲時差點取代光緒皇帝的大阿哥。

  • 3 # 多才撲克wp

    慈禧的五小叔子奕誴,從小性格魯莽、桀驁不馴,天不怕地不怕,不受道光帝的喜愛,也是他被過繼出去的原因。但奕誴在同治帝死後,擁立誰繼承大統的關鍵時刻,是對慈禧有過大功的,當時大家的主要意見,是立溥字輩的人,接同治的江山,這樣慈禧就成了太皇太后,想繼續垂簾希望渺小。是奕迅首先提出應該立同治帝平輩的兄弟,還是載字輩的人承繼咸豐帝的大統,才為慈禧依然以皇太后的身份繼續垂簾做了鋪墊,也為慈禧立光緒帝打開了突破口,不知道是慈禧事先安排的,還是奕誴靈光一現,總之慈禧是從內心感激他的,加之奕誴的性格,所以慈禧對奕誴是放任自流的態度。另外說一句,奕誴的孫子,就是書法家溥佐。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評價拖雷(蒙古國監國,成吉思汗幼子)?